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字碎想

文字碎想   文 / 新東郭
 

    任何東西,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早在幾千年前,中華民族就發明了漢字,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有些東西需要改革,有些東西需要進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漢字的簡與繁,應該是各有特色……

  閑來碼字,敲擊著鍵盤,一個個字元便活蹦亂跳地躍上熒屏,關於文字的一些碎想,也開始在腦際活動起來。

  首先得感謝發明文字的祖先,沒有先秦的倉頡造字,我們大概還在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也未可知。你看,中國文字不僅給我們帶來方便,而且捎來十足的美感、樂趣和榮耀,那形——方方正正,多規矩、多莊重,那聲——抑揚頓挫,多婉轉、多動聽,那義——千差萬別,多豐富、多深奧,一不小心你就會釀出笑話,比如有人把「不刊之論」解作「不能刊出的言論」;把「亡羊補牢」解作「弄死了羊被判投入牢房」等等,真是讓人捧腹!單諧音之美就叫人樂不可支,取名有曾(真)英雄、吳迪(無敵)人;弄成歇後語更讓人叫絕,老太太打哈欠是「一望無牙(涯)」,空棺材出喪叫「木(目)中無人」,真是妙趣橫生!還有成語,言簡意賅,含義豐富,易寫易記,用來十分方便,而且它們大都語出有典,各有來頭,「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就是「瓜田李下」,「望梅止渴」、「黔驢技窮」等等,背後都有極其生動有趣的故事。方塊字,用毛筆那麼一寫,就叫書法;寫得好,在當前叫藝術,留存既久,那就是文物,價值連城的!

  中國人大抵都愛中文字,只是各有各的愛法。「新生活,各愛各」也就罷了,偏偏國人喜歡爭辯,又互不買賬,所以,對文字的爭論由來己久,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幾年,關於漢字繁簡的論戰,時有波瀾。正方說簡化字好,是方向;反方說,簡化字糟蹋了中國文字!各執一端,鬧得水火不容!

  2008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消息見報後,立即引起了媒體及網友的熱議,「擁簡派」與「擁繁派」爭吵不休。也真是的,你搞藝術,提點藝術類的議案又在行又高雅,有什麼不好,何必偏偏隔靴搔癢弄什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搞得全國上下沸沸揚揚!

  2009年2月1日,大師季羨林談論國學時,又明確提出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並稱「漢字簡化是歧途」,追求效率更不是簡化字的理由。季老之說「一石激起千層浪」,為簡繁之爭推波助瀾,火上加油。大師當然最有資格談論文字,但是,誰也逃不脫生老病死的規律,人一老就總會念舊,什麼都是當年的好,自己最熟悉的好,所以對於「鮐背之年」的老者,最好是心安理得地頤養天年,少問或不問世事為好。否則,會自尋煩惱,弄得自取其辱也未可知!

  大陸如此,台灣也不甘寂寞!馬英九先生對繁體字情有獨鍾,說是「一路走來、一往情深」。曾有消息稱,2008年,聯合國將會廢除中文繁體字,台灣反響強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反彈最引人注目。他在訪美期間與舊金山的台灣留學生座談時,語氣堅定地表示,對聯合國將廢除中文繁體字,非常反對,屆時一定會「想盡辦法阻止」。2009年6月28日,他又一次強調支持繁體漢字。馬英九說,台灣要積極推動繁體字,要求把繁體字稱呼為繁體字「正體字」,樹立它的正統性,也避免和「簡體字」的稱謂形成相對。馬英九還呼籲聯合國把傳統的繁體中文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看來,在文字簡化上,台灣是大大落後了,於是只好以保護國粹為說詞「作秀」一番,只好唱唱「葡萄很酸」的調子!

  我與文字素有感情,自然關心文字繁簡的爭論。旗幟很鮮明,對於漢字,我贊成改革,擁抱簡體。

  新與舊孰好?繁與簡孰易?

  「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科技爆炸時代,交流愈益頻繁、重要,時間就是財富,為什麼不追求效率?發明文字的意義、價值,文字的功能,在於人際間的交流,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實用性。一種不便書寫、不夠適用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推廣簡化字順應了文字從簡、從俗的兩大原則,是好事。特別目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求學習漢語,推廣簡化字對他們學習漢語更為方便。簡化文字,是時代特徵對文字的訴求。

  前不久,當我跨進芝加哥附近的肯尼迪中學,那裡有兩所周末中文學校,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卻經緯分明,大陸小孩學簡體,台灣小孩學繁體。而家長,無論來自大陸還台灣,頭痛卻都一樣:他們都希望把中華文明之根留住,但幾乎所有孩子對學方塊字都不勝其繁,了無興趣!這再次讓我堅信了漢字簡化的必要。

  2009年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那理由大致是:「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里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附和者不少,反對者更多。簡繁之爭波瀾又起。對潘慶林之說,我難於苟同。

  也許真有個別字「簡化得過於粗糙」,那就再簡化得了,這無礙大方向,難不成要因噎廢食,倒洗澡水也把嬰兒倒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文字似無「統一」的巨大行政功能,再說,為什麼不能以簡統繁,而非得以繁統簡不可呢?

  「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和簡體一樣的快捷,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用『山寨版』漢字?」這種責難,顯然自相矛盾。我問,不識漢字怎麼拆字弄出什麼「五筆」來?而識字不是「繁難簡易」嗎?或者,你為什麼藉助拼音?你為什麼用電腦代勞而不採用手寫漢字,說到底是要化繁為簡啊!愜意地用著電腦卻高呼著主張繁體,這就特別讓人奇怪,怎麼能一邊分享「簡」的成果,而又「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這與「一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邊又大罵改革」如出一轍啊!

  有人說文字是老祖宗留下的國粹,動不得的,「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客觀的規律是,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化發展中,猴子變了人,蘋果變了梨蘋果。文字本身不也在變嗎?漢字經過了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的演變,如果文字變不得,那你就用甲骨文去!

  古與今孰對?方(方塊字)與圓(字母)孰美?

  有些研究語言及文字的學者認為,簡體字「破壞了傳統文字遺產的美感」,這事關「文化傳承」;「繁體字雖然筆畫繁瑣,但卻美觀,蘊含中華博大的文化底蘊」。如果繁體漢字不能死,「活生生」的繁體漢字怎麼可以成為「遺產」?簡體字依然方方正正,中規中矩,怎麼就不美了?方與圓孰美,也並不就是非此即彼,似乎美不美與方、園並無關聯;而且文字並非繪畫,功能並不完全一致。我們的簡體字典籍就不能傳承文化,不能蘊含中華博大的文化底蘊?簡體字書法作品流傳後世,不一樣也是文物嗎?

  有些人總對國人的改革橫挑鼻子豎挑眼,那就說說外國吧,漢字簡化決非中國第一,早在1946年,美國佔領下的日本政府,就啟動了漢字簡體化、拉丁化改革,比中國早了18年。

  讀古文固然必須認識繁體字,但是並不需要全民讀古文,只要一小部分人能讀古文就可以了。

  古與今,新與舊,繁與簡,方與圓,應該是各具所長,各有領域,如果能各留空間,趨於平衡,那最好不過。但方向一定該是刪繁就簡,由難而易,就人民大眾、就全局言,漢字,還是要簡化的好!

推薦閱讀:

(4)《南禪七日》第二十一講 (文字檔案新編)
破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八段錦(2001年版)文字詳解及配套視頻
符號與語言文字
漢語句法成分問題:為什麼它是中心語?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