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台山普壽寺

五台山普壽寺——如瑞法師的出家因緣和建寺故事

    文章來源:文化大觀園

 

    五台山普壽寺如瑞法師,生在山西太原的佛教徒家庭,一出生便得通願法師加持,大學畢業後什麼因緣促使她來到五台山削髮為尼?二十餘載不懈努力,普壽寺如何建十方尼眾道場?她的「以戒律為師,開啟智慧法門」的修行主張,得到佛教界廣泛認可。清規整肅的普壽寺何以成為中國佛教道風的典範?本期《文化大觀園》帶您走進當今中國最具備威儀的尼眾寺院,聆聽如瑞法師開示。

 

 PART1

    串場1:山西佛教聖地五台山的一百多個寺廟中有一所與眾不同的寺院-----普壽寺。它就坐落在台懷鎮的北邊。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其一是因為它不對外開放;其二是因為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女子尼眾學院,據說當年歌手李娜出家後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這裡戒律嚴明,道風謹肅,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那麼這裡的尼眾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她們為何放棄塵世的一切一心向佛?我們有幸走訪了這所寺院的主持----51歲的如瑞法師,她就是一代名尼上通下願老法師的得意弟子。

 

主持人:如瑞法師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發願然後出家的?

如瑞法師:就是我們的家裡面,父母啊,還有我們的姑姑啊,這些和通願老法師呢,拿佛教里來說呢,應該都是老法師的弟子,護法。

主持人:就是您家裡頭過去長輩就是學佛的。

如瑞法師:對對,從小在家裡聽到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通願老法師,

 

小片1:通願法師是中國四大名尼之一,1956年來到五台山,弘化一方。

如瑞法師:因為從家裡人的那些說話呀,那些表情呀,看到他們心目中呢,那是最崇拜。

   主持人:充滿了敬仰。

   如瑞法師:充滿了對老法師那種敬仰,但是我小時候呢,我不知道這個老法師的概念是什麼,但是我就想呢,我長大了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去見見這位老法師,因為我小時候呢,特別喜歡看這個神話故事,我就想呢,等我要是見了老法師以後啊,他可能是不是就像我看的神話書里的那個白鬍子老頭一樣,我一見他呢,我就拉住他的衣角,他就升到空中了,那我呢也飄飄然然地就升到空中去了。

 

小片2: 1957年出生於佛教信徒家庭的如瑞,並不知道兒時的想像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和每個孩子一樣,她也有自己對未來的憧憬:那就是當一名教師。1977年在農村當知青的她如願以償,以優異成績考到太原師範學院。但是那個特殊年代,教師這個行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帶著對未來隱隱的困惑,在校讀書期間的如瑞實現了兒時那個渴望見見通願法師的心愿。

如瑞法師:所以我真正來五台山啊,是1979年,文革結束了,結束以後呢,才來到五台山,見了他老人家,他問我做什麼,那我說的話呢,我從小的願望呢,我就是當老師,那老法師說當老師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說但是好像我做老師並不被我們的同學那些所認可,因為我在學校讀書呢,我的數學語文是特別好的,在班裡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大家就認為更應該去考更好的這個學校,以後更有很好的這種的發揮,當老師的話呢,你看也沒權,也沒錢,那怎麼樣能更好的。

   主持人:而且是改造對象。

如瑞法師:對,那會並不被大家所尊重的。

   主持人:還不叫做工人階級一部分,還是屬於小資產階級嘛。

   如瑞法師:對對,後頭老法師就說,她說我告訴你,她說為人民服務不一定需要權,也不一定呢一定要有錢,她說隨時隨地的話,都可以利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善巧方便的來為人民服務。

 

