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2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2)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 十八空   

    問道人譯

複次,若謂有為法,定有三相,生、住、滅;無為法亦有三相,不生、不住、不滅。汝以未來世中,非智緣滅法,是有為法而無有為相。若汝謂以非智緣儘是滅相,是亦不然!

(又,如果說有為法,定有三相,生、住、滅;無為法也有三相,不生、不住、不滅。你認為未來世中非智緣滅法,是有為法而沒有有為相。如果你認為非智緣儘是滅相,這也不對!)

所以者何?無常盡,是名滅相,非以非智緣滅故名為滅相。如是等種種,無有定相;若有定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為什麼?無常盡,這叫滅相,不是以非智緣滅而名為滅相。象這樣等種種,沒有定相;如果有定相而不空的,事實不是那樣!)

問曰:應實有法不空。所以者何?凡夫、聖人所知各異,凡夫所知是虛妄,聖人所知是實。依實聖智故舍虛妄法,不可依虛妄舍虛妄!  

(問:應實有法不空。為什麼?凡夫、聖人所知各異,凡夫所知是虛妄,聖人所知是實。依實聖智而舍虛妄法,不可依虛妄舍虛妄!)

答曰:為破凡夫所知,故名為聖智。若無凡夫法,則無聖法,如無病則無葯。是故經言:離凡夫法更無聖法,凡夫法性即是聖法。  

(答:為了破凡夫所知,所以稱為聖智。如果沒有凡夫法,就沒有聖法,如無病則無葯。所以經說:離凡夫法再也沒有聖法,凡夫法性即是聖法。)

複次,聖人於諸法不取相亦不著,是故聖法為真實;凡夫於諸法取相亦著,故以凡夫人法為虛妄。聖人雖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則無定相,如是不應為難!

(又,聖人對於一切法不取相也不著,所以聖法是真實;凡夫對於一切法取相也著,所以凡夫人法為虛妄。聖人雖用而不取相,不取相就沒有定相,象這樣不應為難!)

於凡夫地著法分別,是聖法、是凡夫法;若於賢聖地,則無所分別,為斷眾生病,故言是虛、是實。如說:佛語非虛非實,非縛非解,不一不異,是故無所分別,清凈如虛空。  

(在凡夫地著法分別,是聖法、是凡夫法;如果在賢聖地,就沒有分別,為斷眾生的病,所以說是虛、是實。如說:佛語非虛非實,非縛非解,不一不異,所以無所分別,清凈如虛空。)

複次,若法不悉空,不應說不戲論為智人相!亦不應說不受不著、無所依止、空、無相、無作名為真法!  

(又,如果法不都空,不應說不戲論是智人相!也不應說不受不著、無所依止、空、無相、無作稱為真法!)

問曰: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實,云何言無實?  

(問:如果一切法空,即是實,如何說沒有實?)

答曰: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破;若無法,不應致難!  

(答:如果一切法空,假使有法,已入一切法中而被破;如果沒有法,不應致難!)

問曰:若一切法空是實,佛三藏中,何以多說無常、苦、空、無我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為汝說法,名為第一義空。何等是第一義空?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但有業有業果報,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問:如果一切法空是實,佛三藏中,為什麼多說無常、苦、空、無我法?如經說,佛告眾比丘:「為你們說法,名為第一義空。怎樣是第一義空?眼生無所從來,滅也無所去,但有業有業果報,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也是這樣。」)

是中若說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是常法不可得故無常;但有業及業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是為聲聞法中第一義空,云何言一切法空?  

(此中如果說生無所從來,滅也無所去,是常法不可得所以無常;但有業及業果報,而作者不可得,這是聲聞法中第一義空,如何說一切法空?)

