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當西方的芭蕾遇上中國的藏族舞
作者 歐建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
舞劇的靈感取自20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
主人公丹青是位才華橫溢且生活優越的中國漢族青年畫家,他同時亦承受著城裡人特有的生活重壓。因而在一個名為「香格里拉」的都市酒吧,迷上了一位會跳舞的藏族少女,隨其奔向她位於雪山腳下的老家,並在那裡找到了空前的寧靜與輕鬆,更清楚地意識到,純凈無暇的卓瑪就是自己夢中的「雪山少女」,而「雪山腳下」正是眾人心中的「香格里拉」。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整部舞劇中,男主演嚴謹規範的芭蕾美感與清風拂面的舞台形象讓我們嘆為觀止,而女主演優美舒展的肢體線條與清新靈動的舞颱風范則是全劇的又一亮點。總體上說,正是胡江和王佳楠兩位領銜主演在技術上的無懈可擊和在藝術上的日臻成熟,確保了全劇的圓滿成功。其他主演也具有多年的表演經驗和紮實的功底。
當然,衡量一個舞團整體實力的高低,最要看的絕不僅是幾位主要演員,這一點無論是在今天的重慶芭蕾舞團,還是在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團,都是如此。重慶芭蕾團的這支群舞隊伍年輕氣盛,且傾情投入,他們在所有舞段中的出色表現為全劇的成功創造出了強大的氣場,更顯示出了這個新生芭蕾舞團的勃勃生機!《追尋香格里拉》中感人至深的《雨中情》片段
整個演出讓來自北京、上海、瀋陽、南京、烏魯木齊等地的舞蹈專家們,以及每晚800多位當地的芭蕾發燒友們都不時地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們不僅由衷地祝賀重慶芭蕾舞團繼中央芭團、上海芭團、遼寧芭團、天津芭團、廣州芭團、蘇州芭團之後,在巍巍山城的橫空出世,更期待它能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探索藝術與市場完美結合方面闖出一條新路來。
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
《追》劇首演成功的背後,自然少不了其創作班底的強強聯手。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編劇喻榮軍和張華新編的故事不僅情節設置合理、巧妙,其燈紅酒綠的鬧市與雪山腳下的村莊這種兩幕結構與典型環境之間也充滿了強烈的對比,進而使得兩組人物的情愛關係與戲劇衝突真實可信,而其《追尋香格里拉》的立意也能讓當代的都市人理解,引起我們的共鳴。兩位作曲安棟和彭飛都是上海人。
前者的傳奇人生中包括了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火炬接力與點火儀式作曲,而他為大型舞台作品創作的清單中,還有音樂劇《弘一法師》、大型原生態歌舞劇《羌風》、原創舞台劇《胡桃夾子·海上夢》、音樂劇《成長的快樂》等記錄後者的與眾不同則在於集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經驗於一身,並曾多次在倫敦的阿爾伯特皇家音樂廳和紐約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等國際一流場地演奏。
因此,他們寫出來的音樂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優美動聽。擔任服飾與造型設計的李銳丁同樣來自上海,曾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與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擔任首席設計師。
20年的職業生涯中,居然已為200多台中外舞台作品創作過服飾,其過人的精力與無窮的創意為他帶來了應接不暇的委約,而他為全劇精心設計和製作的所有服飾中,當屬那八套盛裝的藏袍最為搶眼,進而為全劇的藏族風格提供了一目了然的定位。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舞美設計張繼文是舞蹈界非常熟悉的合作者,其創作年表中不僅有《野斑馬》、《霸王別姬》、《紅河谷》、《二泉映月》、《西施》、《王昭君》、《白蛇傳》等15部耳熟能詳的舞劇,還有大量數不勝數的獲獎記錄。而他為本劇設計的舞美依然保持了我們熟悉的簡約大氣,尤其是其中凌空倒掛、斜插式的摩天大樓令人瞠目,為全劇提供了既「創意」又「現代」的整體意象。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燈光設計周正平素有「燈光詩人」之美譽,設計範圍覆蓋了京劇、話劇、歌劇、舞劇、兒童劇等各個領域,頻頻獲獎則是他的家常便飯。他為本劇設計的燈光在國際都市的燈紅酒綠與雪域高原的質樸純真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為全劇的成功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毫無疑問,舞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其中每種元素的高下都會影響到全劇品相的優劣,卻代替不了舞蹈自身創意的大小。
總體而言,由團長劉軍和台灣青年編導李國治為全劇編導的大量舞蹈是拿得出手的,無論是四位主要人物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還是都市中的經紀人群舞、雪域中的藏族群舞,寺廟中的菩薩群舞、大自然中的花神群舞和雪花群舞,都有新鮮的想法與流暢的設計在涌動。
重慶參演劇目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劇照
最成功的是劇中姐姐丹曼的幾個舞段——由於交織著矛盾衝突的情節與起伏跌宕的情緒,並且不受任何民族風格的局限,因此,她跳得無拘無束,並且感人至深。與此同時,《追》劇的表演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極富有民族特性的舞蹈創新與特徵,表現出了濃郁的文化交流及民俗風格,酣暢淋漓地展現出舞蹈包容性的魅力。
第一,借鑒了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格·萊姆在舞劇創作上「將情節情緒化」的方法,將文字的劇本刪繁就簡,並從複雜的情節中,準確地提取其高潮的某種情緒,然後用非文字的舞蹈「妙趣橫生」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主題。
第二,在西方芭蕾「開、綳、直、立」的貴族審美與藏族舞蹈「下顫加側擺」的平民動律之間尋找到一種有機又有趣的融合,具體而言,就是在與漢族畫家丹青的雙人舞中,為卓瑪打造出幾段頗具視覺美感的特色舞蹈。
事實上,「芭蕾民族化」這個問題是中國與其他非西方編導家們一直在探索的研究方向,《追》劇無疑做出了有力的嘗試。第三,借鑒了「性格舞」模式在《天鵝湖》等俄羅斯古典芭蕾舞劇中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藏族舞蹈在「渲染氣氛、烘托場面、豐富色彩、推動情節」,以及擴大語彙、確立風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了一部中西合璧的舞劇精品。
推薦閱讀:
※中國八字絕學講義中華命理奧秘研究6
※中國藝術品「億元盛宴」劍指何方?
※吳莫愁受邀壓軸紐約秀場 展現中國90後自信態度
※中國四大燒雞,你都吃過嗎?
※2012年中國各地春節聯歡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