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講座稿

詩詞格律講座稿

(2013年10月20日香港經典文化學會講座)

胡東光

 

 

一、  聲韻

 

 音樂性是詩與其他語言文字藝術形式最顯著的區別所在。格律詩、詞、曲的聲律與韻律,自身就顯示了他的節奏、聲調和旋律。音樂是聽覺藝術,其基本「形式要素」是聲音的節奏、曲調、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音樂表現於節拍、樂句、樂章、旋律等。詩與歌、樂、舞共生,所以具有極強的音樂性。

 詩的音樂性是隨詩體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

 春秋的《詩經》是最早的詩集,詩體四言為主,間有雜言,基本押韻,全都可唱,郎朗上口,沒有其他格律要求。

 戰國楚辭,句式長短隨意,押韻,也沒有其他格律要求。

 漢樂府也是可以唱的,以五言詩為主,押韻並要求聲調一致,沒有更多格律要求。

 魏晉六朝,詩與歌、樂分離,只能誦讀,就引發詩人們研究漢字本身的聲韻規律;出現「四聲」說、「八病」說,對詩的聲韻提出許多要求,「四聲」被後人接受,但是「八病」沒能為後人接受。

 至唐代,詩的格律逐漸成熟而確定下來。

 

 漢字一字一義一音。字音,由聲母和韻母拼讀而成:

    聲母:漢語拼音有21(23)個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q、 x 、zh、 ch 、sh、 r、 z 、c 、s (還有y、 w,與母音i、u發音同,不單獨發音,只用於拼讀)。聲母無聲調,置於韻母之前與韻母拼讀發音。

    古人對聲母分五音:唇音、齒音、舌音、牙音、喉音;宋詞原本講求「五音」,因為發音部位不同,歌唱的味道也會不同,李清照等人因此批評過蘇東坡,嫌他不辨五音,不分清濁,句讀不葺;後來詞只讀不唱,只講求平仄和押韻,只對字音的韻母及聲調有要求,對字音的聲母沒有要求,也就沒人講求五音了。六朝宮體詩講求之「八病」說,也包含一些對聲母的要求,後人寫格律詩也不講求了。今人寫作詩詞曲,只對字音的韻母及聲調有格律要求。

韻母:漢語拼音共有36個韻母:i、u、ü、er、a、ia、ua、o、uo、e、ie、üe、ai、uai、ei、uei、ao、iao、ou、iou、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主要韻母24個:

 單韻母6個:    a、o、e、i、u、ü;

 複韻母9個:    ai、ei、ui、ao、ou、iu、ie、üe、er;

 前鼻韻母5個:  an、en、in、un、ün;(主母音加前鼻音)

 後鼻韻母4個:  ang、eng、ing、ong。(主母音加後鼻音) 

    1、韻母與聲母拼讀發音,聲母在前,韻母在後;個別韻母可單獨發音並注音,如ā(阿)、é(鵝)等。

    2、韻母有聲調,分舊聲和新聲,舊聲有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新聲也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如a有四聲:ā、á、 ǎ、 à(還有輕聲a)。 

    格律詩詞講求平仄。舊韻,平聲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新韻,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平聲特點:揚,長,流暢;仄聲特點:抑,短,費勁;平聲仄聲相間有序,和諧;反之,拗怒。

    有沒有入聲,不僅是新舊韻的差別,而且是國人現實語言發音的差別。今天存在寫作格律詩詞按舊韻、新韻雙軌制局面。

    3、拼讀。字音由聲母與韻母及其聲調拼讀。如w與a 及其聲調拼讀:w ā(蛙)、w á(娃)、 w ǎ(瓦)、w à(襪)。

古人反切拼讀也是這個道理,一個漢字的讀音可以用兩個漢字的讀音反切拼讀,即以前一字的聲母與後一字的韻母及聲調拼讀;如南字,那含切,即以那字音(nà)的聲母(n)與含字音(hán)的韻母及聲調(án)拼讀出來(nán)。

