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

  益西彭措堪布 著

  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成就真實戒經

  益西彭措堪布 譯

 

  梵語云:希喇桑耶達思札

  藏語云:赤誠揚達巴丹波多

  漢語云:成就真實戒經

 

  頂禮一切智智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若分別心漸減、性命漸趨於斷滅、捨棄壽相,則導師之法亦將滅盡,云何不起精進並披堅固甲而修持也?人身極為難得,已得人身,值遇佛陀正法,得以出家,被不合解脫之義所欺誑而遭痛苦。諸比丘,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摧壞戒律。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戒體,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痛苦。

  是故世尊贊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具戒之人最勝飾,具戒之人妙香塗,

  具戒之人諸歡喜,具戒之人清涼水,

  具戒之人世間贊,人天聖位以戒得,

  毒蛇黑龍亦不害,具戒之人何況它?

  具戒比丘具光芒,具戒獲得名聲樂。

  猶如無眼不見色,無戒之人不見法。

  猶如無足不入道,無戒之人不解脫。

  猶如妙瓶珍寶器,戒律能生諸法因,

  如破瓶不成寶器,毀戒之人滅諸法。

  首先成為無戒者,後欲獲得涅槃耶?

  何人無鼻殘鼻等,彼者不需要明鏡,

  雖耳未聞眼未見,護法者定轉善趣。

  多聞受持趨善趣。豈能依止女人耶?

  豈會歡喜王宮殿?受用豈能恆久有?

  一切女人不能依,一切國政無歡喜,

  一切水泡無實質,一切受用無實義。

  一切受用如流水,彼舟如何家亦然,

  鮮花如何色亦然,生命好似水中泡。

  世尊說此偈已,優婆離等眾比丘悉皆歡喜讚歎世尊所言。

 

   成就真實戒經科判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

 

  善逝佛語之精華,一切功德之基礎——《成就真實戒經》科判分三:首義;正義;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釋題;譯禮。

  乙一、釋題。

  乙二、譯禮。

  甲二、正義分三: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後善隨喜讚歎。

  乙一、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

  乙二、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分四: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律。

  丙一、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

  丙二、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

  丙三、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

  丙四、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分二:宣說真實護戒;宣說護戒方法。

  丁一、宣說真實護戒分三:持戒利益;破戒過患;為直接間接顯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捨處。

  戊一、持戒利益。

  戊二、破戒過患。

  戊三、為直接間接顯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捨處。

  丁二、宣說護戒方法分二:教誡增上助緣;教誡斷除違緣。

  戊一、教誡增上助緣。

  戊二、教誡斷除違緣。

  乙三、後善隨喜讚歎。

  甲三、末義成就真實戒經圓滿結束。

  講此《成就真實戒經》時,阿旺洛珠聰美自然顯現而口述出,由受持三藏者桑隨即記錄成文。善哉!

 

   目 錄

 

  甲一、首義分二:釋題;譯禮 10

  乙一、釋題 10

  乙二、譯禮 14

  甲二、正義分三: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後善隨喜讚歎 15

  乙一、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 15

  乙二、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分四: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 20

  丙一、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 21

  丙二、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 31

  丙三、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 44

  丙四、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分二:宣說真實護戒;宣說護戒方法。 56

  丁一、宣說真實護戒分三:持戒利益;破戒過患;為直接間接明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捨處。 56

  戊一、持戒利益分九:值遇佛陀;最勝莊嚴;得戒功用;人天歡喜;清涼安樂;世間讚歎;得增上定勝果;懾服暴戾;獲尊勝美名。 57

  己一、值遇佛陀 57

  己二、最勝莊嚴 60

  己三、得戒功用 63

  己四、人天歡喜 66

  己五、清涼安樂 67

  己六、世間讚歎 68

  己七、得增上定勝果 69

  己八、懾服暴戾 71

  己九、獲尊勝美名 73

  戊二、破戒過患 75

  戊三、為直接間接明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捨處分二:以妙瓶喻輪番宣說利益過患;輪番宣說持犯功過 79

  己一、以妙瓶喻輪番宣說利益過患 79

  己二、輪番宣說持犯功過 82

  丁二、宣說護戒方法分二:教誡增上助緣;教誡斷除違緣。 85

  戊一、教誡增上助緣 85

  戊二、教誡斷除違緣分二:指出過患違品;宣說真實斷除。 88

  己一、指出過患違品 88

  己二、宣說真實斷除 97

  乙三、後善隨喜讚歎 101

  甲三、末義 102

  相關之三問題 103

  一、在家過患與出家功德之差別 103

  二、破戒過患與持戒功德之差別。 119

  三、基於以上原因,故當出家守持凈戒。 131

 

 

  成就真實戒經 略釋法音

 

   堪布益西彭措 著

 

  發起無比菩提心,積累廣大二資糧,

  敬禮現前正等覺,一切智尊釋迦師。

  為令有緣悉趣入,解脫之門無誤說,

  開遮持犯清涼戒,大悲恩德難思議。

  厭棄輪迴欣解脫,出離之心所引生,

  別解脫之無作戒,能斷二種業煩惱,

  斬斷三種痛苦根,獲得人天二善趣,

  以及三種決定勝。護持凈戒無憂悔,

  身心自在常安樂,引生定慧無漏學,

  斷除煩惱得解脫,漸次依戒生諸德,

  是故一切經論中,普皆如是讚歎言,

  戒律乃是功德基。釋迦世尊誡佛子,

  成就真實戒律經,而今概略而宣說,

  欲護凈戒之道友,恭敬諦聽歡喜受。

  善逝佛語之精華,一切功德之基礎

 

——《成就真實戒經》科判分三:首義;正義;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釋題;譯禮

  乙一、釋題

  經題如同人的五官面貌,依靠經題可以對全經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因此,首先介紹經題。此處經題以梵、藏、漢三種語言寫出,目的在於說明此經千真萬確是佛金口親宣,後由印度梵文譯成藏文,再由藏文譯為漢文。所謂飲水思源,當我們看到梵語、藏語等時,會不由得感念起佛、迦葉、阿難、優波離以及三藏譯師們的恩德。佛於三無數劫中舍頭目腦髓所換來、三藏譯師們捨生赴死歷經千辛萬苦所取來、歷代高僧大德用生命與血汗所護持下來的無上法寶,字字句句當中都凝聚著他們的血汗,今天我們能見聞值遇豈是易事?義凈三藏曾有詩云:「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後賢若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所以我們要懂得經書法寶來之不易,應該倍加珍惜、潛心修學。再者我們生逢末世,去聖時遙,不能面見佛陀尊顏、親聆佛陀妙音、親受佛陀教誨;雖然自古出世了無數高僧大德,我等都不能真實依止受教。而今孤處於知識稀少的五濁惡世,觀生死惡浪洶湧翻滾,解脫道路隱約模糊,心中無限的惆悵。譯師們為了讓我們相續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能在當來九百九十六尊佛於金剛座成佛時,有因緣值遇佛陀蒙受教化,才在經首放置梵語,所以我們為了種下當來的勝因,切莫忽略過去。

  三種經題如是對照(次第是先梵語再藏語後漢語):希喇——赤誠——戒;桑耶達——揚達巴丹波——成就真實;斯札——多——經。簡而言之,此經題意為:對具有清凈戒體以及精嚴護戒的修行人作稱揚讚歎,並以宣說戒律的功德令彼生起希求心、珍重心、歡喜心而持戒;對破戒犯戒的非法修行人揭露他的過失毛病,並痛加呵責令彼反悔畏懼。此處為引導四眾弟子們成就真實清凈的戒律,善巧地以折攝二門攝集精要而宣說了此經。

  在經論七種命名方式中,此經是以意義而立名。「成就」是所作,「真實戒」則是所作業,即佛通過輪番對比宣說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的這種方式來成就弟子們的真實戒。這就象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慈父在給兒女指明一條趨向安樂的道路時,再三讚歎走這條路的好處利益,讓他們生起信心與動力,然後必須指出岔路、邪路以及途中的違緣障礙,讓他們不入歧途、免費周折,所以父親正面說反面說,同樣佛陀說法也是如此。

  為什麼說真實戒呢?因為戒有多種,如外道持殺生戒,五火迫害身心戒,效仿鹿、羊、牛、狗等旁生的生活方式作為戒律等即屬邪戒,根本沒有功德,行持殺生等邪戒,其果報唯有趨向地獄、感召痛苦。而入於佛法受一戒乃至具足戒等,如果沒有出離心只為希求今生的名聞利養或者後世的善趣安樂,也非真實戒。真實戒是指在佛的開示教誨下深刻認識到輪迴虛誑、無常、痛苦的本性,而從內心深處真實生起畏懼、厭離、捨棄之心,同時深知涅槃的安樂、解脫與清涼,而從內心深處真實生起強烈的希求心、欣慕心。這兩種心若能真實生起就具足了出離心,在以出離心攝持的基礎上如法依羯磨所得的戒,則不是怖畏戒也不是正願戒,而是真實的別解脫戒。

  "戒":梵語為屍羅,義即清涼,漢譯為戒,義即防範、禁止身心的過失。《大乘義章》中云:「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以能防禁,故名為戒。」信心是入於三寶解脫海中的渡口,戒律是四眾或七眾住於佛陀家中的憑證,所以生起信心皈依三寶後當受持別解脫戒,才有資格入於佛家。《瓔珞本業經》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有人雖對佛法頗有信心,但一提到受戒就如談虎色變一般,心中很恐怖。他們錯謬地認為:「佛法一切都好,就是清規戒律猶如繩索把人禁錮起來,這一點確實讓人無法接受。」但請想一想,如果一匹沒有馴服的野馬正奔向懸崖,此時該不該用銜子繩索牽拉它?該不該用鞭子抽打它?如是眾生在無始輪迴中串習的惡習特彆強烈,天生就對造惡業非常擅長,身口意極不調柔,猶如未馴服的野馬一樣。因此,佛陀以戒律的銜子與繩索強力把我等從邪惡道中牽引到安樂正道上來。佛對我們這些善惡不分的剛強眾生用戒律來調製,其目的是讓我們捨棄身口意的如毒惡業。就象孩子年幼無知,美食不吃偏要服毒,這時父母必定呵責甚至鞭打他,這是真正慈悲心的流露。

 

  以上是從遮的角度而言。若從持的角度來說,則戒律是清凈的甘露,能熄滅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惡業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涼的安樂。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一切禪定及無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產生。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云:「眾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楞嚴經》云:「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樓的階梯,依此可以漸次登上增上生與決定勝的高樓,因此如果沒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樓閣一般,根本不可能。若捨棄戒律而修定慧則是成就魔王與外道的因,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戒律就如城牆能抵禦魔王與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顯密諸乘的經論中處處讚歎戒律的殊勝,尤其讚歎別解脫戒是菩薩乘與金剛乘的基礎,是佛法壽命的血液,是僧眾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眾生的導師,所以必須要受持。佛在《華嚴經》中云:「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能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經」雖有多義,但以貫穿攝集為根本。

 

  乙二、譯禮

  「頂禮一切智智佛」,這是譯師在譯經之前首先恭敬地對遍知佛陀作頂禮。目的是祈求佛陀大威神力的加被,消除翻譯過程中的一切違緣障礙,順利吉祥地圓滿譯經事業。

 

