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解讀與探究

補充:新課標刪節課文解讀與探究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解讀與探究

預習提示

這是一封約友人同游的簡訊,描繪了王維晚年所居「輞川別業」周圍的山水景物,冬日的蕭疏清靜為實景,春天的萬物勃發為虛景,語言質樸簡約,文筆淡雅,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這篇短文的景物描寫很有特點。寫冬景和春景的兩段,幾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極其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將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鐘鳴等景物融為一體,寫出了冬夜清幽寂靜、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靜態描寫,有動態刻畫,動靜相間,充滿詩情畫意。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篇散文也具有詩的韻律,畫的美感。

學習這篇短文可注意兩點:

1.這是一篇景物描寫的珍品,有特色,有情韻,語言優美。整散結合。學習時要通過聯想進而體會意境與詩畫相結合的特點。善丹青的同學可根據詩文的畫面意境,嘗試給詩文配畫。

2.王維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山水田園詩人,在研讀本文時要拓寬視野,學習他的其他作品,特別是他的山水田園詩。

課文解讀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現在接近十二月末尾,舊居之山景物優美、氣候宜人,很值得控訪游賞。①臘月:農曆十二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舉行「臘祭」,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②景氣:景色、氣候。③故山:舊居的山,指王維晚年隱居的輞川別業,庄址在藍田西南輞谷川口,即嶢山之口。④過:過訪、遊覽。)[「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歲末寒冬的山間景緻在王維眼中也是很優美動人的。此句乃全文中心,以此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寫。]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我知道你正在溫習經書,準備應試,不敢輕易打擾你,就獨自去山中遊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後才離去。①足下:古時對對方的敬稱。一般用於職位或輩次差不多的人。但在秦漢間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也稱足下。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稱項羽「大王足下」。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記》說:「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將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父母言膝下,通類相與言足下。」②方溫經:正在溫習經書。方,正。經,經書。舊時孔孟儒家之書謂之經書,是科舉取仕必讀之書。③猥:wěi,鄙賤。自謙之詞。④相煩:打擾你。⑤輒:zhé,於是,就,「輒」與「便」同義。⑥憩:qì,休息。⑦感配寺:在藍田縣城,一作「感化寺」。⑧飯訖:吃完飯。訖,qì,完。)[簡要敘述自己的遊蹤以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寫。字裡行間露出孤獨寂寞的心情,與下文驚喜的心情形成對照。]

第1段概述自己出遊的經過。雖然時值臘月末尾,但風景仍可觀,氣候尚適宜。只是因為裴迪正在溫經,準備應試,不便相擾,所以只好獨自入山遊玩。在感配寺稍事休息,與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後,便踏上旅途。這一段寫得乾淨利落,只交代了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獨自出遊的寂寥心情。正因在山上索然無味,才無事可敘,幾筆帶過。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離開感配寺以後,繼續北行,涉過灞水,這時,清朗的月亮已經映照著城郭。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波瀾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同起伏蕩漾。①北涉玄灞:往北走渡過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綠髮黑。灞,Bà,灞水,水名,源出藍田東,西南入藍水,又折入輞水,是作者往輞川途經的河流。②華子岡:王維輞川別業中二十處勝景之一,位於輞川別業東北角與大山相連的起伏岡巒,當時是一片「林木蔥鬱」的「秀山翠嶺」,由於地勢超拔,遂成為輞川北區的制高點,登其上可俯瞰諸多景觀。王維經常偕同裴度來此賞玩,曾作詩描述了共友人秋日薄暮登上華子岡所得的感受,詩云: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③輞水:即輞川,又稱輞谷水,水口在嶢山口兩峽之中,即為輞川別業莊園。④淪漣:形容微風吹過水麵,水面波動的樣子。小風吹水,水文轉動如輪,叫「淪」。風行水上成文,叫「漣」。)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鍾相間。(寒冷的山崗樹林之外,遠遠地有火光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的小巷裡傳出像豹子嚎叫似的犬吠聲。村落中傳來舂米的聲音,與感配寺傳來的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①明滅:忽閃忽閃,隱隱約約。②夜舂:晚上用杵臼搗谷的聲音。舂,chōnɡ。③疏鍾:稀疏的鐘聲,指鐘的聲音間隔較長。此句與前文「感配寺」呼應,寺廟有擊鐘報時的習慣。)[這是寫北登華子岡所見到的寒冬夜景:那河水、城郭、遠火,都是在月色朦朧中看到的,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鍾則是在寂靜的黑夜裡聽到的。月光與波光相襯,遠火明滅與星星閃爍相襯,吠聲、舂聲、鐘聲反襯深夜寒山的靜寂。而且連用十個四字句,如詩一般的語言。總之,作者通過所見所聞,描寫出一幅如詩如畫的朦朧幽靜的寒夜美景圖。]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此時只有我獨自靜坐,僮僕都已入睡,常常回憶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攜手賦詩,在小徑間漫步,在清流旁佇立。①此時:指作者執筆寫信之時。②靜默:指已入睡。③曩昔:從前,過去。指與裴迪同游輞川的日子。曩,nánɡ。④仄徑:狹窄的小路。仄,zè,狹窄。)[這幾句寫他歸家後執筆寫信之時的境遇和感觸。當僮僕靜默時,他卻思緒不寧,不禁引起了對裴迪的思念,孤獨寂寞傷感之情頓生。由此也便可知,原來作者前面的寫景是用樂景寫哀情,景越美,但朋友不在跟前,反而倍感孤苦痛惜。]