答曰: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我所縛故而生貪恚,貪恚因緣故起諸業。如佛說無作者,則破一切法中我;若說眼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則說眼無常,

(答:我,是一切各種煩惱的根本,先著五蘊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因為被我所縛而生貪恚,貪恚因緣而起各種業。如佛說無作者,就破了一切法中的我;如果說眼無所從來,滅也無所去,就是說眼無常,)

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無故,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心無所著故,則不生結使,不生結使,何用說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說無常、苦、空、無我,不多說一切法空。  

(如果無常即是苦,苦即不是我、我所。因為沒有我、我所,對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因為心無所著,就不生結使,不生結使,何用說空!所以,三藏中,多說無常、苦、空、無我,不多說一切法空。)

複次,眾生雖聞佛說無常、苦、無我,而戲論諸法,為是人故說諸法空;若無我亦無我所,若無我、無我所,是即入空義。  

(又,眾生雖聞佛說無常、苦、無我,而戲論一切法,為這些人而說一切法空;如果無我也無我所,如果無我、無我所,這樣即入空義。)

問曰:佛何以說有業有果報?若有業有果報,是則不空!  

(問:佛為什麼說有業有果報?如果有業有果報,這樣就不空!)

答曰:佛說法有二種:一者、無我,二者、無法。為著見神有常者,故為說無作者;為著斷滅見者,故為說有業有業果報。若人聞說無作者,轉墮斷滅見中,為說有業有業果報。此五眾能起業而不至後世,

(答:佛有兩種說法:一、無我,二、無法。為著見神有常的人,所以為他們說無作者;為著斷滅見的人,所以為他們說有業有業果報。如果有人聞說無作者,轉墮斷滅見中,為他說有業有業果報。)

此五眾因緣,生五眾受業果報相續,故說受業果報。如母子身雖異,而因緣相續故,如母服藥,兒病則瘥。如是今世後世五眾雖異,而罪福業因緣相續故,從今世五眾因緣,受後世五眾果報。  

(此五蘊能起業而不到後世,此五蘊因緣,生五蘊受業果報相續,所以說受業果報。如母子身體雖異,而因為因緣相續,如母服藥,兒子的病就好了。象這樣今世後世五蘊雖異,而因為罪福業因緣相續,從今世五蘊因緣,受後世五蘊的果報。)

複次,有人求諸法相著一法,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等;以著法故,自法生愛,他法生恚,而起惡業;為是人故說諸法空,諸法空則無有法。

(又,有人求一切法相著一法,是有是無、是常是無常等;因為著法,對自己的法生愛,他人的法生恚,而起惡業;為了這些人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沒有法。)

所以者何?所可愛法能生結使,能生結使則是無明因緣,若生無明,云何是實?是為法空。  

(為什麼?所可愛的法能生結使,能生結使就是無明因緣,如果生無明,如何是實?這是法空。)

複次,眾生有二種:一者、著世間,二者、求出世間。求出世間,有上、中、下。上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下者鈍根,求聲聞道。

(又,眾生有兩種:一、著世間,二、求出世間。求出世間,有上、中、下。上的利根,大心求佛道;中的中根,求辟支佛道;下的鈍根,求聲聞道。)

為求佛道者,說六波羅蜜及法空;為求辟支佛者,說十二因緣及獨行法;為求聲聞者,說眾生空及四真諦法。聲聞畏惡生死,聞眾生空,及四真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脫,更無他念。

(為求佛道的人,說六波羅蜜及法空;為求辟支佛的,說十二因緣及獨行法;為求聲聞的,說眾生空及四真諦法。聲聞畏惡生死,聽說眾生空,及四真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一切法。如圍中有鹿,被毒箭射中,一向求脫,再也沒有其他的念。)

辟支佛雖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緣,亦能少度眾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其子。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相,究盡深入十二因緣,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

(辟支佛雖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緣,也能少度眾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他的兒子。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一切法實相,究盡深入十二因緣,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

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步而去。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說法空。或有利根梵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相,為是故說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說五眾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

(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率領部下安步而去。所以,三藏中不多說法空。或有利根梵志,求一切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相,為這些人說法空。比如先尼梵志,不說五蘊即是實,也不說離五蘊是實。)

復有強論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說二種空:眾生空、法空。羅陀經中說:色眾破裂分散,令無所有。筏喻經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又有強論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你論什麼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說二種空:眾生空、法空。羅陀經中說:色眾破裂分散,使無所有。筏喻經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者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取無舍,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如是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是名為一切法空。

