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獻!
今天是第527期日報。
Nature Reviews:人的基因突變如何影響腸道菌群和疾病?(綜述)
Nature Reviews Genetics[IF:40.282]
① 近期全微生物組關聯性分析(mGWAS)研究揭示,人類許多參與免疫和腸道建構的基因的變異與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相關;② 例如免疫相關IBD風險等位基因NOD2改變菌群組成,粘膜障礙相關的遺傳變異參與IBD發病;③ mGWAS研究支持,參與免疫、糖類消化、膳食偏好或腸道建構的宿主基因可改變腸道菌群組成,某些宿主遺傳變異使個體對菌群生態失調易感;④ 最大的挑戰在於建立所觀察到的環境、宿主遺傳學、腸道菌群和疾病之間相關性的因果關係。
Human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 disease
2017-08-21 DOI: 10.1038/nrg.2017.63
Nature子刊:一文讀懂抗真菌方法(綜述)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57.000]
① 共軛多烯、氟胞嘧啶、唑類和棘白菌素類等抗真菌藥物具有抗真菌療效,但具局限性,如非靶標毒性、耐葯真菌正在出現,侵襲性真菌感染仍持續發生;② 加強和完善抗菌途徑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包括從臨床前學術研究到製藥工業產品:③ 識別真菌作用的途徑、靶點和機制,以獲取新的抗真菌劑;④ 發展新的抗真菌藥物和免疫策略,形成新的抗真菌療法;⑤ 現有化合物的配方改進;⑥ 再利用其它具潛在抗真菌藥物。
The antifungal pipeline: a reality check
2017-09-01 DOI: 10.1038/nrd.2017.46
Lancet:給兒童進行胃腸道手術,有何進展?(綜述)
Lancet[IF:47.831]
① 針對兒童闌尾炎、肥厚性幽門狹窄等疾病的微創手術,已有良好臨床證據支持;② 而食管和膽道閉鎖等疾病較罕見,微創手術是否適用還難以下結論;③ 專業化、多學科管理和多中心協作的研究,讓膽道閉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治療取得進步,這對其他罕見胃腸道疾病有啟發作用;④ 越來越多患有胃腸道疾病的新生兒存活到成年,針對長期後遺症的多學科干預亟需循證研究;⑤ 針對先天性巨結腸症等複雜疾病,還需要等待遺傳學和幹細胞療法等的突破。
Advances in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2017-09-09 DOI: 10.1016/S0140-6736(17)32284-5
JAMA:美國成人急性腹瀉感染臨床指南(概要版)
JAMA[IF:44.405]
① 不推薦經驗性抗菌治療用於常規急性腹瀉感染或輕度旅行者腹瀉;② 不推薦益生菌或益生元用於成人急性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除外;③ 應採用阿奇黴素治療伴隨發熱的失能旅行者腹瀉;④ 針對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旅行者腹瀉,洛哌丁胺輔助治療能降低腹瀉持續時間並增加治癒幾率;⑤ 針對患有瘧疾、中度到中度腹瀉以及癥狀持續7天以上的患者,PCR等非培養方法可用於確定病因;⑥ 14-30天的遷延性腹瀉應採用培養和/或非培養微生物檢測以作初步評估。
Acute Diarrheal Infections in Adults
2017-09-12 DOI: 10.1001/jama.2017.8485
Nature超重磅公布: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第二波數據!
Nature[IF:40.137]
①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1期的第二波數據,公布來自265人的1631個全新宏基因組,778萬個基因;② 採用分析和組裝新方法鑒定個體化微生物組特徵,並明確擬桿/厚壁菌門比值不能代表菌群特異性;③ 不同部位的菌株有亞種分化枝特異性,單一基因組中存在系統發育多樣性不足的物種;④ 充分鑒定出普遍存在、特定人/身體部位富集和快速/中速變化、穩定的子群;⑤ 儘管數據全面增強,但僅針對有限美國人,未充分拓展地理、遺傳背景、種族和環境,局限性猶存。
Strains, functions and dynamics in the expanded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2017-09-20 DOI: 10.1038/nature23889
Nature:人體的信號分子,腸道細菌能充分模擬!