串場2:通願老法師原本是出身於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北大畢業之後因聽講華嚴經兩年,深有省悟,頓發出世之願。1940年披剃出家,潛心修持佛法。文化大革命期間,她曾遭遇牢獄之災,受盡人所不知的折磨與侮辱。但她卻胸懷坦蕩,修持益勤,並發心:首先要度那些打罵過她的人。老法師的個人修為另年輕的如瑞深感欽佩,和老法師的這次見面又增加了她對佛門中人的親近感,而兩年之後她們的再次重逢則讓如瑞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如瑞法師:1981年的時候,她從五台山就下來了,她很少下來的,所以在老法師來的前天晚上啊,我做一個夢的,當然我這是如實的,大家相信不相信我不管的,那我就做一個夢呢,就像我們體育場一樣的,拾階而上嘛,我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面爬,上到最高一層的時候呢,然後這個檯子就給塌了,塌了以後呢但是就有一個橫杆和豎桿啊,我正好就扒到這個橫杆上面,像腳手架一樣,我扒到上面了,我當時侯還想我說哎呀我身體這麼胖,要沒人救我的話五分鐘就,我堅持不住了,就堅持不住肯定就得完,我再低頭一看呢,底下是一個很深很深的那個洞,我們叫做無底洞一樣的,我想這個必死無疑了,哎,但是我一下看見呢,就在其它的看台上呢,就像體育館那個的形式,那些人都那仰著頭看我,我就說你們來救救我,救救我,但是沒有一個人行動的,都是這樣的,都看著,好像麻木的看著我,我當下說我完了,我說我死呢也閉上眼睛死吧,我就這樣一閉眼睛,怪得很順著這個橫杆呢,哎,就順著這個豎桿就落下來,落到那個無底洞的那個旁邊了,然後我就哭起來了嘛,我就說哎呀你們這麼多人為什麼不救救我呢,結果旁邊有一個女孩子就過來,她說你不要哭了,你不要喊他們了,他們不會救你的,但我可以告訴你誰救你了,這個時候她把我領啊領啊領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以後,她問我,她說你知道誰救你了?哦,我說觀世音菩薩,那這個夢就醒了。

    第二天通願老法師就來到我姑姑家的,那這樣呢,我第二天就去拜她的,她就問我在做什麼,我就告訴她,我現在準備考研,而且選擇宗教系,就是因為我們家是佛教徒,我說研究宗教比較相應的,而且我說這也是個冷門,老法師說,那好啊,我現在介紹你到四川尼眾佛學院,直截了當地去研究佛教不是更好嗎?

 

小片3:80年代初,中國的宗教事業逐步恢復,佛教界也是百廢待興。一心想弘揚佛法的通願法師,希望能後繼有人,求賢若渴的她非常高興如瑞有對宗教的興趣。

如瑞法師:我當時也不太懂,我就想佛學院,一聽到有個學,一聽到有個院,我想這樣能繼續讀書,我說可以的,但是老法師說啊,到了那以後說不定要剃頭的咧,我說那就像你這樣,她說就是啊,我說那先不管它,你先領我到佛學院去再說吧,老法師說好啊,這事你要拿定主意啊,我說我能拿定主意,這我想沒問題,我們家都是佛教徒,他們肯定會支持我的,那我就回去告訴我媽媽,我媽媽說好啊跟老法師走,我高興的,我想我父親頌金剛經頌了三十年的咧,肯定也能同意我,等我父親下班回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要走了跟老法師,他一聽不同意了,他說這可不行的,他說我的孩子呀,他說你看黨和國家培養你,你現在文不成武不就的不行啊,他說我同意你老年出家,你現在好好學習,好好工作,那我聽了這個我說他,哎呀,我說你還是佛教徒的咧,怎麼女兒出家你怎麼都是這樣的態度呢,那他就去找老法師去了,他說我的女兒以後讓她出家,讓她退休以後,你看現在呀,你看這個恢復高考,你看政策呀各方面,你看大家對她希望又這麼大,好好的培養嘛,以後研究生畢業,畢業以後不是能做更多的貢獻嗎?老法師說你不要這樣說了,你不懂得佛教,佛教里不是說沒事幹了才要去出家的,佛教是一種文化,它需要去學習,需要去研究,那更說的徹底一點的話,你知道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的意思,是引導人們覺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的。所以的話呢,你的女兒現在要出家,我可以成就。