  為什麼要作如此的譯禮句,這裡有一段歷史淵源。曾經在藏地出世了一位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在他執政期間,尊崇三寶,大力弘揚佛法,廣泛開展譯經事業。對當時翻譯的經律論,他分別制定了三種譯禮:經藏則禮十方諸佛菩薩;律藏則禮一切智智的釋迦牟尼佛;論藏則禮曼殊師利童子。並講出其根據:因為經藏是由十方諸大菩薩諮詢請問,佛陀慈悲善巧誨諭酬答而成,所以應禮十方諸佛菩薩;因為律藏如同國家法律,只有國王才能制定,同樣因果微細複雜,開遮持犯難測難辨,唯有一切智智的佛能無餘洞明鑒知,慈悲親自製戒,所以應禮一切智智佛;因為論藏中所詮諸法森羅萬象,各自性相千差萬別,非大智慧莫能剖析闡述、窮其源底,所以應禮大智曼殊師利童子。

  甲二、正義分三: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後善隨喜讚歎

  乙一、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

  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經文明確指出五圓滿。「如是」、「一時」為時間圓滿;「佛」為導師圓滿;「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為道場圓滿;「我聞及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為眷屬圓滿。以下宣說的經文為法圓滿。由五種圓滿可以確定此經決定無疑是佛所宣說,而漢地則以六種證信而講。所謂六種證信就是以六個可靠的證據令人信受。「如是」是信成就,因為一般人相信某觀點時就會說如是如是,若反對排斥就說不如是或不是這樣的,開頭即說如是表明完全信受。「我聞」是聞成就,是我優婆離親耳從佛聞受此經,絕對沒有問題,大可放心受持。「一時」是時成就,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時間,導師佛陀與眾眷屬集會一處,因緣成熟之時法會得以召開,所以稱為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因為法會的主持者是佛陀,若缺少佛講經法會就無法成辦,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時間與空間是事情發生的所依處,所以具備道場了法會才能得以進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佛不會對自己說法,必須有所化的聽眾佛才講法,現在以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為首的無量大眾集會,渴求聞法,因此是眾成就。具備如是六種因緣,法會才得以成就。

  若串起來說,即如是經典是結集者我優婆離所聞,某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聚會一處所宣說。

  舍衛國之名的由來是這樣的:在久遠的過去,有兩位名為「舍」與「衛」的仙人在此地修行,後來漸漸聚集了很多人,這個地方以後逐漸繁榮起來,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繁華城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仙人,就用他倆的名字來命名國城。

  「祗樹給孤獨園」得名的由來是這樣的:一次波斯匿王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在麾師凱旋歸來之時,忽然聞訊,太子降生,波斯匿王特別歡喜,就為太子取名為祗桓,漢文就是勝利的意思。祗桓太子的精舍怎麼又成為了佛與僧眾的精舍,這裡面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舍衛國有位給孤獨長者,是一位有菩薩心腸的大富翁,他樂善好施,專門周濟鰥寡孤獨的困難人,因此人們就送他「給孤獨」的雅號。一次長者為了兒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住在一位信佛的施主家裡,半夜醒來,只見施主家燈火通明,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他感到驚奇,就問施主:「有什麼大喜事,半夜三更就忙得不亦樂乎?」「我們為了明天迎請佛陀及其弟子來應供,所以才如此繁忙。」長者聽到佛陀兩字當即身毛豎立,內心歡喜,激動萬分,迫切地渴望能夠馬上見到佛。此時,佛即刻鑒知他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就放光引導他來到佛前,長者一見到佛,歡喜信敬之情難以言表,想禮拜佛但不知禮拜的儀式,這時天人化現一人為他示範,他即隨學禮佛,佛為他說法即證聖果,之後長者請佛到舍衛國去說法,佛默然受請,讓他先回去修座精舍。他奉命後立即回國,四處尋覓建造精舍的最佳位置。後來他見祗桓太子的花園奇花異卉、遍地芬芳,樹木蔥鬱,山嶺優美,泉水清涼,環境非常清幽寂靜,是一個修行的好場所。於是他找祗桓太子商量要買下此園,誰知太子說:「你如果能用黃金鋪滿整個花園,我就賣給你。」長者毫不含糊地就幹起來。因為前世的因緣,長者俱生即有異能,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地下的寶藏,所以很快就要將花園鋪滿了。他如是的舉動引發了太子對佛的信心,於是太子對給孤獨長者說:「剩下的地方您就不用鋪了,算是我對佛與僧眾的供養。」當時只有樹下沒有鋪黃金,仍屬太子所有。這樣祗桓太子的花園就由給孤獨長者和祗桓太子兩人供養佛與僧眾,因為這個原因,就稱此園為「祗樹給孤獨園」。

 

  經中「與」是共的意思,因諸大比丘共侍一導師、共住一處所、共持具足戒、共得無漏智見、共證解脫,所以說「與」。

  「比丘」是梵語,有乞士、破煩惱、凈持戒、能怖魔四種意義。乞士:上於佛乞求法味以資養法身慧命,下於信施乞食而資養色身,如是清凈活命之人稱為乞士。三論宗嘉祥大師云:「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煉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破煩惱:由於修習聖道而破除煩惱,所以稱為破煩惱。凈持戒:盡形壽受持清凈戒律,所以稱為凈持戒。能怖魔:因為受持別解脫戒必定趨向解脫,故令魔王驚怖,所以稱為能怖魔。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凈活命,故名為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通常來說比丘有五種: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稱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前三種比丘有比丘之名而無比丘之實。近圓比丘即如法如律地納受清凈比丘戒體於心相續的男性修行人。破惑比丘即斷除煩惱得入聖位的比丘,又稱勝義比丘。經中所指的比丘均為破惑比丘,因為他們完全斷除煩惱障,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是勝義比丘。因為這些比丘都已久證羅漢果,具足三明六通等眾多功德,德高望重名聲廣大,又為大眾中的上首比丘,所以稱為大比丘。

  梵語「僧伽」,漢義為和合眾,即在身、口、意、見、戒、利六方面都能和合的大眾,一般四位比丘以上方可稱為僧眾。

  為什麼諸多經典都以此千二百五十人為聞法者的代表呢?因為優僂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兄弟三人最初作事火婆羅門,他們的弟子共有一千人,皆被佛降伏,皈依佛陀。而舍利子與目犍連為外道時各有一百弟子,耶舍為外道時有五十個弟子,他們全都皈依佛陀,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很早就得蒙佛陀的教化並證得阿羅漢果,感佛深恩,所以經常追隨佛陀,不離左右,因此諸經之首常列出他們作為代表。

  乙二、中善教誡護持清凈戒律分四: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

  丙一、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若分別心漸減、性命漸趨於斷滅、捨棄壽相,則導師之法亦將滅盡,云何不起精進並披堅固甲而修持也?

  如是因緣聚會之時,佛開始演說妙法,佛語微妙,超勝世間一切語言,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云:「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復云:「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而此經如全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科判中所說,更是善逝佛語的精華。

  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使他們能全神貫注地諦聽法語,佛陀說:諸比丘們,你們應該了知: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遷變不息的,從它們產生時起,連一剎那都不會停留,隨即奔向滅亡。應內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識,自初夜入母胎以來,即如陡山飛流而下的瀑布、或如奔流不息的江河,一刻都不停地奔向死亡。再看人生短短數十年的壽命,猶如油盡的殘燈,一閃一閃地趨向滅亡,壽命即將滅盡,很快就會捨棄與生俱來的這個身體,步步邁向死主閻羅王。具有暇滿的人身,才能受持清凈的別解脫戒,若此生一盡,別解脫戒也隨著身心的滅亡而告終,所以應當趁著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地護持清凈戒律。而且眾生安樂之源的佛法也會很快在這個世間隱沒,就象現在處於暗劫中的無數國土世界中的眾生一樣連三寶的名號都無法聽聞到,那時縱然想學法已完全不可能。佛出世間,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其它經法常常宣說,但對於律教卻罕有演說。《毗奈耶經序》云:「佛游於世間,隨處說經法,律教不如是,故知難值遇。」復云:「別解脫經難得聞,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行者更難遇。」一旦別解脫經法趨於隱沒,則佛法的壽命也隨之奄然滅盡,那時依何而作羯磨?依何而得戒體?依何而護身口意?依何而得解脫?因此為什麼現在不發起精進,披上堅固的鎧甲而修持清凈律法呢?

  略述死亡無常之修法以資警策而發起精進:迦葉尊者云:「無常力甚大,愚智貧富貴,得道及未得,一切無能免,非巧言妙寶,非欺誑力諍,如火燒萬物,無常相法爾。」天地間的大舞台從古至今雖然上演了無量無數的不同劇目,然而導演卻只有一個,其結局也只有一個。導演就是無常幻師,結局是: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堆際必倒,高際必墮。看天空陰晴明暗迭相交替,雲霧雨雪千變萬化,太陽月亮你追我趕,忙得不可開交。晨朝旭日東升,光芒瞬間映照對面山上,黃昏夕陽西下,黑影剎那籠罩天地,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光陰似箭。我們正在居住的地球猶如被快馬牽拉著日夜不停地飛轉,大江、小溪如失控的下山車急速奔流。春夏秋冬如車輪滾滾,花草樹木榮枯轉換。天上的飛機火箭、地上的火車汽車似乎與無常比快慢,世界的時局,風雲變幻,物質世界更是日新月異、五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人們都全身心地投入觀賞外面變幻莫測的世界,象一個傻子到人群中看這看那卻忘了自己。人們似乎沒有思考過自己一定會死,而且死時無有定準,死後何去的問題。

  念死可以讓人冷靜清醒,念死能讓人理智地確定人生的航線,念死可以讓人以足夠的力量與生死背水一戰。人如果能以決定死的心去活著,那一定會很踏實也很實際。修行人若時常懷著必死的心,則一定不會被輪迴的幻象所迷惑,不會耽著看似安樂實為蠱毒的五欲安樂,決不會被世間瑣碎無義之事所纏繞,決不會對猶如百貨商場邂逅的親友戀戀不捨,決不會為將養無常不凈有漏之身而花費過多時間,真是一念及死就可使世間的貪戀萬念俱灰,別無他想,必然直視解脫的大道,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持療治生死重病的甘露妙法之中。

  修行人雖然都知道決定會死,但只見天天都沒死,加上錯誤的執著認為明天不死,如此久而久之,不死之心佔了上風,所以漸漸疏忽懈怠,無始惡習又牽引著身心向世間法的方面,因此肆意睡眠昏沉,盡情地談天說地戲論喧嘩,恣意地營辦飲食衣服房舍住宅,用心地交際來往應酬,對聞思修佛法毫無興趣,對世間八法卻信心百倍,真是未出牢獄又系枷索。法王如意寶在《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云:「壽命無常猶如日落時,彼無住留漸趣死亡處,若不迅速修習甚深法,至身次第隱沒心必悔。」五濁惡世眾生壽命短促,而且命難障緣多不勝防,無論老幼都如夕陽,光陰無多,好景不長,趁著有生之年不修佛法,臨終四大隱沒,惡境出現之時,回憶一生徒入佛門,無有修行,一定會生起強烈的後悔之心。

