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情況下沉默是金 你最好選擇保持沉默

六種情況下沉默是金 你最好選擇保持沉默

作者:孫開元

  我們都有權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但是在生活中,有些時候暫且沉默一下確實會讓我們受益良多。讓我們看看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保持沉默。

  1.當你信心不足時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在緊張時聲音急促地把話說出來,或者還沒說話,先請求方原諒自己會說錯?這兩種情況都是在有壓力時的典型反應,特別是在工作場合。

  「我們85%的交流屬於非語言交流,如果你沒有把意思表達清楚,別人可能就不明白你想說的到底是什麼,從而覺得你這個人缺乏自信。」《生活忠告》一書的作者希瑟·格雷格說。「在很多時候,沉默傳遞出的信息比語言更多。」

  在你謙卑地說「我說的可能不對」時,也許是因為信心不足,因而下意識地希望對方接納你的觀點,但是這樣做你又冒了另一個風險,就是還沒等你把自己的才智展現出來,別人已經減弱了對你的信心。所以下次當你覺得自己缺少自信時,要記得誰都會有自卑或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時候,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也一定會這樣。你要提醒自己,有時說話底氣不足,這種感覺是正常,其實你並不比別人差。沒有誰在走到眾人面前時,敢說他的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缺少信心時可以先不說話,傾聽別人,搞清楚此時的情況所需,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深思熟慮之後,你就能做到一語中的。

  2.當你妒嫉時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過妒嫉別人的時候,這是正常的,但是當朋友獲得某種成功,你就毫無顧忌地大發嫉恨之辭,不是心胸寬廣的做法。妒嫉是一種能使人難以自拔的情緒。「當想到『別人能遇到好事,為什麼我就不能?』時,你可能這樣喊過,」心理學家裡奇說。「發現自己生起妒嫉之心時,你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你可能就會轉變心態,將妒嫉化為欣賞對方。你還可以化妒嫉為動力,告訴自己:別人能行,說明我也有成功的機會。」從怨天尤人到選擇積極行動,妒嫉就成為了喚醒你的鈴聲。妒嫉能讓你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麼,並且為之努力,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3.想要揭短時

  「在感情世界裡,分手時雙方的心理都是複雜的,失落、惱火、負罪、懷疑,百感交集,」生活顧問安迪說。當一個人受到刺激時,通常會馬上做出反應,不會考慮太多,也不會想到此時的言行對以後的影響。更好的做法是,無論聽到對方說什麼,你先做個好的傾聽者,理解清楚對方的的想法,態度要坦誠而又溫和。不要急於據理力爭,那樣做不會有結果,而且會讓你和對方的隔閡更深。無論你覺得多受刺激,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也要知道通過爭論來改變對方是不大可能的。「不要惡語相加或者揭短,要學會傾聽並理解對方的感受,」安迪說。「記住,誰都可能犯過錯,你在意自己的感受,也要在意別人的感受,在說話之前問一問自己: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我又應該說些什麼?」

  4.想傳小道消息時

  人人都有好奇心,有時候還沒等我們發覺,就已經被流言蜚語纏身了。自從人類的語言出現之時起,就有了小道消息的存在。其實這也屬於一種交流方式,可以用來結識朋友、傳播信息、辯明是非、表明自己的立場,除此之外還是一種消遣方式。

  行為心理學家夏洛特·貝克說,小道消息也有好壞之分。她是從道德的角度來區分它們的:傳播不實消息在任何時候都是壞的小道消息。基於謊言的小道消息不僅會傷害事件中的人,一旦謊言被揭穿,傳播者本人的聲望也會極大受損。但是如果傳播的小道消息會傷害當事人,即使所說是真,也是不道德的。「當你說出某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時,你要想想是否會有對其造成傷害的隱患,」貝克說。「你要能為對方著想,如果是別人揭露了你的秘密,你會有何感受?如果你不願自己被傷害,就不要傳播別人的小道消息。」

  5.當你要當假行家時

  在別人遇到重大事情時,即使你覺得自己不是個多事的人,可能也會主動地給對方出些主意,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更是如此。常見的例子包括對方即將結婚或工作時,彷彿我們突然之間成了婚姻或職場專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不考慮自己是否有這方面的經驗,認為把自己的智慧給予對方,一會表現出自己的出色,二會增進和對方的感情。「給予對方忠告時,我們可能無意中帶有一些個人的偏見,而我們的家人和朋友會在潛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接受我們的忠告,如果他們反對我們,也許就是發現了我們的偏見,結果你會弄巧成拙,」心理學家費利斯說。所以我們對對方應該多一些支持、關懷和傾聽,問一問他們的想法。「最好的問題是『你現在感覺如何?』,多數情況下,對方最需要的是你能提出正確的問題、提示並鼓勵他們,,而不是先入為主地給出忠告。」費利斯說。

(作者:孫開元)


推薦閱讀:

從沉默里見修養
言多必失 盡量沉默
如何練就一種沉默的溫柔?
你有權保持沉默嗎? | JIC周末書單
《沉默的大多數》(節選)王小波

TAG:選擇 | 沉默 | 沉默是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