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東方聖人養生智慧

道醫學堂丨東方聖人養生智慧

2017-04-07 點藍字收藏? 道醫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東方聖人養生智慧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點下面鏈接道家符咒

玄門正宗,道家符咒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免費結緣道教經典《道德真經》+道教音樂CD!

一、養生家老子

1「以靜掣動」的養生思想

老子在丹藥詩里說:「鉛汞交接神丹就」,《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合」,都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物質結合而成的。鉛為陽,汞為陰,鉛汞交接,陰陽相合。我們今天所說的陰陽平衡要達到健康狀態,必須陰陽調和。要達到陰陽平衡,周身的炁流衝動、炁血暢通,這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指導思想。比如地球生態系統,如果沒有大氣層中氣的衝動——風,雨水就不會均勻分布,就容易發生旱災、水災、火災、病疫。人健康,必須要精炁神的衝動.通過丹田腹腔和體內五臟個器官的運動工作,達到陰陽調和。那麼如何讓精炁衝動起來呢?在老子養生訣里我們已解釋得很清楚。這就是說天地人之間的人,就像一個大風箱。精炁神在人體這個大風箱中是如何運行的呢?「虛而不出」,精炁的運行是虛靜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炁在人體內運行是看不到的,摸不著的,多數的運動不會屈從於人們的命令。

你讓它向東,它不會向東;你讓它向西,它不會向西。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以靜制動,靜空虛無,只要堅持精神反倒越來越旺盛。老子認為,人身這個風箱運動越虛靜,精炁神就越充足,精炁衝動得就越多。虛靜可以讓精炁神衝動起來,精炁神衝動,可調和陰陽平衡,有益健康。這同現代醫學及運動生理學的觀點是相符的。老子在丹藥詩里「呼去吸來息由我」,用呼吸炁振作精神,用作息來控制自己,可見老子提倡的是一種有氧炁運動。這同現代生理學「有氧運動是一種最好的運動健身方式」的觀點是完全相吻合的。長期堅持吸來呼去的吸氧運動,可以調動精炁神貫注到每個人的四肢,返回到像丹嬰那樣無性無欲的境界。

2「因時之序」的道醫養生思想

   

道作為過程,與時間觀念緊密相連。關於時問的定義,至今仍困惑著西方學術界。其實,時間就是自然空間的運變。正如有物質就有暗物質,有粒子就有虛粒子,有空間就有虛空間一樣,有時間就有虛時間。時間是自然空間的節律性運變,虛時間則是自然空間的非節律性運變。自然空間所包括的虛空間與實空間、合空間與開空間,即分別屬於醫道中先天氣與後天氣的範疇。例如,閉合空間的動態能禁閉量子與靜態能量子則分別屬於醫道中元精與無神的範疇。生命空間與自然空間相通,其運變則為生命過程。醫道的生命原理遠非有形的具體物質結構的科學所能取代。道醫道葯的時空效應遠非可見的生物化學實驗的藥理所能包容。

牛頓描述的絕對時空,受到相對論思潮的否定。伽利略變換的相對性,已接近分析時共和空間斯坦描述的相對論時空,就是分析時空。而普郎克描述的量子論時空,卻是共和時空。時空因果關係是量子物理與經典物理(包括相對論)的基本分歧。共和時空統攝分析時空。這樣就不難理解,醫道的過程性原理對結構性醫學的超越,醫道的方法論原理對分析性醫學的超越。現代科學已知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是超時空的,而魂神意魄志是對生命之神信息控發過程的分類描述。這樣就不難理解,醫道中生命之神與氣對形的超越,以及神藏和氣藏對形藏的超越。也就是說,道醫的整體醫學可包容經絡藏象之學以及器官結構之學,而斷然不可能存在器官結構之學含藏經絡藏象神靈之道之可能。

  

