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鄭成功,台灣會是另一個菲律賓印尼嗎:百戰77位台灣收復戰

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場戰爭第77位:台灣收復戰

             

                    

戰爭概述:順治十八年(1662年),在廈門金門一帶的抗清將領鄭成功率兩萬人馬,自廈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擊敗盤踞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一舉收復台灣。

將星指數: 鄭成功 李定國

                   

                                                  圖:鄭成功(趙文卓 飾)

                                                                 圖:李定國

精彩指數:

政治影響指數: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最傑出的將領、大西軍領袖李定國發動了南明政權對清軍最大也是最後一次的反攻,企圖攻佔廣東,與福建的鄭成功會合,在西南五省建立強大的反清根據地。

在新會,號稱有二十萬大軍的大西軍久攻不下。

他一直在等,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盟友——鄭成功。

鄭成功爽約了,第二次。

李定國來不及失望,清援軍至,李定國兵敗,不久陷於與孫可望的內亂中,最後在絕望中病逝。南明,註定成為了一個短暫的名詞。

而與李定國一起堪稱南明政權擎天雙柱的鄭成功,此時在想些什麼呢?他的目光又放到了何方呢?

    鄭成功,中日混血兒,父親鄭芝龍是福建人,第一職業是商人,兼職海盜,常年奔走於中國東南沿海與日本之間,娶了一個日本老婆,生下了鄭成功。

                                                          圖:鄭芝龍亦商亦盜

後來鄭芝龍被明政府招安,授為游擊將軍,後因戰功被提拔為福建總兵。

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李自成在北京玩了幾天,吳三桂打開家門山海關,讓清軍入關。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很輕鬆的入主北京紫禁城。

歷史總是一次次的相似,明王朝的皇室宗族大臣紛紛南逃,在南方建立了流亡政權。

無論是明王朝的皇帝到南方的百姓,或許都只有一個希望,能夠像東晉或南宋一樣,偏安一方。

比較東晉和南宋,其實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南明的流亡政權更有資本,清兵入關,僅三十萬的兵力,而南方的南明政權有四五十萬的兵力,加上當時大西大順大兩農民政權,能夠號召反清的兵力多達百萬。不要說偏安,就是將滿清人趕出中原,也是具備實力的。

然而事實再一次證明了明帝國的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內部統治的腐敗,而不是滿清人的強大。

在清軍進入北京的同一天,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是為第一屆南明政權,第一屆南明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左良玉父子就手握近二十多萬的大軍,劉佐清、劉良佐、高傑、黃德勝的四鎮兵力約有三四十萬,近六十萬的兵力。足以和清軍抗衡。

然而弘光政權沒有意識到當時中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移,依然把消滅農民起義軍當成是弘光政權的首要目標。對入駐北京的滿清人竟然「感激涕零」,認為清軍為他們報了君父之仇,竟封吳三桂為蘇國公,賞銀10萬,米10萬擔,並給清軍送去了黃金1000兩,白銀10萬兩,絹1萬匹,要求和清軍議和,南北夾擊農民軍。

圖:弘光政權目光短淺,內訌不斷,不戰自敗

弘光政權的政治上的白痴正中多爾滾下懷,入關後,面臨著的三大對手,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弘光政權,他需要一個個解決,對弘光政權他先採取了不戰不和,在順治元年將主要的兵力集中用於追擊李自成和張獻忠。

等當大順大西兩大農民軍勢力基本被擊潰,順治二年清兵才將矛頭指向弘光政權大軍南下,結果他們驚喜的發現,敵人後院自己起火,自己打得正歡,東林人左良玉的二十萬人馬和閹黨馬士英,阮大鋮調集的四十萬大軍正在南京城下殺得你死我活。

清兵除了在揚州遇到史可法的抵抗外,幾乎沒有什麼阻力,從北京出發到佔領南京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弘光政權滅亡。

圖:清兵南下罪行累累

但是江南人民自發組織的抗清鬥爭還是讓清軍吃了不少苦,野蠻的清軍實施了江陰、嘉定等屠城行動。

弘光政權滅亡後,浙閩時任南安守將的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是為南明隆武政權,而兵部尚書張國維等人則在浙江紹興擁魯王朱以海監國。

兩個政權都有一定實力,各自之間都以自己為南明正統,無法團結一致抗清。而內部依然混亂,隆武政權中,最大的實力派當數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擁兵二十多萬,又把持著海上貿易,隆武帝不過是他扶立的傀儡。當清兵南下入閩,他根本就不想抵抗,率部投降了清軍。

