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值得一讀
筆者認為,這則故事很值得當代人細細一讀。我們都知道,誠信中的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就是守諾、踐約、無欺,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孔子早就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在學生請教治國之道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學生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兵。」學生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裡的「信」說的就是誠信。在孔子看來,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由此可見,誠信自古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而,才有了「誠者,天眷之;不誠者,天罰之」之說,這也足見「誠信」二字於生活中的重量,重於泰山;也正是因為有了「無誠則有失,無信則招禍」的說法,才讓我們感悟到誠信在人生道路上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重讀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更讓我們記住了「失信」的代價。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裡說的「道」,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誠信。經商和做人一樣,先要學會做人。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商家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司馬光說得好:「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仍有人在制假售假,損害消費者權益;仍有人在編織謊言,設計騙局。這些人不僅違背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而且喪失了對社會最起碼的責任意識,破壞了寶貴的誠信資源。
如此說來,誠信是做人之本、興邦之道,沒有誠信,社會交往秩序將無法維持。尤其是在一個誠信日益缺失的社會裡,誠信更顯得難能可貴。一個國家不講誠信不知其國,一個家庭不講誠信不知其家,一個人不講誠信不知其人。正因如此,筆者感到,人打了敗仗並不可怕,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最可怕的就是在誠信上栽了跟頭,失去人們的信任。失去人們的信任,就意味失去市場,失去市場的商家還能生存嗎?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書院教育是怎樣的?
※知恩若不報,天理也難容 禪宗故事
※故事練習 010
※你見過最殘忍的事是什麼?
※冬日暖陽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