第2段寫旅途的經歷和感慨。本段文字可分二層。先寫景物,作者在旅途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使他很興奮!所以他才用重彩濃墨比較詳細地記敘、描繪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當北行涉過水色深沉的灞河時,已經是明朗的月亮照耀城郭的時分了。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細波密紋隨月光上下浮動。山上的燈火,透過樹林明滅可見。從深巷傳來如豹吼一樣的犬吠聲,村中夜間舂米聲和稀疏的鐘聲此起彼伏,一併作響。這時作者見到了月光下的水波、燈火,聽到了犬吠、夜舂和疏鍾。切實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敘述極其真實、細膩,使讀者感到景如己見,聲如己聞。接著寫情,作者回到家中,在他自己獨坐,童僕無聲的情況下,不由得又從眼前的孤寂想起了好友裴迪。他回想起往日與裴迪攜手賦詩,在小徑散步和面對清流的愜意,更產生了無限的相思之情。

這一段所寫是游山的經歷和感受,但從「猥不敢相煩」到「多思曩昔」卻是寫對裴迪的思念,這是信的本旨,目的是引起對方來同游故山的興趣。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待到來年春季,草轉青,樹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綠,小魚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潤濕了河岸,麥田裡野雞鳴叫,這美麗的景色不久就會有了,你能不能與我一起來游賞呢?當待,等到。①蔓發:蔓延生長。蔓,滋蔓,蔓延。②輕鰷:即白鰷,魚名,身體狹長,遊動輕捷。鰷,tiáo。③矯翼:張開翅膀。矯,舉。④青皋:長有青草的水邊高地。皋,ɡāo,水邊高地。⑤朝雊,早晨野雞鳴叫。雊,ɡòu,野雞叫的聲音。《詩經·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⑥斯:這,指上七句所想望的輞川春景。⑦倘:倘或,表示商量語氣。)[這是作者向裴迪發出正式的邀請,王維希望裴迪來年春天能夠前來。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草木蔓發」以下六個四字句,凝練地描繪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白鰷輕快地在水中遊動,白鷗展開矯健的翅膀掠空飛翔,野雉在麥隴中鳴叫,草木染綠了春山,露水滋潤了堤岸。這一切與前面歲末景色的淡雅清冷交相輝映,展現山中景色多姿多彩。]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如不是你這樣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務相邀呢。然而,這中間可是有著濃厚的情趣啊!千萬不可疏忽錯過。①子:您,古時對對方的尊稱。②天機清妙:天賦清高氣質美好,指思想情趣不同凡俗。天機,天性。清妙,指超塵拔俗,與眾不同。③不急之務:閑事,這裡指遊覽觀賞輞川山水春色。④是中:其中,指遊覽觀賞之中。⑤無忽:不要忽略,不要輕視。「無」,通「毋」。)[這裡說明了邀請裴迪的原因,因為只有裴迪才和自己一樣是「天機清妙者」,才能理解「是中有深趣」。「天機清妙者」是指什麼人呢?我們從文中看出,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著濃厚的遊興,還能敏銳地預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臨,開始品味到未來的深趣,這說明山中人王維正是那種「天機清妙者」,即對自然風光有濃厚的興趣,對佳山麗水具有極強領悟能力的人。他既能發現歲末寒冬之夜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的景物的美妙,又能憑自己的經驗想像出來年春光的優美動人。]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順便委託運送黃檗的人帶信給你,不能一一盡言。山中人王維說。①因馱黃檗人往:借馱運黃檗的人前往之便帶這封信。因,藉助,乘便。黃檗,也簡寫為「黃柏」,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和莖內皮可入葯。莖內皮為黃色,也可做染料。檗,bò。②不一:古人書信結尾常用的套語,表示信寫得匆忙,不及一一詳述之意。③山中人:王維晚年信佛,過著半隱的生活,故自稱。《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最後是書信體中的必要交代。]