(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慧的人對於一切法不受不著,如果受著法就生戲論,如果無所依止就無所論。眾得道聖人對於一切法無取無舍,如果無取捨,能離一切各種見。象這樣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這稱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於眾、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有人言:「諸因緣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的意思,有人說:「在蘊、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所以稱為不可得空。」有人說:「一切因緣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所以稱為不可得空。」有人說:「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所以稱為不可得空。」)問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問:為什麼叫不可得空?是智力少所以不可得,是因為沒有不可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答:一切法實際上沒有所以不可得,不是智力少啊。)

問曰:若爾者,與畢竟空、自相空無異,今何以故更說不可得空?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與畢竟空、自相空無異,現在為什麼再說不可得空?)答曰:若人聞上諸空都無所有,心懷怖畏生疑,今說所以空因緣,以求索不可得故,為說不可得空。斷是疑怖故,佛說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於諸法中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答:如果人們聽說上面說的各種空都無所有,心懷怖畏生疑,現在說所以空的因緣,因為求索不可得,為人們說不可得空。斷除這種疑怖,佛說不可得空。為什麼?佛說:「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在各種法中探求實不可得,這叫不可得空。」)

問曰:何事不可得?  (問:什麼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答:因為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所以稱為不可得空。)

複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縛等都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又,修行的人得此不可得空,因為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九結、十惡,各種弊惡垢縛等都不可得,所以稱為不可得空。)  

問曰:若爾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行此不可得空,得那些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根、五無學眾、六舍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是聲聞法。若得般若波羅蜜,則具足六波羅蜜,及十地諸功德。(答: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根、五無學眾、六舍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定、十無學法,得象這樣等法,是聲聞法。如果得般若波羅蜜,則具足六波羅蜜,及十地各種功德。)  問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地諸功德法?(問:上面說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現在為什麼說得戒、定、慧,乃至十地各種功德法?)答曰:是法雖得,皆趣不可得空:無受著故,是名不可得;為無為法故,名不可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諦故,名不可得。(答:這些法雖得,都趣不可得空:因為沒有受著,這樣名不可得;因為行無為法,名不可得;因為聖諦,名不可得;因為第一義諦,名不可得。)聖人雖得諸功德,入無餘涅槃故,不以為得;凡夫人以為大得。如師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為奇,餘眾生見以為希有。聖人雖有所得而不以為得,是名為不可得空。(聖人雖得各種功德,因為入無餘涅槃,不以這些為得;凡夫人認為大得。如師子雖有所作,自己不認為有什麼奇特,其餘的眾生見了認為希有。聖人雖有所得而不認為得,這樣稱為不可得空。)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無法空者,有人言:「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的意思,無法空的意思,有人說:「無法的意思是法已滅,因為沒有此滅,名無法空。」有法空的意思是,一切法因緣和合生,才有法,因為沒有有法,叫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的意思,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這是無法有法空。)  

複次,觀無法有法空,故名無法有法空。  (又,觀無法有法空,所以名無法有法空。)複次,行者觀諸法生、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又,修行的人觀一切法生、滅,或有門、或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修行的人觀生法空就滅喜心,觀滅法空就滅憂心。為什麼?生無所得,滅無所失,為了除世間貪憂,這樣名無法有法空。)  

複次,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俱破。(又,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也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全破。)  

複次,有人言:「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為法現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又,有人說:「過去、未來法空,這些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這些名有法空。為什麼?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因為這個因緣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為法現有,這樣名有法。這兩種都空,所以名為無法有法空。」)  

複次,有人言:「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無法;有為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是為菩薩欲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又,有人說:「無為法沒有生、住、滅,這樣名無法;有為法有生、住、滅,這樣名有法。象這些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這是菩薩欲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推薦閱讀:

安士全書白話解(十五)[千山大佛寺佛教論壇]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六卷
《雪心賦》(附:白話意譯)
《了凡四訓》白話文譯本(第三篇)
白話《華嚴經》十地品之九善慧地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