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讀著讀著就哭了
一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這是王績的作品,不算唐詩之中最好的,卻是最早的。
王績先在隋政府工作,不過他還未乾出什麼名堂,農民起義軍便把隋政府推翻了。李淵當皇帝之後,招納賢達,他覺得還有機會,遂又進入了唐政府。
王績想有所作為,可他卻只能以文學之士當待詔,且一直沒人安排他做事。其兄王通發現了他的寂寞,問他是否順心。他回答說:薪水微薄,境況冷落,不過有好酒三升,倒是可以留戀。經其兄疏通,總算將酒水補貼漲到一斗。
王績在唐政府呆了近乎十年,只寫下了一些詩,多少減弱了人生的荒廢之感。
二、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送別詩一改傳統寫法的纖弱和黯然,音調爽朗,意境遼闊。
作者王勃十四歲便對策及第。到長安幾年之後,沛王李賢愛慕其文采,招王勃進沛王府當了修撰。周王李顯年少於沛王,很喜歡與沛王鬥雞。王勃常為沛王的鬥雞憤憤不平,一日忽發少年狂,寫了一篇抨擊周王鬥雞的文章。文章全是玩笑的口吻,屬於十足的遊戲之作。然而唐高宗卻認為這是犯上,大為光火,並下令將王勃逐出沛王府。
王勃便這樣離開長安,到劍南去了,直到六年後,唐高宗大赦天下。
二十六歲那年,王勃乘船到交趾去探望父親,途中不幸落水,驚嚇而亡。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詩人渡海前為我們留下了《滕王閣序》
三、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家在蒲州,不過他很小便到長安來了。在十七歲那年,適逢重陽節,他觸景生情,想起了遠在故鄉的兄弟,遂作了這首詩。
十七歲能寫作如此雋永的詩,可見王維的天分。他二十二歲進士及第,隨之得到張九齡的擢升而在唐政府擔任了右拾遺,相當於現在的紀委幹部。能夠得到張九齡的器重當然是好事,不過在張九齡與李林甫產生矛盾之後,好事便變成壞事了,他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
不過王維真正的災難,是由安史之亂引起的。事情發生在公元756年,安祿山的部隊攻人長安,由於王維沒能逃出去,遂為叛軍抓獲。儘管他試圖吃藥讓自己變啞,但無奈安祿山太想利用他的名聲。當王維從長安被押到洛陽之後,便立即授予一個給事中的職務。他對這頂官帽充滿了厭惡和害怕,可卻還是戴上了。他非常痛苦,寫了一首詩,表達了對唐帝國的深情懷念。唐軍收復長安之後,當然要處理失節的官員,雖然王維有給事中的帽子,但那首詩表忠心的詩救了他。
王維晚年看破了紅塵。住在輞川的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四、李白
李白是公元701年下凡的,出生在楚河流域的碎葉。
李白初入長安,大約三十歲的樣子,既沒有名氣,又沒有倚仗。他便隱居終南山,以便靠攏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也是女道士。她在終南山經常邀請雅士聚會,王維就是在聚會上被發現是人才的。但李白的四川方言,粗狂的舉止,都讓玉真公主皺眉。李白在長安摸索了近乎三年,一無所獲地離開了。
四十二歲他再入長安,由道士吳筠舉薦,職務是翰林供奉。皇帝十分喜歡李白,因為他的詩能製造歡樂和熱鬧。但變相的閑置讓李白很苦悶,在一次大醉後,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長安遂不再歡迎他。
安史之亂爆發,永王李璘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正似東晉永嘉南渡,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金陵,發動叛亂,還為其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不料唐軍轉敗為勝,平了亂,也擊潰了李璘。李白被逮捕並要腰斬。多虧郭子儀再三求情,才下令改腰為流放。在通往夜郎的路上,流放改為赦免,這是詩人最後一次好運氣。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李白四十二歲那年接聖旨要到長安時寫的,他是多麼得意。但閱盡李白生前事後再吟詠此作,真讓人覺得諷刺和荒唐。
