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明劫》:末世之戰,大明悲歌(大結局)



看電影,說歷史


《大明劫》:末世之戰,大明悲歌系列文章



第九戰:孫傳庭出關之戰及戰後之戰(胡亂指揮,知錯而錯; 江山易主,生靈塗炭)



吳又可已經謝幕,電影只剩下孫傳庭出關作戰的畫面。本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潼關打闖王」這樣高亢的畫面,電影卻給了一個「英雄一去兮不復還」的長鏡頭:孫傳庭的夫人、兒子和僕人在潼關城門目送孫傳庭領軍出關,沒有敲鑼打鼓,沒有歡天喜地,沒有旌旗遍地,唯有默默行軍。這樣的鏡頭,哪怕觀眾不知道孫傳庭戰死沙場的歷史事實,也能猜到個十之七八——這大軍是必死無疑,孫傳庭也是凶多吉少了。



孫傳庭率軍出關時與妻子告別


該畫面之後,沒有觀眾們期待的戰鬥內容,而是直接跳到戰死沙場的畫面結尾:鏡頭如同一隻蒼鷹,緩緩划過焦黑的大地,凝視著橫七豎八的官兵屍體。每一位觀眾都看到了,有一位身著將帥鎧甲的將軍,身重數箭,也躺在屍體叢中。這滑過的蒼鷹沒有為這名衣著出眾的大將留駐,依舊向前飛去……



大軍盡覆,身死國滅

孫傳庭戰死,潼關失陷,關中盡入闖軍之手,大明將覆……


電影沒有給我們詳細的戰鬥過程,我們其實也不必提其中的戰鬥過程。和孫傳庭入獄前胖揍高迎祥的經歷相比,他的死,死得窩囊,死得憋屈。如果非要說他身死的戰鬥經歷,寥寥數句可以囊括:崇禎皇帝屢次催促孫傳庭出關抗擊闖軍,解開封之圍。實際上開封早都淪陷,闖軍繼續轉戰河南別處,聲勢浩大。孫傳庭兵不強,馬不壯,為了不違抗聖令,倉促出關迎敵,屢敗於闖軍,後大軍覆滅,孫傳庭戰死沙場。殘兵退守潼關,亦未闖軍所破,繼而整個關中淪陷,陝西盡歸農民軍。


袁崇煥死了,孫承宗死了,盧象升死了,這位孫傳庭,到底也是死了。明末猛將一個個都死了,中原大地悉數淪喪,外有建州女真虎視眈眈,明朝的氣數,算是盡了。


有人說,孫傳庭是被崇禎催軍出關的荒唐命令害死的,崇禎皇帝催孫傳庭出關,嚴令他:「即卷甲出關,毋得逗撓取咎!」。軍令如山,君令更如山,孫傳庭明知倉促出關迎敵勝算小,還要出關,自然有皇命不可違的因素。這裡有個前車之鑒:之前他經略陝西,還活捉高迎祥,到底還被送進詔獄(關押政治犯的大牢),還不是因為違抗皇令,被看他不爽的人彈劾了一把,一關就是三年。


這回重獲自由之身,對皇令自然多了幾分忌憚。如果再因違抗皇令進了班房,自己苦心經營的抗賊大軍將付諸東流不說,國家當真有傾覆危險。而且,這時候再在潼關安心養軍,免不得又遭到崇禎皇帝的懷疑。電影中崇禎皇帝的台詞有云:「倘若給了錢糧還不出兵,豈不是又養了一個賀人龍?」這賀人龍就是擁兵自重而被判死,皇帝說這樣的話,孫傳庭可負責不起。


可是,倉促出關迎敵的危險多大,孫傳庭不可能不知道。當孫傳庭還在蹲大牢時,當年害他下獄的楊嗣昌因為剿匪不力吞金自殺。楊死後不久,關外滿洲騎兵大舉進攻,衝擊寧錦防線(寧遠-錦州)。當時邊關守將洪承疇和祖大壽(前文提到的明末兩大猛將)自知不敵,欲固守城垣。可這崇禎皇帝也是急不可耐,硬逼著明軍出關迎敵,結果鬧了個「松錦潰圍」——全敗於清軍,自此明朝與滿清的力量天平異位,明朝面臨內憂外患,陷入死地。如果孫傳庭倉促出關,當年的松錦大戰也許就要在他身上重演。也無怪乎孫傳庭在出關前嗟嘆:「奈何乎!吾故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卒乎?」明知出關是張單行票,沒辦法,出吧。


