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弟子規》還要誤解多久?1080字里蘊藏太多教育大智慧!
文/魯鵬程
本文很長,如果能耐心讀完,再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力行,一定不會白白花費這十幾分鐘閱讀,會讓我們自己和孩子都受益一生。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就看我們有幾分信心,有幾分力行。我們拭目以待。感謝您的閱讀。
今天還是有一些人對這部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有一些誤解,之所以誤解,是因為沒有讀懂它,而是簡單的以字解義,或者是根本就沒有讀,一聽到傳統文化教育,一聽到孝道教育,就上來棒喝一番。實際上,《弟子規》里有很多教育的智慧。
先介紹一下《弟子規》這本書吧。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李毓秀,生卒年不詳,山西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字子潛,一生只考中過秀才,生平主要是教書。《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清朝乾隆年間的賈存仁先生對此作了修訂改編,並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篇的「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全書共360句,1080字,是教導子弟盡守本分、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家風的最佳教材。
《弟子規》淺顯易懂,通篇押韻,既朗朗上口,又極易記誦,特別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導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因此在清朝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有同等影響。在今天,《弟子規》仍然是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優秀啟蒙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當今,《弟子規》也被廣泛地推廣於學校、企業等各個領域,被稱為「做人的憲法」。
其實,《弟子規》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孝」,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事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孔子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教育一定要從孝道教起。一個有孝心的學生,一定會努力學習,積極生活,以後也會認真工作,擁有美好的人生前程。所以,我們應該帶頭學孝,積極教孝。
沒有父母,就沒有孩子,父慈子孝是人之大倫,父母慈愛孩子是天性,孩子孝養父母也是天經地義之事,正如古語所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還說:「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上自天子,下到百姓,孝道都是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沒有的事,因為如果經濟條件好,就多給父母一些錢,如果經濟條件差一些,給父母的錢也可以少一些,即使沒錢給父母,也可以多陪在他們身邊,但以任何借口不去孝養父母,那是不可以的。所以說,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會是和諧的,事業才會是順利的,人生才會是幸福的。
《弟子規》後面的「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都「孝」的延續,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開心了,就不擔心孩子了,就會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這些,不就是在為父母盡孝嗎?所以,《弟子規》就是一部實踐版的《孝經》,每個人都應該學,都應該懂,都應該把其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
在某種程度上,《弟子規》幾乎能解決當今家庭教育中的各種難題,無論是孩子不愛學習,還是孩子不合群,還是孩子懶惰,還是孩子太過依賴父母、老師,等等,都可以用《弟子規》來解決。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就是家庭問題,工作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都可以用這本《弟子規》來解決。關鍵是要相信裡面的方法,並盡全力去實踐這些方法,這樣才會看到效果。否則,再好的方法,不真正去用它,它也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再次重申: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弟子規》是最簡單、最徹底、最有效的參考書。不過,如果不對《弟子規》進行全面的與時俱進的分析解讀和有效方法的總結,是很難發現它的巨大價值的,甚至會認為《弟子規》里滿是糟粕。所以,需要我們用心去解讀,如此,才能找到改造自己,成就孩子的各種方法,也才能發現它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弟子規》的主要內容:
總敘
《弟子規》的總敘提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正是《弟子規》的核心綱領。
入則孝
《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即在家要孝敬父母。之所以把孝道放在本書的第一位,是因為做人最應該重一個「德」字,而「德」的最根本的體現就是「孝」字。
出則弟
孝道是善事父母,也就是父子之間的愛;悌道是善事兄長,也就是兄弟之間的愛。可以說,孝悌是愛的教育,而悌道又是孝道的延伸。弟通悌,「悌」是形聲、會意字,從心、從弟,本義為「善兄弟」。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兄弟姐妹和長輩。
《孝經》中講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理順,莫善於悌。」意思是說,教導人民如何親愛他人,沒有比教孝更有效的了;教導人民懂得尊敬他人,有節有度,沒有比教悌更有效的了。可見,對於一個人來說,悌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悌道也包含了一個禮節的教誨,這就需要我們教孩子與兄弟姐妹、同學和長輩相處的禮節。
謹
孝悌是德行的根基,但孝悌的落實離不開一個「謹」字,例如「親有疾,葯先嘗」、「親所惡,謹為去」、「尊長前,聲要低」等等,都說明謹言慎行的重要。除此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嚴謹的處世態度對孩子也非常重要,因為習慣和態度可以決定孩子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要把「謹」的重要性告訴孩子,讓他成為一個謹身律己、自重自愛的人。
信
「信」,即誠信,言而有信,所謂「凡出言,信為先」。《論語·述而》中也講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導學生,認為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言而無信,怎麼能行呢?這足以說明: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是立業處世的基礎。
泛愛眾
愛絕不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前面也曾提到,愛的繁體字是「愛」,是「受」里有一顆心,就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也就是說,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往往具備感同身受的能力,他會從愛父母、愛老師、愛親友,推及到愛敬一切人、事、物。此時,孩子收穫得不僅僅是被愛敬,還收穫了一顆博愛的心,更獲得了一個和諧、平安、幸福的人生。
親仁
