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陰路: 家住這裡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百年老馬路自帶文化人的人設

夏末秋至,幾場大雨過後,山陰路被洗刷一新,顯得更為靜謐。

山陰路不長,短短600餘米,300多個門牌,乍一看去,很不起眼。不似旁邊的四川北路那樣繁華喧囂,也不像隔壁甜愛路那般聲名遠揚,山陰路的特點,一個「靜」字似乎就足以概括。但真的走進這條已有百年歷史的馬路,裡面的故事,怕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

(一)

百年前,1911年位於滬北的施高塔路(ScottRoad)修築,這即是山陰路的前身。

自誕生之後的一二十年間,山陰路上的各式建築,就不斷豐富起來。這條南北向的小馬路,每隔幾步,就能看到一條長長的里弄朝東西方向延伸開去。站在街面上,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型建築,也沒有極盡奢華的舊時豪宅,但要論及建築的多樣性,稱山陰路為上海歷史建築的博物館,也毫不誇張。以恆豐里、四達里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建築,以大陸新村、文華別墅為代表的新式里弄,以千愛里為代表的日式花園裡弄,以及獨立成套的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樓,都集中在這條小馬路上。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山陰路上的住戶很多都是醫生、教授、律師等體面的職業。走在山陰路上的人們,男的西裝革履,女的旗袍合身,大家見面也禮貌客氣,幾乎聽不到有人大聲說話。而山陰路最引以為豪的,就是這裡曾聚集了大批文化名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諸多重大事件,都跟這條小小的山陰路,有著莫大的干係。

(二)

1931年,由大陸銀行上海信託部投資建設的大陸新村,在山陰路落成。大陸新村共有6條里弄,裡面都是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新式里弄,裡面已經配備了抽水馬桶、燃氣灶、電錶等生活設施。1933年4月,魯迅先生從虹口橫濱路的住處,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搬至大陸新村居住,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在山陰路居住的三年多時間裡,除了進行文學創作,魯迅先生還時常會跟友人去餐廳聚餐,喝咖啡,並叫計程車與夫人許廣平去看電影。身著一件灰藍色棉布長袍,腳穿一雙黑膠鞋的魯迅,時常會穿梭在山陰路的樹蔭之下,步行至他位於溧陽路的藏書室,或在周圍散步訪友。

搬到山陰路後,魯迅先生跟諸多摯友,都變成了鄰居。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就住在不遠的千愛里,他開辦的內山書店就位於山陰路近四川北路的街口,彼時是上海左翼進步書刊的出售點,也是魯迅、郭沫若、田漢等進步人士的聚集地。大陸新村的對面,是東照里,這裡的12號是瞿秋白曾經的住所。魯迅家,與瞿秋白家相距不足百米,他們二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魯迅時常會去瞿家走訪,瞿秋白、許雪峰等共產黨人,也曾在魯迅的住所暫避危難。左聯的不少成員,當時主要的活動和居住場所,都在山陰路的周邊區域。1935年6月,瞿秋白被國民黨殺害,為紀念亡友,魯迅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大部分時間用於瞿秋白《海上述林》的出版、譯作上,直至逝去。

(三)

此後二十餘年間,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風雲變幻。而山陰路依然維持著那份安靜,以及文化的體面。一位幾乎與新中國同歲的老伯,從出生至今,一直都生活在山陰路的文華別墅。在他的記憶里,跟別人說起自己家住山陰路,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因為這條馬路幾乎就是文化人的標籤。

幾十年前,山陰路兩旁種著的還是白楊樹,家家戶戶都喜歡種些花花草草,一進弄堂,就如同進了植物園一般。沒有一輛輛公交車駛過,也幾乎聽不到外界的喧嘩,山陰路繼續維持著那份安寧。

百年後的今天,山陰路近乎百分之九十的建築,都得以保存。走訪的這天,一個劇組正在恆豐里拍攝外景,老字號萬壽齋的門前依然排著長隊,有老人搬著凳子坐在路邊的樹下喝茶聊天。在魯迅故居的旁邊,一家沒有招牌的咖啡館靜靜的開著,裡面東西的擺放充滿了懷舊風格。店裡的書架上,是一本當下被拍攝成網劇的原著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旁邊擺著魯迅的《狂人日記》。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的死要面子,錯失了最後一個機會,不然大明還有救
iPhone 能提供面子嗎?
為尊嚴,為面子,為了生活好日子
哪些星座永遠把面子放在第一位呢
成名要趁晚,出坑要趁早

TAG:面子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