Nature[IF:40.137]
① G蛋白偶聯受體(GPCR)識別激素、神經遞質等眾多配體,並起到核心生理作用,不過以往研究主要關注人或動物自身的配體;② 研究者在人體腸道細菌中發現眾多編碼N-醯基醯胺合成酶的基因,而N-醯基醯胺正是人體GPCR的重要配體;③ 利用小鼠和細胞模型,證實共生細菌合成的GPR119激動劑能像人體自身配體一樣,有效調節代謝激素和葡萄糖穩態;④ 這進一步明確了細菌可產生有效模擬真核信號分子的化合物,或可推動「菌群-生物合成基因療法」發展。
Commensal bacteria make GPCR ligands that mimic human signalling molecules
2017-08-30 DOI: 10.1038/nature23874
NEJM:如何應對食物過敏?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2.406]
① 花生是最常見的食物過敏源,食物過敏有多個危險因素,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診斷有三類標準;② 獲取相應的病史、與過敏性疾病專家一起解讀臨床檢查結果對食物過敏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③ 目前的治療手段包括:識別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癥狀和體征、腎上腺素自動注射、注射後在急診室內立即評估監測、嚴格避免接觸食物過敏源、進行食物安全教育;④ 生命早期攝入花生,可顯著減少花生過敏的風險,多種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
Food Allergy
2017-09-21 DOI: 10.1056/NEJMcp1611971
Science:腫瘤里的細菌,讓化療藥物失效
Science[IF:37.205]
① 在結腸癌小鼠模型中發現,細菌可將化療藥物吉西他濱(2",2"-difluorodeoxycytidine)代謝成為一種無活性的產物(2",2"-difluorodeoxyuridine);② 對化療藥物的代謝依賴於細菌中表達的較長形態的胞苷脫氨酶(CDDL);③ 腫瘤內的γ變形菌門可使腫瘤產生對吉西他濱的耐藥性,利用抗生素環丙沙星處理後可消除耐藥性;④ 在113名胰腺導管腺癌(PDAC)患者中發現,有76%的患者的腫瘤中存在細菌,且大多數為γ變形菌門。
Potential role of intratumor bacteria in mediating tumor resistance to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 gemcitabine
2017-09-15 DOI: 10.1126/science.aah5043
Science:腸道菌群周期性調節身體成分的一種機制
Science[IF:37.205]
① NFIL3是一種在免疫細胞及小腸上皮細胞中表達的轉錄因子,無菌小鼠的NFIL3表達顯著減少;② 腸道上皮細胞中的Nfil3基因的轉錄水平表現出節律性振蕩,其振幅受到腸道菌群調控;③ 腸道菌群通過3型天然淋巴細胞、STAT3及腸道上皮細胞生物鐘對NFIL3起到調控作用;④ NFIL3控制節律性脂質代謝程序的表達,並調節腸道上皮細胞的脂質吸收及運出,從而調節身體成分。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regulates body composition through NFIL3 and the circadian clock
2017-09-01 DOI: 10.1126/science.aan0677
Nature子刊:一文讀懂土壤菌群(綜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隨著土壤深度的不同,土壤pH值、有機碳含量、鹽分、質地、可獲取氮的濃度隨之改變,而土壤菌群的組成也有所差異;② 土壤中丰度最高的真菌、細菌、古細菌、原生生物分別是:擔子菌門、酸桿菌門、泉古菌門、有孔蟲界;③ DNA測序方法只提供土壤菌群的分類和基因的相對丰度,基因組信息可預測不同種類的功能作用;④ 土壤菌群影響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如氮固定、發酵、甲烷生成、氫氣氧化等;⑤ 操縱土壤菌群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穀物產生。
Embracing the unknown: disentang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soil microbiome
2017-08-21 DOI: 10.1038/nrmicro.2017.87
ERJ:腸道+肺部菌群,深入影響肺病(綜述)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IF:10.569]
