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允許用西方「普世價值」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共青團中央  2017-06-09 18:22:37 

        二戰之後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大力推銷所謂「普世價值」。近幾年,針對中國的推銷尤其賣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普世價值」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普世價值」論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肯定普世價值」為幌子,再掀波瀾。那麼,西方「普世價值」推銷這個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是不是一回事?

一、西方「普世價值」推銷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征服戰

        「普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基督教東、西兩派為爭奪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提出和使用的。二戰以後,以杜勒斯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提出了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從此「普世價值」具有了明確的政治目的,成了美國歷屆政府實施和平演變的思想武器。杜勒斯說,必須用「和平的方法」,即「精神的壓力」「宣傳的壓力」把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解放」出來,「只要把腦子搞亂,我們就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迫使他們相信一種經過偷換的價值觀」。尼克松認為,應該制訂一個在鐵幕裡面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競賽的戰略」,誘使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開展「意識形態競爭」,打「攻心戰」,擴散「自由和民主價值觀」,打開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變革之門」。里根上台執政後,利用蘇聯、東歐面臨經濟困難之際,對外採取大步進攻態勢,開展同蘇聯在「思想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和平競爭」,聲稱自由民主事業在向前挺進的途中將「把馬克思主義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進而提出在現今世界上正在進行的這場鬥爭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核彈和火箭,而是意志與思想的較量」。1989年7月,布希提出,要用二、三十年時間,打一場「無硝煙的新的世界大戰」,屆時我們將有可能融化掉社會主義,從而建立起一個以我們西方文明為指導的新的世界,最終解決戰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歷史性較量」。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推銷「普世價值」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征服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其中,西方「普世價值」「功」不可沒。

        這些年來,西方國家通過互聯網、報刊影視、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以及扶持「西化精英」等手段,明裡暗裡對我國進行「普世價值」滲透,目的就是要按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國的政治制度,企圖廢除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終實現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塞繆爾·亨廷頓說:「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一語道破了西方「普世價值」推銷的本質。所以,「普世價值」推銷,「銷」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推」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不聽話」國家的政權,是徹頭徹尾的意識形態征服戰。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極具迷惑性和危害性

  西方國家把民主、自由、人權等奉為超階級、超國家、超時空的「普世價值」,是一種絕對化的思維方式。

1.西方「普世價值」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普世價值」,就是具有永恆性、世界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對所有時代所有人都適用的價值。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普世價值」具有超時空、超階級的適用性,適用於所有人;二是「普世價值」具有絕對的永恆性,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但是,在現實中,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根本不同制度並存的意識形態領域,這種只有普遍性而沒有特殊性、只有永恆性而沒有變化性的絕對抽象價值,是不存在的。

  第一,價值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係,是以主體為尺度的主客體統一的狀態,是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滿足和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這裡的客體指的就是與主體有關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存在。所以,價值關係是一種客觀關係。價值觀,是對價值關係的反映,因而是具體的。

  第二,價值是變化的。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關係是不斷變化的,由此決定了價值觀也是不斷變化的,並不存在超時空、永恆不變的價值關係和價值觀念。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都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逐漸產生的,又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被賦予不同的內容。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可能產生現代自由民主觀念,古希臘的民主與現代西方國家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第三,價值是相對的。由於價值是以主體為尺度的關係,而不同主體具有不同需要,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需要也各不相同。這樣,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便具有不同的價值,同一主體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價值判斷也不盡相同。這就是說,價值具有主體性,是相對的。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價值觀,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價值觀,不存在什麼絕對的自由、民主、人權。

  第四,價值共識不等於西方「普世價值」。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價值共識源於主體的共同需要,反映的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是人的社會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不同的人、民族、國家之間的共性。價值共識是分領域、分層次、有差別的,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國家和民族,只能適用於特定時期、地域,只能存在於具體的價值關係中。西方國家推銷「普世價值」時總是披上價值共識的外套,其目的就是製造話語陷阱,利用自由、民主、人權等概念,布設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迷魂陣」。如果你默認或者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則正中其下懷;如果你反對西方「普世價值」,他就直接給你帶上不民主、反自由、反人權等帽子。