但是,也不能全把責任推到皇令上。孫傳庭出關前有云:「吾故知戰未必捷,然僥倖有萬一功。」這個「僥倖」二字說出了孫傳庭心中的幻想:萬一能戰勝呢?孫傳庭說這個僥倖,算是錯估了形勢。他在大牢待了三年,雖也時刻關注時局,但起義軍壯大的勢頭也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此時的起義軍,已不是他當年活捉高迎祥,把李自成趕到商洛山的那隻起義軍。這三年來,官軍越打越慘,農民軍越打越旺。孫傳庭出關後,面臨的是以幾千兵力對抗幾十萬農民軍的絕對不對稱戰局。雖然孫傳庭出關後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豈不知那是李自成的欲擒故縱之計,誘敵深入,再大舉殲之。


總之,不管是皇帝的錯,還是孫傳庭的僥倖心理,孫傳庭確實是戰死沙場,踐行了「忠臣」二字。


後人提到孫傳庭,往往以這麼一句話概括:「傳庭死而大明亡矣。」一員將領的生死牽動一個王朝的生死,或說是這位將領太有能耐,或說這個王朝也太悲哀——江山社稷維繫在一人之上,當真已到窮途末路。


實際上,原句是這樣的:「傳庭死時,年五十有一矣。傳庭再出師皆以雨敗也。或言傳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贈蔭。傳庭死而明亡矣。」實際上是一段陳述句,講的是孫傳庭出關遇到大雨,屢敗於闖軍。由於皇帝懷疑孫傳庭是不是真死在站場了,所以沒給他賜予榮譽。孫傳庭死後不久,大明朝就滅亡了。


1643年,傳庭死;1644年,大明亡。


孫傳庭死後,明朝猛將並沒死光,尤其東北邊防的洪承疇、吳三桂等依舊健在。他們還活著,明朝卻還是死了,死在農民軍李自成手裡。同年,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天下又到了滿清的手中。再接下來,清軍屠殺,南明朝廷覆滅,朱明皇族後裔被抓光殺盡,明朝遺臣或死或降或歸隱,大明江山盡入滿人之手。清軍接過統治權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成了奴才,開闢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中國的發展更加落寞,帝國的夕陽灑下血色餘暉……



滿清大肆屠殺,強迫剃髮易服


想起吳又可和孫傳庭在營內的夜談,孫傳庭問吳又可對這時局怎麼看,吳又可答道:「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又可以為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葯可以痊癒。」這猛葯,吳又可能用大黃治士兵的病,可孫傳庭卻不能用一次大勝換回明朝的命。吳又可又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明朝的病,從明朝建立時就栽下,到萬曆時病入膏肓,到末代皇帝崇禎時,已無藥可救。想到孫傳庭身處末世,縱有翻天的能耐也挽不回大明的氣數,實在是不可救藥,誰再世也無力回天。


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孫傳庭與吳又可並未相遇,孫傳庭戰死沙場時,吳又可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和電影中年紀輕輕的游醫截然不同。但編劇苦心將二人「撮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幕末世畫卷,讓人悲大明朝的覆滅,哀孫傳庭的戰死,嘆吳又可的無能為力,也讓我們品出「非一味猛葯可以痊癒」的哲學意味。另外,片中稱呼的「闖軍」也有待商榷,因為對闖軍的痛恨,官軍直接對他們稱呼「闖賊」而非「闖軍」。


無論如何,《大明劫》深度還原了明末那段歷史,將一段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悲劇畫面重現影評,讓觀眾在嗟嘆片中人物悲劇命運的同時,也對殘酷的歷史有一些印記,這一點,足夠了。




文/程垚


《看電影,說歷史》之《大明劫》已更新完畢,感謝持續關注,歷史百家爭鳴會持續推出歷史專題系列文章,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導致清末袁世凱一家獨大的歌妓楊翠喜究竟有何結局?|清末|袁世凱
2013經典個性簽名大全:放下該放下的你,退出沒結局的劇
無證之罪里的結局裡李豐田死了嗎?
養小三的五種結局
宋代徽、欽二宗結局之謎

TAG: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