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大明朝:為什麼崇禎皇帝沒能挽救大明?
歷代一朝一代之興亡,大抵不外呼兩個場景:其一乃外族入侵,其二乃內部消亡。而在明朝這個問題上,又有點複雜,她可以說是兩種因素並具,竊以為明亡的諸多因素可分為外部與內部兩大因素,接下來就聽小編給您細細分析。
首先咱們來看看外部因素,具體有三個方面:天災,滿人,李自成。要說這崇禎也是個倒霉孩子,本來可以做個逍遙王爺,結果最後莫名其妙的被推到了皇帝的位上。當皇帝就當皇帝吧,崇禎也算是個有為的君主了,比不上秦皇漢武,也是個中興之主一類的。剛即位就殺了魏忠賢,剷除了閹黨,一心撲在政務上,後宮常年就皇后一個女人,而且簡樸到衣服都打補丁了,大臣都驚呼堯舜在世啊。
網路配圖
但是架不住他倒霉啊,本來崇禎的哥哥爸爸爺爺留下的就是個糟蹋的不成樣子的爛攤子。結果崇禎元年,北方大旱,崇禎整個人都大汗了,我這剛登基就來這麼一出,又是下「罪己詔」又是裁撤驛站給應付過去了。但是為了救災裁撤驛站放出了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於是崇禎二年,李自成起義了。接下來老天就給崇禎開啟了地獄模式:崇禎三年,陝西大飢;崇禎六年,陝西大旱,蝗災四起;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河南大旱,加有蝗災;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大荒,死人無數;崇禎十三年到十七年,每年都有大瘟疫爆發。而且每次大災爆發時,災民都去投靠李自成了。崇禎的心理陰影有北京城辣么大,即位這些年不是在救災就是在打李自成。最好好不容易勉強把局面穩定下來了,皇太極入侵了。
很明顯大明的滅亡中,外部因素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歷史上剛即位面對這種局面最後贏了的皇帝也不是沒有,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那會面對的局勢不比崇禎好多少,但是太宗陛下最後留下了一個漂漂亮亮的貞觀盛世。所以明亡最大程度上還得從內部找原因,內部因素有很多,小編認為還是那群士大夫的鍋,也就是黨爭。
網路配圖
自古以來主張群而不黨,群公尚和,黨私啟爭。東漢因黨錮而亡,北宋亦因新舊黨爭而亂,黨爭這種東西有多可怕可見一斑。而明末的東林黨有多亂,不用說了吧。當時那局勢,做實事的人提出了建議,結果就因為你和我不是一個黨派,所以你的建議、你做的事都是錯的,我就要想方設法掣肘你,給你搞破壞。政治最怕的就是這種為反對而反對,在廟堂之上這麼搞能不亡么?人家魏忠賢雖然貪污擅權,但好歹還是做事的。
崇禎當初為了救災平亂逼急了沒辦法跟大臣借錢,結果大臣們一個個臉搖的跟個撥浪鼓似的:「皇上,您說啥?俺們都是窮苦人家,錢這種玩意俺們都沒見過哩。」崇禎氣的發瘋,最後不得已加收賦稅。結果後來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當朝大學時第一個跑去跪舔,李自成都被這貨的無恥程度驚呆了。當時李自成搜刮皇宮搜出了13萬兩白銀,整個人都懵了,才這麼點咋跟兄弟們交代,於是就把目光放到了那群大臣身上,結果從那些大臣身上搜出了整整7000萬兩白銀(什麼概念,相當於康乾盛世時清朝一年的國庫總和)。你說就這麼一群貨色在治理朝政,崇禎能撐那麼些年算厲害的了。
網路配圖
除此外,還有明末文人那尿性,什麼「水太涼」之類的,簡直刷新人類的下限,說實話,明朝亡的不冤,只是倒霉遇到了這麼一群人統治朝政。但是明朝終究還是值得稱道的,有一點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大明朝的血性與風骨,那些皇帝們不論有多奇葩多昏庸,但從來沒有想過說用女人來換取和平(用和親換來的和平是恥辱的),他們哪怕再沒落,但是在面對外族時,永遠都是一個字:打!
推薦閱讀:
※一個偏遠山村現崇禎後裔,至今還拿出尚方寶劍作證
※貴州一村落的村民稱自己是崇禎後人,並拿出四個有力的證據
※崇禎朝廷
※「空談誤國」與崇禎之死
※崇禎帝為什麼不讓袁崇煥避諱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