   小片4:但是父親還是不願意有大好前程的女兒就此出家。

如瑞法師:他說反正我不同意,那老法師你不同意這個佛教里有規定,父母不同意我們不能帶走的,他就回去了,我父親高興地告訴我,老法師不會領你的,我一聽呢,我說這不行啊,我又返回去,因為住得很近嘛,到姑姑家我就說她,我說老法師,我好像聽說出家人不能打妄語的哦,你剛才說帶我走,為什麼現在不帶我走,她說不是我不帶你走,你父親不同意你走,我就馬上回去找我父親,結果我一回去我父親不在,他們說去找老法師去了,我說完了又給老法師鬧去了,我又趕快追回來,結果我父親這回態度特別好,他告訴老法師,他說我們家離那個水管,就二三十米遠,有時候拿手提水,有時候可以拿扁擔擔的,他那天偏偏用扁擔去擔水,一擔水那個扁擔從中間就給斷了,他就告訴老法師,他說老法師我懺悔啊,這可能是,現在我是個佛教徒,我的女兒出家我都不給予支持,他說這個不可以的,他說不管有沒有什麼說道,他說我良心上要受到譴責,我佛的弟子我都不同意我的孩子去出家弘揚正法,他說呢我把女兒交給你,但是就有個條件,你不要給她剃頭,讓她去那裡學習,以後再讓她選擇她的道路。

 

 小片5:1981年,人生之路一帆風順的如瑞跟隨通願老法師去了四川,並在四川見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位恩師,隆蓮法師。

    主持人:您把她譽為您心中的太陽。

    如瑞法師:因為隆蓮法師給人一種,你一見她呢,當然她一說話就給人一種鼓動性,就覺得有那種的激情,所以一見她的,你就好象說,我不做不可以,我非得做,所以我就,在我的心裡,我就把她老人家比成太陽的,那願老法師呢,你一見她你馬上,假如你想發火,你有很多的煩惱,你本來想跟她說,就好了,一見她呢,不用說了,自然就感到心裡很清涼。

    主持人:清光如水。

    如瑞法師:就覺得哎呀,你躁動不起來,你自然就會很安詳,所以她老人家在我的心裡呢然後是月亮,

    PART2

 小片1 :在兩位老法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如瑞更加堅定了自己學佛的信心,她給家裡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自己 「寧為學佛前進一步死,不為不出家退後半步生」。

 如瑞法師:出家也很有意思的,兩位老人家說這怎麼辦啊,誰給剃頭啊,當時還不敢的,兩位老人家就給陝西的一位老和尚,當時叫作上智下通老和尚,他八十歲多了。

    智通老和尚。她們說這位老人家他能豁的出來的,把我介紹到那裡,你想想我坐在火車上呢,說要剃頭了,我當時還和我的一伴說,就是妙音師。我還認為出家以後不能唱歌的,我說我在車上的時候唱一首毛毛雨吧。

    主持人:校園歌曲。

    如瑞法師:對,我唱了毛毛雨,然後才找我們那個老師父給我們剃頭的。

我們同學都不相信我出家的,他說就是我出家你也不應該出家啊,而且我又喜歡當頭的。我組織他們搞朗誦,表演節目,所以大家就覺得只要有我的地方就有快樂,我從小也是這種願,只要有我的地方我就希望有笑聲,希望有我的地方就不要有痛苦,我是這種願的。

    那為什麼我要放棄世間的那些我來出家,我要真正的沒有掛礙的來為大家服務的,那你說學佛要學什麼,所以有一個領導他就給我幾分鐘的時間,他說我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給我回答出來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我說的好,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悟的人應該怎麼樣呢,全心全意無私的奉獻,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佛,如果菩薩呢,就是你願意無私無畏地為人民服務,但是你還在學習,你的能力還不夠,佛是有了這樣的能力了,他能無私的奉獻了,你還得要學習,我就給他這樣解釋。