吐字歸韻法將字音分解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音節;字頭是發音的起始階段,它包括聲母和介音(韻頭)兩個音素部分;字腹是發音的中間階段,它由韻母的核心母音充當;字尾是發音的收結階段,一般由韻母末尾的母音,或者由韻尾的鼻輔音n和ng充當。如光guang分為gu、a、ng;字頭gu由聲母g和介音(韻頭)u組成。(有利於準確理解正確的拼讀發音。)

    4、韻母決定韻。舊韻(平水韻)分106韻部(平聲30韻部,上聲29韻部,去聲30韻部,入聲17韻部。格律詩一般用平聲韻;古體詩四聲韻部都用),新聲韻分14(或18)韻部(韻部內按不同韻母劃分細部,每細部分四聲)。

    詩為什麼押韻?同聲為和,異聲為韻。句尾停頓換氣前押韻,循環往複,發音拖音一致,全詩和諧。句的節奏在頓,章的節奏在韻。(世界各民族詩歌基本都押韻;蒙語句首字押韻,也是一樣的道理。)

    平水韻缺點:有些字今天發音已經變化,與古代不同了;分部不合理,有的同韻母同聲調字分在不同韻部,有的不同韻母不同聲調字歸在同一韻部;韻部分的過細。(紅樓夢香菱學詩,探春:「香菱姑娘,你閑閑吧。」香菱:「閑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其實,十四寒部與十五刪部韻母一樣。)

    新韻缺點:不能完全解讀古詩詞聲韻格律;約一半中國人的方言有入聲(南方及部分西北地區);有些詞規定押入聲韻。  

 

    句、句讀、頓、節奏。

 詩句誦讀,一般兩字一頓(一小節);每一頓中,前一字輕拍,後一字重拍;結尾若是單字,一字一頓;這樣句讀,就有了節奏。如:

 ︱靖康︱恥  ︱猶未︱雪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效法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二一二二句式,這是駢文、賦文句式,不是詩句句式。

 格律詩句讀,也按兩字一頓,平仄分布其間:

 ︱平平︱仄仄︱平平︱仄 

 分四聲,分平仄,如:兵強馬壯,風調雨順,依次四聲,陰陽上去,平平仄仄,讀來鏗鏘揚抑,既有變化,又有規律,才美。

 

二、  格律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今體詩,與古體詩相區別,包括五絕、七絕(均為四句),五律、七律(均為八句)和長律,一般押平聲韻。

 律絕基本句式二聯: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絕格律均由此二聯句式演變而來。

 五絕格律有四種類型:

 平起首句不用韻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起首句用韻式: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起首句不用韻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起首句用韻式:      ⊙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格律也是四種類型,就是在五絕格律每句前加⊙平或⊙仄。

 律詩格律也是四種類型,就是兩首絕句疊加,在平起(仄起)五絕(七絕)四種格律之後再加平起(仄起)五絕(七絕)首句不用韻的格律。

 長律格律還是律詩格律,按粘對規則增加一聯或若干聯律句,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對仗可不對仗,中間各聯均需對仗。

 

 格律詩規則:

  1、粘對規則。在對句中,出句與對句平仄對立,稱為「對」(首句用韻就不可能完全對立,不為「失對」);後聯出句第二字與前聯對句第二字平仄相一致,稱為「粘」;違反了稱為「失對」、「失粘」。

  2、忌「孤平」規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要求平聲,否則除了句尾韻腳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稱為「孤平」,為律詩、絕句之大忌。(常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定格」並不完全對,應在忌孤平的前提之下。)

  3、拗救規則。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或經常在適當位置補償一個平聲,稱為拗救。常見三種情況:

  a. 「(仄仄)平平仄仄平」句第一(三)字用了仄聲,第三(五)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成為「(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相救(括弧內是七言)。如「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字「欲」應平用仄,以第五字「風」應仄改平相救。

  b.「(平平)仄仄平平仄」句第四(六)字甚至第三、四(五、六)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五)字改用平聲來補償,成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括弧內是七言)。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句第四字「不」應平用仄,對句第三字「吹」應仄改平相救。

  c.「(⊙平)⊙仄平平仄」句只是第三(五)字用了仄聲,成為「(⊙平)⊙仄仄平仄」,是半拗,可救(如b.)可不救。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出句第三字「幾」應平用仄,可以不救,也可以對句第三字「秋」應仄用平相救。

