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禪詩賞析 分享應用
經典禪詩欣賞
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連嘴。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游雲。雲開空自闊,葉落即歸根。回首煙波里,漁歌過遠村。鶴立松梢月,魚行水底天。風光都占斷,不費一文錢。飢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說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黃昏不擊鼓,日午打三更。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飈枕簟涼。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擊桐成木響,蘸雪吃冬瓜。碧落靜無雲,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悅。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嘹唳沖雲雁,凄清抱樹蟬。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偽?七言禪詩
二八佳人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鶯逢春暖歌聲歇,人遇平時笑臉開。幾片落花隨水去,一聲長笛出雲來。 靜聽涼飈繞洞溪,漸看秋色入沖微。漁人撥破湘江月,樵父踏開松子歸。 西河師子九州聞,抖擻金毛眾獸賓。哮吼一聲天地靜,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暉。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勸君不用苦勞神,喚作平常轉不親。冷淡全然沒滋味,一回舉起一回新。 青山門外白雲飛,綠水溪邊引客歸。莫怪坐來頻勸酒,自從別後見君稀。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鉤。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風波不見君,一回見面一傷神。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源別是春。幾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遊子不歸空悵望,一溪流水落花隨。一重山了一重雲,行盡天涯轉苦辛。驀紥歸來屋裡坐,落花啼鳥一般春。風蕭蕭兮木葉飛,鴻雁不來音信稀。還鄉一曲無人吹,令余拍手空遲疑。常居物外度清時,牛上橫將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綠,此情不與白雲知。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將玉笛向人吹。曲中無限花心動,獨許東君第一枝。去年別我龍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濱。相別相逢兩無語,落花啼鳥又殘春。土麵灰頭不染塵,華街柳巷樂天真。金雞唱曉瓊樓夢,一樹華開浩劫春。金鱗透網欲吞舟,一向衝波逆水流。卻被漁翁閑引釣,隨波逐浪漫悠悠。親到桃源景物幽,一壺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殘日,無數紅英逐水流。
碧波深處釣魚翁,拋鉺牽絲力已窮。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 東街柳色拖煙翠,西巷桃華相映紅。左顧右盼看不足,一時分付與春風。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白雲影里怪石露,綠水光中古木清。
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鑊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催。春深不放白牛閑,依舊隨群入亂山。拽杷牽犁償宿債,尾巴再露與人看。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蛺蝶飛。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隨流處且隨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愁。斜風細雨到來時,我本無家何處歸。仰看雲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黃獨將看炊作飯,白牛今已牧來純。钁頭活計時時用,物外家風處處親。劫火洞然宜煮茗,嵐風大作好乘涼。四蛇同篋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月兔影沉雲母地,海禽夢卧珊瑚枝。端坐環中虛白處,縱經塵劫個難移。色見聲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綉鴛鴦。自從識得金針後,一任風吹滿袖香!散盡浮雲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
聞見覺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鏡中觀。霜天月落夜將半,誰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體用明來絕古今。雪曲唱高和還寡,不知何處是知音?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僧家亦有芳春興,自是禪心無滯境。君看池水湛然時,何曾不受花枝影?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確實如達摩大師的這首傳法偈所說,自從達摩大師從印度來到這充滿大乘根器的震旦大地,經過輾轉相傳後,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五朵絢麗的花,這就是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後來臨濟宗又派生出楊岐派、黃龍派。 五家七宗的禪詩創作,璀璨奪目,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本章所探討的,則是在五家七宗之前的幾首最重要的禪詩。