在學習中奉獻。

    主持人:對。

                願老法師在陝西乾縣吉祥精舍(寺外留影)

    串場3:隆蓮法師和通願法師兩位德高望重的法師當時就看到了如瑞積極活躍的個性和聰慧睿智的頭腦,她們把為佛教栽培人才的願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91年通願法師往生,臨終前她摸著如瑞的頭囑託她要在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如瑞發願要繼承老法師的遺願。

小片2:感懷老法師對自己的恩德,如瑞法師在普壽寺開設了一間憶恩堂,憶恩堂面積很小,裡面是通願老法師生前僅有的一點遺產和她往生後的部分舍利。十多年過去了,如瑞沒有辱沒老法師對自己的厚望。

如瑞法師:老人家呢,一生當中她都是希望中國的尼眾走向世界的,她說文殊菩薩呢,他的威力大,他有這樣的感召力,大家會來朝山,和文殊菩薩有這樣的緣,所以只有建了十方尼眾的道場,比丘尼的僧團才能建立起來,她說你不要到任何地方去,而且也不讓我出國的,她說中國的人口決定了正法在中國,所以她當時給我提了這些要求的,一定要讓我回來五台山。

小片3:1991年如瑞法師回來的時候,普壽寺幾乎是一片廢墟。身揣105塊錢的她,要想在這樣的條件下建十方尼眾道場幾乎是一個夢。

如瑞法師:我進來以後呢,這個炕上連個席子都沒有,就有幾個破的土炕,你躺下去以後起來都是土土的,當時候我們來的時候,那是91年,想到外面去借些什麼東西都借不到的,大家就想這幾個比丘尼你來到這個地方你要辦道場,借給你,你以後能不能還啊,所以借個被也借不來的,當時候大家並不富裕的。所以這樣我們來了以後,真的很困難,沒有床怎麼辦呢?這外面不是有我們隔壁是個磚廠嗎。

    主持人:撿那個斷磚!

    如瑞法師:對,來搭成炕。這樣的話,連我們貢佛的那個桌子都是拿磚頭搭的,除了磚頭以後我們就到街上,不是那個時候有那小賣部,我說能不能給一個紙盒,跟人家求這個紙盒,當時候人家看到我們可能也蠻可憐的吧,就是給一些紙盒,我們到時候把它打開,回來以後就鋪到這個磚頭上,睡在這個紙盒上。

對的。

 

 小片4:一位居士看到這些比丘尼的虔誠和清苦,什麼都沒說。不久,普壽寺收到了他寄來的第一筆善款。

 如瑞法師:繼承願老法師的這個遺志,來做一個十方尼眾的道場,我只用八個字來要求我,就是慚愧,懺悔,敢當敢為。

    主持人:為什麼是這麼八個字,為什麼是這麼一個順序。首先是慚愧?

    如瑞法師:接著懺悔,敢當,敢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智慧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凡做什麼事情的話我們都要虛心一點,要生一個慚愧心,本來我不一定能做這麼大的事情,但是現在把這個擔子壓在我身上,我要生一個慚愧心,要激勵自己的話呢能夠積極向上,那懺悔呢,一旦我在承擔過程當中,如果犯了錯誤了,但是我相信我通過懺悔能改變我自己,讓我不斷的更新的,這是佛教里,告訴我們的,這是兩種修學的法門,就是慚愧呢能激勵我們積極向上,懺悔能更新我們自己。

    所以我當時候我剛出家的時候,看的第一本書就是鑒真大師。

    主持人:六次到日本去然後最後才成功。

    如瑞法師:對

    主持人:眼睛都瞎了,但是最後還是到日本去了。

    如瑞法師:對,他裡面的那幾句話對我鼓動大啊,為法故,我不去誰去,這就是我以後出家以後常常用這句話來鼓勵我自己的,為難二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無盡眾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那我就想敢當敢為,不要去考慮到自己怎麼樣,應該考慮到佛法怎麼樣,應該考慮到的話,我既然作為一個出家人,既為佛子,當行佛事的,所以我當初是這個心,那麼有這八個字鼓舞我進來普眾寺的。