  4、律詩對仗規則。

  a.律詩兩句為一聯,依次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和頸聯的出句與對句要求對仗,平仄要求相反,詞類要求一致。也有首聯或尾聯對仗的,也有頷聯或頸聯不對仗的,可視為特例。有流水對,一句話分兩句說,對句獨立沒有意義或意義不全,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有扇面對,平仄出句與對句對仗,詞性前兩句與後兩句對仗,如「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對聯對仗又不同,是兩聯平仄相對、詞性相同。)

     b.對仗詞類有九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副詞、虛詞、代詞。名詞還可以細分為:天文、時令、地理、植物、動物、人倫、人事、形體……對仗有工對和寬對,同類詞相對叫工對,如果工對影響句意,不如就以寬對。

  c.對仗忌「合掌」,即兩句意思不要相似,更不要相同。古人講求相異或相反,如一景一情,一實一虛,一今一古,一哀一樂,一敘一議,一時間一空間,一豪放一委婉,一紀實一幻想……

 有比律絕格律要求寬些的,如樂府詩、竹枝詞,半律半古。

 也有比律絕要求更嚴的,一是「一句之中,四聲俱備」,二是「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之末一字,不可連用兩上聲、或兩去聲,必上、去入相間。」(董文煥《聲調四譜圖說》)這不是一般規則,若能注意,誦讀會更動聽。(第二條由「八病」說而來。)

 

三、  格律詩

 

 分析律絕格律與內容表達(詩學美學)的關係。

    例韋承慶五絕《南行別第》: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聲韻格律:這是一首仄起五言絕句,首句不用韻,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單句結尾仄聲、不押韻,雙句結尾平聲、押韻,沒有拗句,所以讀來十分和諧順口。用上平五微韻,音偏弱,字多美,適宜深情、雅緻詩風。五言詩句讀,按二字、二字、一字分為三頓;前三句都是五言中最常見的二三句式,都按二字、二字、一字分為三頓,句尾三字結構不論是二一、一二、一一一,句讀都按二字、一字分為兩頓;結句特殊,為三二結構,但是句讀仍按二字、二字、一字分為三頓。可見,有時平仄結構與句式結構並不一定一致。詩學美學:寫離鄉之情,卻並不直說。前兩句對比對仗,好似一幅望斷飛雁的離鄉畫圖:一人一雁,一南一北,一去一飛;令人思索:空間——萬里——遙遠,時間——三春——漫長。後兩句兩句一問:何時同歸?離鄉情思,深藏心底,以如此和諧的五絕聲律,以如此鮮明生動的意象,藝術化地、委婉蘊藉地表達出來,真是情與美的完滿結合。中國詩詞就是言簡意繁,言外有意,傳遞這樣一種感覺。

 例李白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聲韻格律:李白性格豪爽瀟洒,詩風飄逸,不羈束縛,格律詩少,古體詩多;但是這首七絕,平仄格律,極為嚴格,都是四三句式,加之首句入韻,誦讀聲調流麗,毫無人工痕迹。詩學美學:流動視角,四維視角(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空間轉換,時間轉換;無盡眼界,流動景象,如臨真境;空間移動,景物遞次,如隨遠行;自然語言,明快流暢,如聞天籟。王漁洋認為詩有四種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李白詩是「自然高妙」。吳昌琪:「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本述視覺,忽添聽覺,「猿聲啼不住」,詩仙奇思妙想。        

    例杜甫七絕《絕句》: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聲韻格律:平仄嚴格,抑揚頓挫;兩聯對仗,神奇高妙,雖然絕句不規定對仗,作為修辭,詞類工對,兼為起結,功夫了得,也可以作為律詩對仗之標本。詩學美學:門窗視角,透視視角(古人常用技法),從小見大,由近及遠;前一聯寫近景,動物、植物、顏色、動作、靜態、動態,好一幅明麗初春景象,這樣細緻、安靜的觀察——心靈純潔。後一聯寫遠景,前一句:時間景象,靜態景象,自然景象,歷史壯麗之景象;後一句:空間景象,動態景象,社會景象,戰後雄渾之景象;這樣的眼界、境界——情懷偉大。中國詩詞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詩見人格,此話不虛也!

