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師解析呂純陽百字銘

 

                             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主,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這是很正統的道家修養方法,「養氣忘言守」,第一句話就很難。如何養氣?不是練氣哦!不是做什麼密宗的九節佛風、寶瓶氣。各種氣功,講練氣是靠鼻子嘴巴的,據我個人統計,有兩百六十多種方法。所以人類真會玩花樣,就是兩個鼻孔跟一個嘴巴漏氣的地方,產生兩百多種的花樣,各家有各家的方法。可是養氣不是練氣,上次我們提到過養氣同養心的工夫,最好是孟子在《盡心篇》上的說法。現在真講養氣,就是要「忘言守」,「忘言」並不是不講話而已。言語是表達於外的思想,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語言,兩者是同一個東西。所以「忘言」並不只是不說話,它包括無思無慮,思想都清凈了。「守」就是定的境界。

「降心為不為」,「降心」這兩字,呂純陽大師是取用《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切人修行如何降伏其心——也就是問妄想心怎麼樣寧靜下來。把妄想心寧靜下來就是降心,好像是用力做有為的工夫。其實這個有為就是無為,有意把妄想心寧靜,反而寧靜不了;如果是無心,此心自然寧靜下來,所以為而不為。

「動靜知宗主,無事更尋誰」,這一段呂純陽所講是最高的禪啦!不動心並不是道。禪宗也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動靜之中都是道。在靜中不亂,在動中也不亂;靜中也無 事,動中也無事;出世是無事,入世也無事。日應萬機,此心無事,在這個時候更尋誰?不要像禪宗參念佛是誰,不要找誰了,因為「動靜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一個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裡頭,躲開了一切叫清凈,而是要在入世做人處事之間,保持那個真如不動、恆常不變的那個道心,能夠應物處世,自己不迷失本來清凈的本性。「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自然回來的,氣自然定了。「氣回丹自結」,氣住脈停,久而久之就定,佛家講得定,道家講結丹了。「壺中配坎離」,人的身體,道家比方像葫蘆,密宗拿兩重寶蓋代表這個肉體。坎離是卦名,「配坎離」其實就是水火既濟。這樣定久了,身體上起變化,就會脫胎換骨。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整個氣脈自然震開了,一陽來複,地雷復卦(━ ━━ ━━ ━━ ━━ ━━━━)。雷是震卦有震動的現象,佛經常說大地有六種震動,並不一定是講這個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時候是形容身體上六種震動,沒有說八種震動,這也是六根 轉化。一般密宗、道家修氣脈的,這個時候,氣脈一下子自然都開了。所以一脈通百脈通,就是講中脈一通,百脈自然都通了。

當時的境界,「白雲朝頂上」,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從頭頂開始身心內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甘露灑須彌」,頭頂上自然有一種甘露流下來。這裡頭還帶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在佛家《禪秘要法》,白骨觀第十六、第十七觀裡頭都提到過天元丹。佛也說,修持到這個境界加上虔誠的恭敬心,有成就的天人,自然會給你灌頂。連釋迪牟尼佛都吩咐,到這個時候特別要注重營養,要吃好的飲食,而且避開一切人的困擾。到了這一步,要入密室,在不通風的地方,甚至到沒有鳥雀聲音的地方,一切聲音都沉寂了。這個階段才是道家所講的,得到天元丹的境界。

到這個時候,「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佛家講是解脫了。「坐聽無弦曲」,就是觀音圓通的境界,沒有弦哪裡有音樂呢?這個音樂是天樂,莊子所謂的天籟之音,不是地籟,也不是人籟。「明通造化機」,這個宇宙生命的根源,萬有的根源都知道了。「都來二十句」,最後這兩句湊成二十句。「端的上天梯」,這是唐末宋代的土話,現在用白話來說,就是講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說,這個人可以升華,超越這個現有的生命。

推薦閱讀:

斯柯達全新速派碰撞解析:駕駛席座椅失效
解析天干乙木!
手相中的掌紋解析
巳時命運解析

TAG: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