① 肺部菌群的發育與功能在肺部健康與疾病中行使關鍵性作用;② 腸道與肺之間存在潛在聯繫,腸道菌群的紊亂與肺部的臨床癥狀有關係,某些病人的胃腸道細菌會轉位到肺部;③ 生命早期影響肺部菌群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餵養選擇(母乳或配方奶粉)、抗生素使用、飲食組成、益生菌使用等;④ 菌群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囊性纖維化、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多種肺部疾病的發生髮展中起重要作用,並影響肺移植後的結果及併發症。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 microbiome in lung diseases
2017-09-01 DOI: 10.1183/13993003.02467-2016
Cell:腸道上皮間細胞與皮內T細胞協同互作抗感染
Cell[IF:30.410]
① 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IEL)定位於腸道內腔間的關鍵界面;② 上皮隔間中,TCRγδ IEL表現出獨特的菌群依賴性定位及運動模式;③ 遇到不同的腸道病原體後上述行為模式快速變化,導致上皮間細胞(EC)的scanning、抗菌基因表達及糖酵解增加;④ γδ IEL的動態及代謝變化依賴於EC感知病原體;⑤ 直接調節糖酵解改變γδ IEL的行為及對早期病原體的易感性;⑥ EC-IEL對腸道感染的協同互作響應調節淋巴細胞的能量利用及動態,幫助維持腸道上皮完整性。
Intestinal Epithelial and Intraepithelial T Cell Crosstalk Mediates a Dynamic Response to Infection
2017-09-21 DOI: 10.1016/j.cell.2017.08.046
Nature Reviews:一文讀懂腸道菌群與肝癌(必讀綜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13.678]
① 肝臟損傷、炎症和再生的惡性循環能持續數十年,肝細胞癌(HCC)幾乎都是由慢性肝病發展而來;②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促進肝臟疾病和肝細胞癌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③ 腸道菌群能正向改善肝癌、腸漏、細菌菌群失調,而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式和細菌代謝產物能促進肝臟炎症、纖維化和遺傳毒性,進而驅動癌症發生;④ 越來越多基礎和臨床研究暗示,腸-肝軸是預防慢性肝病發展成晚期肝病和HCC的理想靶點。
The gut microbiome and liver cance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2017-07-05 DOI: 10.1038/nrgastro.2017.72
Lancet子刊:一文讀懂青少年和年輕人的2型糖尿病(綜述)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19.742]
① 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及年輕成人中的發病率顯著上升,主要風險因素包括肥胖、家族史、久坐的生活方式;② 年輕人患2型糖尿病的機制包括:β細胞的功能衰退、肥胖相關的機制(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受損、慢性炎症等);③ 關鍵驅動因素包括:生命早期決定因素(母親的營養狀況)、飲食/肥胖、體育鍛煉情況、社會經濟學因素、家族史、性別及多囊卵巢綜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④ 併發症包括:微血管/大血管併發症、認知功能衰退等。
Type 2 diabet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2017-08-25 DOI: 10.1016/S2213-8587(17)30186-9
IR: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的互作(綜述)
Immunological Reviews[IF:9.614]
①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理和免疫,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包括:描述性報告超過機制研究、動物模型中獲得的實驗結果難以應用到臨床、腸道菌群系統複雜、新物種及功能有待研究;② 綜述了特定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包括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梭桿菌門、放線菌門中的特定菌種;③ 著重強調其分子機制及其餘因素如脂質、短鏈脂肪酸和二者的相互作用;④ 基於培養構建最小微生物組的策略是研究特定腸道細菌與免疫系統互作的常用方法。