五、杜甫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落榜的杜甫發誓要讓唐玄宗知道他,絞盡腦汁地炮製了三篇賦,把它作為大禮上呈。這倒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還吩咐官員對杜甫作考察,可惜這官員還是李林甫。
沒有工作的杜甫長期滯留長安,生活十分困難。四十四歲那年,往奉先省家,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他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有過切膚之痛的。
不知道是誰作了通融,唐政府終於給了杜甫一個京兆府兵曹參軍,雖是芝麻官,總算走上了仕途。
不料一月之後爆發了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杜甫有也和王維一起做了俘虜,但他資深的難民形象,讓叛軍也對他毫無興趣。後來杜甫跑出長安,西行到鳳翔,拜見了唐肅宗,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杜甫終於進入了權力階層,激動得失聲痛哭。
可當唐肅宗貶謫宰相房琯時,他出於義氣與友誼,儘力為其辯護,得罪了皇帝。杜甫再次遭到貶斥,徹底遠離了長安。過了一年,他就到成都去了,之後越走越遠,最終死於湘江一條破船之中。
六、 杜牧
杜牧二十六歲就進士及第了。不料他剛剛跨進唐政府的大門,便踩到了是非之地,從而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
當時擔任宰相的是李宗閔,他認為唐政府還需要一個宰相,遂向唐文宗舉薦了牛僧孺,於是牛僧孺就也當了宰相。杜牧年輕,沒有經驗,便向牛僧孺投靠過去。他的考慮是,這樣將會提拔得順利而且快一點,豈不知他判斷錯了。
在這一階段,唐政府的政治格局主要由兩派構成,一派是牛僧孺與李宗閔,一派是李德裕。這兩派互相排斥,你死我活。這就是著名的「牛李黨爭」。
由於杜牧在開始倒向了牛僧孺,李德裕遂把杜牧劃在了牛僧孺與李宗閔的陣營,而且不讓其脫離。結果是,在漫長的歲月,只要李德裕主持唐政府的工作,長安便沒有杜牧能做的工作。事實是,杜牧總是在邊遠地方當刺史,其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和潮州。偶爾他也會呆在長安,不過他所擔任的通常都是小小的閑職。
杜牧素以濟世之才自負,可其才卻不能發揮出來,很是苦悶,遂放浪形骸,甚至經常進入花柳之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悻名。
這是杜牧寫作的反映他在揚州生活的詩,仔細品味,可以感到他的一種自嘲,當然也有他的悔恨。表面上是在調侃,可實際上卻極其辛酸與悲涼。
七、李商隱
李商隱很小就到了天平節度使令狐楚的幕府。令狐楚喜歡李商隱的詩,認為他將有大的前途。讓李商隱同自己的兒子一起學習,還邀請他參加聚會。由於有令狐楚父子的一臂之力,李商隱二十六歲順利登科。
進士及第後,李商隱便到王茂元幕府去工作了,而且娶其女兒為妻,這個選擇給他帶來了災難。
令狐楚父子是屬於牛僧孺與李宗閔一派的,王茂元則接近李德裕一派。令狐楚父子長期扶持了李商隱,他們覺得,李商隱是應該知恩報恩的,不料李商隱不但沒有報恩,反而抖著羽毛飛向了王茂元。這就招來「牛黨」對其持久的打擊。更為尷尬的是:「李黨」對李商隱也很是冷漠和鄙夷。
李商隱作了艱苦的努力,他既頌揚「牛」,又唱和「李」,以求得和平與友誼。不過他的努力毫無收穫。他思之再三,走為上,遂到邊遠的地方去工作了。大約就是在那些日子,他經歷了牽腸掛肚的巴山夜雨。
幾年之後,他回到長安。這時候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絢手握大權,於是李商隱就請求他的舉薦。不過他哀告而來的,只是一個太學博士。李商隱很失望,便離開長安,到梓州去工作了。就在這一階段,他親愛的妻子過世了。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四十五歲那年秋季的一天,李商隱寂寞極了,遂在傍晚登上了樂游原。樂游原在長安東南,地勢高亢,空氣流通,是李商隱一向喜歡的。詩人站在夕陽之中,望著黃昏籠罩之下的唐帝國,美感萬千,傷感萬千。
過了兩年,李商隱便逝世了。
推薦閱讀:
※《虞世南楷書》集唐詩(一)
※西川:一條通向唐詩的迷人道路
※慢慢讀唐詩之詩如其人(1):小太宗
※唐詩中的「花花世界」——桃花
※楷書與唐詩,天生絕配!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