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軼群《太極求真錄》[第十二篇]太極拳的速度變化

太極拳的速度變化
來源: 作者: 點擊: 117 發布時間:2010-06-25 雙擊滑鼠滾 字體:[大 中 小]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太極拳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國。愈來愈多的太極拳習練者,理解到太極拳的深厚傳統文化內涵,也體驗了長期練拳對自己保健、養生、長壽以及治療慢性病的效能。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一般老師傳授的、習已為常的動作,大抵都是:全身鬆柔、動作緩慢、舒展均衡,鮮有對練拳速度有什麼異議、取什麼另途的。論之者傳稱,楊祿禪、楊班候、楊澄甫三代在北京授拳,以弟子中不少是豪門子弟、富貴中人,因而舍技擊而偏養生,棄猛烈急驟動作而就鬆柔舒緩。後世以楊式太極拳為代表的練拳速度,如此這般地傳將下來,遂成定見積習。

1950年以後,政府體育部門以楊式太極拳為本,定普及十四式、四十八式太極拳,鼓勵全民習練,皆以緩慢、均勻為范,約定俗成,沿革成規,時人已不知道陳家溝陳氏子孫自稱為「炮錘」的太極拳的動作,其實並非如此緩慢、均勻的。

習練太極拳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及傳為張三丰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名家後人如李雅軒稱之為「老論」的這兩篇短文,各自字數不過三百有餘,其論則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為後世傳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並無片語隻字論及太極拳之習練,必須、或應該從頭至尾以緩慢、均勻速度為之。太極拳之名、實、論,從兩篇「老論」始,至今已經數百年;楊祿禪從陳長興為師,不過十有餘年,其後更得陳長興秘傳《王宗岳太極拳之秘訣》;班侯子楊澄甫晚年著《太極拳法歌解》、《太極拳體用全書》,太極拳之名始盛,其術乃顯。自明代中葉王宗岳定名之「太極拳」始,至楊祿禪得《王宗岳太極拳之秘訣》之數百年中,武籍史書、拳家武林,均不見傳衍《太極拳論》之盛事,接近空白一片。

但在那幾百年中,習練太極拳並非限於緩慢、均勻的速度,卻是一定的。因為兩篇《太極拳論》關於習練太極拳的速度,並無「緩慢、均勻」之類的考語或提示,獨有論及出拳速度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十個字。此十字,充分體現了「舍已從人」這一原則。如此,則太極拳必有變速,對手出拳如電光石火、疾風驟雨,如以太極拳「動急則急應」,哪裡能夠緩慢、均勻地盤自己的架子乎?整個套路,無論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當破離無疑。此破離,亦應當是應對原則之「動急則急應」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後加上這樣的話:「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變化萬端」,理應包括用拳之速度;當然也包括「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條直述太極拳運動作速度的這麼兩句話。

《太極拳論》還有一句與練拳、用拳的速度有關,曰:「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七老八十的人,能以太極御人「眾」,不怕其人動作快,而是耄耋獨有巧、智、走、粘、「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太極真功夫也。王宗岳所肯定的,還是這麼十個字:「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武禹襄著《十三勢行動解》曰:「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先動」二字,在「微動」之後,故不可稱曰「先」,除非對方「微動」是意,是極輕微的出擊前的準備性動作,如縮肩、提臂、捏拳、動掌之類,而已之「動」,卻是搶先一著、如電光石火般的實動,方可曰:「先動」。而這種「彼微動,已先動」的格局,只是多種情況之一,因為還有粘、連、隨、化等太極拳勢,都是對手已動、真動之後的短時間內,已之出拳動作,才隨機應勢而應之者也。所以武禹襄說的「彼微動,已先動」,似宜歸於常言所謂的:「後發先至」、「舍已從人」的拳理、拳道中去,而其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動」的速度。倘若自己動拳、動休、動肩……的速度,比對方的「動」要快,則無論對方的動速有多少「微動」,所指的拳勢,必是對方出拳,「微動「之初,自己卻已「後發先至」。