 

 小片5:受以如瑞法師為首的幾個比丘尼感召,來此修行的尼眾越來越多,一段時間這裡就由原來的幾個比丘尼增加到了二三百個。

 如瑞法師:我們當時候二三百人住在一個七畝地大的地方,太擁擠了,黑夜睡上以後十幾個人住一個房間都是側身睡。

    主持人:像沙丁魚一樣的這麼排著。

    如瑞法師:如果中間半夜有個人起來去起夜,回來以後一定沒她的地方,她就在那站著,她插不進去的,五台山又比較寒冷,就是大家說的,只要讓我們能站著也行,所以當時我也是非常地感動的。

 

 小片6:普壽寺的聲譽越來越為外界所賞識,1995年山西政府了解到寺里的難處,將旁邊的土地批給了普壽寺,因緣和合,普壽寺在1999年得到了外界資金上的支持得以開工擴建。

 如瑞法師:普眾寺經過這麼艱難,我都沒有的話哪天說的話不幹了,沒有這樣的思想,更不要說這樣的行為了,所以我自己就說,我自己鼓勵我自己的,我就說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的心裡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黑暗,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悲傷,我的世界裡到處洋溢著熱情,我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積極進取向上。我跟你談這些是要了解我們出家人可不是懦夫的,我們出家人的話,有這種勇氣,放下世俗的那些,我們是為了做更大更多的貢獻的,所以我常常我是很自豪的,我和任何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覺得我們出家人是很了不起的。

 

 小片7: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引導這些尼眾更好地修行,則是如瑞在組織普壽寺硬體建設的同時還要把握的重點工作。

 如瑞法師:這也應該是普壽寺的一個經驗,也就是在你注意到硬體建設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了你的人才的培養,這是咱們朴老為什麼那時候就提人才人才人才,那我們願老法師,到佛法一恢復,那在81年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了,我培養你們,你們要知道,現在不是單單是修廟,是要注意修我們自身的小廟,要想讓佛法振興,必須的話注意你的內德施才,所以老法師當時就告誡我們的。

    主持人:廟在心中,佛在心中,這個小廟比那個大廟更重要。

    如瑞法師:如果你有大廟了富麗堂皇,沒有你自身的小廟的話,你把它弄不好,老法師就說堂堂的一尊佛像就缺少如來障,不能光看外相的,要看實際的東西。

 

    PART3(普壽寺宗旨、三加一工程、對社會的價值)

 小片1:這裡的尼眾,走路輕巧、談吐文雅,一舉一動都很注重僧儀,就連每天用齋都很莊重。每次去齋堂,她們都鴉雀無聲,整整齊齊地排好隊,魚貫而入。進入齋堂後,全都安安靜靜地坐好。法師引唱,大家同聲念供,完畢,由一個比丘尼敲擊引磬,幾百人齊動作開始用飯。

 主持人:我覺得普眾寺這個地方給我一個突出的感覺,第一個進來以後就是那種清凈的氣氛,就是廟要像廟,這個感覺非常強烈,這是一個特別像我們心中的一片凈土的地方;第二個話呢,僧要像僧,我們在這裡見到的這些比丘尼,一個個的行為舉止接人待物,包括她們走路那種感覺,也就像我們心目中間的天人師的那種感覺。 

    如瑞法師:進入出家規範,那一定它要有一個,像我們似的,要遵守的這種規則,這才可以啊,所以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威儀。那在平常的修學當中呢,就是呢第一步出家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學威儀不辱僧相,改毛病早成菩提,所以什麼是眾生什麼是佛,你有缺點毛病就是凡夫,如果把你的缺點毛病都改掉了,那你心口不就清凈了嘛,那你不就是佛了嘛,所以說一開始出家人就要學威儀,學出家人的威儀,要做得像出家人。

    主持人:就是僧人要像僧人,出家人要像出家人。

    如瑞法師:廟要像廟,僧要像僧,

    主持:這好像是太虛老法師說的是吧?