    中國詩、畫視角。杜詩,門窗視角,視角不變,一點多景;李詩,流動視角,視角變,多點多景(宋郭熙《山水訓》:「山形步步移」);郭熙還提出 「山形面面看」,視角變,多點一景(如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三種視角,各盡其妙。西方固定視角、透視畫面。

    例杜甫五律《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聲韻格律:仄起五律,平仄、押韻、對仗,無懈可擊。五律風韻偏於高古,首句一般不入韻。下平十一尤部,韻音最為柔和,既不高亢,又不微弱,最適宜表達雅緻、優柔、含蓄、飄遊的情緒和內容(詩詞學會去年紀念杜甫1300周年律詩大賽也指定此韻)。詩學美學:這是杜甫休官後,所投靠的好友嚴武又死去,無奈乘船離蜀東下時寫的詩。起句寫近景,微小細膩,情感平和;第二句也寫近景,卻進入孤獨寂寞的氛圍;首聯兩景句似乎展示自己,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寂夜孤舟一樣落寞。頷聯寫遠景,景句對仗,平仄、句式、詞類極為工整,卻是:一靜態一動態,一寬闊一光明,其實是以樂景寫哀情,反襯自己的孤獨凄愴。頸聯轉為議論,論句對仗,也極工對,一否定(豈)一肯定(應);是正話、是反話?向有爭議。仇兆鰲釋義「五屬自謙,六屬自解」(《杜少陵集詳註》),其實老杜心境極為複雜,這兩句是互文,五句也有自解意味,六句更加複雜,休官原因,老杜確實既老又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失意。所以,越琢磨,越感慨,越發感受老杜情思深刻,越發欣佩老杜筆法奧妙。尾聯結以沙鷗自比,引發讀者無限聯想。綜述全篇:前兩聯景句,就是給你整體的感性印象(所謂繪畫、雕塑、戲劇、電影感,讓你親歷其境,進入這種環境、氛圍;如《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領你進入春天美景歡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領你進入秋天衰景哀境),切不可以邏輯關係(定時間、定位置、定語法關係、定因果關係;如把頷聯解釋為:星光垂下照得原野顯得很寬闊,月亮湧出來似乎隨著大江流動)去解說杜詩景句;頸聯情句,就是給你富含潛台詞的論述,切不可限於字面意思去解釋杜詩情句;尾聯喻句,就是留給你天地飄零一沙鷗的意象,切不可以為僅是描寫景物——這正是中國詩寫景、抒情、化境的特點。

    例李商隱七律《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聲韻格律:仄起七律,平仄無可挑剔,對仗美妙工整。晚唐律詩格律已經完全成熟,李商隱是晚唐唯美派詩人的代表,其詩寫得最美,語言美、聲韻美、格律美、對仗美、篇構美、形象美、意象美、意境美,而且文風特點是含蓄美、朦朧美。詩學美學:開篇起得奇,寫錦瑟,思華年;頷聯頸聯對仗美,四典奇美;尾聯結得妙,感慨生涯。其高妙綺美的詩法:一,托物寫志。由物(錦瑟)到人(自己)回憶過去,妙在「無端」二字,透露悲苦一生鬱結於懷的無奈。二,聽聲類形。琴瑟聽覺——適怨清和,通感視覺——喜怨哀樂。《緗素雜記》:「黃朝英曰: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曉其意,後以問東坡,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按李詩『庄生曉夢迷蝴蝶』,適也;『望帝春心托杜鵑』,怨也;『滄海月明珠有淚』,清也;『藍田日暖玉生煙』,和也。一篇之中,曲盡其意,史稱瑰奇邁古,信然。」三,情景糾結(無端)。景,一物轉一物;情,一感轉一感:庄生夢蝴蝶,美好卻是虛無飄渺;蜀王化杜鵑,冤怨而又託付春心(杜鵑飛入都城,泣血鳴叫,勸繼任國王憐民);滄海珠有淚,陰冷偏似海中月明(一典鮫人泣淚為珠,一典滄海遺珠似淚);藍田玉生煙,陽暖竟可望不可及。四,朦朧含蓄。此詩托旨各說紛紜,但其詩化的形象和語言描述的美景,所感發的深切情感,是讀者能深深體味得到的,結以「惘然」,意境朦朧。朦朧對詩詞實在是重要,就像國畫的「飛白」手法,以虛寫實,以形寫神,意到筆不到,筆虛意不虛。讀者各有經歷、情感、涵養、肺腑,讀詩各有共鳴、感悟、聯想、想像,這恰恰是詩詞的再創作,是作者創作的延伸,是詩詞生命的拓展。給讀者自由閱讀、感印、聯想、想像、再創造的空間,是中國詩詞獨特的審美特點。葉嘉瑩以為,若選一首詩代表中國古詩,就是這首。

