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前兩天跟在美國的朋友聊天,說到孩子上學的問題。她說大了再出來吧,國內的基礎教育更好。很巧,那天另一位中學同學來串門時也這樣說。我猜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觀點。
我曾在外國媒體上看到報道,在2009年國際經合組織搞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上海中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成績均排全球第一,引起其他國家對自己的教育嚴肅反思。而在美國,前幾年教育界很多人對布希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項目有批評,指責它過於依賴考試製度,在重蹈中國教育的舊轍,在倒退。
中國的中學生成績可以更好,但我想,不能因此就斷定中國的基礎教育更有效。基礎教育的效果,不應該只看學生當時的成績,而要看學生在未來一生中的表現,成績只是教育結果中太小的一部分了。
比如,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在對孩子的創造力、獨立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研究方法、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等等方面的培養都比較欠缺。有時我們讓孩子學的更多,恰恰是沒有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發展個體的潛力和獨特性。同時繁重的學習任務也佔用了很多時間,影響孩子在藝術審美、社交情商、獨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開發。
看到教育的這些差異,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出國去上學。出國學習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小學生出國讀書,已經很常見。這方面我們家長真的很為難。美國的教育或許更好,但畢竟那是美國的教育,學校里,孩子要學的是美國的文史法律地理知識,培養的是美國人。孩子從小在外長大,民族認同感會跟我們有所不同,這一點,小留學生的家長們應該考慮到。所以哪國的教育好,同孩子應該在哪上學,這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而中國的教育雖然在改革,但改革需要時間,改革結果孩子不見得能等到……
比較中外教育、孩子求學,這都是大話題,大家可以就此多交流。這裡先談具體事情,因為畢竟多數的孩子都要在國內上學。作為家長,為了彌補學校教育中對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不足,我們就要在這方面多留意、多加強。
幼兒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人們常說:這個孩子有主見,思想有深度,說的都是思考能力強。獨立思考能力或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力,指思想理性、客觀、遵循邏輯、不盲從、有反思能力等等特點。簡而言之,就是掌握了合理的思考方法,能思考得更有效率。
培養思考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陌生環境或問題時,能更好地應對、解決。我們常看到一些優秀生,各方面都優秀,學習也好、體育藝術也有特長、社會活動能力也強,我想,他們的思考能力強是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在整理信息、解決問題方面都做得更有效。
同時,培養思考能力也能讓孩子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因為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始於不好的思維習慣、思維陷阱和偏差。
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始於幼兒階段。這裡簡單總結一下,大家多補充。
培養孩子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所謂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很重要的過程就是能有效地整理信息,並且能運用已有知識,對信息加工理解,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思考力的第一步,是對信息的捕捉和整理的能力。