第3段,正因思念之切,才引出這段熱情相邀的文字。作者惟恐裴迪不來,才極力鋪敘輞川春日景色之美。初春草木萌芽吐綠,遠山清晰可見,水中小魚輕輕地躍出水面,白鷗展開雙翅往來飛翔,綠草地被露水潤濕,山雞在麥田裡啼叫。山青、樹綠、草潤、魚躍、鷗翔、雉鳴,眾多物品都在預報著春天的即將來臨。好一幅輞川春日美景圖!作者說:這樣美麗、迷人季節的到來,已為時不遠了!你能前來與我同游嗎?他相信這一切對裴迪是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的。他又補充說:只有你這樣對春天有悟性的、不俗之人我才願相約。這裡的春天太有趣了,你可不要錯過時機呀!在這一段里,作者從風景的優美到二人的志趣相投全都說到了,在如此熱情的邀請下,裴迪豈有不來之理!

人們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記游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特色鑒賞

亦畫亦詩,亦閑亦適。

本文是一篇書信。書信是直接與接受者對話的,其所敘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都應與收信人有密切關聯。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處的往事,以二人共賞的風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來吸引、說服對方。在這封信中,雖然寫景佔有很大比重,但是敘友情卻是貫穿始終的線索。像第1段記獨游的孤寂,第2段對往昔的回憶,第3段向裴迪發出的熱情邀請,總是在不斷地向裴迪表達自己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作者為何在這短短篇幅中,濃墨重彩地描寫冬日景色,遙想春天美景?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有關。這封信既是用來敘述朋友情誼,同時也是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出邀請。作者把景物寫得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著對朋友的勸誘和邀請。本文的寫景特別富有生活情趣,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用以表現作者期望閑適山水之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

全文文字凝練、樸素,句法上以四字句為主,猶如四言詩。中間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飭中又多變化。其寫景部分,形象鮮明、生動,聲韻和諧。王維的書信可以說是書中有畫,書亦如詩。作者的思想、性格、審美趣味已盡在其中了。

問題探究

本文文字淺顯,明白如話,看似好懂,實際文內深意,頗費思量。例如作者在篇末說「是中有深趣」,這「深趣」指的是什麼?又如作者明明知道友人裴迪正忙於「溫經」,這是攸關仕途的切迫之事,不宜「相煩」,卻偏偏又要以遊山玩水這樣的「不急之務」相邀,這是為什麼?

你能就這兩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嗎?

 

探究思路:

探討上述兩個問題,必須對王維的身世有一定的了解。

王維早年在政治上得到張九齡賞識,擢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李林甫任中書令,朝政日非,王維曾在《寄荊州張丞相》中說:「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表示了歸隱之意,於是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安史之亂後因被迫任偽職而遭貶謫,後雖逐漸升遷,但已無心於政治。他信奉佛理,思想日趨消極,一味追求心靈的空凈。輞川藍田別業的生活恬靜安逸,給他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安慰。所以,這裡的「趣」即是遠離險惡官場,寄居山野所擁有的生活安閑舒適和心靈的淡泊寧靜。

裴迪是「輞川別業」的常客,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他們經常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品嘗山林隱逸生活的樂趣。但裴迪也有過「致身青雲」的念頭,他在《青雀歌》中寫道:「※※動息自適性,不曾妄與燕雀群。幸忝鵷鸞早相識,何時提攜致青雲。」這一年的臘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溫習經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居住在輞川別業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這一封信給裴迪,約請他明年春天來這裡與他同游。顯然,王維通過這封信希望裴迪不要喪失「天機清妙」,放棄隱居生活,對裴迪迷戀仕途的思想婉轉地提出批評。