    律詩篇章結構方法:杜詩結構,起承轉合,四分法;李詩結構,首聯寫物,中間兩聯述典,尾聯比喻,三分法;金聖嘆點批律詩獨有方法,把首尾放在一處,把兩聯放在一處,恰可用於李詩,兩分法;但古人論兩分法,多以前景後情;還有一氣呵成的詩,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體法。

 還有迴文格律詩,如蘇東坡《題金山寺》通篇迴文: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頂山雪暗浪回潮。

潮回浪暗雪山頂,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其格律為四疊七絕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韻式,經過調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為什麼格律詩可以迴文?(迴文詩是最極端的例子,凸顯古詩特質。)

一,漢字一字一音,什麼句子都可以倒讀出聲來,印歐語系語言單詞多音節無法倒讀。

二,舊體格律詩語法靈活,允許省略、倒裝、不按正常的語法順序排列,主、謂、賓、定、壯、補可以交由讀者自己去安排;有時不同安排會產生不同味道、導致不同理解,這往往恰是妙處所在。

三,格律詩允許拗救。

四,有些漢字具有多義性和多詞性,如「輕」,輕聲、輕生、輕鬆、輕視、輕羽,含義不同;如「晚」,名詞、動詞、形容詞皆可;如「雲霞出海曙」的「曙」,時間(黎明)、狀態(天剛亮)都可以。

五,古詩有可解、可多解、不可解、不必解之分,講究興寄、含蓄、蘊藉、隱喻,追求言外意、韻外旨、餘音、餘味,以為描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雖有格律限制,但詩法靈活,詩人傳意方式靈活,讀者解讀方式也靈活。

 

四、  詞、曲

 

    詞,由格律詩演變而來,始於隋,興於唐,盛於宋。隨著格律詩發展成熟,追新求變,從格律詩中產生了詞,也叫「詩餘」,不應理解為剩餘,應理解為富餘,是一種格律形式的增加。有曲可唱,歸於樂府。詞牌數千(清《欽定詞譜》收2306個),常用數百,每一詞牌有片數、句數、字數、韻數、韻類、句讀的格律規定;同一詞牌往往有不同格體、不同名稱。詞在宋代是唱的,所以當時的當行本色分清濁、五音、五聲;後來只讀不唱,只分平仄。詞因字數多少,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別。剛開始出現的詞都是小令,詞譜都和律絕相似,句式平仄和諧;有些詞增加了與律絕要求相悖的仄聲韻。

 例李煜《虞美人》:(及詞牌格律)

        春花秋月何時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樓昨夜又東風,        +-+︱︱――,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欄玉砌應猶在,        +-+︱――︱,

        只是朱顏改。            +︱――︱。

        問君能有幾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八句五十六字,填詞時稍加註意,就可以把平仄調整得和七律完全一樣。對比一下七律格律與《虞美人》格律:

        +-+︱――︱,        +-+︱――︱,

        +︱――︱︱-。        +︱――︱。

        +︱+――︱︱,        +-+︱︱――,

        +-+︱︱――。        +︱+――︱︱――。

        +-+︱――︱,        +-+︱――︱,

        +︱――︱︱-。        +︱――︱。

        +︱+――︱︱,        +-+︱︱――,

        +-+︱︱――。        +︱+――︱︱――。

 顯然,這闋詞格律是由律詩格律演變而來,僅僅斷句不同,若不分句,平仄順序此詞與律詩相同。律詩兩句一韻,通押一韻,四個平聲韻腳;此詞句句押韻,兩句一換韻,押了兩種仄聲韻、兩種平聲韻,四個仄聲韻韻腳、四個平聲韻韻腳;律詩每句七字,此詞每句或五字、或七字、或九字;增加了句式,變化了節奏,豐富了音調旋律,平添了韻味魅力。詞的生命力之所在,可見一斑。