  不論你是高高在上的尊貴者,還是貧窮困苦的卑劣者,無論你住於何地,處於何時,都不能阻擋死主的腳步。雪域伽瑪巴大師云:「現在即須畏死,死時不須怖惱,我輩則與此相違,現在不畏,臨死乃以手椎胸焉。」彌勒日巴大師也說,最初我怖畏死亡,擔心死後墮落惡趣,所以入山精進修法,現在已到無死安樂地。法王為了不同身份的人能痛念生死無常,遠離一切戲論紛擾無益之事,切實修行解脫正道,在《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中云:「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積福偽僧徒,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猶作多年計劃度人生,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人生如漏壺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滴漏,隨著光陰一分一秒地流失,壽命也宣告結束。《入菩薩行論》云:「晝夜不暫留,此生恆衰減,額外無復增,吾命豈不亡?」猶如關在羅剎獄中的人,決定都會被吃掉,但誰先死卻難以確定,而且均在恐怖萬端的狀態中墮入惡趣。寧瑪巴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於《普賢上師言教》中云:「回憶往昔所造的惡業,心生懊悔,想到惡趣的痛苦便異常恐懼。死亡突然到來,顯得十分可憐,人間的一切就此隱沒,生存的顯現已隱沒,所以身心不安。」因此趁死亡尚未到來仍有從閻羅王手中掙脫的餘地時,應堅守戒城,否則縱然福報廣大,名聲普聞,相貌莊嚴,地位崇高,多聞博學,若不持戒則與禽獸無異。雖種族低劣,出身貧寒,見聞稀少,若能守持凈戒,佛稱之為尊勝之士。《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劣少聞見,能持凈戒名勝士。」如《大戲樂經》云:「三有無常同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似空電,如崖瀑流疾疾行。」我等並非壽命終竟時才被死主所迫而前往後世,而是自從入胎以來,沒有一剎那的暫停,時時刻刻都被老病死牽引趣向後世,因此現在存活時不應安然不懼。譬如從高崖上墜落,在尚未落地之間,不應心生歡喜而無所謂也。經云:「人之勇識於初夜,若於世間住胎已,從此彼於日月中,無少止息而趣死。」

  死期無有定準,並非只有患了絕症的病人,並非僅是頹廢殘年的老人,死主才頒發死亡通知書,其實每個人都已領到死亡通知,只是你沒有詳細看罷了。從自己身心內外上下細微地審視,有什麼把握我們不會死呢?今日以後百年以前,死亡必定來臨。在此期間哪一天死,無有決定。今天死不死,或下一剎那死不死,誰也不能確定。法王如意寶云:「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若今日不死當心生慶幸而全力地操辦後世解脫的資糧,常在未死之時精進修道,縱然死亡來臨,也會坦然對待。

  損害眾生生命的因素很多:有情的損害,無情的損害,非人魔類妖怪鬼魅等的損害,各種生畜野獸毒蛇等的損害,各種交通事故的損害,各種疾病的損害等不可盡數。由此可見生命猶如風中燈燭,確實難以確定自己會如何而死。《涅槃經》云:「修死想者,當知此生壽命,恆為多數仇怨圍繞,剎那剎那,念念損害。」《寶鬘論》云:「人住死緣內,如燈在風中。」又云:「死緣者甚多,生緣唯少許,雖生常趨死,故當勤修法。」

  當我們死亡之時除了佛法之外,其餘的一切無有絲毫利益,而且無論你貪戀與否,最終都得全部捨棄,惟有帶著自己生前所造的善惡業而赴往後世。人在彌留之時,縱然有最極可愛的親屬圍繞,沒有一個人能挽留住你,縱然最極悅意的財物堆積如山,連微塵許都無法帶走,不但如此,即便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血肉身軀,也必須捨棄,何況其它呢?應知此生一切的圓滿,決定終將舍離我,我也終將有一日必須舍離他們而去,應當想今日就是那一天,因此應決定不被眷屬身體受用名利地位等所束縛,而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修習佛法。法王如意寶在《厭離今生之歌——森林杜鵑妙音》中云:「如是於此現世耽著眾士夫,死主閻羅怒目現量見到時,回想一生懈怠散亂行為時,心中雖生猛厲後悔已不及,與己俱生以及終生守護之,自身若欲帶走自亦無自由,親友受用如空繁星雖耀眼,然定一切留於後世獨自行。」

  經中所說精進即對善法發起歡喜勇捍之心。披堅固甲,指不但具精進心,而且此心不會被違緣所摧毀,猶如身披堅固鎧甲則怨敵無法侵損一樣。當知一切功德由精進而生,精進是福慧二種資糧之因,《入中論》云:「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瑜伽師地論》云:「六度初三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唯精進遍於一切。」所以六度中精進度遍含於一切度,即五度離精進無法成就。《大般若經》中宣說如何修習精進,經云:「空中聲告常啼菩薩言:汝東行求般若莫辭疲勞,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於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上下四維等。」也就是說收攝身心,不要散亂,專心一念地安住在所修正法上。若散亂懈怠則任何事情都不能成辦,因此在未得解脫之前,一時一刻也不能遠離精進。《華嚴經》云:「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因此佛在《雜阿含經》中說,諸比丘,奮大精進,肌肉乾瘦,膚色枯黃憔悴,筋連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沒有得到所應得的果位,永不捨棄精進,恆時收斂心念,不得放逸散亂。《阿含經》云:「乃至成就三明,滅除暗冥,得智慧明,皆由精進修習,樂靜獨居,專念不休之所致也。」《無量壽經》云:「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遂。」《菩薩本行經》云:「直至成佛,皆由精進。」如《彌勒所問經》中佛告阿難:彌勒菩薩比我早四十二劫發菩提心,但我以超常的精進,反而比他提前九劫,得到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行人當披精進鎧甲。《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道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進,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公案,足以作為懈怠者的一種激勵。脅尊者八十歲才出家,年青的少年比丘譏誚他說:「出家的事業,一者坐禪,二者誦經。你這麼衰老,能幹什麼呢?"尊者聽到此話心中暗暗發誓:「我如果不通達三藏,不斷三界煩惱,得六種神通,具八解脫,終不將脅放於床席之上。」於是白天刻苦鑽研教理,夜晚則凝神修習禪定,三年之後他的誓願終於完全實現。

  毒峰善禪師的行徑更是我們應該效仿的。禪師在淯溪閉關時,誓以開悟為期,當時關房內不設卧榻,只有一個禪凳。一天晚上不知不覺之中禪師昏睡到了半夜,為制睡魔,於是撤去禪凳,不分晝夜地經行站立,但一次不覺之中靠著牆又睡著了,於是發誓再不靠牆邊走,然而由於身體過度疲勞,睡魔反而越來越重,他在佛前痛哭流涕,以後用各種方法精進用功,才得以功夫日有上進,一天忽聞鐘聲,當下徹悟。

 

  修行人要想成就必須發大誓願,勇猛精進修持,才會有個好的結果。否則發心不真,志願不猛烈,這裡過冬,那裡過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日略進,明日又退,一生無成,最後連信心都退失,反怨佛法沒有靈驗,甚為可憐。獅子峰天如禪師云:「生不知來處,謂之生大,死不知去處,謂之死大。臘月三十日到來,只落得手忙腳亂。何況前路茫茫,隨業受報,正是要緊事。」所以為了了脫生死得到解脫,二六時中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精進不懈地修法極為重要。

  丙二、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云:人身極為難得,已得人身,值遇佛陀正法,得以出家,被不合解脫之義所欺誑而遭痛苦。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遇今已遇,尤其出家受戒,更為難得,如今幸得出家受戒,應追求解脫,若舍解脫道而行邪惡輪迴法,今生後世一定會因破戒而感受難忍痛苦。誠如《毗奈耶戒經》所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遇,信心難生,出家修行則是難中之難。今日既得離八無暇,能獲十圓滿的珍寶人身,乃是往昔無數生中歷大艱辛積累善根的結果。溈山靈佑禪師云:「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既能具此殊勝緣分當令此生具有大義,故應以出離心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沉湎於今生的五欲安樂之中,刻意追求名聞利養等無義之事,則會被此無義庸俗之事所欺誑,後世必將因此而長時感受三惡趣的劇大痛苦。天台山國清寺普賢化身的拾得曾有詩云:「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里。一向迷本心,終朝沒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汝。」

  暇:指閑暇,是指能有因緣閑暇修習善法。反之無暇即指無緣分修習佛法。《攝功德藏》云:「由戒斷諸畜趣體,離八無暇常得暇。」由持戒功德不墮畜生等三惡趣以及喑啞等八無暇處,而且常能感得有暇人身。《大集經》云:「佛告諸比丘,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為下賤人身,況能成熟眾生。」

  何為八無暇?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云:「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如果投生在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稱為非人四無暇。雖然轉生在人中但執持邪見、生於邊地、喑啞或愚痴、無佛出世稱為人中,四無暇。八無暇者隨生何處,皆為痛苦所迫,不堪為法器,無有閑暇修持正法,無緣蒙受正法光明的潤照。執持邪見者指不信三寶、三世善惡因果及解脫等。邊地指沒有佛法僧,尤其無四眾佛弟子的地方。蔑戾車即一闡提,無有善根,猶如焦芽敗種,不能長出善法花果。騃啞指喑啞、愚鈍,身根短缺,六根不完具者。三惡趣極難發起修法之心,縱然略能發起,但由於痛苦猛烈,不能修法。於長壽天,有的論師認為是欲界天,有的認為是無色界天。前者是因貪戀享受五欲而一生散亂,後者住於定中不起善法心念,直至禪定福業受盡,生邪見而墮落。

  所謂滿指圓滿,即具足自身的五種因緣,及具足外境的五種因緣。首先自身具足的五種因緣:得到人身、生在中土、諸根具足、業際無倒、信受佛法。龍樹菩薩云:「得人生中根具足,業際無倒信佛法。」如果沒有得到人身則修習佛法的所依不具足,今已得人身而且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而且諸根具足,信奉佛法善加取捨,業際無倒,因此自身已圓滿具足修習佛法的五種條件。其次,外境五種圓滿:龍樹菩薩云:「如來出世與說法,佛法住世入聖教,為利他故心悲愍。」若如來不出世之暗劫,無人說法,連善法名稱也無法聽聞,而今釋迦牟尼佛出興娑婆,金剛座成等正覺,所以導師圓滿。若佛出世安住禪定不宣法要,眾生也無法修行,而今世尊三轉*輪,無量法蘊悉皆圓滿,所以正法圓滿。若導師出世也宣正法,但法已隱沒,修行也無所依怙,而今之時,佛法尚住世間,所以時間圓滿。佛法雖住世間,自己若不趨入佛門也是枉然,而今已信受,所以自己緣分圓滿。雖已趨入然無善知識引導教誨,也無法解了趨入法性,今為善知識攝受,稱為殊勝大悲圓滿。

  總之,修行正法必賴暇滿人身,依其它身如天龍、非天等,則無法得證無上佛道。如旃陀羅閣彌在《致弟子書》中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入胎經》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宗喀巴大師云:「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如果已得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人身,為了蠅頭小利而白白浪費,真是自己欺誑矇騙自己,再也沒有比這更愚痴的了。彌勒日巴大師對獵人怙主金剛說:本來暇滿人身如珍寶般極為難得,但看到你這樣造惡業的人身,也不覺得難得與珍貴。若得人身只為飲食財色名聞利養則與旁生無異。《致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井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全知無垢光尊者說:無量劫來梵天帝釋之身也曾屢次獲得,但如今暇滿人身,乃無量劫至今頭一遭得到。如入寶洲,切切不能空手而返。