三維以上空間的可逆性,為我們提供了治療一切疾病的可能性。恆變的時間態勢是不同的,但空間態勢卻可部分相同,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取象比類方法的現實性。任一時間包含全部空問,任一過程包含全部結構,從而為我們提供了道氣數序理論的超越性。「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老子的「無中生有」與「其中有信」,震撼占今而石破天驚。態勢的差異產生信息,信息保存著歷史的記憶,時空運載著全部的信息。以態勢的差異及其運變程序定義信息,使信息超越了物質與能量的世界而進入了多維時空的領域。信息是記載和控發突變的因素,力是推動和協調變化的原因。信息是過程的歷史存在方式,力是運動的現在存在形式。能量是力的作用形式的變換,質量是物的結構分析的參量。對信息的發生、驅動、傳遞、反饋、演變的控制即是「機」。「機」是信息發生與控制的綜合概念,只是半個世紀前西方尚不知信息。《莊子·至樂》中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此即闡明了信息的時空屬性。《莊子·天地》所述的「機」,則是對信息的控發。

五代譚峭《化書》中載:「轉萬斛之舟者由一尋之木,發千鈞之弩者由一寸之機。」機不僅指信息的控發,而且包括對物質、能量的控發。知機就是把握信息,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診治之道顯然在於調理病機、調動生機,而不在於辨證分型、協定處方。《皇帝內經·素問》中所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是診病之道德根本原則。道醫病機不在定性、定位、定量,而在求因、求屬、求勢。

    

時空運載著過去的有,延續著未來的無。老子的「有生於無」及「無生有」,就包含了過去的有生於過去的無,未來的無生未來的有。《素問》所謂「因時之序」。攝生及診治之道皆順應四時陰陽,遵循時、日、月、年之節律。五運六氣循環往複,客主加臨,更是診治之綱紀。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以病態為例,則生命活動的失中、失和、失通為因,所累及的運動方式如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為屬,病機的變化屬性如局勢、趨勢、時勢等為果。因為有失中、失和、失通的變異,所以有虛實、寒熱、燥濕的局勢。失中則出現虛實,失和則出現寒熱,失通則出現燥濕,水濁、痰飲、食積、瘀滯、結聚、癥瘕皆為不通所致。審病之局勢,反其勢以治,虛實者反而中之,寒熱者反而和之,燥濕者反而通之,余皆類推。病態因果的連續性形成病機範疇的時勢。溫病三焦、衛氣營血、傷寒六病都是關於時勢的描述。因而也屬於時間範疇的階段性的病勢」審病之時勢,守其勢以治。各適其時,不失先後,相反和調,因勢利導。

    

同異是過程的空間性與局域性的反映。同為類,異為別。自然同異的局域性形成自然範疇的類別。以病勢為例,病勢同異的域性形成病機範疇的趨勢,內外表裡、上下升降、開合聚散都是關於趨勢的描述。因而也屬於空間範疇的相對性的病勢。審病之趨勢,引其勢以治。趨於表者汗而發之,趨於里者功而泄之,趨於上者引而越之。治道之法,不外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調其勢以使其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3「還本歸原」的養生思想

    

有營養,有運動,還不能完全達到健康狀態。老子的丹藥詩「為見生前體自然」和《道德經》第十章中說:「專炁致柔,能嬰兒乎?」就是說在專門調動精炁的過程中,要像嬰兒出生之前,在母腹中不受外來的干擾,自然地生長。要徹底放鬆,身體要像嬰兒一樣放鬆。老子認為要健康,必須經常放鬆身體,勞逸結合。當人體的肌肉處於鬆弛狀態中,經脈就不易為肌肉所壓迫,經脈就比較通暢,精炁就可以在人體最堅硬的臟器中間奔騰。骨頭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如果我們充分放鬆,骨頭裡、骨髓中都會有精炁暢通無阻地運行。那麼還有什麼「氣滯血瘀」之類的病痛難倒我們呢?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長期緊張,爭強好勝,肌肉僵硬,精炁運行偏移無度,容易導致疾病、早衰,要像生前在母體內那樣放鬆身體,保持自然,肌嫩眼明,充滿生命力,才能達到「為見生前體自然」的狀態。

不勉強做任何事,凡事順其自然:這樣就可消除心裡緊張。否則達不到的慾望多了,就不會「為見生前體自然」,心裡就會過度「息由我」,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作息由自己而定。緊張,搞得人痴痴獃獃,出現心理失常的疾患,心律不齊。道教的主流是主張道儒釋三教同源異流、三教歸一、三家人應成一家人的大肚包容觀。

