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泰特談話258 論羅素說的中國人貪婪
羅素來到中國,說了中國一大堆好話,然後話鋒一轉,又不客氣的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人貪婪、怯懦、冷漠,這三頂大帽子夠狠的,從人的性格骨子裡看壞了中國人,幾乎把他前面好話說盡的溢美之辭一筆勾銷,彷彿上天入地,把中國文化從山頂又踢回到山的谷底。
但令人佩服的是,羅素的三個批評思想既不單調也不平庸,它們從各個方面說到了中國人最大的痛處,彷彿給中國人毛病進行了全身現代性的掃描。何以如此高的評價?且看八十年後的今天,羅素的批評仍然像是詛咒,中國文化還在不幸的被之言中。
本文,我僅舉中國人貪婪的評價。
關於這個評論,羅素觀點發表不久,梁漱溟就發表了批評意見,他說:
「《東方雜誌》譯載羅素所作《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面的特點頭一件就是貪婪。這話在今日社會上貪風熾盛的時候,是無法否認的。但這是什麼緣故呢?這由於他們人生態度的謬誤。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樂上,如飲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覺上的受用。總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其實如此是得不到快樂的;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凈盡,再也得不著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乎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有這樣厲害。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是守著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態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詳的。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還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比別的民族貪婪。近來社會上貪風所以特別熾盛,是西洋人著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所啟發出來的。」
梁漱溟以牙還牙,把中國人貪婪歸到西方人身上,說中國人貪婪是近來的事,全是你們西方人造成的。
如此就產生矛盾,羅素批評中國人貪婪,肯定是有比較對象,這個對象首先應該是自己的背景文化,否則豈不無的放矢?因此推理下來,羅素認為中國人比西方人貪婪,而梁漱溟說中國人貪婪是被你們西方人帶壞的,那麼西方人原本應該比中國人更加貪婪,否則西方人如何帶壞中國人?
梁漱溟實際上首先應該論證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更加貪婪,然後再去論證中國文化是如何被西方污染的。可惜梁先生沒有這麼邏輯性的去辯駁,而是承認了中國文化貪婪,又怪罪西方,這就有推卸文化責任的嫌疑。
或者梁先生應該回答:當下中國人貪婪是否超過西方人,如若不是,就直接去駁倒羅素;如若是,他要解釋學生的貪婪為什麼超過了老師的貪婪?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梁先生不去如此努力,他的辯解就沒有力了。
這個問題之所以講這麼多,是因為歷史驚人的相似,今天中國人仍然面臨著這個問題的思考和爭論,而且這個問題更加嚴重的放大了。因此就這一爭論,我發表一個中國人貪婪的文化基本精神的邏輯分析。
說貪婪,中國人習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老子理論雖然很玄,但如若說到中國文化的貪婪,祖師爺非老子莫屬,這似乎和老子虛無思想矛盾,但是相反相成,老子提倡虛無,目的卻老謀深算,為了「無中生有」的佔有。
老子本該是中國貪婪文化的理論代表,但奇怪的是今天很多中國人,把老子當做中國文化自由主義的代表,仔細想想,這也有道理,因為自私貪婪和自由不是絕對矛盾,沒有自由哪能實現自私?