明白這一點對理解課文很有好處,你看作者筆下冬夜的景色,「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朦朧、空靈、素凈。作者筆下的春景呢?「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沒有鮮花,沒有燦爛,沒有斑斕,同樣是潔白素凈。這些都是作者追求心靈空凈的反映,同時也藉以反襯官場的污濁昏暗。

訓練提高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正確的一組是( )

A.玄灞(bà)村墟(xū)輞水(wǎnɡ) B.曩昔(xiāng)輕鰷(tiáo)黃檗(niè)

C. 仄徑(zè)裊裊(niǎo)蔓發(màn)D.朝雊(qú) 猥瑣(wēi)飯訖(q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故山殊可過。過:越過           B.輕鰷出水,白鷗矯翼。矯:矯健

 C.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間:疏遠  D.足下方溫經。方:正在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近臘月下,景氣和暢  B.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

   C.此時獨坐,僮僕靜默  D.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1)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  (2)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B.(1)當待春中,草木蔓發。   (2)是故草木之發,如蒸氣。 

C.(1)步仄徑,臨清流也。     (2)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1)因馱黃檗人往。      (2)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A. 無忽。 忽:忽略,輕視。        B.然是中有深味趣矣!是:這。這篇文章。

C.與山僧飯訖而去 。訖:終止,完。 D. 山中人王維白。 白:告訴。

6.對下列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 斯之不遠——那地方的景色(離我們)不遠了。

B. 非子天機清妙者——(如果)不是先生性情清遠高潔。

C. 然是中有深趣矣——這實在是中間有深遠的情趣啊。

   D. 因馱黃檗人往——趁著馱運黃檗的人前去(你那裡)。

7.對本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借簡訊描繪了自己晚年所居「輞川別業」周圍的山水景物,實寫了冬日的清麗和春天的明媚,語言質樸,文筆淡雅,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B.第一段「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是總領全文的句子,點出自己隱居的山村實在值得一游。下文都是圍繞「殊可游」三字展開描述。

C.「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運用詩的語言,採用動靜互為烘托的藝術技巧,描摹出一幅奼紫嫣紅、山花爛漫的山村春色圖,可謂是文中有畫。

D.第三段中,作者顯示了他寫信的意圖。作者一再強調「是中有深趣」,對裴迪埋頭「溫經」直截地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8.簡析王維夜遊華子岡的思想感情。

答:

 

9.下列詩句中與本文情趣相合的幾項是( 

A.渭城朝雨裛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一》)

C.我心素已閑,清川詹如此。(王維《青溪》)

D.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

E.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陶淵明《雜詩·其三》)

F.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G.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名山。(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H.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10.請對照注釋閱讀下面短文,然後回答問題。

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唐)任華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誌?則仆與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亘,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於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袞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會於桂林;居無何,又歸滑台,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於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注釋:①遼夐(xiònɡ):遼闊遙遠。夐,遠。②陽江、桂江:都是桂林附近的河流。桂江即灕江。③略軍城:從軍城旁流過。略,過。軍城,可能是桂林附近的一個屯兵處。④三山:傳說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1)對下面句中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誌?其,副詞,同「豈」,哪裡,難道。表反問語氣。

  B.今年秋,乃不期而會於桂林。乃,於是,副詞,表承接。

C.居無何,又歸滑台,王事故也。無何,不久,表時間的副詞。居無何,過了不久。

  D.山水既爾,人亦其然。爾,代詞,同「然」,這樣。

(2)解釋下面句中的詞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經途所亘,凡三萬里。亘,gèn,在空間或時間上延續不斷,這裡指走過。

   B.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倏shū。「倏聚忽散」是一個並列片語,由此知「倏」與「忽」同義,極快。

C.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於野。 二三子,你們。餞,jiàn,設宴送別。

   D.黑是鐵色,銳如筆鋒。是,根據對文見義,知「是」當釋「如」。

(3)下面句中有四個「如」字,對其意義進行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是時仆如①桂林,袞如②滑台   黑是鐵色,銳如③筆鋒。   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④是山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面四個問句,表達的語氣不同於其他幾句的是()

A.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誌?  B.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  

C.何以言之?         D.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

(5)對這篇文章分析鑒賞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

A.文章標題點明本文的體裁是一篇贈序。序有贈序和書序之分,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的文字,如《蘭亭集序》,贈序是為送別而寫的文章,即臨別贈言,如本文。

B.本文開頭以「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誌」的高昂格調總領全文,拂去了離別的傷感。然後簡單敘述「二年之間」的離合,文筆洗鍊,要言不煩。