 格律詩的詩句是平仄和諧的,而詞不同,增加了拗怒句式,平仄相諧的句式與平仄不諧的句式共存;格律詩只押平聲韻,詞調有平韻格、仄韻格、平仄韻轉換格、交錯格、互葉格等;衍生出了長調,詞調越來越多,漸漸發展為與詩並列的一大類文體。

 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牌《水調歌頭》格律: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長調講究謀篇,此詞內容與格律堪稱完美統一。欣賞、寫作長調詞,應當先讀詞譜,可以體會到詞的情緒、變化。先看此調格律結構的兩大特點,一是全篇和諧:全詞八個複句的後面分句格律一致,都以仄平平結尾(多為五言中仄仄平平),押平聲韻;起二句、上半闋結二句與下半闕結二句完全相同;上半闕後五句與下半闕後五句完全相同。二是變化迭出:八個複句的前面分句都以仄聲字結尾,句數、字數、格律層層變化;上半闋變化還小些,波瀾起伏;過片,字數句式、平仄結構大變,浪濤翻滾。因此,此調上半闋變化小,下半闕變化大,但是仍然保持了全詞的和諧。(如果比以交響樂,上闋好似起以行板,轉以快板,又回到行板;下闋好似轉至華彩,漸緩回到行板。)再看蘇詞內容結構,恰與此調格律結構變化完滿一致。上片望月逸思,句式組合四次變化,五言、五言,轉六言、五言,再轉六言、六言、五言,再轉回五言、五言。內容結構也是四層轉折,「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得突兀,問得離奇;「不知」二句,深入思索疑問;「我欲」句是想脫離人世、超脫自然,「又恐」二句又轉擔心歸去(隱喻關注朝廷、思返汴京);「何似」二句,還是要留在人間;問、欲、恐、何,思緒開闔轉折,情感波瀾起伏,內容變化與格律、句式變化何其一致也!下片內容與格律,更見諧合:過片三連三言,節奏大變,突然加快,轉寫觀月懷人;緊接著又變四言、七言,節奏再次大變,聯想人間離別,感發議論;再轉六言、六言、五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對仗句式出現,感嘆人生無常(詞的對仗與詩不同,一不限平仄相對,二不避用字重複),論斷「此事古難全」;最終回到起句句式、格律,五言、五言,首尾呼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感發樂觀美好的願望,突破時間空間的阻隔。內容與格律,境界與藝術,物理與人事,哲理與情感,交糅融合,盡善盡美,不枉為東坡詞代表作、古人詠月極品!詩詞章法,蘇東坡自謂如行雲流水,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郭沫若認為其內在韻律是「情緒的自然消漲」,可以說是「音樂的精神」。

寫月,對比古代五大詩人:戰國屈原,《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170問句,天人對話,無限探索,儒釋道全無影響——自然詩人(論離騷是愛國詩人);初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離人怨婦,「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承宮體詩之綺美,破宮體詩之束縛——愛情詩人;盛唐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超脫塵世,幻想飄逸,仙風道骨——道家詩人;盛唐杜甫,《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獄中望月思妻,卻寫妻子在家望月思己,字字神功,句句倫理——儒家詩人;北宋蘇軾,此詞思想、情感最為複雜,詩詞家、書畫家、散文家、政治家、史學家、美食家、水利專家——儒道禪貫通詩人。歷史文化,肺腑性情,差異何其大也!

