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內涵——門外談易

李士勛

鄭暉會長要我談「易經內涵」。請允許我加個副標題:門外談易。就是說門外漢在國門之外談「易」。門外談易,談何容易。這樣談的不對也就不至於貽笑大方了。

1、引子:打工悟出「易經詞」

本行是研究德國文學,現在談起《易經》,也許有人又要說我「不務正業」了。 我開始接觸《易經》是在七十年代末。一次逛書店買了一本《周易概論》。老實說,當時既沒看懂,也沒看進去。八十年代末,我來德國時,大學時代的老師送給我一套影印本的《四書五經》。這些書我雖然帶到德國,但當時忙於寫論文,根本沒有時間去讀《易經》。九零年以後,生計無著,成年在找工作。有一次不得不接受一份每月只給一千馬克的作翻譯的工作。頭一天下來,感覺不好。第二天一早便辭職而去。回到波鴻的住處,看到一封信。德國一個搞星象的公司要我去錄音,內容便是用《易經》預言人來年的命運禍福財運以及職業事業愛情等等。兩天約十個小時,報酬一千馬克。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當然感到驚喜。心想,假如不回來,忍氣吞聲地干一個月,也不過得到這個數 目。更重要的是,這個意外成了一個契機。德國人都在研究《易經》,而我對它幾乎還是一無所知!從那時候起,我才認真地閱讀《易經》。九三年夏天,我在波鴻熱電廠卸煤。每天工作八小時,路上單程要換三次公共汽車,還要步行三公里左右。每天來回便要化五六個小時。勞動的辛苦尚能忍受,難以忍受的是休息和等車的時間無所事事。書又不能帶,否則那本書一天便面目全非。為了排遣這種無聊,我就把《易經》六十四卦卦名和朱熹編的卦象次序寫在一張紙上,弄髒了再寫一遍。有空就念。三個月下來,竟然能將那些獨立的字詞背得爛熟,還感覺到其中的節奏儼然象一首詞,比朱熹的卦名次序歌更朗朗上口,而且一字不加。背誦《易經》卦名詞的過程幫我戰勝了無聊與寂寞,晚上成了我最好的催眠曲。這是我在德國打工的副產品。因此,我敢說這首「易經六十四卦卦名詞」是我的「發現」。先給大家背一遍:

乾坤屯蒙, qian kun zhun meng,
需訟師比, xu song shi bi,
小畜履泰否。 xiaoxu lü tai pi.
同人大有謙, tongren dayou qian,
豫隨蠱臨觀, yu sui gu lin guan,
噬嗑賁剝復。 shihe bi bao fu.
無妄大畜, wuwang daxu,
頤, yi,
大過坎離。 daguo kan li.
   
咸,恆遁大壯。 xian,heng dun dazhuang.
晉,明夷家人。 jin,mingyi jiaren.
睽蹇解損, Kui jian jie sun,
益夬姤萃, yi guai gou cui,
升困井革鼎震艮。 sheng kun jing ge ding zhen gen.
漸歸妹, jian guimei,
豐旅巽兌渙節, feng lü xun dui huan jie,
中孚小過, zhongfu xiaoguo,
既濟未濟。 jiji weiji.

94年在巴黎召開的歐洲華人學會上,這首詞得到台灣林安梧教授的讚賞。他當場表示,回台灣以後,要讓他的學生都背誦這首詞。另外,這首詞也曾經發表在《留德學人報》上。

2、易贊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筮書,經過歷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易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里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辭彙都是直接從《易經》里來的。

《易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易經》研究被稱為「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易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於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里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3、易學史一瞥

哲學史家一般把易學發展史分為五個時期,即戰國、兩漢、晉唐、宋易和清代漢學。這裡只籠統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勾勒一個輪廓:

3.1、從伏羲到孔子。從傳說伏羲畫卦,經文王到孔子,中國哲人通過對筮書《易》的闡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司馬遷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舊說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歐陽修對孔子作《十翼》提出質疑後,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認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沒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刪定並豐富了《易經》,為易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2、從漢朝到清末,易學研究是在解經的過程中發展,基本上沒有超越。在這漫長的兩千年中,出現了一批易學大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孟喜、京房、鄭玄、荀爽、虞翻,魏晉時期的王弼、韓康伯,唐朝的孔穎達,李鼎怍,宋朝的陳摶(tuan)、邵雍、朱熹,元朝的雷思齊,明朝的薛宣、湛若水、來知德,清朝的王夫之、黃宗羲等 人。孔子以後,影響最大者莫過於朱熹。今天所見的《易經》文獻,即朱熹勘定。