2.從西方國家的歷史和現實看,西方「普世價值」是虛偽的。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總是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對別國指手畫腳,可他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呢?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憲政國家,也是最早實行議會民主選舉的國家,然而當時英國700萬人中,有投票權的只有25萬人!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革命中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原則響徹雲霄。然而,《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性白種人,不包括婦女、有色人種和窮人。美國獨立時喊得最響的就是「人人平等」。然而包括華盛頓在內的眾多開國之父們大多是奴隸主,蓄有黑奴。在剛開始通過的美國憲法中,確立眾議院按人口比例選舉議員,而南方蓄奴州的黑奴在當時被視為奴隸主的固定資產,沒有投票權,因而只能按3/5的人口數計算。美國獨立後,開始了工業化進程。英國和法國原始積累的一幕再現美國。這期間,對所有的工人罷工一律鎮壓。現在的「八小時工作日」和「五一」勞動節就是芝加哥工人用鮮血換來的。二戰後,美國已成為全球頭號強國。然而,美國國內仍然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所有的公共場所,甚至教堂、墓地都要分黑人、白人。

  時至今日,在西方國家內部,「選舉」這一被西方政客標榜為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實質上卻是「富人的遊戲」和「錢袋的民主」;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斯諾登事件徹底揭穿了西方自由的真實面目;「佔領華爾街」運動更是對西方社會所謂「公正」的極大譏諷。儘管西方「普世價值」頭頂著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耀眼的光環,但西方國家用自己的行為戳穿了其「普世價值」的謊言。

3.西方向發展中國家推銷「普世價值」推銷帶來了嚴重危害。

  西方「普世價值」自詡「美好」,實際效果如何呢?從那些接受或被迫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要麼發展緩慢,要麼四分五裂,要麼社會動蕩。西方「普世價值」為什麼給這些國家帶來無盡的災難呢?根本原因在於,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人類歷史發展到現今階段,既不具有先進性,更不具有人民性,其內在的矛盾決定了它既不可能解決好發展問題,也不可能解決好和平問題。加之,由於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先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早已佔據國際體系的中心地位、國際分工的高端位置,控制後發國家既是其本性決定的,也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這一點西方資產階級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們才要費盡心機對其意識形態進行包裝和抽象,用欺騙的手法向世界推廣。對於這一點,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說:「所謂普世價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強者美化自己、削弱別國的一種策略。美國應該不斷地以自己發明的普世價值去蒙蔽別國,同時極力防止對方的蒙蔽。」事實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不切實際地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普世價值」,只能是取亂之道、取禍之道。

三、故意混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用心險惡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24個字,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勾繪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內核、全社會的共同理想、13億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共鳴。

  然而,有人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某些字面上的重合,宣稱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西方「普世價值」,企圖用西方「普世價值」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故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混為一談的謬論,居心叵測,製造了思想混亂,必須予以澄清。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制度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替代物而出現的,同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也深刻地反映在價值觀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吸收包括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在內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了人類進步的價值理想。這樣,在「三個倡導」中,出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字眼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社會主義又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出現的,必然同資本主義有本質區別。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在內涵上有著原則界限。

  一是社會性質和階級屬性不同。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而人總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和一定的階級的。社會性質不同,階級地位不同,價值認識、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也就不同。列寧曾尖銳地指出:「只要階級還沒有消滅,對於自由和平等的任何議論都應當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哪一個階級的自由?到底怎樣使用這種自由?是哪個階級同哪個階級的平等?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平等?」這告訴我們,社會性質和階級屬性是區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的根本標誌。

  我們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價值觀,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反映了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價值目標和願景追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國家的重大問題,展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崇高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社會的重大問題,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回答了我們要培育什麼樣公民的重大問題,展示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