 

 曲,由詞演變而來,興盛於元代。元曲分為元雜劇和元散曲;作為詩體之元曲是指元散曲;散曲包括套數(套曲、散套、聯套)、帶過曲和小令(清曲、葉兒)。曲分南曲和北曲,南曲與詞區別不大。北曲實用有五宮四調: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忠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曲有2000餘曲調(曲譜),每一曲牌有特殊格律規定。曲押韻特殊,平上去通押,一韻到底。曲可在句中規定處加不講平仄四聲的「襯字」。曲譜規定了平仄的位置,甚至在特定位置(如句末一二三個字)定了四聲,如「越調·天凈沙」第三句結尾二字規定必用「去上」(如「古道西風瘦馬」);「南呂·隔尾」末句尾三字規定必用「去平上」,等等,念起來別有味道。

 例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也會圍棋、會蹴踘(cu ju )、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不愧是元散曲名篇,詼諧、風趣、老辣,自負、自嘲、自樂。

 

五、  小結

 

 詩詞曲聲韻格律之基本規律:

 一,音數律(亦稱定字律)。詩句字數多少就確定了音節數(拍數、頓數)和樂句長短,句數多少就確定了樂章的長短。格律詩詞曲多以五音三頓、七音四頓、四音二頓、六音三頓、三音二頓為主。格律詩句中兩字一頓,語句句尾一字一頓;詞曲相似,但有「一字逗」,即第一字為引領字,一字一拍,一般用去聲,有力引領一句或幾句,如「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之「嘆」字、「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之「望」字;還有「二字逗」、「三字逗」,道理相同。(自詩經起,隨詩體變化而變化。)

 二,韻律。押韻的寬嚴和韻腳的疏密,就確定了詩詞整體及各部分的節奏。押韻越嚴,循環往複的節奏性就越強;句子越長,韻腳越疏,句長拍緩,節奏越慢;句子越短,韻腳越密,句短拍促,節奏就越快。如滿江紅過片四句,岳飛詞:「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每句三字兩頓,四個仄聲結尾,兩個仄韻相連,節奏加強加快,適宜寫慷概激昂的排比短句。我寫此調《內蒙騎二師》「刀鋒鍔,金鞍勒;名聲赫,軍威懾!」四連仄韻,節奏更強更快。(自詩經起,隨詩體變化而變化。)

 三,聲調律。古四聲與今四聲不同,但都分平聲、仄聲;平聲聲揚而長,仄聲聲抑而短,故詩多押平聲韻,單句結尾不押韻、以仄聲,雙句結尾押韻、以平聲;通過平仄聲調和諧或拗怒的安排,通過詩律、詞牌、曲牌規定的句式、調式,誦讀的快慢、強弱、流暢或執拗、連貫或停頓、延續或轉折,等等,聲調變化加上節奏變化就構成了詩詞的旋律。極個別詩句內容節奏與誦讀(平仄)節奏不一致,照常按律安排平仄和兩字一頓誦讀。(自宮體詩起,隨詩體變化而變化,唐律詩絕句、宋詞、元曲成熟。)

 音數律、韻律、聲調律,都充分體現了對稱與不對稱形式美學的基本原理。中國格律詩、詞、曲這種僅憑文字語言本身就具備的音樂美,是世界詩歌史上登峰造極、獨一無二的。(儒家美學,中和為美;道家美學,有無相生;禪家美學,二道相因;所以中國傳統詩詞審美,二律背反,恰在似與不似之間、生熟之間、剛柔並濟、豪婉兼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詩、詞、曲的格律不同,趣味風格也不同:所謂「詩庄、詞媚、曲諧」,詩追求文雅,多以文言;詞富含情感,可加口語;曲通俗風趣,口語為主。所謂「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格律詩內涵豐富卻又惜字如金,詞曲往往就一情一景詳盡描述;格律詩一般不允許重複,詞曲允許;格律詩對仗屬規則,主張內容、風格多樣化,詞曲對仗屬技巧,且不求平仄對立,不避同字。

 古體詩、白話詩雖然沒有格律規定,但也是講究音樂性的,要注意合轍押韻,語句頓數節奏,語音高低強弱,誦讀快慢、停頓、轉折,等等。至於散文詩,強調自然語感語序,往往不講節奏、不押韻,體現的是別一種音樂美。

 讀、寫不同詩體,應注意不同內容、格律、風格。   

 


推薦閱讀:

佛教徒(出家僧&在家眾)是否可以喜愛搖滾樂?
這些詩詞讓你讀懂古人的母愛
閱讀古典詩詞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七律五十九首
留取殘荷詩詞自選300首 3.12

TAG:詩詞 | 詩詞格律 | 格律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