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在職場上還真需要點改變
在生活中,內向和外向的人各有各的特點,這樣就很好。
遺憾的是,在職場上,內向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些吃虧。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尊重權力和上級的文化,不僅在中國,韓國和日本這種現象也非常甚至更為嚴重。
如果開會,你會注意到都是老闆和高層在發言,下面的人不能說話,只有聽的份。
但是在美國,勇於說出自己想法的人才會得到重視。
新的想法,甚至和世俗迥異的想法,只要有論據支撐,說得言之有物,大家都會重視和歡迎。
在公司里,老闆也喜歡有積極建設性的提議和看法。所以要想事業上得到重視,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鍛煉公共演講能力,在公眾場合彙報或介紹、講解都是很好的機會。
演講能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通過反覆練習,可以將這些技巧內化,變成自己的風格。但關鍵是你還要言之有物。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內心豐富,有見識的,要如何把這個見識表達出來,就是學問。
美國人喜歡直來直去(straightforward),不喜歡講話兜圈子,所以在那邊發言,你上來就要切中要點,把結論先給出來,然後再提供論據。
一個可以借鑒的方法是,美國人喜歡用故事的方法講述自己的事情,這樣讓別人印象深刻。
前天看到一篇北京某集團領導到哈佛講話的文稿,看完以後我不禁嘀咕:全像政府彙報一樣,乾巴巴,演講要講故事,故事呢?
自我推銷和我們中國文化講究的謙虛謹慎,多幹事少說話的美德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要保持謙虛,時刻反省自己。
記得我考試得了99.5分,家長也會說:看看那0.5分怎麼錯的,下次注意。
我們更是常常被家長和鄰家的孩子做比較,在我們的意識里總是有別人比自己強。當別人誇獎,也會下意識地說,我做得還不夠好。
而美國人即使在自己只有70%的把握的時候,也喜歡說自己有120%的能力。
在商學院的課堂上,我常常驚訝於美國同學即使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也積極舉手發言,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好,但是,我有其他方面的意見……」
在中國謙虛教育下長大的一代,建立自信是第一步。
告訴自己:我相信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學習能力,相信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藝術。我能做這個更高的職位,我可以學習新崗位的必要知識,我能跟別人打好交道。
在申請學校或者工作的時候,要表示「我非常強烈地認為自己可以勝任……」
懂得怎麼推銷自己是第二步。
杜克大學商學院講師Dorie Clark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推銷你自己,而不被當成混蛋》,她提到下面幾條:
首先,要知道自我推銷的真正價值不是只為提升個人品牌,而是幫助你的公司,你的團隊和老闆創造一個雙贏的機會。
如果你能很明確地讓他們了解你能貢獻最多的地方,那會節省很多時間,他們的工作也會變得更容易。
其次,用事實說話,而不是自己的判斷。
比如說,你自認為是社會媒體專家,可以說自己有多少粉絲,寫博客寫了多少篇文章,而不是只給自己加個標籤。
講自己的業績和功勞,一定要有數據和事實做支撐。比如由於你的工作,今年的銷售業績取得多少進展,客戶有多少增加,團隊滿意度如何,員工忠誠度數據怎樣。
假如你說自己很會和投資人溝通,那麼就講一個你成功的故事。
研究表明,當聽眾聽到故事,他們大腦中更多的部分會活躍起來,能對你講的話留下更深的印象。
假如你參加一個雞尾酒會,大家在談創業,你可以很自然地說,我自己也創業過,緊接著講一個自己的創業故事。
當然這些故事要跟談話的主題相關。
如果別人在談籃球,你忽然說我有一個創業公司,就不太合適了。
當你推銷自己的時候,別忘了表達出謙虛
比如說你在法國工作過,別人問到你的法文能力,如果你只是說:「我法語流利。」可能給別人的感覺不如你說:「很幸運我高中的學校就有法語課。我學習了很多年才變得流利的。」
這樣說,你的成就還是那麼出色,但是不會讓別人感覺不舒服。
想讓自己的工作突破瓶頸,事業有所提升,我們就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思考和實踐如何讓自己的長處能夠幫助我們勝任目前的職位,增加和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來多方面地強化我們的優勢。
把你的工作設計成展示你的優勢的地方,隨時隨刻在可能的地方貢獻你的優勢給你的團隊和公司。
這樣事業才能有長足發展的可能。
推薦閱讀:
※多久跳槽一次才不會讓人認為是「草率」?
※香港繳稅指南:年入千萬和年入十萬,交多少稅?
※十二星座職場的絆腳石
※你眼中的「老實人」,不過是職場中的「媽寶男」
※睿問She Power三月她領袖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