3.3、新時期易學。二十世紀迄今,易學研究波浪式地向前發展,正從低潮走向高潮。五四以來,人們把清王朝的腐敗和喪權辱國一併歸咎於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甚至充滿智慧的文化載體中國文字也因此背上黑鍋,直欲廢之而後快。激進的青年人高呼打倒孔家店,廢除科舉,反對讀經,提倡白話文的口號,連魯迅也說過一些過激的言詞,對《三墳五典》《河圖》《洛書》一概持卑視態度,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致使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人幾乎不知道什麼是《四書五經》,出現了嚴重的傳統文化知識的斷裂。然而,中國古代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既不會因內外野蠻的武力、也不會因愚蠢的行政命令而灰飛煙滅。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內考古學的新發現,如《帛書周易》和漢墓竹簡的出土,為當代易學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未見的新資料。近幾年國內外「易經熱」的出現,值得關注。原因何在?歸根結底,還在於《易經》所具有的科學內涵。

4、《易》的名稱

《易經》又稱《周易》。自漢以來,單是《易經》之名為什麼又稱《周易》就已經爭論了兩千多年。《周禮大卜》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並稱,說明當時三《易》並存。東漢人鄭玄說在夏為《連山易》,在商為《歸藏易》,在周稱《周易》。《連山》意謂「易道象山之出雲連綿不絕」。《歸藏》意謂「易道象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意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唐朝易學大師又說,鄭玄論據不足。根據史書,神農一稱連山氏,黃帝一稱歸藏氏,故連山、歸藏都是代號,周易因周朝岐陽之地名周而稱周易。也就是說,這三易是夏易,商易,周易。文王之後,《連山易》、《歸藏易》失傳。其實,可能不是失傳,而是統一到《周易》里去了。因為其六十四卦基本內容皆同,只是筮法有異。有人說,從龜卜到筮草卜卦方式是歷史發展的進步。龜卜只有鬼謀,通過筮草問卜增加了人的因素(所謂人謀)。此外,這也許是重農和保護物種意識的反應。今天,我們把兩種說法綜合起來便可化解這種爭論:《周易》既是無所不包之易,又是在周朝進一步發展之易。「易」字的含義,綜合前人解說有三種含義:變易,簡易和不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徵變化;它的基本原理一陰一陽,至簡至明故稱簡易;這種認為萬物皆變的理論是不變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

5 《易經》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字:象,數,理。

5.1 「易者,象也」。《繫辭》說:「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取象,是聖人仰觀俯察的結果。陰陽爻之象,前人有多種解釋。有人說象天地,有人說象日月,有人說就是取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之象徵,是生命密碼。《帛書周易》的出土證明陰陽爻符號是從數字發展而來。因數字表示卦爻時容易出現混亂,後來便抽象為陽「—」和陰「--」這樣兩個符號來代替奇數偶數。陰陽魚太極圖是後來學者的發明。由陰陽二爻三重演變為八卦,即天地火水風雷山澤等卦象,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以象取義命名。

5.2 數乃《易經》占筮的根據。《繫辭》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le)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ji)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本來天地之數合為五十五,以「成變化行鬼神」,可為什麼用四十九,歷來說法不一。雖然各有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連朱熹也只好說:「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及也。」《易經》筮法里的數學神乎其神。數學家從中發現二進位,十進位,奇數偶數,排列組合以及三階魔方等規律。

5.3 理是對象數的闡釋。除了《易經》六十四卦卦名七十九字、卦辭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四百五十條共四千九百多字之外,加上史載孔子等人所作《易傳》即《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總共十二篇,是《易經》的主要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寫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6、《易經》的內涵

那麼,《易經》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根據前人研究的成果,試把主要的幾點歸納如下:

6.1 《易經》認為宇宙是物質的,無限的。《易經》稱宇宙的本原是無,但這種「無」是一種渾沌的氣。同時《易經》又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故名之為無極或太極。意思是說宇宙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無限的。這種宇宙生成論和宇宙觀是樸素的、唯物的,沒有神學的成分。即使盤古開天地的古代神話,也是在這種基本觀念上產生出來的。