4養生之道首在養神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這是《老子》第十章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也是我國養生家的養生聖經,幾千年來指導無數追隨此道者修為長壽。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對上面這段著名的養生聖經作如下解釋:營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賴它才能夠存在,所以應該好好地保養它。魂靜了人的志就不亂,魄安了人就能長壽。人的生命就是形體與精神的統一,精神和形體統一(抱一)了就能長壽。道家的養生之道主張形、神並舉,但更重視養神。

  

5神為形本

老子談論生死的言淪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白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地保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發現,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所以保存生命最好的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養生貴在於「嗇」,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對於死亡,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王弼解釋「身沒而道猶存」,蓋一個人與道同體,才可不朽。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對於生死,莊子作了詳細而深刻的論述。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夫處生而言,即以生為得;若據死而語,便以生為喪。」。

可見,以生觀死,則死為死;但以死觀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對的。何況從另一方面講,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也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乎?」當人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生死時,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坐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肒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所以他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後來郭象亦認為,對於生死,要順其自然。他認為死生都是「命」。「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所以不應喜生而惡死。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智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能了懈、認識別人的算作明智,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才算高明。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剋制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擁有實力。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力行的人才是有志的。不違反規律的人就能長久,形體雖然腐朽可是精神卻能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老子在本章中講的是牛命本質意義的問題,主張既要知人、勝人,更要做到自知、自勝。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這是老子在二下多年前對現代人跨越時空的教晦,只做到有自知之明是不夠的,還要知己知彼;戰勝別人可能是一種勝利,但真正的敵人卻是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偉大的。但就這一點而言,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些都涉及到一個自身修養提高的問題。現代社會會競爭激烈,如何在這種激烈競爭環境下生存,那就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同時老子在本章中還提到一個人的壽命與精神永存的辯證概念。每個人都想長壽,但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現代高科技都無法實現,而精神則是可以永存的,先秦諸子的思想不就代代相傳至今仍生生不息嗎?即便你能活上幾百歲,但那只是一具軀殼,又有什麼意義呢?

   

6精氣之說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要理解這章經文,關鍵是搞通玄牝兩字的含義。這裡所說的玄是指天,指陽,所說的牝是指地,指陰,與「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陰陽兩氣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所以口鼻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門戶。由此可以看出這「穀神」就是陰陽兩氣構成的精氣的代名詞,要想不想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精氣是有結構的,這就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藥能療病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精氣學說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其意義之深遠、影響之巨大是難以估計的。

    

道醫認為:精、氣、神均是人體的基質,即老子說的其中的道「炁」,道「炁」中的精,精中的信。其在人體中起到生與死的作用。三者以氣沖和,保持著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玉皇心印妙經》雲「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又說,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道醫為此而提倡養生、寶精、全神,用於醫療及養生的理論,提出補氣、安神、養精以達人體的健康。

    

7靜能統躁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重是輕的基礎,靜是動的主宰。又說清靜是養生的根本:「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是說,呼吸應該調整得像嬰兒一樣柔和。又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要調整呼吸使其達到深、細、勻、長的地步。對呼吸進行有意識的調整,既可以集中精神,達到一心不亂,又可以增強肺腑的機能,這對養生的確是有益的。

    

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是指意守下丹田即臍下一寸三分之處。因為這個地方處在腎區,腎為先天之本,元氣匯聚之處,腦髓脊髓產生之源,所以後來的修鍊家都很重視這個地方。道家男丹功的「斷白虎」修法和藏密的「拙火定」修法都是返觀、內視和意守這個地方。

  

8經絡之說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旁作,吾以觀共復。」「篤」字在老子帛書中寫作「督」,就是指督脈。何以為證呢?莊子在《養生主》中對此作了證明:「緣督以為經」,說督是一條經脈,後人稱之為督脈。這「復」就是說經氣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條經脈往複運行的情況,而且是以「萬物旁作」的形式進行的,即經氣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覆往返地運行。對經脈的循環無端的特徵,他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有進一步的闡述:「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就把經脈的客觀存在而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性和循環性的根本特點加以肯定。他不單發現了經脈,同時還發現了經穴,他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嗷。」這個「嗷」字無論從形象、意義、讀音來看,無疑是竅穴的代用字。從「守督」和「觀竅」聯繫起來分析,這個竅穴就是尾閭穴,實踐證實確有「眾妙之門」的作用。從以上可以得出結論,經絡是老子發現的。經絡系統的發現,比起我國「四大發明」來其意義更偉大、更深遠。