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慧能大師是中國禪宗的主要開創人,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使得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直至今日,還綿綿不絕。慧能的最著名的禪詩是「菩提本無樹」,這首禪偈在中國流傳廣遠,婦孺皆知。而這首禪偈又是與神秀的禪偈聯繫在一起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神秀是北宗禪的創始人。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凈。只是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凈,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即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次領悟到佛理而成為佛。神秀的詩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過程的三個階段:戒、定、慧。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拂拭」,喻佛法修持的長期性和艱苦性。修持者必須不斷地拂拭心靈的塵垢,才能獲得澄明的覺悟之心。「塵埃」喻指世俗情念對佛性的侵害與干擾。在這首偈子中,神秀提醒修行者,必須長期地、不間斷地除惡、修心,漸漸地成就正果,這與南宗頓悟成佛的指趣相去甚遠。在神秀作偈的次日,慧能也針鋒相對作了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指出,自古以來,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凈無染的,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原本就具足了一切。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在這首偈子中,慧能大膽地簡化了佛教修持的繁瑣哲學,將修持者從人格神與智性思辨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慧能為中國禪宗從理論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條超塵脫俗的捷徑,開創了一代宗風。這兩偈子是南宗的宣言書,成為南北分野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禪宗以詩寓禪的起源。從此之後,中國禪僧們的創作漸漸多了起來,妙語似錦繡,千偈如翻水,禪宗詩歌蔚成風氣,形成了中國禪林詩苑的瑰美景觀。二、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永嘉玄覺是慧能的嫡傳弟子,雖然只在曹溪停留了「一宿」,卻是明心見性的覺悟者,所以有「一宿覺」的美稱。他的《證道歌》是禪門膾炙人口的佳作。它是禪宗詩歌的宏篇巨制,幾近三百行,一千八百七十六字,就篇幅來說,堪稱《全唐詩》之最。《證道歌》,顧名思義,是明心見性的證悟者,所抒發的正知正見。永嘉玄覺為了避免後學解行錯謬,慈悲地標示出解脫的道路。它包蘊深厚,有佛教哲理,有禪悟體驗,有求道要訣。以下主要參考耕雲先生的《不二法門"證道歌淺釋》中的相關文字,作一簡釋。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摒絕世間俗學,離絕出世間聖解,不以有為法修持至道,無心合道的「閑道人」,無妄想可斷,無真理可求。當他徹見了本來面目之時,不但根塵情識皆是佛性,連這個虛幻不實的色身,也成了常住不壞的法身。正可謂「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為實性。」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當回歸於生命的本源,則除了澄明圓滿的本心之外,別無一物可得。這澄明圓滿的本心,就是本源自性,就是純真的佛性。障蔽本心的色、受、想、行、識五種陰霾,原本不有,當體是空。由五陰派生出的貪、嗔、痴三毒,也不過偈緣生緣滅的水上泡沫一樣,雖有而不實,倏起倏滅。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徹見宇宙實相,頓斷無始無明,則我空法亦空。前塵往事,頓如夢覺;無間地獄,全成凈土。永嘉大師唯恐淺見生疑不信,發下誓說:如果用虛假的言語來欺瞞眾生,等於自食無量劫數拔舌地獄的苦果。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禪宗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的頓悟法門。明心見性,頓悟本心,便是證得了「如來禪」,便圓滿地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河沙功德。「前塵緣影」,執著於虛幻的表象,如夢的人生就會輪迴於六道,一旦獲得了生命的覺醒,則大千世界,如漚生漚滅。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徹見本源之時,身心世界尚不可得,更無罪福、損益可言。過去塵鏡沒有揩磨,被客塵煩惱所覆蓋,以致於不能煥顯其本有的光明。如今垢盡光現,鑒照分明,就不妨解剖分析,弄個清清楚楚了。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誰能於內不起思念,對外不生感受?果真如此,則一切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跟活的人一樣了。如果抑念求無念,便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閉求無生,乃是灰心滅智的外道。無生是就體上講,無不生是從相上講。真正的無生,能生起一切萬法。如果將無念無生片面理解一念不起,那麼不妨找個木頭人來問一問,看看它什麼時候能修成佛道。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空掉這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體,不要過於執著這具臭皮囊,且隨緣任運,飢餐困眠。徹底明見諸行無常,一切皆空,便是生命的圓滿覺醒,也是佛的圓覺智慧。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之所以斬釘截鐵地這樣明明白白地宣說,是為了彰顯最上一乘的真實法門。偏偏有一些焦芽敗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聖智,對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妄加評謗,肆意攻訐。殊不知直截了當地窮溯萬法根源,洞悉法界的實相,是佛所印證的。如果著相求法,捨本逐末,則是我不願做的事。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珍貴的摩尼寶珠,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卻是實實在在收藏在如來藏的妙明真心裡的。六根解脫之時,發出神妙作用,彰顯真空不空。自性光明圓滿,非色非空,不生不滅。圓滿晶瑩,普照大千。
凈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誰可測。