Deciphe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immune system via microbial cultivation and minimal microbiomes
2017-09-01 DOI: 10.1111/imr.12578
IR:腸道共生菌如何pk致病菌?(綜述)
Immunological Reviews[IF:9.614]
① 腸道共生菌群抑制病原體定殖的直接機制包括:直接殺傷(噬菌體、6型分泌系統、細菌素等)、分泌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次級膽汁酸等)抑制生長;② 間接機制包括:競爭有限的營養和空間、增強免疫應答(3型天然淋巴細胞、Th17、IgA及IgG抗體);③ 環境和遺傳因素的改變可導致腸道菌群的紊亂,為病原體的入侵提供機會,促進炎症反應的發生;④ 了解腸道菌群與病原體、免疫系統及炎性疾病的互作將為疾病的發病機理及防治策略提供重要參考。
Gut microbiota: Role in pathogen colonization, immune response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
2017-09-01 DOI: 10.1111/imr.12567
Nature:母鼠腸道「壞」細菌,促進後代神經發育異常
Nature[IF:40.137]
① 一些人和動物研究表明,母體的免疫激活(MIA)或對後代的行為和神經系統功能產生影響;② 孕鼠腸道如定殖有鼠共生分節絲狀菌或能誘導腸道TH17細胞產生的人共生細菌,後代更易有MIA相關異常;③ 從孕鼠而來的腸道樹突狀細胞,分泌 IL-1β、IL-23和IL-6,並在暴露於MIA時刺激T細胞產生IL-17a;④ 新的研究數據清晰表明,由於感染或自身炎症性綜合征而激活免疫系統的母鼠中,傾向於誘導產生TH17細胞的腸道共生細菌可能增加後代的神經發育異常。
Maternal gut bacteria promote neuro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in mouse offspring
2017-09-13 DOI: 10.1038/nature23910
Cell:細菌可誘導領鞭蟲的交配行為
Cell[IF:30.410]
① 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 Salpingoeca rosetta)是一種與動物最接近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可在聚集後發生交配;② 費氏弧菌可通過分泌一種軟骨素裂解酶EroS,觸發領鞭蟲的聚集和交配;③ 領鞭蟲產生硫酸軟骨素(EroS的底物)並分泌至細胞外基質中,若抑制EroS的酶功能,則無法誘導領鞭蟲的聚集和交配;④ 費氏弧菌、純化的EroS、以及其它細菌軟骨素裂解酶均可在真實環境中相應的濃度下誘導領鞭蟲的交配。
Mating in the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of Animals Is Induced by a Bacterial Chondroitinase
2017-09-07 DOI: 10.1016/j.cell.2017.08.005
Gut:水分活度不影響人結腸菌群的組成
Gut[IF:16.658]
① 在53名健康女性中研究發現,糞便硬度與腸道菌群丰度、腸型、細菌生長速率等腸道生態系統標誌相關;② 2項受試者超過1000人的大型研究表明,結腸菌群組成與糞便硬度相關;③ 提出2種上述相關性背後的機制假設:結腸通過率差異或水分活度差異;④ 對62份新鮮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糞便中的水分活度與水分含量或糞便硬度均無關,且對結腸菌群組成的影響十分有限。
Water activity does not shape the microbiota in the human colon
2017-01-06 DOI: 10.1136/gutjnl-2016-313530
JAMA:眼睛也擁有自己的菌群!
JAMA[IF:44.405]
①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一項研究發現,眼睛如同身體的許多其它部位,擁有菌群並可防止眼部感染;② 利用眼表疾病小鼠模型,Rachel Caspi等人發現,一種棒狀桿菌屬的細菌C. mastitidis可在眼部粘膜處誘導γδ T細胞產生IL-17,招募中性粒細胞並在眼淚中釋放抗菌物質;③ C. mastitidis引起的免疫反應可在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及綠膿桿菌感染中起到保護作用;④ C. mastitidis為何未被自身引起的免疫反應清除還有待研究。
Even the Eye Has a Microbiome
2017-08-22 DOI: 10.1001/jama.2017.10599