6.2 兩點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有生於無,分為陰陽。太初的渾沌物質漸漸分化,輕清升而為天,重濁降而為地。「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中國古人對世界一切現象的高度概括與綜合。陰陽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一對矛盾無處不在,「物物一太極」。老子把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強名之為道。莊子解釋道無處不在時說「在螻蟻,在瓦甓,在屎溺」。易道成為中國的宗教道教並形成一個帶有迷信色彩的神仙體系是東漢張道陵以後慢慢形成的。

6.3 中和平衡觀。《易經》重視陰陽的中和與平衡,平則和,和則順,順則吉。在人表現為健康,在社會表現為和平,在自然界表現為風調雨順。如果陰盛陽衰或相反,就是陰陽不調,失衡則亂。在人表現為生病,在社會就表現為訴訟或戰爭,在自然界就表現為水旱地震等天災。儒家把這種思想發展為中庸之道。

6.4 辯證思想。陰消陽長,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生生之謂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轉化、變化著。地天交而為泰,天地不交為否。水火既濟表示完成,火水未濟意味新始。終結也是開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六十四卦,通過三十二對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加上三百八十四爻的位置變化及其相互關係,基本上道盡了自然界與社會的各種辯證關係。大凡人的道德修養,升降進退,吉凶禍福,得失損益,婚喪嫁娶,乃至國家社會的君臣關係,革故鼎新,訴訟征伐等等都有所涉及。

6.5 人為宇宙中心論。《易經》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每一卦均有六爻,上兩爻象徵天,中兩爻象徵人,下兩爻象徵地。三才之道即天道,人道,地道,天地人,人居其中。《易經》講的一切都是為了決人之疑,解脫人精神上的困頓,從而使人知所依託,在行為上有一種準繩。宋人張載就說過:「聖人與人撰出一法律之書,使人知所向避,易之意也。」

6.6 相對觀。《易經》認為事物對立的雙方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它告誡人應該順應自然。順利時,要抓住時機,及時進取。處於逆境,應矢志不渝,等待時機。六十四卦中被認為最吉利的卦如乾卦、泰卦,也勸戒人成功時不要過於興奮,小心樂極生悲。看起來最不吉利的卦如否卦和無妄卦,也告訴人們,只要堅定誠 信,定會否極泰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安知非禍」的故事就是這種觀念的通俗化。

6.7 「善為易者不佔」。春秋以前,《易經》一直由朝廷的太卜專管。後來才逐漸發展到民間,稱為算命或算卦。為了更好地解釋各種現象,從事卜筮的人逐漸把日月星辰,天干地支,生辰八字,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等各種因素聯繫起來。由於它的基本方法是通過陰陽變化進行邏輯推演並進行理智的分析,而不只是依靠神靈的啟示,所以占卜的結果往往切中肯綮。這一方面因為推理有據,同時也因為解釋是模糊的。這恐怕是《易經》卜筮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迷信的外衣只是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而已。另外,占卜也有某種心理作用,起到安慰人心和導向的作用。但由於釋卦沒有固定標準,卜筮人往往模稜兩可,或者迎合問卜者的情況,史書記載也不乏例證。所以,研究易理,弄清《易經》的內涵,比專心研究筮法更重要,明乎此就不必求助於占卜來決疑。知識界歷來把《易經》奉為圭臬(guinie)。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繫辭》說:「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荀子也說過:「善為易者不佔。」(荀子大略)。即使占,也只是玩占而已。研究《易經》變成一種高雅的消遣。只有沒能力閱讀研究《易經》的人,在需要決疑時,才求助於占卜。易學大師不佔,涉及《易經》的本質。《易經》的本質不在於占卜,而在於它的辯證的方法論。占卜,無論是用筮草還是後來的靈棋佔法,或民間的抽籤擲銅錢,都不過是一種形式。無論哪一種形式得到的一卦都只是一種偶然。偶然中存在必然。算卦就是通過偶然說明必然。莊重嚴肅的形式使人進入角色,誠心誠意地對待要占卜的事情,故又有誠則靈之說。

