歷史上「三公」是什麼官職?如果當代有三公,應該是什麼呢?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應不同的官職。

「三公」一詞最早出現始在商代,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紂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當時的「三公」只不過是商王的臨時委任的官職,也沒有明確的分工,他們作為商王的左輔右弼,其職責相當於商初的尹或後世的相。

西周時期,官制比較健全,並具有一定的規模,西周時期輔佐周王的百官之首也是三公,《尚書·周官》說「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為三公。」

《春秋公羊傳》又說「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可見,在中央政府機構里,除周天子之外,最高級的職務就是「三公」,是為輔佐國君的高級顧問官。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與此同時,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 在職官制度上正式確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 形成新的中央權力中樞。

隋朝,楊堅即皇帝位後,廢除了北周使用的許多古官名稱,系統地整理和綜合了南北朝後期各國的新官制,按照集權制度的需要,重新建立了一套嚴密而複雜的國家機構。隋朝雖置三公,規定其可以「參議國之大事」,但多限於禮樂,為顧問,真正輔佐皇帝、執掌政務的則是尚書令、僕射、納言、內史監及其領導下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又稱為尚書台、門下台、內史台,由此三公又被稱為三台。

下面,將「三台」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職務列寫如下:

夏、商:三公無官。

周:太師、太傅、太保。

秦:丞相、太尉、御史。

西漢: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

東漢:太尉、司徒、司空。

魏晉南北朝:太尉、司徒、司空。

後周:太師、太傅、太保。

隋:太尉、司徒、司空。

唐:太尉、司徒、司空。

北宋:太尉、司徒、司空。

南宋:太師、太傅、太保。

元朝:太師、太傅、太保。

明朝:太師、太傅、太保。

清朝:太師、太傅、太保。

其中,在明仁宗之後直到清末,三公皆為虛銜,成為一種榮譽。比如,晚清重臣李鴻章被封為太傅。

儘管三公在不同歷史時期職能不同,但明朝之前一直都是中央機構的實權官職,主要負責行政、軍事、監察、審議、民政等工作。

假設當代也有三公,那應該是什麼職務呢?


推薦閱讀:

唐代官職
官職
『中國歷代官職解釋』
漢朝時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個官職?
官職命例

TAG:歷史 | 官職 | 當代 | 三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