雖然「親仁」篇非常簡短,但是卻飽含深意。親仁,就是親近仁德之人。如果孩子能夠時刻親近仁德之人,他的道德學問就會逐漸提升,他將會獲得無窮的益處。因此,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親近仁德之人,並讓他主動向仁德之人學習,進而勉勵自己做一個仁者。
餘力學文
《弟子規》前面講的,基本上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德行。當孩子能夠做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後,如果還有空餘的時間和精力,就需要好好學習聖賢的教誨和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學問。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為什麼《弟子規》告誡我們「有餘力,則學文」?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說:
未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多餘的時間,他的內在修養還不夠,卻不顧一切地學習知識,也許他的知識很豐富,但是他的本質有問題,那麼他所學的知識反而會埋沒了他的本質;如果一個人有多餘的時間,內在修養也差不多了,卻不學習知識,那麼他的外在行為就會顯得有點野蠻。可見,無論是「未有餘力而學文」,還是「有餘力而不學文」,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沒有益處的。事實上,真正有益的做法就是「有餘力而學文」。
怎樣才算是「有餘力」呢?就是指在落實了前面提到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後,如果還有空餘的時間,就可以「學文」了。如果沒有落實,只是努力學習知識,那麼縱使知識淵博,也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是落實孝、悌、謹、信、愛眾、親仁,而不努力學習知識,就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觀偏見中,從而蒙蔽了真理。所以,落實了這些做人的根本之後,就要努力學習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學問,充實自己的人生。
到這裡,《弟子規》大概的綱目就說完了,但感覺還有必要多說幾個關鍵點。
二、要明白的幾個關鍵點:
關於《弟子規》,還有必要再說明幾個關鍵點。
《弟子規》里有好人、好孩子的標準
教育孩子的確沒有什麼難的。但有一點必須說明白:教育者一定要知道怎樣正確地給孩子做樣子。因為無論教育者做的是好樣子,還是壞樣子,孩子都會「照單全收」,所以,我們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給孩子做個好樣子。
好樣子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才能做這個好樣子呢?《弟子規》里有「好樣子」的標準與規範。《弟子規》既是「照妖鏡」,也是「顯聖鏡」。我們做得好不好,對照《弟子規》就都明白了。做得不好,《弟子規》就是「照妖鏡」;做得好,《弟子規》就是「顯聖鏡」。通過這面「鏡子」,孩子也看得清清楚楚。
弟子,指每個人,當然也包括成人
「弟子規」里的「弟子」,並不僅僅是指孩子,而是指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成人。弟子,就是學生。狹義地去理解,弟子是指孩子,小學生、中學生或者是大學生。但廣義地去理解,含義就擴大了。比如,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那就是父母的弟子,是在家弟子;我們在學校,在工作環境中,我們就是老師、師父的弟子;我們都不是聖賢,有很多智慧和道理,要跟聖賢去學,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那我們就是聖賢的弟子……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有學處,總是有需要學習的地方,那麼我們怎麼不是「弟子」呢?也就是說,弟子,是指我們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指孩子。只有明白了「弟子」的概念,我們才能塌下心來去學習《弟子規》,才能深入地了解它,進而把《弟子規》里的教誨運用到生活中,而不是只讓孩子讀讀、背背而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弟子規」的「規」,是規範、規矩。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事情,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矩,而不是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弟子規」的規,是規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到底我們應該學習哪些規矩、規範呢?《弟子規》中也有明確的解答。《弟子規》中一共講到了113件事,這113件事就是我們做人處事的規矩、規範,只有不違越規範地做事,才是合理合法的。也就是說,《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處事的典範,是我們人生方向的指引,更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綱領。
學的是聖人的教誨,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學
那麼,我們要學的是什麼呢?是聖人的教誨——聖人訓,也就是聖人的教誨。聖人,狹義地講,就是孔子,因為《弟子規》這本書就是根據《論語·學而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而詳細闡述的。但是,廣義地說,聖人不僅僅是孔子,還包括一切古聖先賢,一切有好的德行的人。我們要學的,是他們的訓誡,是他們的教誨。
我們要學這些訓誡、教誨,當然,孩子也要學。更確切地說,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只有都來學,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大家才都能有進步,有提升。但是,對這個提升,我們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慢慢來,只要按部就班地學,提升就會是不聲不響、不知不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弟子規》是用來力行的
學習《弟子規》,一定要更正一個觀念,就是《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學一句,做一句。也就是說,要把《弟子規》里的教誨都做出來,都運用到生活中,也就是學以致用,要力行。「力行近乎仁」,懂得力行聖賢的教誨了,這個人就離仁者不遠了。所謂力行,就是學一句,做一句。
《弟子規》里所講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知識,而是力行的標準。所以,如果我們認為,學《弟子規》就是讀《弟子規》,就是背《弟子規》,那就錯了。學了就要去做,不去做,就永遠不知道《弟子規》的魅力,就永遠不知道《弟子規》的巨大價值。
所以,想教育好孩子,就要跟孩子一起學《弟子規》,就要學一句做一句,句句都要在生活中落實。當我們把落實《弟子規》的教誨養成習慣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是自然的,都是不做作的。當孩子看到我們言行如此一致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成為讓我們,讓他們的父母都省心的好孩子。
以上文字選自《教師的國學素養》(青島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有改動。本節內容適合所有教育者(父母和老師)閱讀。如需獲得更多內容,請關注這本書。圖片來自網路。
魯鵬程,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暢銷書《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媽媽不寵不嬌教育女孩100招》等。 圖片來自網路。
魯鵬程微信公眾號lupengchengedu,歡迎訂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弟子規講解(第九集)
※教兒教女先教己--落實《弟子規》從我做起
※弟子規講解(第三集)
※細講《弟子規》32_ 改過之法
※《弟子規》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