Cell子刊:生酮飲食如何影響肝臟和腸道生物鐘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生酮飲食(KD)是低碳水、高脂肪、適量蛋白質的飲食,② KD顯著影響了肝臟中可調控生物鐘振幅的基因及BMAL1的染色質招募,但在腸道中無上述影響;③ 在肝臟及腸道中,KD在不同生物鐘時段引起PPARα在細胞核中的積累;④ 另外,腸道及肝臟生物鐘對KD中的碳水化合物補充的響應不同;⑤ KD可引起血清及腸道中的β-羥基丁酸鹽水平的周期性震蕩,後者與組織特異性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活性及組蛋白乙醯化的周期性相關。
Distinct Circadian Signatures in Liver and Gut Clocks Revealed by Ketogenic Diet
2017-09-05 DOI: 10.1016/j.cmet.2017.08.015
Microbiome:整合不同宏基因組分析工具的新方法
Microbiome[IF:8.496]
① 由於不同的方法、配置和參考基因組等因素,使用不同宏基因組分析工具會得到存在差異的結果;② 開發了名為MetaMeta的工具,可以執行不同宏基因組分析工具並整合結果;③ 該工具包括資料庫生成、預處理、執行和整合等步驟,使用簡單並支持並行處理;④ 模擬數據和真實數據分析表明,相比於使用單個工具或流程,使用MetaMeta可以得到更可靠、更敏感的結果;⑤ MetaMeta pipeline開源且可下載。
MetaMeta: integrating metagenome analysis tools to improve taxonomic profiling
2017-08-14 DOI: 10.1186/s40168-017-0318-y
Cell子刊:隔日禁食,造菌群促減肥!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給小鼠進行15個周期(30天)的隔日禁食(EODF),這刺激了在白色脂肪組織生成棕色脂肪,並大幅改善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肝性脂肪變性;② EODF使得腸道菌群的組成發生改變,增加發酵代謝產物乙酸和乳酸,增強棕色脂肪細胞中單羧酸轉運蛋白-1的表達;③ 無菌小鼠抵抗EODF誘導的脂肪棕色化,在移植了進行EODF的小鼠菌群後,無菌小鼠的脂肪棕色化被激活,代謝穩態被改善;④ 這為脂肪棕色化和代謝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機制研究思路。
Intermittent Fasting Promotes White Adipose Browning and Decreases Obesity by Shaping the Gut Microbiota
2017-09-16 DOI: 10.1016/j.cmet.2017.08.019
Science:腸道Paneth細胞如何應對細菌入侵?
Science[IF:37.205]
① 腸道Paneth細胞通過分泌抗菌蛋白(包括溶菌酶)抑制細菌入侵;② 入侵的致病菌可破壞高爾基體,干擾分泌從而抑制腸道的抗菌防禦;③ 在細菌感染期間,溶菌酶可通過分泌性自噬(一種基於自噬的替代性分泌途徑)被分泌,從而繞開傳統的分泌途徑;④ 細菌引起的內質網應激觸發Paneth細胞的分泌性自噬,需要來自天然免疫細胞的外源信號;⑤ 攜帶自噬基因Ath16L1突變的小鼠,其Paneth細胞的分泌性自噬受損,該突變與人的克羅恩病風險上升相關。
Paneth cells secrete lysozyme via secretory autophagy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
2017-09-08 DOI: 10.1126/science.aal4677
Microbiome:測序雖好但無法分辨細菌是死是活,怎麼辦?(綜述)
Microbiome[IF:8.496]
① 基於核酸測序技術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方法,可高解析度地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組成及代謝潛能,但無法確認這些DNA序列代表的是否是存活的微生物;② 區分微生物死亡/存活的方法可分為培養法和非培養法兩大類;③ 培養法包括:固體培養基上的群落、液體培養基中的密度、細胞計數;④ 非培養法包括:代謝分析(同位素標記、ATP、呼吸作用)、蛋白組學、基於RNA的分析(qPCR)、流式細胞術(分析細菌的膜完整性等)、等溫微量熱法等。
Schr?dinger"s microbes: Tools for distinguishing the living from the dead in microbial ecosystems
2017-08-16 DOI: 10.1186/s40168-017-0285-3
Lancet子刊:肥胖中的菌群-腸-腦軸(綜述)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N/A]
① 肥胖相關菌群改變宿主的能量獲取、胰島素抵抗、炎症及脂肪堆積;② 某些菌株及其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γ-氨基丁酸、5-羥色胺及其它神經遞質)可通過迷走神經刺激直接或通過免疫-神經內分泌機制間接靶向腦,從而調節中樞食慾及食物獎勵信號;③ 腸道菌群可作為肥胖治療的靶點,飲食干預、益生菌/元、糞菌移植可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④ 抗生素、乳化劑、甜味劑、壓力、剖腹產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obesity