    如瑞法師:對對對

    小片2:佛法八千多法門,普壽寺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凈土為歸」的宗旨。其中以戒律為師體現得最卓有成效。

 如瑞法師:那戒律它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就是佛告訴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做,另一部分就是告訴我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一部分叫做止持,一部分叫做作持,止呢,是由於不讓你做,成持戒,一部分讓你做的事你必須得做,由做成持戒。戒呢它有個比喻,就像這個大地一樣,它能出生萬物的,它不是萬物但是它能出生萬物,這個戒律呢,就說你出家人,實際包括在家人都是,你要學佛修行,都是從戒律開始,難道你在家人不應該守戒嗎,也一樣的,一樣的,先要從你的生活規範,你不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還要不飲酒,這最起碼你應該做到這些的,所以根據你的情況,你也可以說我受持一條,受持兩條,你可以不斷地來培養自己。所以人們不懂的時候,就說哎呀戒律是束縛人的,所以懂的時候就知道,戒律呢才是讓人真正解脫的,是來改我們的實際毛病的。

    小片3:普壽寺里的尼眾不僅奉行戒律,而且重視教育。寺中新建的圖書館裡有不同版本的藏經20餘套,各類圖書共十萬餘冊,尼眾們學習涉獵非常廣泛。 

    如瑞法師:做一個出家人,我們能夠以戒為師,那很好的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呢,廟要像廟,僧要像僧了,有了一個很好的清凈的這麼一個僧團,當然我們還要承擔弘法立身的責任吧,所以你還要繼續定慧的深入,要發心讀完大覺書,像佛教里說的三藏12部,它說的這個戒定慧,你都得發心去學,難學能學盡量學的。 

那就像說科學再這樣的發展,那如果我們的知識不和科學相適應呢,那人家所研究的這些我們都不懂是不是,像現在的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一直往上走,那我們怎麼樣用佛教來解釋科學的這種現象。

    主持人:也有一個與時俱進問題。

    如瑞法師:那當然了,我看那個科學十分鐘,它在研究人和老鼠的腦電波,它在研究,最後它研究來研究去,最後一句我記得特別清楚,他說怎麼這人和老鼠的腦電波差不多呢?他說大概人和老鼠是一個祖先吧,那我最後我要用佛教給他解釋,哎呀何止一個祖先啊,可以說老鼠就是人變的,所以佛教里它有六道輪迴啊,所以佛教是最歡迎科學的這種發展,所以我們說,你說科學呢,它是在發展的,而釋迦牟尼佛呢是通過他的這個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他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提出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等等的,是不是現在科學慢慢地來證實了,所以我們歡迎這個科學發展,那麼我們相應地我們還是個凡夫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了解一些這些人文科學啊,自然科學啊等等的,所以呢,一定要從各個方面來培養。

 

 小片4:這裡的尼眾生活不僅僅是刻板地遵守戒律,也有輕鬆快樂的一面。這是她們自己創作的MTV,正如如瑞法師所期望的那樣:有她們的地方要有快樂。

 串場4: 

    在沒和如瑞法師聊天之前,當看到整潔一如軍營的宿舍,低首斂息而過的比丘尼,我以為她們是將紅牆外的悲歡留在了身後。但了解了她們的生活後,我才感覺這裡佛門不是人生挫折的避風港、不是攔截喜怒哀樂的缺乏生機之地,而是另外一個廣闊的天地。

 

 小片:每年農曆7月15盂蘭盆節,是佛教徒為祭祀祖先舉行的儀式,這一天四面八方的信眾都會趕到普壽寺。比丘尼們的威儀和她們的朗朗誦經聲,會觸動無數善男信女。如瑞法師也藉此機會給信眾介紹佛法裡面的慈悲與智慧。