我們都會發現,幼兒的觀察力比較強,很多時候對細節的觀察比大人還要強。我們對此要大加鼓勵。除了在嬰兒期和一兩歲時幫助孩子認知事物,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給事物分類、區分異同、回憶事情。比如,晚上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發生的事情;外出散步時,比較自己小區和別的小區的異同;給玩具、食物分類;讓他找找家裡有哪些變化;看書時,給孩子提問題,幫他發現細節……
這些都不需要特殊的安排,只需家長隨時的一兩句話即可。往往家長說過一兩次以後,孩子自己就會有了這樣的思維習慣。
問問題、並鼓勵孩子提問題
家長問孩子問題要有技巧,難度要適當,要沒有指責批評的潛台詞,要有啟發性,要具體。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問題多是「渴不渴?」「餓不餓?」「有尿沒?」「好玩不?」,那你就知道自己應該更深入了解他的生活。只有細心觀察,多了解,才能提出對他有啟發的問題。
比如,你問他 「你覺得實際上小白兔會不會說話?」這個問題,他怎樣回答其實無所謂,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認識,關鍵是這促使他去想。幼兒一般先是能分辨真假,然後在此基礎上,開始會開玩笑、幻想、假想。問他「冰激淋應該放冰箱的哪一層?」,這是教基本常識。問他「看看你這些東西,收拾一下,哪些用放冰箱里?」,這是幫他練習分類,練習運用已有知識去處理信息。我曾漫不經心地逗女兒說:「我去把冰激淋熱熱給你吃行不?」她一邊想一邊笑,然後大喊「不行!」。
另外,除了這樣的考察啟發性質的問題,家長還可以用真誠、平等、尊重的態度,問問孩子的真實感想。比如,我們可以說說自己對某事的感受,也問問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並且對孩子的回答少做評判,讓孩子感到,你是真心想知道他的感覺,不會教訓他,你們都可以對事情有不同的獨特的感受。很多事情可以多強調主觀感受,鼓勵「我覺得」、「我喜歡」,少強調對錯。
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同大人的同等重要。
怎樣鼓勵孩子問問題呢?很簡單:認真、真誠、饒有興緻、充滿熱情地回答他的問題。孩子是否愛問問題,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的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反饋:是被認真對待了,還是被敷衍搪塞了;是招惹來了更多說教,還是引發了有趣的談話;是讓他感到自豪、被認可了,還是讓他感到難堪出醜了。每一個問題都說明孩子的小腦瓜在轉動,都值得珍惜。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我們提醒自己,那就是要控制住給出一切答案的慾望。當孩子有了一定思考能力時,大人要逐漸地少教多問。即使回答問題時,也盡量不是一下全部回答,而是把孩子的大問題簡化成多個小問題,把難度降低,引導孩子去繼續主動思考,教給孩子分析推理的過程。就好比孩子的問題是個大山,我們不是直接給清理出一條路來,而是把大山劈碎,變成小塊,讓孩子自己去開出一條路。
讓孩子獨立做事
很多思考是在行動中發生的。獨立做事情,孩子就不得不去想解決辦法。有時孩子畏難、過來求助。我們可以態度上支持,行動上有所保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一些解決的思路,或者把任務分步驟,幫他承擔點,給他留點。如果是他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我們可以借口走開一會,拖延援助,回來看他自己做了,再肯定鼓勵。
另外,給孩子充分的個人空間、給他適當的獨處時間也很重要。獨立思考,就是不依賴他人的思想,利用自己的常識給周圍蕪雜的信息賦予意義。有時家長說的過多、寸步不離,都是限制。我想起女兒三歲剛上幼兒園時,曾回家給我講,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哭,自己也差點哭了,然後她想個辦法:去找個玩具拿著,坐下來,想一想,就控制住了。女兒一直是我帶大,所以這對她來說很不容易。平時有我照顧,等需要獨自面對了,她才有更多機會自己去想辦法。
對孩子的批評要慎重
過多的批評會造成低自尊,會讓孩子形成自我懷疑的思路。而如果孩子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他就不會積極地去獨立思考。況且,很多時候大人批評,只是由於缺乏了解,誤解了孩子。
據研究,獨立思考者有這些特徵:高自尊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堅持有韌性,不輕易放棄,不留下未做完的任務;相信自己;有決心,有強烈動機;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有清晰的覺察。這裡面很多特徵都要求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和能力,所以,讓孩子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營造開放、寬容的環境