    

9「寡慾」的養生思想

  

老子「少私寡慾」的養生思想,對我國傳統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就是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這一觀念,提出「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等養生之道,並將它深入發展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中的基礎。當今世界衛生組織在維多利亞會議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適量勞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和2500多年前老子清靜無為、順乎自然的養生觀是完全一致的。少不是「禁止」,寡慾不是「禁慾」,是適度、適時、適量,應四時之氣,應自然之道。

    

10醫政相通的論述

道醫學科作為東方特殊的醫學社會學,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其中有不少內容未能被納中醫藥學的現代分科之巾,亦鮮見學者對其進行較多的研究。

   

醫政相通古稱「上醫」,其精髓在於「護生」,即個體生命的養護以及國家社會的安全。「大醫醫國」是最高程度地保護生命存在。小到單體,大到國家、民族、社會。軍隊正是起到保護生命之作用。而黃老之道、符籙方術諸家則長於祈福、消災和避險。

    

中醫醫人,其精髓在於「養生」,即強調和平與自我完善.關注於把疾病消滅在亞健康狀態。國家政策的與民安息存於其中。中醫同樣觀關注誰會健康:病患者少,亞健康的人多。

    

今人所謂的醫生古稱下醫,其職能僅在於救生,即生命的緊急救治,這是對生命存在被動無奈的挽救,並非科學地預防。

    

道醫三大系統的確立,反映了道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複雜關係及中醫文化自身的內涵實質。

    

二、養生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 - 536)為南朝齊梁時期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是繼葛洪之後中國外丹黃白朮史上又一個著名的金丹家,道醫茅山宗開山祖師。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弘景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卒於梁武帝大同二年(536),歷經南朝的宋、齊、粱三個朝代。陶弘景自幼勤奮好學,一生中「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據《南史·陶弘景傳》,陶弘景十歲時潛研葛洪《神仙傳》,受到熏陶,便對神仙養生之術發生了濃厚興趣。陶弘景早年曾在齊朝任過諸王侍讀之類的閑官,由於仕途頗不遂意,37歲那年便棄官入道,曾師從孫游岳受上清經法與符圖,後來便長期隱居句曲山(茅山)潛心修鍊。在此期間,梁武帝屢次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粱武帝仍輒就諮詢,書問不絕,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於永明十年(492)歸隱茅山,開創了對後世道教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茅山宗。陶弘景隱居茅山期間,撰寫了大量道經,弘揚了上清經法,並在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多領域也都有著述,惜多散失。留傳下來的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養性延命錄》《導引養生圖》《合丹藥諸法節度》《太清諸丹集要》《補闕肘後百一方》《華陽陶隱居集》《古今刀劍錄》等等。

    

1山中宰相

舊時,茅山元符萬寧宮有一幅楹聯「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神仙」是指秦代李明及漢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宰相」,則指梁代陶弘景和唐代王遠知。

    

陶弘景只是一位醫藥學家,並未任過宰相一職,為何被稱為「宰相」呢?原來陶弘景也有「醫國經歷」。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時就入南朝齊為官,任諸王侍讀兼總記室,遷拜左衛殿中將軍,後被皇帝調任「奉朝請」的職務,在朝廷任職20年。37歲這年,陶弘景向朝廷辭官,得到齊武帝下詔允許後,在句容茅山開始隱居的生活,他把自己住的館捨命名為「華陽陶隱居」。

    

後來,雍州刺史蕭衍起兵伐齊。陶弘景與蕭衍有舊誼,派弟子前去協助。蕭衍建立政權後,與隱居山中的陶弘景時常有書信往來;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往山中諮詢,時人因而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2道醫養生集大成者