  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口號的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一方面,作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另一方面,在遵循資本邏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增殖運動中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了維護資產階級根本利益和政治統治的思想工具,體現了其局限性。一句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身份標識,是姓「社」而不是姓「資」的。

  二是所有制基礎不同。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這就告訴我們,價值觀作為人們對好壞、善惡、美醜等價值的立場、看法和態度,總是根源於經濟基礎並受經濟基礎制約,是處於一定經濟關係之中的人們利益和需要的反映。而經濟關係最集中地表現為人們在所有制中的關係和地位。所有制不同,人們在經濟關係中的實際地位就不同,實際地位不同決定了人們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利益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價值觀念的不同。離開所有制來談價值觀,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全體人民共同佔有或集體佔有生產資料,成了一個密切聯繫、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公有制,消除了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分裂、對立、衝突的基礎,決定了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無論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還是「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不是僅僅從個人出發的,而是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出發的,體現的是集體主義的價值理想、價值標準和價值準則。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根源上講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關係的反映。

  資本主義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私有制的經濟關係,決定了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成了資本主義的主導價值。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產者和無產者在所有制中經濟地位的不同,最終也決定了自由只能是資本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資產階級財團內部的平等,民主也只能是有錢人的民主。對此,馬克思曾一語道破其中的奧秘:「生產者不佔有生產資料是不能獲得自由的。」

  三是根本目的不同。目的反映動機,目的宣示立場,目的展示形象。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為最廣大人民謀解放、謀利益、謀幸福,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的試金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根本立場,字裡行間貫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追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強調的是沒有國就沒有家,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是人民幸福之源;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強調的是建設一個秩序井然、富有活力的社會,是人民幸福的條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只有人人胸懷報國理想、堅持道德操守、激揚蓬勃朝氣,從自己做起,才能積小我為大我,將人生帶入更高的幸福境界。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觀,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根本目的的價值觀。這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的體現,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保證,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區別的一個鮮明特色。

  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儘管把「自由、民主、人權、博愛」標榜為全人類的普遍利益,但由於其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無法掩蓋少數人佔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去盤剝大多數社會成員的事實。美國著名學者威廉·格雷德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瘋狂邏輯》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現象:「在美國,35%的土地、房屋、股票、債券等凈資產被1%的家庭所擁有;80%的社會財富被1/5的人所擁有。……這種現象愈演愈烈,超過了20世紀20年代災難性的財富聚斂程度。」所以,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本質上是為「少數人」謀利益,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和重要工具。

  歸結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作為兩個思想概念,它們之間的原則界限涇渭分明,性質目的根本不同,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企圖混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就是妄想通過「偷梁換柱」,抽空我們的精神支柱,銷蝕我們的共同理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向邪路,最終達到改旗易幟、西化中國、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目的。這樣說,絕非危言聳聽。當年,戈爾巴喬夫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推崇「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即「普世價值」,無視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客觀存在,無視國際範圍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複雜而尖銳的鬥爭,逐步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結果使蘇聯走上了一條亡黨亡國的不歸路。教訓啟示我們,西方「普世價值」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毒劑,必須高度警惕,決不能任由西方「普世價值」來轉化我們的精神基因,消解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 |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凌勝銀 胡志彬 陳茂霞


【#陽光跟帖# 九條倡議】我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中國;我們的網路空間,應當是陽光理性的。青年,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光明,網路便不黑暗。願青音朗朗,折射時代進步之光。我是中國好網民,清朗網路空間,看我青年力量! 


推薦閱讀:

糖人多吃哪些、少吃哪些、禁吃哪些?此文價值千金,很詳細
幾塊錢就可以做出一道道美味,同時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如何高效創建價值人脈圈?
帶你裝——只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
蘆葦根的藥用價值

TAG:社會 | 價值觀 | 價值 | 西方 | 普世價值 | 核心價值 | 主義 | 社會主義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