在家裡也要營造開放、寬容、民主、互相尊重的氛圍,不要得理不饒人,不要事事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不要過於苛刻地評論人或事,要鼓勵新點子、鼓勵另類思路。頭腦開放,才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知道很多媽媽,包括我自己在內,不僅對孩子有控制欲,對老公和其他家人,也希望一切都按自己想的那樣去進展。我們總認為自己身經百戰,由經驗歷練而來的想法和做法是最完美的。但是這樣的控制對誰來說都是思想窒息。我們要在家裡搞多元文化,允許多樣性。
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徵求孩子意見,可以讓孩子參與制定計劃,可以向孩子求救,徵求解決方法。
教孩子辨證思維和推理歸納演繹等思考方法
對兩三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可以逐漸教給他各種思考方法。比如,讓孩子看到任何事情的積極和消極的一面;讓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為什麼現成的辦法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怎樣歸納演繹推理……不要低估了孩子的理解力,當你結合具體事情去講解時,孩子很容易會理解。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跟他們一起分享思考的過程,一起分析哪些是信息,我們怎樣整理這些信息,得出怎樣的結論。一些我們認為是想當然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都需要學習。比如孩子想買一樣東西,可以讓他陳述理由,列舉選擇的依據等等。孩子可能只會考慮到一個選擇因素,你可以跟他一起想出更多考慮因素,諸如價格、安全、耐壓性等等。
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決定並對決定負責
適當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要求他對此負責,給孩子機會去練習權衡利弊、對事情做預期。
最後要補充的是,對於幼兒,這些對思考能力的培養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過分。均衡全面發展更重要。開發頭腦同時,不能忽視體能和情商等其他方面。另外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的節奏,耐心等待。孩子大腦神經如果沒發育到位,不能拔苗助長。一切都要在生活中點滴積累完成。
青少年思考能力的培養
廣泛的閱讀和興趣
曾有初中孩子的家長問我,女兒思想沒深度,怎麼辦。我想,廣泛的閱讀和興趣是基礎。新鮮有趣的信息可以激發孩子的思考,開闊的視野可以減少偏執和狹隘。有時,讀好的作品,就好像是在觀摩優秀的頭腦的思考過程,孩子潛移默化就可以學到很多。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不知別人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我覺得青少年階段本來就是非常愛思考的階段。記得我那時想過的事情不僅多,而且都是大事:社會改革、哲學、生死、信仰等等。中學時,跟好友寫了很多信,每封都是幾頁的長信。印象中,初中時每天放學後,在操場邊金屬框架的裁判台上坐著,看夕陽中空曠的操場,感受季節變換的氣息,想著遠遠近近的各種事情。後來成年以後曾感慨,人長大了,就不思考了。
據說,比爾蓋茨小時候也問:你們大人難道不思考嗎?
現在的孩子們見識更多,但是少了時間和空間,沒空去思考了。
另外我們的教育導向不鼓勵思考。為什麼?因為我們大人都很著急,我們急於得到各種結果,容不得孩子思想閑逛,覺得那是浪費時間。我們把各種結果結論直接都給孩子,讓他們消化了,然後我們繼續給更有難度的結果和結論,再讓他們去消化掉……我們可能都忘了,孩子自己本來就會思考,而訓練他去思考的過程,就是好的教育。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要等學生主動想尋求答案時才去啟發他,要等他在思考過程中時才啟發他,要等他能舉一反三時,才繼續教新知識。這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想法。好的教育,關鍵在於啟發和等待。要在學生的腦子裡促成思考。他的大腦轉動得越有效率,教育越成功。
所以,作為家長,彌補學校教育不足的一個辦法就是給孩子更多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給孩子繼續增加負擔。
多提供激發思考的機會