6.8 易學研究中的不解之謎。孔子一方面解釋說「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無方而易無體」,同時也提出過疑問:「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經》預測學確實也還有一些不解之謎,這是有待於繼續探討的。它的理論的準確性往往又是驚人的。這就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性。西方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很多人都聽說過劉子華1930年在巴黎根據《易經》八卦原理寫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的博士論文,算出了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質量、速度及其軌距,震驚世界。德國教授馬丁-瑪麗亞-勛貝格教授在《易經與遺傳密碼——揭開生命的奧秘》一書中指出《易經》六十四卦與DNA六十四種遺傳密碼驚人地吻合。科學家還從《易經》中發現「八卦與原子」之間的聯繫,提出新的化學元素周期。理論物理學發現八卦與「強子八重態」對稱性類似等現代科學吻合的信息。愛因斯坦,玻爾,奧本海姆和容格等人都特別推崇易經。卡普拉說得更具體,他在《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寫道:「我們越是深入微觀世界,就越體會到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多麼相似,他們把世界看成由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遠運動的各部分構成的系統,而人則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東方哲學的有機的、生態的世界觀無疑是它們最近在西方,特別是在青年中間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楊振寧李政道曾經表示他們對「奇偶性對等不滅定律」的懷疑就得益於長期信奉《易經》。當代新興的學科如《渾沌論》,《模糊數學》也從《易經》獲得靈感。 我國傳奇女傑胡蘭畦在回憶錄中,記載了一個七十多年以後得到證明的故事,更令人瞠目結舌。她九十二歲時突然想起十七、八歲時她大哥給她算的一卦,說「她的一生將大起大落,有時紅得發紫。五十六歲時將有一大難,而且將持續二十年。到晚年又會好起來,能活到九十三歲。」當她回首一生撰寫回憶錄時,忽然發現當年的預言竟然幾乎全部應驗。她是追隨孫中山一心為中國的革命家,無神論者。因為她對此迷惑不解,故清醒地把這個事實記下來,作為一個例子存疑。這也可以說是《易經》預測不解之謎的又一個例子。

7、結束語:《易經》在德國

由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國的易文化觀念愈來愈引起西方的注意。這首先要歸功於歐洲來華的傳教士。他們本想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傳播給中國人,結果卻被深邃的中華文化折服並不遺餘力將《易經》等中國古代的文化碩果介紹到西方,使我華夏文明成為現代世界文化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三百年前,法國傳教士格雷馬爾第(Grimaldi)與萊布尼茲的通信首先介紹了太極八卦,萊布尼茲發現《易經》的八卦陰陽符號與他研究的二進位符號(01)完全一致,因而極為驚嘆三千年前中國哲人的智慧。他在信中曾經如饑似渴地一連提出幾十個問題,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本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傳教士衛禮賢在中國學者勞乃宣(LauNaiSüan)的幫助下,在青島將《易經》翻譯成德文,一九二四年在德國耶拿第一次出版。現在,這個譯本已經重印許多回並被轉譯成其它文字,使《易經》在西方世界的影響日益廣泛。迄今為止,僅僅在德國出版的有關《易經》的著作,已有近二十種。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易經》呢?知「道」與不知「道」大不一樣。即使不能深入研究它,至少也應該對它有所了解。謹以此文,獻給留德學人,敬請批評指正!

1998年10月1日於德國

參考書目:

《四書五經》世界書局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周易概論》劉大鈞著,齊魯出版社,1986年

《帛書周易注釋》張立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鄭州

《易學哲學史》朱伯昆著,華夏出版社,1995年北京

《周易與中醫學》楊力,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1995年

《周易參同契解》抱一子,陳顯微解,

《正統道藏》

《占筮與哲理》陳望衡著,中華書局,香港版,1991年

《道德經》老子著,

《南華經》莊子著,三秦出版社,1995年西安

I Ging, übersetzt von Richard Wilhelm, Diederichs Verlag, München 1990 (《易經》,衛禮賢譯)


推薦閱讀:

易經與八卦
易經64卦卦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最全最好整理版(1~20卦)
周易和易經的區別
沒時間讀《易經》,就抽三分鐘讀一下《易經》的卦象吧!
《易經》——中國文化的源頭智慧(上)

TAG:易經 | 內涵 | 門外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