  當今地球上的人多得連地球都感到壓力大得無法承受,但大都如動物本能一樣地生活,只為飽腹暖身,蠅蠅苟苟地終其一生,甚至大造惡業,不但白活,而且給後世帶來了沉重的包袱。提婆菩薩授記此等茫茫眾生一定奔赴惡趣的深淵,《中觀四百論》云:「由於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這樣的人身是輪迴大船的鐵錨,是三惡趣的基石,是無量痛苦的源泉,不如不得,乃至不如得個畜牲身體,絕不會有這麼大的能力造惡業。法王如意寶在《給巴先之教言》中云:「暇滿所依若不令具義,墮落無邊惡趣險地時,修善樂趣之名亦難聞。」《入行論》云:「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若我已解此,因痴復怠惰,則於臨終時,定生大憂苦。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難得有益身,今既僥倖得,亦復具智慧,若仍墮地獄,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誠如道欽禪師所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蓋世無雙的英雄,聰明絕頂的丞相,也只會營造輪迴的家宅,汩沒於生死瀑流之中,無法透出名利財色的牢關。既已出家,應逆生死河流而上,為達聖者法性之海,視輪迴如火宅,視名利財色如毒蛇,辭親割愛,追隨如來大仙所行大道,秉持清凈律儀,誓求無上大道,所以是人中獅子。《華嚴經》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舍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

  菩薩為了讓那些被家所束縛的可憐眾生,認清自己所處的三界輪迴中有無量無邊的過患,只能在心靈上套上許許多多的繩索,因此捨棄了高高的皇位,如山的財富,鍥而不捨地追求內心的解脫,讓疲勞的心停泊在寂靜的解脫洲上。

  出家到底為了什麼?前人為我們一語道破,古德云:「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這也是《四十二章經》中所說:「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的意思。

  今天佛已滅度兩千五百多年,五濁的黑暗愈加濃厚,法日也漸漸西沉,人心愈加不古,道德敗壞無餘,社會環境極度惡劣,解脫的門似乎變得越來越狹小。然而就在此時,我們卻遇到了佛法,而且能看破紅塵,擺脫紛擾,歸投法王門下,剃除鬚髮,現出圓頂,披上解脫衣,走上這條路的每個人都歷經辛酸與沉痛,費盡周折,才得如願以償。但不能因為佛門的清閑與安然就將苦難的父母親人與曾經的誓願忘得一乾二淨。佛法的主人就是比丘與比丘尼。所謂道在人弘,佛與法都依靠僧人來弘揚下去。因此作為出家人尤其比丘要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所以要再三堅固自心的志願,看清修道持戒的障礙,切勿周遊於繁華喧囂的鬧市,切勿重新拾起曾經捨棄的名聞利養的枯骨。《佛藏經》云:「當爾之時,不應入眾,乃至一宿,當應自處山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應生如是厭心。我當云何見法破亂,見此沙門惡世難時,我當勤心精進,早獲道果。」

  作為已經出家而且登壇受戒的修行人,應該知道此身受之父母,四大合成,無常老病不期而至,一期人生如白駒過隙,又如春霜夏露,倏忽之間就會逝去,念念不停,一息不來即到後世,為什麼安然懈怠無所事事地空耗時光。翠嚴禪師云:「凡一披緇,便非庸類,豈可泛常,反同俗輩。立志立心,宜勇宜銳,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外忘內,離聖離凡,拔群拔萃。一粥一飯,信施信饋,飽享飽餐,須慚須愧。勿效庸僧,成群逐隊,說李說張,雜痴雜穢,爭是爭非,誇能誇會。本性本真,盡盲盡昧,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虛朝虛暮,喪月喪歲,可悲可憐,必泥必墜,常警常醒,滅殃滅罪。」千嚴長禪師也云:「參禪為第一,持戒為第二,禮誦為第三,作福為第四。既作出家兒,須行四種事,不可縱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懶汝身,不可昏汝智,諦觀苦與樂,痛念生與死,莫憂衣與食,莫貪名與利,時中惺惺著,胸中蕩蕩地,行坐合清規,動靜依先制,常近善知識,常遠惡朋輩。」我等出家衣食現成,不需勞作,不需教兒育女,不需贍養父母,若直行解脫,則很快就會解脫。經云:「若樂舍家趣非家,應當舍欲棄財寶,是人於世有正理,不久便開解脫門。」

  《佛藏經》云:「出家當一心向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所在。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我們應知今日所穿所用的都是大悲世尊的恩德,怎能不思回報而精進修法呢?經中說:如來滅度後,白毫相中的百千億分之一的光明供養他的諸位弟子,假使南贍部洲的眾生僅在指甲大小的地上耕種,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也不會凍餓而死。出家人所憂慮的是我該如何盡修諸善,如何速斷一切惡,如何凈化身心得到解脫。否則如《寶積經》中所說:彌樓犍馱佛滅度之後,很多出家人只經營三種事業:一、周旋往來於白衣家中;二、貪著利養;三、滋養軀體肌膚。不修福慧,不行妙法,不事讀誦。當時有位國王出家的比丘勸他們一齊求佛陀的甚深妙法。他們回答說:「我們所要追求的已經全部實現了,衣食特別的豐足,免離了國王的役使,真是安穩快樂極了,誰也不敢輕慢我們,在家人的苦惱全部都擺脫了,這就是涅槃,也是最大的快樂,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求。」陀摩尸利比丘聽後,心中非常悲痛憂惱,涕零號哭而入山修行。現在也有很多人淪落到這般田地之中,希望不要沉溺在苦水中不能自拔,應立刻警醒。

  凡夫人貪著利養終究自害而已。《雜寶藏經》云:「芭蕉生實枯,蘆葦亦復然,駒驢懷妊死,騾驢亦復然,愚貪利養苦,智者所嗤笑。」如來在二千多年前為我們畫了一幅出家尚且毀壞戒律,誹謗正法,貪著名利,堅持我見,慳吝嫉妒者肖像,我們都應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寶積經·律儀會》中描繪具有上面五種惡性的行人說:「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鎖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為甜美,或咬或舐,或嚙或吮,歡喜纏附,初無舍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游此路。餓狗遙見,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發大嗔,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而行嚙害。如是當來末世,有諸比丘於他施主,勤習家慳,耽味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是,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比丘,我說其行,如前痴狗。」又云:「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比丘,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三事以為常業,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三者喜樂追求華室房宇,貯積財寶什物資具。以依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經中所說的惡相現在似乎全部出現了,出家人本來為追求解脫寂靜,但卻馳騁奔忙,聚斂錢財,廣聚門徒,大張聲勢,趨炎附勢,媚權諛貴,借佛法為招牌邀名博利。如俗人營家造舍一樣大興土木嚴飾寺廟住處,經常洗頭剃髮,威儀齊整,在人前輕聲細語,低頭閉目,靜默矜持,然而內心常求名利,渴望施主常來迎請,希望他人恭敬尊重。強為人師,喜處高位,心性狠毒,動輒高聲呵罵,少有侵犯無法寬容,語言尖刻,見他人得名利妒火中燒,整日攀緣妄想,經常憶念塵世間貪慾之事,如是非法之行說之不盡。南山宗道宣祖師在《凈心誡觀法》中云:「出家行非法,感得多衰惱,危苦隨念豐,安樂稱情少。天神不愛護,魔事數來擾,死時懷恐懼,長劫墮惡道。」慈恩宗窺基大師云:「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離,三師七證定初機,剃髮染衣發弘誓。去貪嗔,除鄙吝,十二時中常謹慎,磨練真性如虛空,自然戰勝魔軍陣。勤學習,尋師匠,說與行人堪依仗,莫教心地亂如麻,百歲光陰等閑長。」又云:「不蠶衣,不田食,織女耕夫汗血力。為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干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託。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福田衣,降龍缽,受用一生求解脫,若因小利繫心懷,彼岸涅槃爭得達。善男子,汝須知,遭逢難得似今時,既遇出家披縷褐,猶如浮木值盲龜。大丈夫,須猛利,緊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願力相扶,決定龍華親受記。」因而若不願自欺自誑自害自甘墮落,也不願作獅子蟲的出家人應如祖師教誡而精進行持。《禪門日誦》中祖師教誡云:「出家要持戒行,戒是佛祖正命,受戒不守毗尼,徒勞喪身失命。」

  現在世界上無數沒有善根因緣的愚盲眾生,純屬野干之流,他們執持「現世美」無因邪見,鼠目寸光不知三世因果,不知佛陀及聖者的境界及智慧,猶如井蛙自處愚鄙,尚且夜郎自大。以一些科學哲學等雕蟲小技否定一切智智所洞察的無誤佛法,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還以邪妄分別否定駁斥佛法,毀謗譏諷出家修行,更有無數無知無識之人也隨順附和,真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盲引眾盲天下悉皆盲。

  有在家人看到《寶梁經》及其它經典中佛呵斥出家比丘等,也不審視自己的身份,動輒以佛語來呵斥出家人,或者以此作為根據來阻擋他人出家,真是恬不知恥。佛在《菩薩藏》及《十輪經》中說:縱是轉輪王等也不可呵責打罵破戒比丘,何況一般凡夫,這樣作只能是毀壞菩薩戒的因。更有甚者隨便翻閱出家戒本戒經,看後沒有對出家人能行持那麼多微細遮持律儀生起信心,對自己沒有出家的勇氣也不生半點慚愧,卻象出家人的怨敵一樣經常揭露指責出家人破某戒犯某威儀,好象是幫人定罪的上座一樣。此類人應當記住佛說:「任何眾生若對身著袈裟之比丘生噁心,則彼於三世諸佛,緣覺阿羅漢生噁心,於三世聖者生噁心故,將成熟無量罪業之果報。」

 

  《贊僧功德經》說,佛出家弟子的深淺很難揣測,有的內具功德外現非法,有的內具功德外現威儀調順,有的內無功德外現如法如律,有的則內外不如法,但無論如何,佛要求必須恭敬。經中云:「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必獲重罪。」昔日唐太宗問玄奘大師:「聖僧理當尊敬,凡夫僧何用恭敬呢?」大師答道:「聖僧為人天福田,凡夫僧也是福田,如果只種聖僧的福田,那麼將永遠沒有種福田的機會,猶如神龍可以興雲降雨,泥塑的龍卻不能,但是求雨時必須在泥龍前祈禱,所以聖僧凡僧都應該一律恭敬。」我們不但要恭敬出家人,而且也要發願生生世世出家為僧。《阿閦如來本願授決經》云:「彼阿閦如來往昔為菩薩時,作如是說: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則虛誑一切諸佛如來。舍利子,如是菩薩於阿閦如來亦應隨學,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生生世世出家。或諸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畢竟舍家出家亦如是學,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諸菩薩舍家出家是為最上。」普賢菩薩也云:「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因此作為諸佛菩薩的後學者,都應該發此願,並不斷地向這個目標邁進。