                                           圖:鄭氏父子是兒子英雄爹孬種

作為兒子的鄭成功卻選擇了一條與父親不同的路,繼續率部在廈門金門一帶抗擊清軍。

後來由桂王朱由榔建立的南明第四任永曆政權一度因為大西軍的四大將領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十多萬義軍的加盟聯明抗清而有所起色,在西南地區建設了抗清根據地。尤其李定國在廣西大敗孔有德,一舉收復廣西全境,又北上,連取湖南全州、永州,在衡州與大清親王尼堪一戰,擊斃尼堪,清廷震驚,一度曾有打算放棄雲貴川兩廣湖南南方諸省的打算。

然而還是內訌,孫可望妒忌李定國的赫赫戰功,欲除之而後快,李定國為避免自相殘殺,率兵離開湖南至廣西,

他把希望寄托在廈門一帶依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身上,希望兩人聯合收復廣東,把兩廣作為新的抗清基地。

圖:李定國與鄭成功是南明最傑出的兩大將領

與李定國對明政權的忠心和擁有一心北上收復中原的夢想相比,鄭成功更為顯得現實,經過近十年的抗擊清軍鬥爭,他明白明朝的滅亡已成定局,金、廈一帶偏安只是暫時,可北上西進,以南明政局之混亂,也無異於自投死路。

他沒有響應李定國,他把更多的眼光放到了海上。

台灣。

台灣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公元230年。三國東吳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並留下了對台灣最早的文字記述。隋唐時期台灣稱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並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

圖:三國東吳孫權曾派兵駐守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清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際,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雙方為爭奪台灣地盤發生火拚,l642年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台灣人民曾一度起義反抗荷蘭人的統治。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圖:荷蘭人佔領台灣

鄭氏父子是從海盜出身,鄭成功通過十年艱苦的抗清鬥爭,意識到必須在海外尋找一片根據地,台灣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出發了,率領二萬五千兵馬,戰艦數百艘,橫渡台灣海峽,三月二十四日,他攻佔了澎湖,隨後又於四月初二佔領鹿耳門、禾寮港,在台灣島上站穩了腳根,很快鄭成攻率一萬二千人圍攻赤嵌城,鄭成攻依計斷了城中水源,三日的時間逼使荷蘭人投降。

而與荷蘭殖民者最關鍵的一戰是攻克台灣城(今安平鎮),該城城垣堅固,有炮二十門,千斤巨炮兩台。火力非常強大。鄭成攻採取側冀迂迴和正面進攻相結合的方式逐漸完成對台灣城的包圍,並打敗了從巴達維亞增援了荷蘭軍的援軍,並掃清了除台灣城外荷蘭人的據點。

最後,荷蘭人不得不在投降書上簽字,捲鋪蓋無條件走人。

鄭成功沒有耗損大多的兵力,在台灣島上建立了獨立的抗清根據地。

鄭成功攻佔台灣,對台灣歷史的影響,包括中國歷史的影響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讓清朝皇帝在後來的二十年內無一日不在掂記著台灣這座海外島嶼,鄭成功入台後,他和他的兒子鄭經在台灣採取民族和睦政策,開發治理台灣,台灣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擁有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1年就因病去世,時年39歲,其子鄭經經營台灣二十餘年,鄭經死後,鄭氏集團發生政權爭奪,1683年,清政府趁機派大將施琅攻佔台灣。

當初如果鄭成功頭腦一熱,選擇的是與李定國一起南上廣東,在大陸與清軍決一死戰,那麼台灣的未來是什麼樣呢?滿清人是否會動力武力與荷蘭人一戰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就在施琅收復台灣後,清政府一度準備放棄台灣,舉島遷入內地,後來施琅一再上書才打消此念頭。可以肯定的是在白山黑水間長大的滿清人,對海上的世界,並不太感興趣。

沒有鄭成功,今天的台灣會是另一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些看起來很聽話,很優秀的學生在社會裡反而變得平庸了?
談談networking這件「小事」
如何看待成功這個定義?像蘇引華的「大腦銀行培訓」參加這些培訓方式能快蘇達到成功嗎?
妻子取悅老公會不會讓男人走向成功
如何看待曾老師回國加入快手?

TAG:台灣 | 成功 | 菲律賓 | 鄭成功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