2017-08-24 DOI: 10.1016/S2468-1253(17)30147-4
Nature子刊:菌群變化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Nature Microbiology[IF:N/A]
① 「安娜·卡列尼娜原則」源於文學名著,在醫學和健康領域釋義為:健康/平衡狀態都很相似,而疾病/失衡各有各的不同;② 動物菌群的干擾因素眾多,變化隨機,相比於菌群較類似的健康個體,失調個體間菌群差異更大;③ 菌群對壓力產生不同響應,滿足安娜·卡列尼娜原則,普遍存在於暴露在高溫之下的珊瑚礁、HIV感染者的肺部等許多系統中;④ 以往的研究流程可能忽略這個原則,而更完備的實驗體系、資料庫和計算方法驗證了該原則在菌群中的體現。
Stress and stability: applying the Anna Karenina principle to animal microbiomes
2017-08-24 DOI: 10.1038/nmicrobiol.2017.121
BMJ案例報告:酸奶活菌,造成嚴重肝膿腫和菌血症
BMJ case reports[IF:N/A]
① 65歲女性,長期規律服用格列齊特等藥物,每天至少喝一瓶Actimel酸奶(達能出品,含乾酪乳桿菌乾酪亞種CNCM I-1518株);② 確診嚴重肝膿腫和菌血症,採用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和廣譜抗生素,但敗血症持續,並發右側胸腔積液、下腔靜脈血栓、感染性肺栓塞;③ 利用血瓊脂平板,在病人樣本中培養出與酸奶中一致的乾酪乳桿菌菌株,並經多種實驗方法確定;④ 這首次明確特定「益生菌」可能造成肝膿腫,研究者提醒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應慎重攝入活菌。
Lactobacillus: the not so friendly bacteria
2017-09-13 DOI: 10.1136/bcr-2016-218423
ACRJ案例報道:糞菌移植後,禿頭患者頭髮長出!
ACG CASE REPORTS JOURNAL[IF:N/A]
① 報道兩個病例:2名普禿(alopecia universalis)患者接受糞菌移植以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② 2名患者為38歲及20歲的男性,前者血性腹瀉+腹痛,後者患有嚴重克羅恩病;③ 在接受糞菌移植治療後,重新生長出毛髮;④ 腸道菌群可能在斑禿等某些自身免疫性癥狀中起到免疫調節效應;⑤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闡明禿頭的發病機制,當傳統治療方法無效時,可考慮糞菌移植等替代性方案進行治療。
Hair Growth in Two Alopecia Patients afte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2017-09-13 DOI: 10.14309/crj.2017.107
SR:吃太多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或對血糖代謝不利!
Scientific Reports[IF:4.259]
① 隨機雙盲交叉研究中納入35個健康年輕人,14天內攝入16克/天低聚果糖(FOS)或低聚半乳糖(GOS);② FOS組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GOS組評估空腹血糖,均顯示高劑量益生元攝入不利於葡萄糖代謝;③ 雙歧桿菌屬顯著增加,但FOS組中考拉杆菌屬、GOS組中瘤胃球菌屬等產丁酸細菌減少;④ 利用干預前菌群結構,可預測益生元能多大程度影響OGTT水平;⑤ 益生元中有蔗糖殘留,以及16克/天的量過大,或促使出現與前期其他研究不一致的結果。
Fructooligosaccharide (FOS) and Galactooligosaccharide (GOS) Increase Bifidobacterium but Reduce Butyrate Producing Bacteria with Adverse Glycemic Metabolism in healthy young population
2017-09-18 DOI: 10.1038/s41598-017-10722-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花開,桃李不言,熱心腸先生,沈志勛,chant,鑫鑫鑫女開~,葯農,馬蹄蓮子
推薦閱讀:
※壯哥的Live - 如何做好文獻調研
※如何撰寫文獻綜述
※只需400KB提升不止一點點文獻閱讀幸福感
※Nature | 自動駕駛調度演算法有望將計程車數量減少一半(內附論文原文)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二百十一 經籍考三十八子(道家)
TAG: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