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明心見性之時,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凈,入眼無非佛性,,由此證得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種金剛力。這一切,唯有親證,才能知其三昧,僅靠常情是難以測度。見性之人,心如明鏡,無物不鑒;小智之徒,執著外物,如水中捉月,到底成空。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明見本心的禪者,我法二見已斷,理事二障已斷,雖行走在鬧市之中,也如入無人之境,宛如獨行獨步一樣,自在瀟洒地行走在心無起滅的涅槃大道上。悟者不離本源,格調高古,不近權勢,風致高華。而世俗以貌取人,對那些面色憔悴,個性耿直的達者開士,也不願多看一眼。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佛家弟子,言必稱「貧僧」,這是由於他們追求至道,而從來不計較物質的生活。他們雖然經常披著破爛的短襖,心中卻藏有自性的無價珍寶。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時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無價的自性珍寶,具有無量、無際功德、妙用,利益有情,接引有緣,永遠都不會匱乏,不會吝惜。六祖說,「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見性成佛後,八識融歸佛性,皆得解脫,故曰「八解」。六通即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它們都不離人的一念真心。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具有大根器的人,能一了百了。而中士、「下士聞道,大笑之」,聽得愈多,疑惑愈重,於明心見性,毫無裨益。只要從自身解除因業障而形成的垢衣,才能使珍貴的寶珠顯現。起心精進,即落有為,更何況向外自誇精進,更是於見道無補了。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一任他人誹謗、非難,無損正法絲毫。就好像痴人好架火燒天,自取疲累,徒然勞苦而已。見性之人對待毀譽與誹謗、恩恩與怨怨、醍醐與毒藥,都如同啜飲清醇的甘露,一一融歸於不思議的圓覺性海。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惡言無自性,無明所變現,並不真實。何況平等法中,一切聲音悉皆平等。倘若生起分別念,便是徒增煩惱。能勘破惡緣,當下便是善知識。見性之人,安住無生法忍,八風不動,怨親平等,唯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能因為是訕謗,便產生對它生起冤親的態度。一切皆處於平等法中,無冤親的分野,表現為同體大悲,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通曉祖師機法,精通佛教義理,由定發慧,定慧等持,就不會沉空守寂。明心見性,非我獨能,一切眾生都不例外。恆河沙數的諸佛,與眾生的自性本來平等無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宣揚佛法,如同雄獅哮吼,百獸懾服。香象(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薩)聽了最上乘法,平素的自恃與傲慢頓時冰消瓦解;天龍(登地菩薩)聽了這最上乘法,印證自己內證境界,無比親切,格外溫馨。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古德大事未明,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走遍千山萬水,磨破芒鞋布衲,只為尋求明眼宗師,通過參禪了卻大事。信受了曹溪六祖禪法之後,生死遂不再干懷縈慮。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在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可以參禪,都不失安祥的心態。用不離體,體自安然。了脫生死之人,縱是利刃相加,毒藥也逼,也襟懷坦蕩,意態安閑。本師釋迦牟尼,因地以優缽羅花供養燃燈佛,並布發掩泥供燃燈佛行過,得以受記成佛。他多劫以前也曾修過忍辱般若波羅蜜。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一切眾生,皆有生死,這種生死是分段生死,即永恒生命的分段現象,此一段是生,彼一段是死。人的一生被這個分段生死現象所支配,不能自作主宰。如果頓悟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對榮辱就不會有憂喜之念了。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瀟洒。[岑,音cén;崟,音yín。闃,音qù] 見性之人,在深山密林修築蘭若,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山居生活無羈無絆,如野鶴閑雲,隨緣任運。比起奔走市朝的人們,自然瀟洒寫意。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一旦覺悟,即是大事了畢,不再施功落於有為法,而各種有為的修持方法則異於此。為求福報而行布施,雖然得到生天的福報,就像朝向天空射出的那支箭,是不可能長時停留的。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射向虛空的箭,力量一盡,就會很快地掉下來。福報盡了,照樣會降生到人間,生起種種無奈。爭比得上運用無為實相的法門,一旦頓悟超脫,便直入如來的境界。
但得本,莫愁末,如凈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只要證悟了真如本體,則種種方便不過是細枝末節,不求而得。此時心垢凈除,心月朗現,如同光潔的琉璃映著皎月一樣。自性的無盡寶藏,是幸福的泉源,有無窮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江月在空中照耀,清風在松林中吹拂,長夜清宵,無為而無不為,清凈而瀟洒。自性的光明寶珠,輝耀著心田。霧露雲霞,宛如修行者身上飄曳的衣裾。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持降龍缽、解虎錫,並非只是一種禪門威儀,而是象徵著降三毒、統真俗、解諸厄。持杖在手,如同追尋著佛祖的足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真妄二法,本無相狀。如棄真求妄,斷煩惱,求菩提,證的不過是有為涅槃,不契圓頓法門。若徹見本來面目,便會洞知真妄二法,了不可得。無相是無空無不空,是如來的真實相。真與妄是相對待的名詞,真妄兩法本無相狀,執真斷妄都是偏執。
推薦閱讀:
※經典笑話100條,笑死你N多人
※經典語句98
※唐詩經典之《元稹·菊花》賞析
※tvb歷史上最值得珍藏的十部經典劇集
※每日一笑:校園名詞與經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