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佛山電視台

 

孔子見老子

 

孔子和老子是同時代人,孔子約比老小二十歲,公認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過多少交往,則是歷史上的懸案。

 

 

在莊子一書中,曾虛構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會談,孔子十七歲時,第一次見到老子,當時孔子以相禮助喪為職業,受到老子的教誨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三十四歲時,專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請教周禮,孔子問禮於老子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孔子第三次會見老子是在相邑,此時孔子已創建了他的仁學體系,試圖通過仁學使荒廢的禮義復活。但是在這時候老子對禮已形成新的看法了,於是老子和孔子之間展開了『無為而治』與『仁義之治』的論辯,關於這場論辯,記載在莊子天運篇中。

 

老聃曰:『……夫仁義憯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傑然揭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見了老子後,回來三天不說話。這裡棄仁義的說法和胠篋篇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來反駁仁義。

 

莊子天運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歲還沒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見老聃,對此,老子發了一番宏論:『……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孔子周遊列國,求仕不得,大約六十六歲時,又一次在相邑見到老子。

 

此時的老子已決定西去隱居,所以這次見面可說是老子和孔子最後的會面,這次會見,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說自己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的經歷,亦記載於天運篇,孔子:『……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這種『以化為友』的觀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論表達。

 

然而,這種和造化冥合的觀念,顯然是道家的言論,卻被莊子巧妙的套用在孔子身上,這麼一來,孔子反而在替道家宣揚他們的道了。『至人無己』是莊子說的,『雖智大迷』出自老子,這番道理孔子和老子的交談也有涉及,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過澡,正披頭散髮要晾乾它,但見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驚人,看起來就像是具屍體,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其意大概是一個到達了最高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再存有自我,天道推動一切,能夠達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樂的。

 

也唯有『至人』才可達到這種地步。言外之意,彷佛莊子承認老子已達到『至人』的境界,而孔子對於道家的道還不能領悟。有意無意的矮化了儒家的人文之道及仁義體系。綜觀整部莊子,有關老子和孔子論道的場面幾乎都是老子佔上風,站在一種道的先驅者的角色上,來傳授孔子這位受教者。以儒道兩家的首要代表人物來安排這些場面與對話,莊子所要強調的,無非是道家的道之真實性及優越性。透過這些篇章,儒家的人文之道充其量不過是一些治人的小技倆,甚至在胠篋篇中儒家的仁義是為大盜竊取天下的東西,該被丟棄。

 

拋棄莊子個人主觀的感情色彩,我們客觀的說,孔子和老子分別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代表人物,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同時受到孔子和老子學說的影響。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學說思想互補的文化,如果說孔子的學說為陽,那麼,老子的學說即為陰。陰陽相濟,不可分離,孔子學說不同於老子學說,孔子學說又不能脫離老子學說。兩者互成對比、陪襯,互為補充、支撐,唯其如此,中國文化才完整、動人、充實、神秘。 (LF)

 


推薦閱讀:

儒家為何如此看重「禮」?
孔子誕辰紀念會上的講演詞
孔子的自傳——一篇序言
節後上班的苦,只有窮人知道
孔子的儒學為什麼會被後世帝王尊為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

TAG:電視 | 電視台 | 孔子 | 佛山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