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真實原因,也許很簡單

數百年來,但凡探討袁崇煥的歷史功績,不論是褒是貶,都繞不開一個謎團: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以袁崇煥政治經驗、軍事眼光、人生閱歷都不可能看不到毛文龍及其皮島的戰略意義,更何況是冒著矯詔的罪名斬殺毛文龍。

袁崇煥

那麼要搞明白這個決定明末歷史走向的決定性事件,首先我們得對以下幾點形成共識:

一、袁崇煥有沒有暗中投靠後金?袁崇煥扼守寧遠,後金部隊久攻不下,就連昆都倫汗努爾哈赤也死在攻城的火炮之下。我想皇太極就算是一位成熟的戰略家,懂得大局為重,心裡也不免把袁崇煥恨得牙根痒痒。果然,後來皇太極乾脆繞開寧遠,取道蒙古直奔北京。最主要的是皇太極攻打北京之時,袁崇煥完全是拚死勤王,終使皇太極重挫退兵。如果袁崇煥暗中投靠皇太極,那麼她完全可以作壁上觀,不需要如此賣力。拋開袁崇煥行為的優劣,至少可以肯定一點,袁崇煥至少對大明還是一片赤膽忠心。

二、毛文龍的戰略作用。後金有過幾次對關防要塞寧遠城的威脅,而寧遠以東完全稱得上後金的大後方。毛文龍一開始率領197人,乘坐4條小船,佔領了丹東。這個過程中還斬殺了佟養真,徹底激怒了努爾哈赤,親自帶兵討伐毛文龍,毛文龍也迫於努爾哈赤的軍事壓力退守皮島。當大批的周邊漢人得知明朝軍隊駐紮在皮島,紛紛前來投奔,皮島自然有了充足的兵員和群眾基礎,皮島也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敵後根據地。當然毛文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要養活這支幾千人的部隊,就難免做些不合規的事情,比如皮島軍隊私下裡也和後金做些生意,甚至要挾。當然,毛文龍所部能起的作用就是純粹的騷擾後金達到牽制的目的。事實上毛文龍也的確把這個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因為皮島離皇太極的老巢盛京實在太近,這也反映毛文龍的戰略眼光。所以毛文龍的存在,讓皇太極對明朝用兵有所顧忌,骨鯁在喉。更重要的是,毛文龍的領導才能非常強,後來降清的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都是這時候的毛文龍部下。後來以上三人充當了滅明的急先鋒,站在滿清角度,那也是戰功赫赫。毛文龍死了下屬大都反了,袁崇煥被殺部下依舊能堅守山海關,由此可見兩人在軍中的威望是不一樣的。從此火器和水師不再是大明的優勢。

毛文龍

三、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大明。當時的明朝雖然相較於周邊國家依然強大,但早已內憂外患。這也要和明末的特點有關,本來後金的威脅在熊廷弼、孫承宗主政遼東的時候就能基本平定,但是由於東林黨的攪和,最後功虧一簣。等到袁崇煥上任時候,遼東問題就變得複雜的多了。況且軍事資源也不是全部投放遼東,很大一部分軍事配置放到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況且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對於具體事宜,往往不做變通。

明末遼東時局

以上種種反應:袁崇煥殺毛文龍一定有更深一步的原因。

雖然許多明粉覺得崇禎皇帝剛正不阿,「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但同樣作為一個帝王,他首要任務是保證同志的穩定性,大明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內憂,不是外患。與其說袁崇煥想和談,不如說是崇禎皇帝想和談。而且崇禎皇帝肯定明確照會袁崇煥。崇禎曾派陳新甲和滿洲暗中議和,只是後來消息走漏,這時滿朝的口水噴來,崇禎這個大哥,只好使用慣用伎倆:有事推小弟出去頂!陳新甲就這樣被殺。

前線離京師很近

和談,是這對君臣之間的默契,他倆心照不宣。既然要和談,大明處於被動角色,自然要表達誠意。那麼崇禎給皇太極獻上的這份誠意,自然就把目光落在了毛文龍身上。當然這種臟活不可能崇禎來做,只能由袁崇煥來做,當然這個指示,只能是口頭形式,或者只是暗示。當然後來崇禎發現皇太極居然玩了自己一道。崇禎是個刻薄寡恩的帝王,從來不擔責任。他在位時,光內閣首輔就換了五十多茬,兵部尚書殺了好幾個。當年李自成兵臨京師。崇禎與兩位閣臣商議承認李自成政權。結果這兩人一言不發。因為他們太了解崇禎了,要議和,也得崇禎自己提,大臣去辦。不然,等哪天危機解決了,這個提出和談的罪名還得他倆背。

崇禎皇帝

可惜後來的情形沒有按崇禎設想的來,皇太極也沒用遵守與大明的默契。而是繞道蒙古,再次威脅京城。所以整個遼東的危局可能都是源於崇禎的急躁性格。

推薦閱讀:

是不想還是捨不得? 不愛對方不要耗時間的3原因
論析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其解決的對策
【典型病例】突發意識不清,什麼原因造成的?
鄧麗君死亡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第四輪猴大版大漲的原因竟然是這些

TAG:原因 | 真實 | 袁崇煥 | 簡單 | 毛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