陶弘景在醫藥養生領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其豐富的醫藥養生思想集中體現在《養件延命錄》一書中。《養性延命錄》為陶弘景系統總結歸納前人養生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撰集編寫的部重要道教養生著作。陶弘景採摭「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諸家養生精華,經過「刪棄繁蕪,類聚篇題」而成《養性延命錄》上下兩卷。全書共六篇,分別冠以「教誡篇弟一」、「食誡篇第二」、  雜誡忌禳祈害篇第三」、「服氣療病篇第四」、「導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損益篇第六」等篇名。《養性延命錄》在系統歸納總結前人養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養生理論和方法,堪脈魏晉之際道醫養生集大成著作。其中所收集、徵引引的魏晉以前養生著作多達三十多種,內容十分豐富。特別是其中輯錄了一些早已散佚的早期養生學著作,如晉代著名養生家張湛的《養生要集》,使其精華部分得以留存至今,澤被後世,彌足珍貴。《養性延命錄》不但具有版本學、文獻學方面的價值,而且具有醫學養生學方面的重要意義。其中所總結、闡發的道教醫學養生思想在道教醫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

3提出「養生即是修道」的道醫養生理論

陶弘景認為養生即是修道。他在《養性延命錄》中引經據典,從貴人重生的道教生命哲學觀出發,反覆論述了養生在修道中的意義和必要性,強調養生與修道是統一的,即所謂「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已失生」(《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5頁)。必須做到「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5頁)。這種將養生與修道視為一體的思想對道教影響甚深,為道醫確立「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理奠定了基礎。是書收入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題為華陽陶隱居集。卷首有序一則,對此書編撰的緣起作了說明:「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余因止觀微暇,聊復披覽《養生要集》。其集乃錢彥、張湛、道林之徒、翟平、黃山之輩,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寶育。或鳩集仙經真人壽考之規,或得采彭鏗、老君長齡之術。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但有益於養生及招損於後患。諸本先皆記錄,今略取要法,刪棄繁蕪,類聚篇題,分為上下兩卷,卷有三篇,號為《養性延命錄》。」(《養性延命錄序》,《道藏》第18冊,第474頁)

陶弘景還較早地提出形神兼養的養生主張,認為對疾病的預防要從身心兩個方面入手,綜合地採用存神服氣、導引按摩、眼餌、食療、房中等手段。卷上「教誡篇第一」還引張湛養生著作,將養生法則歸納為十大要,即「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7頁)。

陶弘景所提煉出的這一整套養生理法,具有養神與鍊形並重,形神兼養的特點,是對以往道教養生經驗和思想的概括和總結,為道教最終形成性命雙修、動靜結合、合修眾術的醫學養生模式打下了理論基石。唐代著名道醫孫思邈就將上述養生大要刊載於其不朽醫著《備急千金要方》中,成為醫道兩家奉行的養生要測。

4強調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預防養生思想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還突出強調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預防養生思想。書中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7頁)「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逸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6頁)陶弘景高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學大旗,認為人之夭壽、壽命長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時能加強身心修養,注重生活禁忌,善於運用各種手段、方法進行調整,就能使身心處於健康狀態,防止疾患萌生。關於具體的預防疾病措施,陶弘景總結道:「若能游心虛靜,息濾無為,服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養性延命錄·序》,《道藏》第18冊,第474頁)

5食養文化先驅

陶弘景指出:「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7頁)合理調配飲食有益身心健康,而暴飲暴食則損人年命。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特立「食誡篇」來闡述飲食衛生之道,如雲「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臧》第18冊,第478頁)。強調食畢當行中庭』以助消化;「食不欲過飽,做道士先飢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8頁)指出不得暴飲暴食:「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8頁)表明飲食要注意冷暖適中,「熱食傷骨,冷食傷藏,熱物灼膚,冷物痛齒。」(《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8頁)故飲食須冷暖適宜。「食誡篇」還指出飲食衛生要做到勿食生冷不潔之物,謹和酸、咸、甘、苦、辛五昧等,注意「飽食勿大語」、「飽食勿沐發」、「酒後勿當風」等等飲食禁忌。

