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軍工重鎮成內戰策源地 基輔當局吃苦頭|烏克蘭| 武器
烏克蘭東部軍事潛力有多大?
承襲蘇聯遺產,烏克蘭東部軍事潛力之強,迫使基輔當局不得不全力應對。
克里米亞「脫烏入俄」後,烏克蘭東部各州群起效仿。在擁有大量軍工企業的頓涅茨克州,親俄武裝與政府軍連日激戰,摧毀了後者包括武裝直升機在內的多件重裝備。俄羅斯媒體宣稱,烏臨時政府若不懸崖勒馬,該國將失去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若這種情況成真,基輔別說要讓親俄武裝力量「吃苦頭」,恐怕連自己的軍隊都將失去「物質基礎」。
事實上,烏東部各州密布蘇聯時期的國防工業重鎮,俄羅斯族居民的軍事素養較高;當地局勢的發展,不光影響歐洲軍事力量平衡,對國際軍貿市場也有潛在影響。
蘇聯遺產威懾力猶在
從烏克蘭電視台披露的畫面可見,號稱「戰鬥民族」的俄羅斯族在烏東部各州的勢力不可謂不強大,從拿著武器、開著軍車接管強力部門,再到攜帶導彈擊毀政府軍技術裝備,他們的「實戰秀」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哈爾科夫三州表現得尤為突出。從4月開始,「臉譜」網站的烏克蘭分論壇上,更開始出現探討如何運用封存或報廢的軍事技術裝備進行「自我武裝」的言論,大有與基輔軍隊和其他護法部門抗衡到底的意味。
正如一些去過烏克蘭的外國遊客介紹,以第聶伯河為界,東西烏克蘭完全是「兩個世界」:西烏克蘭以藝術見長,充滿歐式的浪漫與洒脫;東烏克蘭則承襲蘇聯重工業的基礎,造飛機大炮是看家本領。「我在哈爾科夫著名的馬雷舍夫機械廠的廢車場見到過數以百計、銹跡斑斑的坦克,它們原本是準備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的。」
據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出版的本國軍工企業和產品目錄介紹,該國超過70%的軍工業集中於與俄羅斯接壤的東部地區。以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為例,前者擁有多個戰術導彈製造基地,著名的「箭-3」、「針-S」攜帶型地對空導彈,「圓點-U」戰術導彈都有涉足;後者則依託龐大的機械製造能力,可生產火炮牽引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等。
俄《國防》雜誌主編科羅特琴科指出,基輔不惜代價平息頓涅茨克州的緊張局勢,很大程度是因為害怕「武裝起義」蔓延到同樣存在親俄情緒的中部各州,屆時,維繫烏軍工業支柱的彈道導彈、飛機、艦船製造業將悉數不保,而這也正是基輔僅有的、可以與莫斯科討價還價的籌碼。此前,烏克蘭臨時政府已從3月29日起停止向俄羅斯出口武器和軍事裝備,俄總統普京在4月28日的政府會議上要求國防部暫緩執行部分外國軍工訂單,組織本國軍工綜合體實施轉產,彌補因烏克蘭斷供導致的「戰鬥力缺口」。普京還罕見地向烏軍工專家發出召喚,希望他們移民俄羅斯,「來俄羅斯吧,你們將得到家庭般的優待!」
武器、人手從來不缺
在軍事底蘊深厚的烏克蘭,搞到真槍實彈絕不是難事。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指出,1991年至今,烏克蘭成為全球數得上號的小型武器軍火供應商;需要注意的是,該國軍工業很少製造此類低附加值產品,高出口額有賴於繼承自蘇聯的龐大庫存。
在東烏克蘭,蘇制武器(特別是小型武器)更是多得讓人咋舌。1992年,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摩爾多瓦爆發內戰,為支持遭到摩當局攻擊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的斯拉夫同胞,大批烏克蘭切特尼克(志願軍)直接從武器庫里拿出數以萬計的槍支、火箭筒甚至反坦克導彈。德涅地區的俄羅斯族還取走裝滿250節重型火車皮的彈藥,剩下的彈藥仍多如山積。
烏克蘭曾與北約簽署裁軍協議,承諾將海量蘇制武器退役或封存。然而在現實中,這筆隱形財富的歸宿往往是國際武器黑市。烏克蘭最高拉達調查指出,1992~1998年,烏軍事資產損失高達320億美元,相比之下,1999年通過正規途徑賣出的武器金額只有區區5億美元,許多失蹤的武器被軍火販子賣到全球熱點地區,從獅子山到克羅埃西亞,從賴比瑞亞到索馬利亞,從烏干達到喬治亞……影片《軍火之王》中的場景不斷在現實中上演。
顯然,大批缺乏管理的小型武器過去可以流散海外,今天同樣能迅速武裝起數目可觀的民間武裝人員。烏境內的軍火庫(一般稱「物資基地」)從頓河畔延伸到喀爾巴阡山區,有相當數量缺乏監管。尼古拉耶夫州首府尼古拉耶夫市更是成為這些「黑武器」的集散地,隨著整個國家瀕臨內戰,原本用於走私的武器,已變成當地親俄組織的「香餑餑」。
至於能夠操作武器的人手,東烏克蘭也不缺。目前廣受關注的東烏克蘭三州有大批退伍軍人,他們早在蘇聯解體後就頻頻參與地區衝突,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的軍事顧問,或乾脆充當僱傭兵。特別是在近幾年,烏克蘭僱傭兵捲入了不少中近東的戰事,其中大多數人來自東部地區。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就曾報道稱,得到伊朗情報機關資助的僱傭兵組織「斯拉夫旅」一直在為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服務,其成員來自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他們通過旅遊簽證抵達目的地,主要執行特種作戰任務,重點針對隱匿在山區的反政府游擊隊。據此,觀察人士有理由相信,這些「戰爭細胞」將在烏國內混戰中再度發揮重要作用。(特約撰稿 王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