C.文章以時間之短、行程之長對比,道出對世事人生的感慨。「王事故也」四字,冠冕堂皇地將生活的辛酸、個人的哀樂完全覆蓋,表現出「大丈夫」氣,讀之令人感喟。

D.最後是對大自然的愉悅欣喜。霜天、清流,滌盪心胸;朱崖、尖山,振作精神。遠守邊地的苦悶消融在山水之樂里。全文蕩漾著一種樂觀主義的豪情。

解析與答案

1.解析:A項「灞」「輞水」是水名,第一個拼音字母應該大寫:Bà;Wǎnɡ。B項曩,nánɡ(不要誤讀「襄」)。檗,bò(不要誤讀「櫱」)。D項雊,ɡòu(不要誤讀「鴝」);猥,wěi。

答案:C。

2.解析:A項「過」是「訪問」,在文內有「遊覽」的意思。B項「矯」在文中用作動詞,釋「舉,張開」,不能釋形容詞「矯健」。C項「間」是「間雜、交錯」。

答案:D。

3.解析:A項景氣,文內指景色、氣候;今義是指生產增長、失業減少、信用活躍等經濟繁榮現象,泛指興旺。B項在文內是對對方的敬辭,相當現在的「您」;今義是「腳底下」。C項「靜默」古義和今義都是「默不做聲」。本書根據課文內容,將其引伸為「睡覺」。D項「天機」,文內是指「天性、秉性」;今義指大自然的秘密,或者是天意。

答案:C。

4.解析:A項「相」都是偏指一方,「相煩」意思是「打擾你」,「相邀」意思是「邀請你」。B項①「發」是動詞,生長;②「發」用作名詞,蓬蓬勃勃地生長的情況。C項「臨」都是「面對」。D項「因」,都是用作介詞,憑藉。

答案:B。

5.解析:D項「是」指代山中之景。

答案:D。

6.解析:A項「斯」不是指代「那地方」,而是指代「那春天的景色」。B「子」在文內的含義不是「先生」,而是「您」,另外「者」字沒有譯出來,全句應譯為「如果不是您這樣性情清遠高妙的人」。C頂「然」表示轉折關係,當譯「然而,但是」,不能譯成代詞「這」。「是」不是動詞,而是代詞,當譯「這」(「是中」也可譯「其中」)。

答案;D。

7.A項冬景是實寫,春景是虛寫。C項「奼紫嫣紅、山花爛漫」不合文意。D項說從側面委婉地提出批評,有一定道理,但說直截地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則不合文意。

答案:C。

8.解析:這是一道分析題,作者用的是融情於景的寫法,並未直接宣洩自己的感情,因此,要透過文字描寫的景物中去分析作者的情感。這對於提高鑒賞能力很有好處。

答案:作者游華子岡雖然是在深冬寒夜,卻描繪了眾多的景物,而且這些景物動靜相映,幽靜空靈,並引起作者對更加清妙素雅的美好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斷王維當時的心情是清高恬淡,充滿高雅「深趣」的。

9.解析:解析此題既要把握好文意,還要把握題中詩句的本意;而且要了解王維其人,王維早年有大志,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中年以後才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因此當排除AF;三是他與陶淵明相似又不相似,陶完全脫離官場,從事田園農耕,王維只不過是一個半隱半仕的貴族,與謝靈運相似。因此當排除DE,選H。李白是想學道成仙,沒有過隱居的生活。

答案:BCH。

10.

(1)解析:B項「乃」錶轉折,當釋為「竟然」,文內有「不期」一詞。

答案:B。

(2)解析:C項「二三子」一般釋「你們」,但在本文中當釋「我們」。

答案:C。

(3)解析:①②「如」是動詞,往,到。③④「如」動詞,像。

答案;C。

(4)解析:C項是設問句,其餘都是反問句。

答案:C。

(5)解析:D項「全文蕩漾著樂觀主義的豪情」不全合文意,文章在揮灑其大丈夫豪情的同時,也抒發了幾多的辛酸無奈。

答案:D。

 


推薦閱讀:

麥門冬湯解讀
學會食神類象你也可以輕鬆解讀八字命理
旋轉舞台上翱翔——舞蹈藝術解讀【第七章】
翁氏---煙波指迷篇--奇門遁甲的解讀
四中全會公報評論解讀:黨治國理政新的起點|四種全會|評論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