6「養生以不傷為本」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卷十三《極言》中曾談到傷身的十種行為,如喜怒過差、汲汲所欲、寢息失時、久談言笑等。陶弘景繼承了這一養生思想,認為之所以會傷生害體,主要是不知宜禁,過用而傷生。他在《雜誡忌禳害祈善篇》中對口常生活起居養生禁忌作了較全面闡述,云:「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凡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怒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熱失節傷人,陰陽不交傷人……」(《養性延命錄》卷上,《道藏》第18冊,第479頁)

陶弘景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避眾傷之事」,眾傷之事包括大樂、大愁、多視、多睡、貪美食、夫婦同沐、大汗忽脫衣、新沐當風、久忍小便、夜卧覆頭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對這些傷生害體之事的認知和規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日常養生禁忌。《養性延命錄》中所總結的養生禁忌多是攝生、護生的經驗之淡,值得重視和借鑒。

7房中大師

性行為是人類的基本本能,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與人類健康關係甚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角度,反對強行禁慾和過度的縱慾,主張通過適度的房事生活來養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御女損益篇》中就從損與益兩個方而詳細論述了房事生活與養生健體的關係,其中蘊含了豐富的道教性醫學思想。

1意動神勞損壽

陶弘景認為男女兩性性生活符合天地陰陽和合之道,故不可強行禁慾、絕欲。云:「男不欲無女,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有強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4頁)陶弘景指出強行禁慾不僅違背自然之理,有悖人性,而且從醫學和養生學角度來看,強行禁慾會造成漏精尿濁,輕者傷身生疾,重者早夭病亡。

2放縱無度不壽

陶弘景指出男女和合又不可放縱無度,要「節宣其道」,做到節慾保精以養生。「凡養生要在於愛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歲二十四氣施精,皆得壽百二十歲。」(《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4頁)房事生活要有利於養生健體,貴在有「節」,無節制的縱慾會耗費人體內的元精即腎精,傷人元氣,伐人年命。因為人之元精是生命三大要素之一,「道以精為寶,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3頁)「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4頁)所以陶弘景從保精養生的角度又主張房事生活要有節制,這種節慾養生的思想符合現代醫學理論。

3用意俗猥不壽

「姦淫所以使人不壽者,非是鬼神所為也。直由用意俗猥,精動欲泄,務副彼心,竭力無厭.不以相生,反以相害,或驚狂消渴,或癲疔惡瘡,為失精之故。」(《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4頁)這裡反覆論述養生要在於愛精,並說明姦淫的害處會造成傷身害體,使人不壽。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用宗教醫學慣長用的鬼神致病觀來說明其原因,而是特別指出其原因「非是鬼神所為也」。

4違犯禁忌不壽

陶弘景明確提出房事養生的關鍵在於興利除弊,故要注重性衛生之道,講求房中禁忌和方法。陶弘景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這可以養牛,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5頁)。健康的性生活,不但為人類所必需,而且只要處理得當,還能利於男女雙方的身心健康。但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性衛生和性心理,不懂得房中宜忌,圖一時之快,魯莽行事,往往會造成人為損傷。陶弘景在《御女損益篇》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了方中宜禁和方法,例如指出「交接尤禁醉飽,大忌,損人百倍:」(《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5頁)「欲小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難。莖中痛,小腹強。」(《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485頁)「大恚怒後交接,令人發癰疽。」(《養性延命錄》卷下,《道藏》第18冊,第485頁)書中還指出房事生活要避開大寒、大熱、大風等氣候異常變化之日(天忌),不要在人的情緒沮喪、低落、恐慎之時進行(人忌),要選擇環境優雅的場所(地忌),並講求一定的房中技巧。

8外丹大師

在南北朝時期眾多的道教金丹家中,對外丹黃白朮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則要數南朝的陶弘景。

作為一名著名的煉丹家,陶弘景直接從事煉丹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曾數次營合「九轉神丹」,最終獲得成功,煉成了著名的飛丹:「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傳》,中華書局標點本第6冊,第1899頁。

