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星官體系的完善

周易五行2009-06-09 03:01:07)

  三國兩晉時期,陳卓建立起一個有283個星官、1464顆星的星官體系,是一個既能區分甘、石、巫三家星,又按二十八宿劃分的中國星座體系。此後南朝的宋、梁、陳等,都曾製造過按陳卓星官體系標示的渾天象;北朝孫僧化、庾季才等也有星象著述。隋文帝平陳以後將南朝的渾儀、渾天象及天文圖籍都集中於長安,北周的庾季才、陳國的周墳等天文學家也入隋為官,他們又奉楊堅之命,參照各家星官,繪成星圖。周墳與袁充等人還在太史局教授太史觀生,學習星象知識。隋末唐初,又有李播寫成《天文大象賦》,用詩賦描述全天星官。當時星官體系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過分強調三家星的區分,使星空劃分成為二元體系,而到了唐代已不像前代那樣重視三家星的劃分;另一個問題是在拱極區與黃道星空之間,還有兩個區域比較空白,命名的星不夠多,顯得整個星空分布不夠均勻。

  開元年間王希明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他的著名作品《丹元子步天歌》既是認星歌訣,也是一個星空劃分的新體系。《步天歌》一改既分三家星又分二十八宿的二元劃分法,只按二十八宿劃分星空,有時還用黑色表示甘氏星,黃色表示巫咸氏星,不加顏色說明的就是石氏星,從而醒目明了,但減弱了對三家星的強調。他又明確劃分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並充實了圍在三垣內的恆星的命名,使《步天歌》成為開創三垣二十八宿新體系的代表作。三垣二十八宿分區法將全部星空劃分成三十一個天區,是一種星官分布比較均勻、可分區認星的完整的星官體系。這一體系一直沿用到近代。《步天歌》七言有韻,介紹星官名稱、星數和位置等,簡明通俗,便於記憶,是後來天文學家初學天文時的必讀之書,古人稱譽它「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約或豐,無餘無失」。例如關於柳宿的歌訣為:「八星曲頭垂似柳,近上三星號為酒,享宴大酺五星守。」將柳宿的星數、外形、周圍星官的名稱及星數都說得非常清楚。

  星官體系的完善帶來了星象知識的進一步普及。流傳至今的唐代二十八宿銅鏡,是星象知識在用具裝飾中的應用,並賦予其一種神秘的色彩。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唐代星圖抄本,是當時人們重視星象知識的證明。敦煌星圖,一說繪於八世紀初,一說繪於十世紀中。圖上有1350多顆星,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且星數最多的一份星圖,現藏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①。除這些繪製有所依據的星圖外,唐代還有許多表意性星圖,如貞觀四年(630)的李壽墓以及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章懷太子等墓,都有墓室天象圖,圖中繪有日月、銀河及星象。甚至在遠距長安的新疆吐魯番,也有唐墓星圖,但與長安的那幾幅星圖比較,少了表意性,多了裝飾性,並且二十八宿圖案經過藝術化處理。五代時期留存的吳越國墓室星圖,更優越於上述星圖,其二十八宿連同輔官附座有180多顆星,且星象相對位置比較符合實際天象。

  ① 席澤宗:《敦煌星圖》,《文物》1966年第三期。

 

分享:


推薦閱讀:

從柳岩到彎彎,中國女人都活成了金剛芭比
季衛東 · 李林 · 李樹忠 · 馬懷德 丨 第十二屆中國法學家論壇主旨發言實錄(一)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中國歷代皇帝詳細介紹
中國男性的自尊與自省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