  當念出家殊勝功德利益來堅固出家之心。紫柏尊者《願僧歌》云:「千算計,萬思量,古往今來夢一場,寒暑相推毛易白,爭如削髮禮空王。一瓶一缽海山寬,雲行鳥飛恣歌唄。願為僧,願為僧,世世生生繼祖燈,四弘為轂法為輪,輾斷眾生愛與憎。相逢若問為僧事,須信為僧非等閑。」若有人出家當深心隨喜,因為一日出家功德都不可思議。《出家功德經》云:「毗羅羨那沙彌,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三惡道,以此善根於六欲天中,七番往返受天福樂,最後於人道中,生富貴家,壯年已過,善根成熟時,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永超三界。」誠如所云:「沙彌雖小不可輕,王子雖小不可輕,龍子雖小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雨。」《阿含經》中記載:佛說當來末法時代,有披如來袈裟者,縱然失壞律儀,左邊抱男孩右邊抱女孩,吹簫賣唱於街頭巷尾,這樣的人也能作人天福田,何況嚴守律儀,如法修行的功德誰又能測量呢?世尊親口說:「佛教聖寶燈,即是聖法器,苦行著袈裟,釋迦子比丘。」

  丙三、觀輪迴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云:諸比丘,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摧壞戒律。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戒體,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痛苦。

  佛告比丘們:寧可斷盡命根而死,也不應該毀壞戒體而活。因為斷命只會有暫時的痛苦與過患,僅僅毀壞一生,而毀壞戒體過患極大,能毀壞千生萬劫的幸福與安樂,死後必將墮落三惡趣中。

  這是為什麼呢?經云:「生際必死」之所以有生就是為了趨向死亡。《本生經》中云:「眾生於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趨於死。」《中觀四百論》云:「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眾生的一期生命猶如射箭,以射中死亡的靶子為究竟目的,所以從生即向死亡瞄準並迅速飛向生命的盡頭。守持清凈戒律的人縱然死了心中也無有憂悔痛苦,反而因持戒的功德臨終之時猶如大病將愈,猶如出離火宅,搬遷到美妙宮殿去享受,所以內心非常安樂。《毗奈耶經》云:「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舍眾病。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舍毒器。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死時無恐怖,猶如出火宅。」《華嚴經》云:「若有臨終肢節痛,一切親屬欲舍離,諦思我有清凈戒,身心安樂無憂畏。」在臨終時四大分散,一切親屬,一切財物,一切受用都將永別,常人於此時身苦如活剝牛皮,心苦則憂惱恐怖無法言喻。若造惡之人臨終之時,一生所造惡業歷歷明現目前,惡趣景象親眼目睹,此時無依無怙,惶恐苦楚煎熬身心。然而持戒者,此時心中回想一生持戒修行,以此加持身心自然安樂,又復憶念諸多經論中千賢萬聖共同讚歎持戒的功德及持戒者的歸宿只有人天解脫果位,光明安樂的前途現在眼前,心中無比的歡喜愉悅,有恃而無恐。

  當然持戒之人住於世間也決定是安樂幸福的,因為住世時天天守持清凈戒律,精進修習善法,使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積福報難可估量。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末法時代,修行持戒所獲功德遠遠超勝於在凈土中或正法時修行所獲功德。《三摩地王經》云:「經恆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佛經中還說在末法時代,一日持一條戒的功德將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律的功德。

  如果沒有人身則善法無法修持,所以既得珍寶人身,應抓緊時間利用它,否則若疏忽懈怠散亂放逸,或終日大造惡業則不但白白辜負此身,也會依此身,把痛苦的根深植於三惡趣中,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用金盤盛糞,不僅僅是浪費而且糟蹋了。寧瑪巴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說:「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行惡便是輪迴錨,此身善惡之奴僕。」尊者所言非常中肯,我們應驅役此身成為造善業的奴僕而不能讓它造惡業把我們停住在輪迴的大海中。

  《涅槃經》中記載了一個公案:在波羅奈國有個屠夫,名叫廣額,每天之中殺無數只羊,後來見到舍利弗尊者,生起信敬之心,在一天一夜之中受持八關齋戒,以此因緣命終之後轉生為北方毗沙門天王太子。持戒的功德是如此之大,因此持戒修行之人活著安樂、充實,死後也會更加幸福安寧,故不枉得個人身。否則如世間庸人或破戒愚人不觀五欲過患,經中說如豬歡喜糞穢,遊戲廁所糞坑不肯舍離。《涅槃經》云:「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嚙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行。」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頌》中云:「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此有漏之身,原是痛苦的根本,百般滋養,反作損害,猶如怨敵無法令彼歡悅。但是為了修習善法應善加保護,以此久住世間能廣積福報功德。不是象世間人貪著身體希求長生不死而保護身體。如《大般涅槃經》云:「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善惡根本。」又云:「如欲渡水,善護船筏;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為差毒,善護毒蛇;為財護旃陀羅。」如此活在世間也會成為世間的莊嚴,以此有漏身修廣大福,現在安樂,將來幸福,真是從光明走向光明,由安樂邁向安樂。

  人身難得,生命珍貴,為什麼此處佛卻說寧可捨命而死,不可破戒而活呢?佛說因為捨命死只使今生命盡,還會因持戒而生於人天善趣或者清凈剎土之中。但如果破戒則會在百千萬生之中不得轉生為人天善趣的種姓,長劫失去善趣解脫的安樂,當受墮落的痛苦,而且活著受用十方的信施,過患無量無邊,因此寧可持戒死,不可破戒活。古德云:「寧可守戒貧窮飢餓而死,不願破戒邪命富貴而生。」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云:「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若破戒而活則福報受用逐漸衰損乏竭,醜惡名聲到處流傳,諸天鬼神呵責詈罵,一切賢聖指責捨棄……,真是吉祥幸福遠走快避,諸惡過患如雲來集。破戒之人無羞無愧,為了生存無惡不造。《比丘珍愛經》云:「破戒之人一日中,造作無量罪業種,自損種種諸惡行,悉會行持定無疑。」法王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在《贊戒論淺釋·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中說:「這些人受到種種譴責,不知不覺已到了衰老之時,他們感受劇烈痛苦的同時,憶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內心備受種種痛苦逼迫,最後死亡臨頭之時,一方面心中戀戀不捨財、子、妻等,但彼等也不會跟隨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種墮罪必將墮入地獄受種種痛苦折磨,因此必定會生起熾燃烈火般或如駿馬也不能趕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精進護持凈戒。」《毗奈耶經》云:「追悔中死亡,死後墮惡趣。」毀犯五篇墮罪的果報在《佛說犯戒輕重經》中云:「目連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是犯波羅提提舍尼、波逸提、偷藍遮、僧伽婆屍沙、波羅夷,得幾不饒益罪?惟佛解說。佛告目連:諦聽諦聽,今為汝說。若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千歲。復此目連,若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四億四十千歲。復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偷藍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復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屍沙,如不驕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造此破戒罪業若不懺悔,在即生中此等罪障障礙禪定智慧的生起,臨終別無他處可去,決定墮於地獄。破戒過患極大,因此縱遇命難也應該護持難得的無上戒律。

  《賢愚因緣經》云:「持戒之人,護持禁戒,寧捨身命不毀犯。何以故?戒為入道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若持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戒律是入道最初的基礎,若毀破捨棄則無法向上邁進。戒律是斷盡煩惱的妙趣,達到安樂涅槃彼岸的平坦大道,因此寧捨身命始終不能毀犯戒律。

  以下擷取三則捨命護戒的感人公案,以激發行者堅貞不移的向道決心。

  《佛藏經》中記載:曾經有大小兩位比丘相約一同去拜見佛陀,在路途中,他們疲憊不堪,口乾舌燥,但所見之水都有蟲子。大比丘為護持戒律,就沒有飲用不凈水,結果渴死於途中。但小比丘卻飲水解渴,後來親見佛陀。佛陀呵斥他說:「你這個愚痴人,不知護戒,見到我又有何用?護戒比丘雖然死去,但即刻生於天中,早就來見過我了。你傷生破戒,現在雖然到了我面前,但距離我有千里之遙。」

  佛將滅度時,阿難請問世尊,佛滅度後我等比丘以誰為師?佛告訴他:「以戒為師。」《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由此可見要想常不離佛就須恆時護戒如眼,而且持戒能速得成就。《四十二章經》云:「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蘇摩王經》中記載:往昔世尊曾是一條大力毒龍,它只要用眼看眾生,或口中所出氣觸到眾生,此眾生即刻會死。一次,毒龍發心受持一日齋戒,因為喜歡安靜,就來到深林中,當時非常疲乏就呼呼地睡著了。龍睡覺時總把身體縮小象一條蛇。它身上花紋五彩斑斕,不幸被一個獵人發現,獵人喜出望外,激動地說:「如此稀有的蛇皮,獻給國王作服飾,一定會重重賞我。」於是用木杖按住龍頭,操刀剝皮,龍疼痛醒來,心中暗想:「以我的力量把此國搞個翻天覆地也易如反掌,小小的獵人怎能奈何得了我。但今天正碰上我持戒,應當信受佛語,以戒為重,不應顧及身體。」因此安然忍耐,閉眼不看獵人,屏住呼吸,心中無怨無悔,而且對獵人生起了憐憫之心。皮被剝完之後,龍身血肉淋漓,裸露在地,立刻有很多蟲子爬到身上攢咬嚙食,當時天氣又特別炎熱,毒龍心中極度的苦惱,想到水中謀求一條生路,又怕傷害諸蟲而犯戒,故不敢動。毒龍心中默想:「今天我以身肉布施此等諸蟲,滋養它們的身體,當來成佛之時,應當用法來饒益它們的法身。」發了如此誓願之後,身壞命終立刻轉生到忉利天上。

  《賢愚因緣經》中記載:安陀國有一位沙彌,一天,因為快要過午,沙彌遵從師命,到供養主優婆塞家中去催齋飯。當時優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下一個女兒看家,當她見到沙彌時,心生歡喜,慾火熾燃,就在沙彌面前作出各種嬌媚的姿態,強迫沙彌與她行淫。沙彌無法脫身,心中自想:「我有什麼罪業,碰到這樣的惡緣,我寧捨身命,絕不可毀犯三世諸佛所制禁戒,絕不可玷污佛法僧三寶!」乘女人閉門之時,沙彌拾起一把剃刀,合掌向著拘屍那城佛涅槃的聖地而發誓願:「我今不舍佛法僧,為護禁戒,舍此身命,願投生之後,出家學道,修清凈梵行,漏盡成道。」發願完畢即刎頸而死,國王聽到此事後深生敬仰,前往禮拜,並廣為讚歎,將他的事迹傳遍全國。

  法王如意寶說:「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厄難的時期,守戒修行時刻都會遇到命難。但我們這些老比丘經過艱難險阻,終能護持清凈戒體,現在你們持戒修行的環境如此優越,為什麼不珍惜寶貴的戒體。」

  然而世間多如牛毛的愚痴之人大小輕重不能辨別,一意只顧今生現世中的一點蠅頭小利,不惜把後世千生萬劫安樂的本錢——清凈戒律,作賭注換取身口的暫時享受,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推向三惡趣的深淵之中,非常的可惜可憐。大成就者鄔金丹增諾吾在《贊戒明辨取捨論》云:「具相師前已受利樂源,如同珍寶瓔珞美飾戒,然換如一碗豆粉驟樂,如此嚴重愚痴誠可笑。」《比丘珍愛經》中云:「無智愚人遇命難,即會捨棄清凈戒,護戒命盡生善趣,破戒善趣永無份。」