 如瑞法師:無一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佛教和其他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揭示了因果,宇宙間沒有逃離開因果,就像你們今天為什麼來採訪我,一定有原因的,因為,所以,連你今天穿的衣服你都想,因為今天冷,我要多加一件衣服,所以我們省略了很多因為的,是不是啊,但是省略了不等於沒有,所以我們的生活中當中啊,充滿因果,佛教之所以不同,就是呢,從千百年來人們都關心的一個生死問題,那孔子的學生不是問孔子了,孔子死了以後到哪裡,孔子說了一個什麼話呢,不知生焉知死也啊,他生都不知道從哪生來的,怎麼能知道死呢?其他的有些解釋了有天堂地獄,那我們以後要問了,為什麼要把這些人創造出來,既然要創造,是不是公平一點啊,你創造好人不要創造壞人啊,是不是啊,不要讓壞人來欺負好人啊,有時候它都沒辦法解決了,到佛教里就徹底的給你解釋了這些原因,告訴你,你是怎麼樣來的,所以人的話有一個生命體,生命的現象在於我們不斷的創造的,所以什麼樣的思想,產生什麼樣的語言,說多了這樣的話呢,會變成行為,行為做久了呢能形成習慣,習慣變成自然,自然能改變你自己的,所以佛教說你來改變自己吧,佛教就是告訴這樣的,所以它的人生觀就是積極向上,創造進取的人生觀,就像我們知道有明天一樣,我今天必須努力,必須珍惜今天,你才會有明天

    小片5:為了讓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普壽寺開展了三加一工程。 「三」是指三個組織:即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舉辦的第一起慈善事業。

 如瑞法師:我們又辦了菩提愛心協會,做慈善的事情,讓人們,除了佛教給予你精神的東西,那我們能發動居士,如果他有這樣的力量,我們給那些弱勢的群體,或者現在這些老人們,給他們一些這種的幫助,安慰,那我們就辦一個慈善事業,第一個做的工作呢,就是建了一個300畝土地的老人院,現在已經有幾棟小樓建起來了,首先就要照顧那些孤寡老人讓他們入住。

    主持人:一個獨特的群體在社會中間以獨特的方式存在,同時以它獨特的方式在服務於這個社會。

    如瑞法師:想想的話,就像我們一樣,您雖然您在清華不管您是博士也好或者做什麼樣的工作也好,我們要說說我們的價值的話,我都不承認會比你低多少是不是,只不過我們的領域不同了,我們做的,我們通過用的這種方式不同,但是我們我想貢獻呢,這都是我們共同的,也就是在這個社會當中離不開你也離不開我的,離不開我們所有的人。

  串場5:如瑞法師認為菩薩精神就是為大眾辦好事的精神,她來普壽寺18年,幾乎從沒有停止過講經授法。平時她也是和大家一同吃,一同住,一同早起晚睡,如此,如瑞仍然覺得愧欠,沒有種糧食下廚房卻每天吃飯,不會做的事很多,卻每天受用,她只有更努力修學佛法及弘揚佛法,導人向善、積極,使信眾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如瑞法師說:「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還是那樣的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沒有得就沒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獻、奉獻再奉獻。」

 

 如瑞法師

 為眾生而活就會忘我

 不為自己打算是一種快樂

 

 弘法是家務

 利生是事業

 事多心不多

 慈心應一切

 

凡來諮詢出家者,我告訴你出家好。引一段律文與大家分享:

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是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利,功德無量。」

偈言:「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孔雀雖然有美麗的外表,卻不如鴻鵠能展翅飛翔,遨遊於天空。白衣雖然有世間的富貴,卻不如出家能精進修行道業,成就無量功德,自利利他。

 

南無阿彌陀佛!

 

 

未出家落髮的時候,蓮老法師對我說:身著袈裟事更多。當時不懂,直到出家了才真正體驗到,出家人不是為自己活,是為眾生而活。當然「事更多」了。

 


推薦閱讀:

《五戒儀規講義及學佛問答》--五台山比丘果戒2
佛教聖地——五台山大圓照寺、廣仁寺
朝聖五台山
文殊菩薩: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知愛憎何
木易楊:五台山或許離真正的五星級景區還很遠

TAG: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