太極之弧形拳路雖小,螺旋動作雖微,卻都是有的,所以,速度必定要快一點。所謂「快一點」,應該是恰到好處,不能饅,但也不能太快。「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耳。

「彼微動,已先動」,只是雙方交手的一種情況,而非其全。故後人理解、應用此六字,不宜膠柱鼓瑟,不宜偏執僵化,蓋對方無論動拳、掌、指、足、肩、體,除如太極、形意、武當等柔性、弧性動作外,其速度,其勁力,大抵都是走直線,由緩而弱、到急而強、又變緩而弱,繼而力盡、動止;則已之「動」,在速度上,當然有所不同,過緩則不及,過疾則無粘、失隨、不連、難化。故已之動,當用能迅速切入並切合對方不同之緩急動程最適宜的速度。其最優值,理應是在雙方肢體相接觸之一瞬間,無論方向、速度,皆與對方之勁力、動作之方向、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體現「舍已從人」之太極拳理。

交手雙方,常對面立足、出拳,偶有側面、背面應敵者,故「已之動」的方向,經常與「彼之動」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個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誠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經雙方肢體接觸,則已之動作勢必掉轉方向,順應「彼之動」的方向,才能繼之以粘、連、沾、隨,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後之化與發。己之拳路的轉折,固然是柔性孤形動作,但其關鍵,在於出拳伸掌,即有迴路,首尾相隨、連為一氣,有出即有回,有進即有退,是一個整體。

自已動作的方向、速度之轉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氣。用力、用氣,動作必滯呆緩慢,凹凸分明,不是「過」就是「不及」。已之動作,無斷續、無凹凸;而避彼之動,以已之動襲對方之空門、弱點,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則應在對方沒有來得及為其空檔、弱處設防之前。

真正的太極拳勢之練習與實用,既有快速,還有變速,更有加速。習練太極拳,要「緩慢、均勻」之說,用之於保健養生長壽則可,於實用、於技擊,則叫做:走進了一個誤區。

太極拳練習,歷來有兩種途徑、兩個可能。為保健、養生、長壽,始終緩慢、鬆軟,是其一;練太極功夫進而發展為技擊實用,是其二。前者可以不改變拳勢動作的速度,後者,則必須要在練習和實用太極拳的過程中,有種種不同的速度變化。

其速度變化,仍然是式式通體鬆軟、時時不離太極、陰陽相濟、虛實相生、收發一體。

太極拳的拳式,均以弧形動作相連,無凹凸、無終止,虛實、陰陽、進退、攻守,始終相生相易。如以大弧度慢動作,進行太極拳的練習、甚至實用,其人與其它拳家相交手,就不可能「後發先至」、「四兩撥千斤」、「以靜制動」,更不可能「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如果其拳不能「捨己從人」,太極拳也就不成其為太極了。

太極拳動作之速度,在初級練習階段,只能緩慢、均勻、均衡、通體鬆軟,這是對的。無論為健身、養生,還是求技擊之用、之精,只有卸盡自己全身拙力、僵勁,才能說後話。此緩速盤架子練拳階段,似宜需四、五年時間,需明師、需益友、需苦練、需朝夕默識揣摩,求諸於己、求之於內,方能入此門,得其道也。習練太極拳而有志於技擊者,必須廢除歷來轟傳的太極拳動作是緩慢、均勻的基本概念,得通體鬆軟,拙力盡除,內外相應,周身一家的基礎,就必須兼有拳路快速、加速、變速之練習與實用,否則,習練者只能算是太極拳的「搓箭派」、或「保健養生派」。

於1927年農曆9月謝世的宋世榮大師,有《內功四經》傳世。1885年,宋以《神運經》之理,點撥其師侄、時年二十一歲的劉緯祥(1864-1935年)曰:「以柔用剛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剛」,令劉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劉生前常說:「我曾親得宋世榮先生內功經『柔』字真傳。」劉對其弟子馬禮堂(1903-1989年)常提起宋世榮親授「柔」字內功要訣之往事。