  在平日中就要詳細觀察輪迴中的一切過患,對猶如夢幻一樣的人生切勿過於貪執,用佛法的火炬照亮正道的所在以及邪道方向,認清安樂解脫與痛苦煩惱的界限,確定走向解脫的真正航線,並始終不渝地向前邁進。這樣在關鍵時刻,心中有個定心盤,所以一定能權衡利弊,從而正確地決斷,否則平時見解不真,信心不切,遇到違緣時就會亂了方寸,被違緣所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若斷惡行善持齋戒,即可生生世世轉生人天善趣。無始生死曠野漂泊之中得人身也不止百千次,但大都虛生浪死。而今得此人身幸遇如來教法,在阿闍黎前得受清凈戒體,遍觀天下也寥寥無幾,真如盲人於垃圾中意外獲得如意寶,故應百般珍惜守護。

  《大乘戒經》云:「若諸比丘等,於佛法中求解脫者,遠離一切苦惱惡法。如佛所說,寧捨身命而趣無常,不得縱心犯其戒律,若人捨命只壞一生,若復破戒,令百千萬生沉淪惡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海,戒為船筏。若人出家,不護禁戒,貪著喜樂,毀佛戒寶,如是比丘,不名出家。」破戒的惡業猶如霜雹能摧毀一切善法苗芽。若持戒則能圓滿一切功德。藕益大師云:「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又云:「或因持戒力,速成凈滿尊;或因凈屍羅,嚴凈諸佛法;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聲。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梵天請問經》云:「應當於戒律,深心而護持,尊位命難緣,終不毀棄戒,恆時當精進,安住禁戒中,謹依持犯繩,無誤而取捨。」《華嚴經》說:「菩薩護持清凈戒律時,不染著色聲香味觸。教誨眾生,不求威勢、種族、富饒、色相、王位等,對這一切都不染著,只是堅守凈戒。為了遠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到佛所讚歎的平等正法。菩薩如是持戒時,假使於一日中,有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惡魔,每一個都領著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此等天女於五欲法都具有善巧方便。她們悉皆端正姝麗,誘惑人心,拿著各種珍玩寶具,想惑亂菩薩道心。菩薩心想:五欲是障道法,乃至能障無上菩提。由此正念,所以不生一念的貪慾之心。」因此作為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嚴。

 

  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無大乘之實,不解佛出世本懷只為斷盡眾生三毒煩惱,引導眾生住於三乘涅槃果。更不知理事界線、暫時究竟、了義與不了義、見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斷章取義歪曲佛經祖語,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縱貪嗔痴、大造十不善,廢棄戒定慧,不修十善業。他們如此作的目的無非為自己行持魔業披上一層美麗的偽裝而已。若觀察此類人一定都是貪慾心熾盛,嗔恨心強大,愚痴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沒有智慧的眼睛,被這些佛陀早已痛斥的魔子魔孫騙得昏頭轉向。菩薩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況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對佛法僧懷惡毒心的痴人,自己汩沒在貪慾的淤泥中不能自拔,而且聲嘶力竭地教唆蠱惑無知的初學者貪著輪迴廁所。見到真正尋求解脫,出離世間的修行人,無端嗔心勃發,種種強力干涉阻撓。當然看起來似乎他們非常慈悲完全是為了我們著想,但應當看清這是偽戴天飾的惡魔。

  丙四、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分二:宣說真實護戒;宣說護戒方法。

  丁一、宣說真實護戒分三:持戒利益;破戒過患;為直接間接明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捨處。

  戊一、持戒利益分九:值遇佛陀;最勝莊嚴;得戒功用;人天歡喜;清涼安樂;世間讚歎;得增上定勝果;懾服暴戾;獲尊勝美名。

  己一、值遇佛陀

  經云:

  是故世尊贊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如上所說破戒的過患極大,然與其相比,護戒的利益則更大。為了使眾生對護持凈戒生起好樂歡喜之心,並且最終能安住清凈戒中,這裡世尊在經中攝要歸納,從九個方面於護持凈戒的利益作殷勤的讚歎。

  首先,具足清凈戒律的人能夠常常值遇佛陀。而常不離佛有何利益呢?因為佛是引領眾生趨向安樂寶洲的最勝導師,猶如大葯樹,誰人見聞憶觸都能獲得無量的加持、得到無邊的殊勝利益,又象摩尼寶能滿足眾生的一切願望,因此連諸大菩薩都發願常不離佛,永遠追隨佛陀而修學。凡夫眾生在生死輪迴之中,一切六親眷屬也同被業力的繩索所捆縛,處在死魔閻羅的手中,無有自由,無依無靠,彼等自身尚處險地,怎麼能為他人作依靠呢?正如經中所說自身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又怎能拯救他人呢?而佛圓滿斷證功德,具有十力四無所畏等恆沙功德,所以是世間出世間最尊最勝的皈依處。因此要恆常見佛聞法,否則如一片枯葉被業力的暴風卷在輪迴中是非常恐怖的。

  經中說佛的出世如優曇花一樣難值難遇,百千萬劫之中才會出現一次,善根微少及無緣之人都無法面見。那如何才能見到佛呢?依靠持戒的功德就能於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而不會墮落惡趣險道之中,也不會轉生到無佛出世的地方,無論生於人天善趣或清凈剎土中都能常值佛陀。《持心梵天請問經》云:「梵天白佛,何謂親近如來行。佛曰,寧失身命,不毀禁戒。」

  反之,破戒之人諸佛遠離。諸佛菩薩功德大海不會容納破戒的臭惡屍體,這並非是佛菩薩不慈悲,而是因為破戒與持戒猶如水火不能相容。《入中論》云:「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贊戒論》云:「染上破戒過患無心者,一切聖者護法亦遠離。」托嘎如意寶說:「本來諸聖者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慈母對兒子般慈愛悲憫,恆時垂念,但自相續染上破戒這一嚴重過患,不辨取捨道理,好似體內無有心的愚痴者,因被嚴重破戒過患所障蔽而將於無數劫中不得面見聖者尊顏,一切聖者以及繼承護持、弘揚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惡的男女相諸事業護法神亦將遠離他們,並受到譴責,不得救護。」《呵責破戒經》云:「舍利子,我四種威儀,寧願住於布滿蛇屍、狗屍、人屍之處。舍利子,然我與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壞見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剎那,甚至僅僅彈指間同住亦不歡喜。」

  若不得離八無暇之善趣身體,必將無緣見佛,但依持戒之力即可斷除轉生畜生等八無暇處。《無貪子請問經》云:「具有凈戒者,不生於四處,無暇無佛剎,惡趣篾戾車。」本經間接指出如不具清凈律儀則墮落惡趣將無法值遇大師佛陀。

  在《師子月佛本生經》中有一則公案,聽來方知持戒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往昔燃燈佛出世之時,有位比丘在山澤中修持佛法證得阿羅漢果。在他所住之處有一隻獼猴,經常等比丘入定後就立即把袈裟取來披在身上,摹仿比丘的行為。比丘從定中起來見此情景就告訴它說:「你現在既然披上袈裟,就應該發起無上道心。」猴子聽到後頂禮比丘,比丘即為它傳受三皈五戒,並代它懺除罪業。獼猴起身合掌,歡喜地說:「大德,我今皈依佛法僧,奉持五戒,願求懺悔。」如此說了三次,歡喜踴躍,爬上高山,攀樹跳躍舞動,墜地摔死。由皈依及受戒的功德,舍畜生業報,生於兜率天,值遇一生補處的大菩薩,聞法之後即刻證果,得宿命通,觀知自己往昔於寶慧如來像法中曾為比丘,名叫蓮花藏,以邪命諂曲,不持戒律,壽盡命終,墮地獄中,出來又為旁生,長劫受苦。此公案明確的道出,不持戒入三惡趣,持戒律離三惡趣面見聖者,得到解脫。

  己二、最勝莊嚴

  經云:

  具戒之人最勝飾

  清凈戒律的美飾,盡世間最好的裝飾品也無法與之相媲美,如果誰能佩戴清凈戒律的美飾,那此人應是世間最勝第一莊嚴人。《華嚴經》云:「戒為出世莊嚴具。」戒律莊嚴具誰人都可佩帶,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貴賤美醜,一經戒律所嚴飾都能令見者、聞者歡喜愉悅。反之縱然貌若天仙,美勝帝釋,一旦破戒則為一切聖賢所呵責,一切天仙鬼神所輕毀,一切人們都會譏笑嘲諷,真是人天憎惡。《華嚴經》云:「或大族子旃陀子,具能持戒等生天,貴賤種姓虧戒身,皆墮地獄無差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諸獄。王族多聞具色力,惡見無戒如獸蚖。」又云:「寧守貧賤恆持戒,具聖財寶德嚴身,破戒眾人之所輕,持戒天人咸信重。」因果面前人人平等,持戒者均得超升,破戒者必然下墮。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云:「余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為端嚴。屍羅莊嚴,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為第一莊嚴之具。」如果小孩掛項鏈戴耳環、鼻環等不但不莊嚴反而顯得不倫不類,讓人發笑。如果老年人在稀疏的白頭上插幾朵花,皺紋斑斑的臉上塗脂抹粉,扁扁的唇上塗厚厚的口紅,手腳脖子套上很多金屬圈……如此不是在莊嚴而是在醜化,他人背後會稱她為「老妖精」,乍一相見令人驚慌失措,以為碰到了夜叉。人真是希有的不可思議,旁生無辜的被套了許多的環環,受人牽拉役使,很不自由,人卻自己套上一些無有用處的圈圈而不感到累贅!塗脂施粉的人只能說明她虛偽狡詐,明知自身斑點醜陋不足,卻用脂粉等東西給丑處打個標記,偏偏讓見不得人的地方更顯眼;再者如果一經粉飾就感到非常滿意並認為自己很美,僅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而已。不飾外表的清凈梵行者,身披糞掃壞色衣,因為佩戴如來清凈戒律的勝飾,反而顯得自然與莊嚴,一切世間眾生見到時心情悅愉,這是因為被戒律勝飾的美所傾服。但如果已舍俗出家,卻仍如俗人一樣百般打扮裝點,則猶如國王卻貪著乞丐的裝束,美妙宮殿壁上塗抹牛糞般極不應理。在五明佛學院及藏地某些地方,有著一種說法:如果出家人塗脂施粉,搽油布香,佩帶各種裝飾品以及穿高跟鞋,這是在作妓女的行為。然而現在甘願捨棄黃金而執取牛糞的人很多,出家人美容美飾,真不知心中在想什麼。《本事經》云:「出家而破戒,二俱無所成,謂失在家儀,及壞沙門法。」若不出家縱然如何裝飾打扮是分內事,誰也無權干涉,而出家人破戒律威儀,既失去世間五欲享受,又摧壞佛法,一無所獲且兩者俱失。因此敬勸有緣人睜開迷濛的眼睛,披帶清凈律儀的勝飾。《攝波羅蜜多論》云:「屍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凈勝智以為性,離過第一莊嚴具。」年輕英俊的商主兒子以凈水洗浴,塗拭妙香,佩戴花鬘,顯得非常莊嚴悅意。但是如果受持清凈圓滿的戒律,具有諸多功德的佛弟子身披袈裟則顯得更加莊嚴。經云:「戒律乃我妙莊嚴,戒律亦為殊勝塗,黃金珠寶耳環等,愚人所需我何用?」佛也以戒律為莊嚴,珠寶首飾等是庸俗愚人的裝飾品,佛說這些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有緣的佛弟子們已得到如此勝飾戒律,盜賊國王洪水猛獸都無法侵奪盜取,因此當謹慎守護,不要被自己的邪心惡行所毀壞。勇施論師云:「所謂離患勝莊嚴,凈戒乃為勝莊嚴,如此莊嚴無遺失,無畏無奪之莊嚴,故當護持此凈戒。」《辯答寶鬘論》云:「何為最勝美妙之莊嚴?即是清凈圓滿之戒律。」勇施論師云:「圓滿斷德佛陀具戒飾,諸多大乘經典悉皆言,菩薩亦具四種莊嚴品,戒律禪定智慧陀羅尼。」

