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孝道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價值

   傳統孝道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價值

    李  敏

【摘要】傳統孝道教育是中華民族教育的起源,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基礎。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始終居於核心地位。傳統孝道教育既蘊含著生活化德育的理念又有利於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懷,並且符合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孝道教育  青少年德育 社會傳統孝道教育的發展過程及其地位「善父母為孝」①也就是說孝之本義是善事父母。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孝」的教育被提到了極重要的位置。

傳統孝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先秦時期,孝道教育已經理論化,其標誌就是《孝經》、《禮記》的出現;西周時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以敬親尊老的實際行動對太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推行關於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學生行孝立德、效命國家;春秋時期,孔子融六經之精華集著而成《孝經》。這本被奉為經世寶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礎上集結而成的,是孔子同學生曾參關於道德教育的對白,是一本關於孝道的講義和教科書。身為師長的孔子對學生曾參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②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體現出孝是中國傳統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生的根源、起點和基本內容。

自秦以後歷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為德育的核心。兩漢至唐代孝道教育進入了政治化、社會化時期。這標誌著孝與孝道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確立。魏晉時期沿襲了漢代的習風繼續倡導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時期還運用了由中央監察官出面彈劾和清議相結合的方式來監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會的實施。唐代的統治者也繼承兩漢以來重視社會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傳統。宋元明清時期由於政府的大力褒獎孝道在宋代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孝子輩出孝行驚人單方面強調子女對父輩的絕對服從。孝道教育日益絕對化、片面化、極端化。元朝統治者不重視孝道但是由於民間受歷朝孝道教化的影響和熏陶孝道傳統並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現了在中國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國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響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圖》也產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時代這類孝道教育的通俗讀物越來越多。傳統孝道教育是中華民族教育的起源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基礎。在儒家思想看來孝是天經地義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萬善之先,孝被擺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如今孝在當代中國的道德結構中絕不可能再處於泛孝和首孝的社會地位。這是因為傳統社會是家族社會而今天是公民社會。我們不僅要在家對父母盡孝,還要對社會、團體、人民、國家盡忠、持敬、盡責。家庭雖然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與古代相比,家庭的功能、結構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孝作為人類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礎從「百善孝為先」回到「百善孝為始」之精神地位,孝道教育仍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啟示意義。

傳統孝道教育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倫理價值:傳統孝道教育蘊含著生活化德育的理念。傳統的德育基本上是知識性德育,片面強調國家意志和社會需要。生活化德育是相對於傳統德育思想而提出的,是近年德育理論界倡導的一種新的德育理念。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深刻地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於理性、過於抽象,德育途徑過於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發展規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青少年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德育離現實並不遠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化德育意味著德育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每個人思想品德的成長往往源於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對道德要求的認同。生活化德育就是讓學校德育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回歸生活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的學習是一種理性的學習,是入「腦」的道德的學習,是一種情感的學習,是入「心」的。青少年德育應以發掘中國人血液中固有的孝情來培養高尚的道德為主,不應以外在強加的品質為主,這樣才能使青年一代道德觀念的形成起於情、發乎心、止於理,學會自覺自愿地進行品德的自我修養。

因此當代青少年德育應從最基本的孝道教育抓起。首先孝道源於愛的自然,親情源於子女愛父母的道德感情的推動以及報恩的道德理性。真正的德育是一種喚醒,是一種能夠有效誘發和喚醒青少年內在的真善美,激發青少年對生命的感激、對生活的熱愛。其次道德培養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由小見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的德育「假、大、空」的現象司空見慣,基本上不符合兒童、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許多在兒童時期應該養成的道德品質、行為規範,卻要到大學裡補課,而大學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因基礎沒有打好而收效甚微。學校德育課少有敬愛父母雙親等貼近人性需求的教育內容,使得我們的德育空乏無力,缺乏根基。所以與其先治國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齊家。因為直觀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更好理解。

傳統孝道教育有利於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懷。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孝道的本質是感恩,感恩包括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為主線開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應是關鍵,居於基礎地位。「百善孝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實施的同時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礎。血緣關係和父母的養育都使感恩之情更為自然、真誠。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奠定一種堅實的情感基礎。孝就是感父母之恩並由此推廣到對社會、對他人的感恩和愛。開展孝道教育就是為了改變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心態讓他們對周圍給予其關愛的人及事心存感激,從而培養他們的感恩情懷。中國曆來是一個重視感恩的國度,自古就有「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說法。

提倡感恩意識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可在生活中「知恩不報」者大有人在,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缺乏一種感恩的環境。具體原因,一是社會轉型期市場中的經濟法則被用到社會關係上來,使社會關係易化為物質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傳統道德的退化;二是感恩思想的缺失,也就是認知因素的缺失。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如果意識不到別人的付出就不可能產生感恩之心。

那麼應從何處著手培養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呢?我們認為應從孝敬父母開始。在我們所接受的所有恩惠之中,父母與我們有最親近的因緣,所以培養感恩情懷從感念親恩開始是很自然的。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進行孝道教育,有助於培養青少年的感恩情懷,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自然的理念,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讓他們懂得感激和珍惜,做到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境,願意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進而增強他們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傳統孝道教育符合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孝道是衍生一切美好品行的基礎,通過孝道教育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家庭責任感、職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孝道教育可延伸到愛國守法教育、明禮誠信教育、團結友善教育、勤儉自強教育、為民服務教育乃至理想信念教育。家庭有孝,尊老愛幼其情融融;單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盡智;事業興旺;社會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懷,社會便會和諧。

傳統孝道教育是符合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家庭美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對公民在不同的空間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向更高水平發展。因此孝道是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道德資源。家庭倫理道德與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家庭美德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在家庭里是有道德的,尊老愛幼、平等對待,家庭成員和其他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勤勞儉樸能和鄰里搞好關係。那麼他在社會上就會講文明禮貌、遵規守法、與人和睦相處做一個模範公民。可以說一個從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一般都會是一個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公民。如果我們在青少年德育中以「孝」為先提倡孝道教育由尊敬父母進而推廣到全社會的尊老愛幼整個民族的文明素質提高了社會風氣就會大大改觀社會環境就會安定祥和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市場經濟就必然能得到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注釋①②汪受寬《孝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11頁。205

推薦閱讀:

有哪些改變才能是真正的價值體現?我們還可以嗎?
價值100個億的專利,還不值得你一看?
成龍價值2億私人飛機曝光
以高度文化自覺突出主流價值引領(深觀察)
生命的價值,能行走的樹

TAG:傳統 | 價值 | 青少年 | 少年 | 德育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