多給孩子機會讓他表達自己,比如,讓孩子寫作文、跟孩子就某事討論、辯論、談判,讓他申述理由,等等。任何表達都會促成思考。國外的孩子在學校里就有大量這樣的機會,他們從小學開始,課堂上就經常有小組合作、討論、辯論,作業也多是研究性質的。可以說,國外很多國家的整個基礎教育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過程。我們學校里的機會少,家長就要多多補充。
教給孩子思考技巧
比如,當孩子面對選擇舉棋不定時,我們可以告訴他,拿出筆和紙,畫出表格,把事情的利弊逐條寫下來。
當孩子對事情得出草率的、片面的結論時,我們提醒孩子,怎麼避免思維陷阱、怎樣推理論證、怎樣尋求客觀公正。而要想做到這些,我們大人自己也要多學習,跟孩子一起提高。
獨立思考與服從權威
我過去說過,獨立思考精神和對權威的尊重和理性服從是不矛盾的。有些家長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不敢鼓勵獨立思考,害怕孩子過於叛逆。也有的家長為了追求讓孩子有主見,放棄家長的權威。這些都是把兩個事情對立起來看了。
對老師、長輩、乃至其他權威的尊重和理性服從,其實正是獨立思考的結果,體現的是一種信任。比如,你對孩子的勸告,孩子發現有時聽了,結果很好;有時沒聽,結果很糟,這樣他自己就得出結論,以後要盡量尊重你的意見。這個結論是理性分析歸納的結果,是他獨立思考的結果。這種基於尊重和信任的主動服從是我們要鼓勵的。我們不鼓勵的是,通過威嚇而讓孩子屈服於權威、被動服從。
而叛逆、逆反,都只是一種對立情緒的表達,多是管教方式不當所致。真正善於思考的孩子,其實並不叛逆。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不是偏激和吹毛求疵
批判性思維,追求的是公正、客觀、理性,力求避免的是偏見、偏激、以個人好惡做決斷、盲從、狹隘、以偏概全、草率定論等等。所以,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絕不是無端或刻意挑毛病找茬。
我們一方面要培養孩子這種思考能力,同時也要讓孩子有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你可能不認同他人的某些觀點,能看出這種觀點的問題,同時,你也能理解為什麼他會這樣想。這種理解別人的能力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技巧。
頭腦的發展與人格和心靈的成長要同步
培養思考能力的同時,別忘了謙遜、尊重、寬容、平等、仁愛等等品質。沒有這些做基礎,思考就會走偏,就像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只顧炫耀腦力、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卻不顧及自己言行的影響,沒起到積極的好作用。
思考的出發點,借用孔子評價《詩經》的話,要「思無邪」。
享受思考的自由和樂趣
記得以前看王小波的文章,看他講思考的樂趣,當時深有感觸。確實,思考是我們所能做的最自由的事情。教給孩子思考的方法,提高他思考的效率,我們也等於是給了孩子更多樂趣和自由的空間。當他坐在無聊的教室里時,他可以遐想,也可以琢磨如果他是老師他會怎樣去講這些東西;當他受到不好的待遇時,他可以更好地理解、更有效地回應解決,同時也能更快地走出來,恢復自在狀態……
人和人身體上的差別不大,頭腦和心靈上的差距決定了一切。一個人是生活在狹小、冰冷、單調的世界裡,還是生活在寬闊、溫暖、繽紛的世界裡,不取決於他所住的城市和國家,取決於他的頭腦和心靈。
相由心生。我們不能控制孩子生活的未來世界,但我們可以去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心靈成長,以此給他更美好的未來世界。
過去學電影時曾看到書里說,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已經講完了,所有的故事都只是7個基本故事的翻版而已。現在想到,或許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都已經有人思考過了,所有偉大的思想都已然存在。那麼,我們教給孩子思考,至少是給他更多辦法、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自由和樂趣,也讓社會更有序、更有趣。
不過轉念一想,也未必如此。人類思考的力量之大,潛力之大,恐怕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人單靠思考,就想出了「道」、「佛理」、想出了「相對論」和其他無數,我們怎麼知道以後還有多少了不起的東西,等著我們去把它們想出來呢。所以……,呵呵,大家恐怕覺得我想太遠了。簡而言之,喜歡思考,培養孩子思考能力,也是因為我們對未來還充滿希望。
推薦閱讀:
※如果你沒有錢,沒有能力,沒有人脈,就應該這樣干!
※貧窮到底會不會限制一個人的想像力?
※美國神經科學家發現可以改變大腦的能力,能讓你變得比別人更強!
※職場背後的可怕邏輯:與其說潛力,不如說無能?
※第四課 掌握交往藝術 提高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