  己三、得戒功用

  經云:

  具戒之人妙香塗

  具有清凈戒律之人自然成就戒香與戒塗的功德。

  持戒者自然散發出殊勝妙香。世間沉水旃檀蘇合以及鮮花異草等妙香,若無風則不會飄向四方,但戒律的芬芳無風也能飄溢到十方世界之中。夏日炎炎烈日暴晒,酷熱使身心非常憂惱,但塗上一些妙塗,隨即熱惱全消,涼爽快樂。同樣,若敷上戒律的妙塗,煩惱的酷熱即刻消散。

  而且若出家人塗搽世間各種妙塗及香水油脂等則與戒律直接違背,但敷上戒塗既合乎律法,也能感受身心的安樂。《聽聞集》云:「花香及旃檀,無風則不聞,戒香非如是,飄溢十方界。」《比丘珍愛經》云:「和合香非比,最勝戒妙塗。」世間精製和合而成的各種妙塗與戒塗簡直無法相比,戒塗在世間是無與倫比的。戒香戒塗在三界中最為悅意,也是一切世間天人等最為崇敬的。《攝波羅蜜多論》云:「三界諸處所悅乃戒香,亦不違出家法勝妙塗。」因此出家大眾不應追求世間無知愚人所愛好的各種香水,更不應把它塗在身上,應敷上戒香,搽上戒塗,如此美名將會遍滿十方。

  根索仁波切說:「此處香塗也可作為戒律的一種異名來理解。」《瑜伽師地論》云:「戒莊嚴具,於一切類,於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是故屍羅名莊嚴具。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為塗香。答由此所受清凈無罪妙善屍羅。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為因身心熱惱。譬如最極炎熾熱時塗以栴檀龍腦香等,一切鬱蒸皆得除滅。是故屍羅說名塗香。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為薰香。答具戒士夫補特伽羅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譬如種種根莖香等隨風飄颺遍諸方所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是故屍羅名為薰香。」從論中看出戒有除熱惱及令美名遍於十方的功德,因此戒律又叫香又叫塗。若持戒精嚴,戒香馥郁,愚人嫌彼臭穢,天人恭敬承侍,愚人見到破戒者洗浴塗飾而生歡喜,然而天人擯斥。《大寶積經》中佛告迦葉:你看周那沙彌,從不凈垃圾中撿來衣服,乞食用畢之後到阿耨達池浣洗臟衣服。此時,在池邊常住的天人都來迎接他,頭面接足恭敬頂禮,接過沙彌的糞掃衣幫他洗凈。因為這些天人知道他守持戒律清凈,能入禪定,具有很大的威德,所以如此恭敬承事。迦葉,你再看須跋陀羅梵志穿著乾淨的衣服,乞食用畢,欲到大池邊,此時諸天在距池五里遠的地方作障礙阻止他到池邊,恐怕他染污池水。《戒香經》云:「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沉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旃檀鬱金與蘇合,優缽羅並摩隸花,其香微少非遍聞,若人持佛凈戒香,諸天普聞皆愛敬。」

  根索丘札仁波切一生戒行清凈,堪稱近代持戒者的典範,他臨終的示現證明了佛語的真實不虛,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仁波切一生護持戒律猶如眼目,連支分細戒也嚴持不犯,而且著述弘多,精進傳法度人,以苦行猛修而著稱。一天,尊者自知化緣已盡,對侍者說:「你拿著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動三次,並對大家說,釋迦比丘根索丘札戒律度已圓滿。」侍者奉命抖動並重複尊者的話時,周圍很遠的人們都聞到一股奇異的妙香。

  己四、人天歡喜

  經云:

  具戒之人諸歡喜

  具有清凈戒律之人,一切人天大眾悉皆歡喜。相反若破戒則人天大眾呵斥譴責。

  守持清凈戒律三門清凈調柔,由此自然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當他人見到時猶如見到優曇花一樣難得且悅目,故凡見者無不歡喜。無有慚愧的人毀破戒律,很快會由俱生神傳告空神,空神傳告四大天王,如此惡名迅速傳遍天界,惡神羅剎歡喜大笑,一切善神天人痛苦呵責。《比丘珍愛經》云:「不住戒體持形像,於此一切世間眾,心不歡悅憎惡彼,口中出言作呵責。」

  破戒者猶如災星,凡接觸他都會染上過患帶來不祥,因此一切智者悉皆遠離。而持戒者成就無量功德,凡與之接觸的人直接間接都能獲得利益。《增一阿含經》云:「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瓔珞身,現眾好故。」具戒者如身戴眾寶瓔珞,相好莊嚴,因此見者歡喜。

  己五、清涼安樂

  經云:

  具戒之人清涼水

  具有清凈戒律的人不會被罪業的猛火焚燒而備受身心熱惱的痛苦。相反,在五欲交煎的煩惱火宅之中因為持戒身心猶如沐浴在清涼水中一般,安樂無比。經云:「若欲身體無諸苦,當持戒律定得樂。」

  戒的體相即是無熱惱,屍羅譯為清涼。持戒可斷除一切破戒過患,不會把悔恨的火引到心中,所以猶如沐浴在清涼水中或秋天清涼月光下,倍感愜意。《入中論》云:「戒相無熱惱。」經文間接指出若破戒造惡會被煩惱的火焚燒,罪業的烈日所炙烤,臨終之時悔恨之火又熾盛燃燒,後世更被地獄之火所焚燒,所以非常痛苦。

  如《大寶積經》中說,不受戒的眾生猶如蠢豬,行住在不凈屎尿垢穢的圈中,而且還吞食糞尿,從來沒有厭倦。三界輪迴中的一切眾生因為貪著不凈五欲享受,從來不生厭倦,因此不願接受清凈的戒體,日夜被貪嗔痴的大火所焚燒,被四魔所束縛,身心煎熬,無有安樂。但有緣的佛弟子沐浴在清涼的戒水或戒律的月光之中,熄滅了三毒烈火,斷除了身口意的惡業火,所以恆時安樂自在。

  己六、世間讚歎

  經云:

  具戒之人世間贊

  守持清凈戒律的人,一切世間人天等眾都歡喜恭敬地稱揚讚歎他,連素不相識或未曾受過恩惠的人也交口稱讚,不僅只是稱讚而且天人們對守持凈戒的修行人踏過的塵土也會頂戴以求加持,對他們曾住過的地方也當作吉祥的聖地而恭敬膜拜。《攝波羅蜜多論》云:「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眾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為勝種。」《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若有眾生能持戒,能令一切天龍葯叉人非人等,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悉皆皈依恭敬,禮拜供養,尊重讚歎。護凈戒者,行住坐卧,及經行處,其地吉祥,一切人天,應取其土,頂戴供養。以是當知持凈戒者,於諸眾中為第一,最高最上。」《贊戒論》云:「具戒之士足下踐踏塵,梵天帝釋為供亦頂戴,有智之士為何不應令,美名飛幡飄揚三有界。」 無須說一切世間要讚歎,連出世間的一切聖者們也都歡喜讚歎,《華嚴經》云:「我贊持戒諸功德,如佛世尊真實說。」

  己七、得增上定勝果

  經云:

  人天聖位以戒得

  若如律如法地行持戒律,以其功德暫時可得世間五欲妙樂、人天善趣增上生的果位,究竟則可得三乘解脫的無漏安樂。

  《教誡比丘經》云:「此戒最勝樂,此戒解脫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戒律是通向善趣的橋樑,是登上解脫城樓的階梯。欲得異生善趣人天果報、佛語所生的聲聞四果、自證解脫的獨覺、大乘菩薩乃至如來佛果,其因除戒律外別無其他。《別解脫經》云:「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樑,趨入解脫城,戒如階梯也。」《入中論》云:「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法集經》云:「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凈戒根本力故。」

  持戒層次深淺不同則得果也會有差別。《大智度論》云:「破戒者,墮三惡道。若下等持戒生人間,中等持戒生六欲天,上等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天。上上等持戒中又有三種:下清凈持戒得阿羅漢,中清凈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凈持戒得證佛道。」

  若能守持清凈戒律則能作一切人天的大福田,也能消受施主的供養,並且能成就施主布施的功德。若守持清凈戒能遠離世間的一切瑣碎雜務,僅僅穿上染色的袈裟就能捨棄世間一切所愛的財物,消除對財物親人的貪愛。受持凈戒能使身口意三門清凈離垢。若喜歡持戒能得到六種神通。持戒坐禪則能成就眾菩提分法。持戒加上聞法修行則能得到四無礙智。藉持戒能尋求多聞智慧消除貢高我慢心。持戒又能依止善知識得到一切功德。總之,在戒律的基礎上修諸善法可以成為大法師,得到總持辯才,一切智智的果位。經云:「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禪定心城,以戒為郭,入善人眾,要佩戒印。」如果缺少戒律的柱子,一切修道功德之樓必將坍塌;如果沒有戒律的城郭,禪定的心城將失去屏障;如果不佩戴戒律的印符,無法進入人天善趣及一切三乘聖人群中。因此常得修持凈戒,使其無垢無破無穿漏。

  己八、懾服暴戾

  經云:

  毒蛇黑龍亦不害,具戒之人何況它

  在整個世間最狠毒、最令人恐怖的莫過於毒蛇與黑龍,但它們對於具清凈戒律的人也毫不為害損惱,何況其他眾生呢?