《十三勢行功心解》有言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此「堅剛」,為深厚內功勁力之必然;對照宋世榮《神運經》之語,「……以柔用疾,方是真剛」,所點明者,乃自己運拳用掌的極柔軟動作,加上疾速的速度,才是真「堅剛」。

反過來說,練拳者無論練外家,還是練內家,只要身僵硬,用拙力,肌肉緊張,動作速度就不可能很快、很持久。宋氏《神運經》:「以柔用剛方是真疾」這句話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人類生活中,於此已有大量實例,豈止習練武術功夫、中西樂器而已。

太極拳動作的快速練習,不可一蹴而就,而須自己於勤盤拳架、得通休鬆軟的同時,予以單獨練習,由慢而漸快而至極快,是一個相當長久的過程。練習的方法,首以各種角度旋轉腰胯,轉折處必須是柔性圓弧形動作。無論扁平、扁斜形的腰胯旋轉,都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正可斜、不拘一格。習練時,先以意轉腰,而至極緩慢並得減除意識而少想腰,不想腰,再到徹底的活腰虛胯,在意識上、動作上,始終都是若有若無,似虛似空,不掛本力,更不受絲毫拙力,而得極疾速、極虛空的境界。祝大彤、王培生積數十年的經驗提煉而得的「空腰」之見,可能是一種自我感覺,也就是李雅軒所說的「虛無勁」之由來,皆得先見之明也。

腰虛空既得,則肩、臂、掌自然下垂,此時可單練腿足之動。定步則練雙足之虛實互易的速度,亦由慢而快,由意識而虛空;活步則練斗室之內,向四面八方前進、後退、橫跨、斜行,宜設想對手四人分立四方之勢,再行練步。

練習活步,首重趨避,次重急速切入對方空門。落腳方式,可提足,可用滑步或拖步,也可用梅花樁步或八卦趟泥步,唯其至要,在於以虛空靈動之腰胯旋轉,帶動腿、足耳。其雙腿之虛實變換,亦盡在其中。

練肩、臂、掌太極動作之速度,首取諸關節完全虛空,再轉動腰胯,得臂掌之動,上下、前後、左右,如懸錘,如鐘擺;雙足可先取無極式,再取三七虛實式,以意貫串足,腰、臂、拳、掌;此意之貫串,為斜向,左足為實,右足為虛,則意由地而左腳,左腿而腰,向上貫穿右肩、臂、掌,腰微動而帶動右臂右掌上下、前後、左右而疾動;反之亦然。如此習練這樣的大松大軟之快速動作,可以持續幾百次、上千次,而氣不喘,力不竭、面不紅、身不熱。這是體育肢體運動要求肌肉、韌帶關節緊張用力所難能做到的。

練習這樣的快速動作,只是練意之貫穿,練意之變換,卻不用分毫的力或氣。練之日久,自然能夠達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後退,乃能得機得勢」,「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的高境界。

太極拳動作之加速,得增額外的大力。按牛頓物理定律,力為物體質量和速度之乘積。太極拳既是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其質量必大於一般拳家只能以肩胛驟動、肌腱縮放之質;而且以自己的足掌粘地,借地之部分質量,乘之以動作之加速度,得較大的力,那是一定的。

習練加速,首先可取旋轉沉體與螺旋反彈之瞬間。此為常。要點在於始終以意為之,繼而再在任何動作過程中,練習加速。即在自己接觸對手的肢體任何部分的一瞬間,迅速加速。那就是隨機性的變速。

有心習練太極技擊功夫者,應知練習全套太極拳,其中一定有快速、加速、變速這三種必不可少的速度變化。棄此者,唯得健身養生之用而已。

註:本文已發表在《武林》雜誌

推薦閱讀:

美髮放移民簽證新名額今年的變化以及上月排期一覽
自媒體運營思考—每天都發,怎樣才有源源不斷的素材?(二)
中國簽證新策9月1日施行回國有哪些變化?
合局變化萬千
五行旺衰生克變化

TAG:太極拳 | 速度 | 變化 | 太極 | 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