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 傳統文化是拯救道德危機的最好良藥
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發文要對食品從業人員定期進行道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常態化,以此來規範和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文件一發引起全國各大媒體熱議,單靠幾次道德培訓就能改變食品從業人員的道德血液中的良知嗎?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是否奏效,還須有待觀察。但全民道德倫理的重塑是中國當前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道德的滑落不僅發生在食品加工領域,前一段時間溫家寶總理在接受媒體提問時要求房地產商們要流道德的血液,這也說明道德滑落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拯救道德危機不是一時培訓能解決的。造成中國人道德危機的原因很多。過多對物慾的追求和經濟高速發展是原因之一,但丟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中國國民道德滑落的很重要的根源。中國古人從孩童的時期就用儒家優秀的道德倫理體系來對人的道德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弟子規》和《三字經》就是用兒歌形式編寫的道德教材。比起我們現在等食品出了問題以後才臨時想起道德培訓來不知效果強多少倍。道德的建設和提高是一個系統和長期的過程。對一個人道德的重塑必須從孩童啟蒙教育入手。這樣才能把道德的DNA植入一個人的血液里。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民族的道德自覺。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絡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構建的道德倫理體系是拯救中國國民道德滑落的最好良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被新加坡作為治國方略加以應用。新加坡開國元勛,前總理李光耀在大量研究中國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精髓歸納了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人尊稱為「八德」。用「八德」哲學理念治理下的新加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得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擠入了「亞洲四小龍」的行列,也使新加坡人共同的道德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實施,令世界為之矚目,由此新加坡也被冠以新儒學的實踐者。我們卻一味的把儒家文化看成封建的腐朽的,其實儒家文化更多的是教人為人處事和構建道德倫理秩序的哲學理念。它道德倫理的哲學部分是不分時代的。人性的光輝和人性的道德力量任何時代都是文明的主旋律
縱觀中國企業在過去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如今雙匯瘦肉豬事件等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企業價值觀和道德倫理出了問題,。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使命定位於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而股東是少數幾個人而不是社會和廣大人民,所以這裡的股東利益最大化就成了為少數人掙錢的最大化。於是企業的理念就是不擇手段的賺錢。在這樣的企業理念的指導下,中國企業就會犧牲社會信譽和商業道德,由於他們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了,而把最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拋在了腦後。他們丟棄的商業信譽和道德,實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最基本的部分。因為企業家和員工從小就沒有缺乏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沒有建立道德價值觀。所以即使有人性的善良的部分,但血液里沒有道德常態化的DNA基因,也很難用道德和良知來經營企業。不是說傳統文化能包治百病,但它的確可以拯救目前企業的道德危機。一部的孔子的《論語》其實就是中國式倫理道德的集大成者,或許中國的企業家和企業員工們讀懂半部《論語》里的倫理道德,並把它落實在企業倫理道德建設上其實就有可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
孔子的《論語》里其實包含了企業道德經營的必須注意的幾個道德原則。一是誠信原則,二是義利原則,三是仁愛原則。
誠信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企業的道德基礎。在企業價值觀的塑造中,「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足之本,誠信理念是中國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我國古有「無信不立」之說,《論語》中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企業道德經營的必備要義。儒家常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先決條件就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傳統的商業道德。早在戰國時,對商業活動就有「市價不二,國中無偽」的要求。在商業發達的明清之際,商家無不標榜誠信,也大都「以儒道經商」。晉商與徽商就是中國古代以誠信經商勢力最大的兩股商業力量。梁啟超說,「晉商篤守信用」,徽商亦「賈而好儒」,能夠「以誠待人,以信接物」。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們的成功之道。
企業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 企業誠信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中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並以此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確立價值觀必須納入的內容。當前中國企業一個突出問題便是誠信缺失。企業「誠信」缺失危害很大,企業誠信缺失影響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是許多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因為誠信缺失,致使企業品牌一夜倒塌。作為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三鹿和如今的雙匯就是最好的明證。加強現代企業誠信文化建設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基業長青的最基本保證。
《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能取。由此延伸出來的義利原則也是企業在道德經營中必須注意的基本原則。
孔子又在《論語·里仁》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以堅持道義為快樂,小人以追逐財利為快樂;在經濟關係上,義是處物質利益關係的最高準則,所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質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貪不義之財。《論語》中還有許多關於義利觀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等等,都是主張先義後利,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於物質價值。這裡就包含了把義和利統一起來的思想。並且認為「義」重於「利」。認為在義和利發生衝突,不可兼得時,強調義重於利,精神價值高於物質價值,重視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 「先義後利」的義利原則就是中國企業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在孔子的倫理道德論述中,以「義」作為評判企業和人的行為的道德原則。這裡的「義」就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企業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沒有考慮它所承擔的「義」。沒有履行它的社會責任。必然會遭到市場的拋棄。例如:「三鹿奶粉」和「雙匯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義丟到了腦後。中國企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必須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利益換取利潤,最終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義利觀」倫理道德是企業構建價值觀也必須遵循的哲學理念。
儒家倫理道德的另一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孔子又在《論語》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曾提出「與人樂樂、與眾樂樂」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企業道德建設中,如果將儒家的仁愛思想作為很重要的部分。今天的中國企業如果秉承 「與人樂樂、與眾樂樂」的價值觀。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危害社會及人民利益的事件了。
孔子的《論語》里企業道德經營的必須注意的誠信原則、義利原則和仁愛原則是中國企業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原則。它是道德建設的核心哲學理念。
一部《論語》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教材,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精神成果,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習俗、觀念形成了幾千年的主導作用。儒家倡導的「忠義禮智信」的道德體系是古往今來的許多政治家治國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國人構建道德倫理的崇高理想。儒家雖然存在封建歷史的局限性,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哲學思想,儒家思想精髓是從人的心性本質而建立的道德行為約束體系最本質的的體現,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是拯救中國社會道德危機最好的良方,重塑中國化道德體系,應該從幼兒教育入手,把優秀的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文化作為治國的一部分是中華崛起的必經之路,歷史和現實證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斷裂,必然導致這個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興,始於文化的復興。只有在世界文化佔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文化大國,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1993年在芝加哥開的世界宗教會議,發表了《世界倫理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世界倫理基本原則寫了進去,使孔子的哲學成為了世界性的經典, 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主題為「面向21世紀」的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得出的十六個結論之一的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以汲取孔子的智慧。」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否定我們的智慧先知呢?
作者:段俊平,愛維龍媒董事長,著名國學專家,書法家,管理學者,聯繫電話:(010)57723522;聯繫郵件:lv66899@sohu.com。
推薦閱讀:
※人體漂浮是真的嗎?
※相聲跟戲曲都是古老藝術,但是為什麼現代人卻更喜愛相聲而不喜愛戲曲?
※如果莊子復活,他怎麼看「中國夢」?
※富有中國文化氣息,寶寶取名方法,好聽又有內涵!
※什麼是太湖石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