  《攝波羅蜜多論》云:「無須威懾舉世皆敬畏。」無須以威猛的誅法或其它強力的手段,僅以持戒功德即可輕而易舉地將世間一切狠毒暴戾者懾伏無餘。《雜寶藏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公案:曾經在罽賓國中,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當時有很多羅漢各盡神力驅趕惡龍,但也奈何不了它。後來祗夜多尊者到惡龍所住之處,彈指三下,告訴惡龍說:「你馬上離開,不得留住這裡。」惡龍立即就到很遠的地方去了。眾羅漢問尊者說:「我等與尊者您都得到了漏盡平等法身,為什麼您能驅逐惡龍,而我等卻不能呢?」尊者回答說:「我從凡夫時起直到現在一直都精嚴地護持戒律,即使是惡作輕罪也與四根本重罪無有差別地護持,因為戒的威力所以能夠逐龍。」

  不但護持清凈圓滿的戒律能使毒蛇黑龍俯首歸服,就是受持三皈五戒或僅戴袈裟碎片也使一切非人不敢作害。《譬喻經》中的公案即可作為明證:往昔有位五戒優婆塞僑居於舍衛國中,當時有位大臣看到優婆塞的妻子端嚴姝麗,就企圖佔為己有。因此向國王進讒言,結果國王聽信其言,強令優婆塞前往距舍衛國城千里之遠的大池塘中去采五色蓮花,該池周邊有許多毒蛇、猛獸和惡鬼,凡有犯王法者都被遣往該處採花,結果全都喪身斷命而無一返回者。優婆塞回家與妻子訣別,妻子告訴他:「君深知佛法,三界中無依無靠,惟有佛戒可作依怙,現在您就要上路了,應當專心一意地憶念佛戒,千萬不要須臾間忘失,您若不歸,我誓死以持戒來報答您。」離家啟程之後,他一直誠心憶念佛戒,當他到達池邊之時,見到一個惡鬼對他說:「你是佛弟子,被惡人所害,我不忍心害你,但池有諸毒,恐怕你有危難,讓我來代你採集,這是我對持戒者你的供養,我也願以此能得到無量福報。」因此為他採集並以神通攜帶他到安全地方,見到優婆塞很快歸國並且獻上蓮花,國王深感驚詫,詢問他為什麼能安然無恙地返回。優婆塞向國王詳述了事情的緣由,國王聽後驚愧萬分,慚愧地說:「惡鬼尚能拔濟持戒行善之人,而我卻沒有絲毫仁義,竟然驅逐令死,真是鬼魅不如。」因此向優婆塞懺悔皈命,也受持五戒,以佛法教化全國人民。優婆塞夫婦更加精嚴持戒,直至成就道業。

  《地藏十輪經》中也記載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被押送到冢間,要被眾多葯叉羅剎惡鬼等吞食。此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剃除鬚髮,找了一片紅袈裟系在頸上,到屍陀林後眾多羅剎想來吃他,見到他頸上系著如來袈裟,就勸告羅剎子不能侵害此人,而且恭敬地轉繞頂禮,並說:「人可自安慰,我終不害汝,見剃髮染衣,令我憶念佛。」又云:「人於我無怖,汝頸所系服,是仙幢相衣,我頂禮供養。人天等妙樂,由恭敬出家,故供養染衣,當獲無量樂。」

  己九、獲尊勝美名

  經云:

  具戒比丘具光芒,具戒獲得名聲樂

  比丘以其持戒的殊勝功德猶如皓日光芒萬丈在一切世間中最為超勝顯耀,即由持戒可獲得尊勝的地位、廣大的名聲、浩瀚的功德、受到一切世間人天大眾的尊崇。

  破戒與持戒者從外表形象上似乎沒有多大的差別,但內在的心態方面卻有著天淵之別。《攝波羅蜜多論》中云:「出家標誌雖相同,具戒眾中獨超勝。」經文間接指出破戒之人在大眾中驚惶恐怖,行為拘束,畏首畏尾,而且行為低劣。當對照佛經戒律,聽聞法師講法時,布薩誦戒作羯磨時,見到清凈僧眾時,內心慚愧畏懼。在《毗奈耶經》中有一段描述了破戒者聽世尊講法時的情形:「世尊於無量百千聲聞比丘大眾中,而為說法,所謂離貪嗔痴心慧解脫。時蘇陳那亦在眾中聽佛說法,既聞法已,心懷愁惱,深生追悔,赧容伏面默而無言。」《律本事》云:「導師佛陀為大眾開示解脫三毒煩惱之法門時,諸破戒者心生追悔,悔極故默而無言,頹然收肩,俯首無神,結舌失辯,心胸狹隘。譬如刈割之草,曝於烈日,須臾蔫萎。」

  具戒之人美名遐邇普聞,於一切時心中無有憂惱追悔,身心自在安樂。《聽聞集》云:「具戒隨其寤寐間,一切時中悉安樂。」

  若精勤守護戒律則可獲得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人天智者等的讚歎,名聲鵲起。而且依持戒功德後世可得人天善趣及三乘解脫的安樂,因此一切經論中無不勸誡有智慧的人,要想尋求美名、財富、安樂應當從持戒中求取。《聽聞集》云:「具戒受贊財富圓,後世善趣享安樂,尋求此三諸智者,應當勤護佛禁戒。」《阿含經》云:「持戒有五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眾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而破戒者一切賢聖、人天智者呵斥毀傷,惡名遠播,惶恐不安,心神不定,在追悔之中而死去,並且於三惡趣中長劫受苦。

  戊二、破戒過患

  經云:

  猶如無眼不見色,無戒之人不見法,

  猶如無足不入道,無戒之人不解脫。

  正如無眼盲人無法見到色法的形狀、顏色、大小、新舊;更無法辨別它的屬性功用等一樣,若摧毀一切功德基礎的戒律,則無法照見四諦十六行

 

顯密文庫西方寺八關齋戒暨精進彌陀佛七法會(寬我們供的護法為什麼叫智慧護法?第三章 般若中觀和禪宗不是了義正法嗎寧瑪派的教法 寧瑪派的傳承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念三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六三九卷大日經疏講解 第32集怎樣赴龍華三會金剛經講解 第五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觀心品第十)如何讓那個自我消亡呢?楊樹證據大般涅槃經 佛教知識[戒除邪淫]戒邪淫救了我的命[般若文海]護摩口決[般若文海]能佛學院需要考試嗎[法師開示]凈空法師:全性起修,全修[佛化生活]營養小玉米可腌著吃[佛教新聞]佛學是怎麼一回事?[佛教新聞]把你的臉轉向太陽[佛化生活]半歲後加了輔食為何還貧血[漢傳佛教]印光大師文鈔——復徐彥如[佛教故事]成敗的關鍵在於行動[南傳佛教]從少做起 內在的明亮 - 阿[顯密文庫]中國近代佛教教育的興起和[漢傳佛教]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法師開示]因果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般若文海]天竺寺碑記(即種錢寺) 佛教熱門[佛教知識]最全的燒香圖解,香譜圖解,[佛教專題]看香譜-教你如何看懂24,48[佛教專題]觀世音四十八香譜圖[佛教專題]財神七十二香譜圖解,財神燒[佛教知識]如何拜佛-拜佛動作圖解-拜[佛教專題]燒香的講究,燒香的規矩[佛友文章]農曆二月十九日 恭逢觀世音[佛教專題]香譜圖解 神傳七十二種香譜[佛教知識]拜佛時為什麼要燒香點燈[佛教知識]上香禮儀[佛教專題]觀音香譜圖解-神傳二十四種[佛教知識]我們在家信佛有禁忌嗎?[佛教知識]如何拜佛--拜佛的方法[佛教知識]在家學佛有禁忌嗎?[佛教知識]為什麼要在佛壇上供水呢?

 結緣經書

 

學佛分類·佛友文章 ·佛教知識 ·佛教觀點 ·佛教人物 ·兩岸佛教 ·佛教資訊 ·佛教故事 ·佛教文化 ·佛教視頻 ·法師開示 ·居士文章 ·佛教問答 ·護生放生 ·法師介紹 ·種植福田 ·佛教修鍊 ·顯密文庫 ·佛教專題 ·佛教咒語 ·佛教文章 ·戒除邪淫 ·佛教經書 ·佛教雜談 ·修持法門 ·般若文海 ·佛教旅遊 ·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 ·公益事業 ·佛化生活 ·佛教藝術 ·南傳佛教 ·佛教詞典 ·大藏經 ·乾隆大藏經

佛教法師·紫虛居士 ·凈空法師 ·劉素雲 ·宣化上人 ·印光大師 ·陳大惠 ·海濤法師 ·太虛大師 ·星雲法師 ·索達吉堪布 ·達真堪布 ·大安法師 ·胡小林 ·聖嚴法師 ·果卿居士 ·蔡禮旭 ·慧律法師 ·明一法師 ·證嚴法師 ·凈界法師 ·大寶法王 ·南懷謹 ·母音老人 ·夢參老和尚 ·黃念祖 ·生根活佛 ·南懷瑾 ·妙蓮老和尚 ·妙祥法師 ·彭鑫博士 ·仁煥法師 ·寂靜法師 ·定弘法師 ·濟群法師 ·益西彭措 ·傳喜法師 ·慈誠羅珠 ·道證法師 ·李炳南 ·法宣法師 ·鍾茂森 ·聖一法師 ·慧凈法師 ·學誠法師 ·印順法師 ·趙朴初 ·凈宗法師 ·如本法師 ·果戒法師 ·昌臻法師 ·弘一法師 ·靜波法師 ·嘉瓦仁波切 ·素全法師 ·了幻法師 ·明證法師 ·堪忍尊者 ·開願法師 ·廣化法師 ·憨山大師 ·果真法師 ·洛桑陀美仁波切 ·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凈慧法師 ·瑪欣德尊者 ·黃智海 ·王恩洋 

佛教專題

心經 觀音 地藏 普賢 文殊 隨緣 迴向 法語 儀軌 佛教 念佛 感應 輪迴 法師 因果 福報 藥師佛 大悲咒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

施食 法會 財富 供養 姻緣 業障 因緣 楞嚴 往生 問答 生命 傳統 助念 超度 持戒 功德 普門品 地藏經 西方三聖 極樂世界

健康 痛苦 治病 癌症 菜譜 家庭 持咒 出家 算命 臨終 心咒 皈依 感恩 放下 打坐 抑鬱 准提咒 舍利子 山西小院 了凡四訓

財神 開光 智慧 附體 生氣 子女 手淫 積德 婚姻 懺悔 拜懺 情愛 人生 墮胎 感情 戒除 金剛經 往生咒 准提菩薩 阿彌陀經

殺生 消除 文化 學佛 教育 弟子 世界 無量 經書 放生 邪淫 改命 戒殺 報應 生活 中陰 地藏七 彌勒佛 無量壽經 學弟子規

孝順 寬容 華嚴 愛情 布施 自殺 回報 燒香 拜佛 抄經 託夢 祈福 誦經 祭祀 牌位 投胎 藥師佛 同性戀 凈空法師 印光大師

練習抄經 | 全部資料 | 寺廟大全 | 佛教日曆 | 大悲咒 佛教音樂 | 拜佛求籤 | 觀音靈簽 | 在線撞鐘 | 在線浴佛 | 佛教專題 | 印經造像 | 放生護生

 上海市徐匯區龍華鎮龍華路2853號 聯繫人:通靈居士 938225 (只限簡訊聯繫)

Copyright?2003-2014 通靈佛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Gzip enabled 站長統計

網站建設:時代購物系統 Processed in 31.56(ms) 3 queries 滬ICP備12018594號 百度統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本站為教育性、非贏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傳播網,本站文章資料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QQ留言刪除

轉帖即功德: 通靈佛教網(www.tlfjw.com) 來源地址:http://www.tlfjw.com/xuefo-97156.html


推薦閱讀:

社交能力在一個人的科研成就中佔多大比例?
你達成過哪些特別的成就?
如何修成一滴不漏,成就清凈戒體?! 南師懷瑾開示【三聚凈戒】
2018年偏財旺,財運節節攀升,註定會有一番成就的生肖!
十條建議成就完美求職動機信

TAG:成就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