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新時代要復興_
古詩詞在新時代要復興
(2010-11-29 12:42:53)
轉載
最近讀一遍唐詩選集,突發奇想,那樣的詩歌大國還會重現嗎?
中國曾經是怎樣一個詩歌的國度啊!大唐帝國那個詩歌的朝代,連土匪游販也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是有詩歌基因的。詩歌基因表現在相信美從而創造美並使自己成為美的有機組成部分。讀太行山著名詩人王會江古詩集,忽然一句飄入眼帘:「詩到唐時盡」。驚心動魄啊!魯迅曾經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詩歌的輝煌時代已然結束。這是詩人一種感覺,大家很有同感。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新詩和白話文同時興起,一代文化人要使文化深入民眾,取代文言文和古詩詞。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獲得了成功,但新體詩取代舊體詩,卻不像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那樣成功。這就是任何好的事物都有副作用。新體詩一出來,舊體詩立刻成為封建餘孽,被排斥在詩壇之外,剩下新體詩獨霸詩壇。新體詩者,洋體詩也,與白話文是孿生兄弟。「左」的傾向非唯滲透在政治經濟領域,也嚴重地滲透在文化領域。舊體詩被打入另冊,大部分時間進入地下狀態。已經習慣寫舊體詩的人不好寫舊體詩了,還不習慣寫新體詩的人在寫新體詩。這就造成了文化的困惑。存在決定意識。詩歌的繁榮是國家穩定經濟發展市場興盛的必然反映。新時代的到來,詩人的思想空前解放,空前自由,詩緒像天空的小鳥自由飛翔。隨著改革開放新時代的開啟,這個困惑局面是理所應當改變了。潛伏和活躍在中華民族機體中的詩歌基因活躍起來了。讀畢太行詩人的古體詩集上下集,就是這樣一個突出的感覺:古體詩要復活!
讀詩人的詩首先想到「功夫在詩外」這句老話。古體詩也稱古風,是厚積薄發,雖然吟出的只有四、八句,但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眾多文學藝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我觀詩人一是博覽古今,閱讀寬泛,歷史知識豐厚;這從他標題為「墨子」、「別姬」、「讀《釵頭鳳》」、「后羿」、「介子推」、「祭韓信」、「武則天」等詩篇就可以看出,首先要研究,然後才有體會,才有感受,才有詩歌。二是人生閱歷豐富,在太行山農村生活,在部隊當過兵,在機關當過幹部,現在是某雜誌主編;三是遊歷名川大山,著名的風景名勝。文化的各種信息在不停地撞擊著他的靈魂,促發他的靈感。他說:「我是什麼時候喜歡上詩的?記不很清了,應該是初一吧。那時候,農村幾乎沒有書的。從同學那裡借了一本「唐詩三百首」,是長期喜歡,一直喜歡。」
讀他的詩,突出感覺,他的古詩詞思想充盈。每首詩都是詩人有所思所想所感而發。很多詩人對社會對民生對弱勢群體舉止漠然,焉能有好詩?唐朝大詩人都是弱勢群體的代言人。王會江雖生活工作在太行山東麓,但視野開闊,世界全國無不在他的視野之中。如《伊拉克》一詩寫美軍侵入伊斯蘭社會造成的惡果至今不能消彌:「縱火燒沙丘,揮血煮自由。白骨如草密,黑煙比樹稠。真主真無主,鴻溝不是溝。」多深刻!如《成克傑》詩揭露了貪官的一條共性:「燦燦金剛鎖,終為財色開」。每一個特大貪官背後,都有一個美女在操盤。《堰塞湖》一詩用形象敘述其巨大危害:「峽谷舉大海,波浪洗繁星。發系千鈞勢,絲懸萬劍形。」無疑,詩歌的思想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唐詩宋詞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是反映了時代反映了生活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疾苦的。
詩人善於巧妙地找到題材的形象化的切入點,是詩人功夫一大顯現。好大一個題目,比如泰山,上海、太行、黃洋界、秦始皇等,他能找到很形象化很細節化的切入點。比如寫彭德懷元帥:「高山頂上叫一聲,震碎石頭天地驚。無敵將軍雖落馬,人間千古有清名」,其切入點是彭大元帥的性格和不公的貶謫。比如詠嘆唯一叛國元帥林彪:「欲上尖峰掠紫雲,終隨烈火伴荒塵。雖然自己有惡膽,畢竟天公不順心」,其切入點是林彪的野心和燒死溫都爾汗荒漠的悲慘結局。再比如寫八路軍:「紅軍忍狠換軍裝,氣未消沉血未涼。踏破黃河千尺浪,長矛帶火向東方」,切入點是紅軍換上國軍的青天白日服裝,抗日烽火從山西河北一直燃燒至渤海灣。從換裝的細節反映八路軍英勇殺敵風貌。又比如《上海》,「茶飲南京路,煙抽上海灘。人呼大都市,我囈小心肝」,從個人在上海的閑散形跡一刀劈入。使我知上海也可以這樣寫呀!
詩人要堅持說真話講真情。要敢於晾曬靈魂。這就要有激情有豐沛充分的感情投入。感情的真假是一目了然的,好像真假酒能被識破一樣。詩歌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詩人自己手裡。這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地堅持。官員的思維與詩人的思維走的不是一條神經。他說過一句話,我是特別欣賞的。吟詩的「神經走慣了,就好了」。寫詩要使自己經常在這個境界之中。要長期維持自己詩性心靈的視角和思考。我讀詩,是能體會到詩人的情操,情懷和人品的。合力鑄就了他的詩。他要工作,沒有整塊的時間, 1000首古詩詞都是孜孜不倦在茶餘飯後吟出來的。我佩服這種精神!而且太行山有這種精神的詩人大有人在!古詩在蓄勢,古詩要復興!那是一塊詩性的山林!(王波,11月29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