陶弘景在外丹黃白朮方面著有《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集金丹黃白方》一卷,《太清諸丹集要》四卷,《煉化雜術》一卷等著作,可惜這些金丹著作已全部散佚,這就給後人全面評價陶弘景在道教金丹術發展史上的作用和貢獻留下了巨大的困難。關於陶弘景從事金丹活動的事迹和具體的煉丹成就,目前我們只能從他傳世下來他傳世下來的一些著作,以及引用過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資料的歷代本草學著作中窺見一二。

陶弘景在長期煉丹實踐中認識到金、銀兩種金屬能和水銀化合成汞齊。他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四「水銀條」),在這裡,陶弘景一方面清楚地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的現象,這說明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金鍍銀的用途首次作了說明。

陶弘景在長期煉丹過程中,對一些煉丹原料的性質、製法、產地都有比較明確認識。如陶弘景明確說明胡粉(化學成分是鹼式碳酸鉛)是「化鉛而作」,黃丹(化學成分是四氧化三鉛)是「熬鉛所作」,都是人工製造出來的。

陶弘景在煉丹實踐中還掌握了鑒別鉀鹽和鈉鹽的思想方法。他指出,消石(即硝酸鉀)以火燒之,紫青煙起,就是真硝石;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就不會產生這種顏色的煙。《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三「硝石條」:「陶隱居云: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也。」而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方法是相同的,由此也可窺見陶弘景科學思想的水平。

隋唐以降,道教外丹黃白朮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發展,在唐朝和北宋時期達到了高峰,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外丹黃白朮理論日趨完善、系統,形成了以陰陽五行說為統攝,以萬物自然嬗變思想為核心,服食丹藥長生不老為目標的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陳國符先生認為:「東晉葛洪《抱朴子》述金丹,不用陰陽五行之說,不用龍虎、真鉛、真汞等名詞,亦不援引《參同契》《龍虎經》……陶弘景又煉九轉神丹。其所纂修《真誥》《登真隱訣》,亦不用陰陽五行之說,亦不用龍虎、真鉛、真汞等名詞,亦不援引《參同契》《龍虎經》。」(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下冊,中華書局,1963,第390頁)而到了隋唐時期,一些金丹著作「多言陰陽八卦四象五行,鉛汞龍虎,多援引《參同契》」(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下冊,中華書局,1963,第390頁)。陳國符先生這一評價很能說明問題,表明隋唐道教外丹理論更趨系統化。

第二,從事外丹黃白朮燒煉活動的道士人數劇增,規模不斷擴大,有關外丹黃白朮的道經大量湧現。據《新唐書·薛頤傳》記載,唐高宗曾召道士百餘人「化黃金治丹」。另據《太平廣記》,唐太宗也曾招鍊金術士成弼,授以五品官,勒令以銅造黃金,凡數萬斤,這種人造黃金(葯金)也稱大唐金。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上煉丹、煉金活動的盛況。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道教煉丹家,如孫思邈、陳少微、金陵子、張果、楚澤先生、程了一等等。

9藥學大成

陶弘景在醫約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對本草學作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一一予以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三、養生家葛洪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而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憋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已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中,立言當有助於教化。葛洪在堅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徵及其化學反應。

他在《抱朴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慨,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1主張「醫、道兼修」

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應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已」,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其所撰《肘後備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系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為研究魏晉南北朝醫學的重要史料。該書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是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一千多年。據載,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著作貢獻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二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以後人誤題或偽托者居多。

他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備在肘後(帶在身邊)的應急書,是應當隨身常備的實用書籍。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這都是他在行醫、遊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他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弄到的藥物,即使必須花錢買也很便宜,改變了以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他尤其強調灸法的使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地注名了各種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道家符咒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粗糧雖好,吃錯也全是白費,你吃對了嗎?

這些中藥竟能當菜吃,養生功效極好!

補腎不等於補陽,吃什麼補腎壯陽?

簡單養生:每天敲敲3條經,從頭到腳防疾病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推薦閱讀:

雙彩屏卧式圈存機CM60Plus,讓生活更顯智慧
國泰控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簡介
不承認錯誤的人永遠不會擁有智慧!
人生智慧從內心的覺醒開始
會做減法,才是終極智慧

TAG:醫學 | 養生 | 智慧 | 聖人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