但老子的自由主義,既藐視王法,又不認正義、道德原則,老子的自由和西方法治的人權自由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很容易理解,老子思想最終被道家拿去用作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文化實踐,中國文化最自私的也莫過於這種自顧自的修鍊成仙。
期望長生不死,天下沒有比這個更無知、更貪婪的,但老子有無相生的道的哲學,既能讀成虛無,又能讀為永恆,因此為長生不老提供了些許理論的根據。
理論一旦沾上物質利益,或者物質利益一旦有了理論靠山,理論和物質彼此雙贏,合起來的力量會是空前泛濫。
孔子當年一套理論「不可為而為之」的屢屢受挫,是因為和物質利益掛鉤太少,太務虛;而老子務實的思想,絲絲入扣中國人的生命利害關係,最終被道家修成正果,成為長生不老的信念,飲水思源,道教最後歸功於精神上和老子是一線相牽。
追求長生不死(次一等是算命文化),即使比孔子克己復禮的理想更虛幻一萬倍,但中國人從皇帝帶頭,不斷前赴後繼代代的有人去實踐。而且最著名的實踐代表,也是中國最有為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漢武帝,以致一直到近幾百年的雍正皇帝。因此魯迅看到了孔子仁愛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是「無用武之地」的假,而老子自私自利的思想即使無比荒誕,在中國文化中還是不令而行奉若神明一樣的真。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自私自利的老莊文化很務實,但它精神邏輯自然而然的會走火入魔,發展到了極端,到了頂峰,它又否定之否定的變成不真實,無可救藥的走向荒謬絕倫,變成一套貪生怕死、長生不老的哲學。
比較蘇格拉底,面對死亡,他是愉快的一點也不畏懼,他認為另一個精神世界在迎接他。這種中西方人生觀的文化區別,各自都很浪漫,但它們生命意義的標的是鮮明對立:一個是物質肉體的,一個是精神的。
貪婪,無非是肉體的物質慾望,最極致的貪婪、最愚蠢的貪婪,莫過於奢想長生不死、不滅,從中國文化的根中,我們找到了這種最貪婪的因。
我的這一認識,是不合梁先生的思想:「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還是比別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比別的民族貪婪」,我恰恰在說明中國文化最崇高的精神代表都如此的貪婪長生不死,下面的百姓能比皇帝清醒到哪裡?清高到哪裡?
我的論證是解讀羅素評論的一個文化精神的尋根。但羅素得出這個結論,則是憑藉親身認識到的中國文化重大事實。
這個文化事實非常的頑固,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一個最令人注目的事實,連溫家寶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都不得不承認是中國政治最嚴重的問題。
這一事實問題,就是羅素說的: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政治是非常腐敗,中國「有錢有勢的人用不光彩的方法弄錢」司空見慣,對中國人的代表——政治官員的利欲熏心,羅素描述了一個特寫鏡頭:
「他們的雄心與我們的形式不同——但不見得好,而是欣賞權力的偏好。這種偏好造成的自然結果是,貪婪成了中國人的缺點。金錢是享受的途徑;因而,金錢受到狂熱的追求。對我們來說,金錢主要是權力的途徑;政治家可以沒有金錢但一定要有權力,並滿足於貧窮。而在中國督軍們握有實權,幾乎常常把權力用作發財的唯一途徑。其目的是在適當的時候逃到日本,用足夠的掠奪物使他們在接下去的日子裡享受平靜的生活。至於逃跑意味著失去權力,這個事實他們根本就無所謂。」
羅素以上的話一針見血,說到中國政治文化的要害,拿這個評論作為鏡子,照照今天的中國,依然十分的有效和逼真。
羅素特別指出中國當官的,不像西方政治家甘於貧窮,比較具有與權力匹配的政治責任心,中國做官的,沒有政治職業道德操守,一心一意要升官發財。當年發財後跑去日本,這一精神演繹的後續,就是現在有錢有勢的中國人紛紛移民到國外,歷史如出一轍。
這就是羅素思想的厲害,他能抓住事實的本質,而本質是會不斷往複的,因此羅素觀察到的中國文化精神,穿越歷史,仍然在敲打著中國文化的命運。
魯迅說:「外國人的知道我們,常比我們自己知道的更清楚。」羅素應該是一位。
魯迅又說:「我常常想,凡是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奉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願意吃中國人的肉的!」「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以此標準,魯迅恐怕不會為羅素奉獻上感謝!羅素到中國,是超極資格的受到隆重接待,羅素講了很多稱讚中國文化的話,也講了以上等等批評中國的話,羅素對中國文化褒貶不一,評價因此很多的自相矛盾,但是羅素以此方式,卻表明自己自由主義的立場。
推薦閱讀:
※中國人辦假證都做什麼?
※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根本
※中國人的12星座劣根性
※中國人的婚姻裡還有多少「男權」
※中國人的特性:越沒本事,越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