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 遊戲里也有大學問,孩子該如何玩出「遊戲力」?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每年的這一天,學校里都會輪番上演上演多種多樣、精彩紛呈的六一活動,而其中,遊戲是一大關鍵詞。無論是與同學合作的集體遊戲,還是和家長一起的親子遊戲,遊戲總能帶給孩子快樂。

有專家將孩子玩遊戲的能力稱為「遊戲力」,並認為這是孩子智商與能力的反映。事實上,遊戲不應只是為節日而準備的奢侈品,而更應成為孩子的生活常態。那麼,玩遊戲,你家孩子在行嗎?作為家長,你是否有意識地陪孩子玩遊戲?

校園觀察

Campus observation

---各類遊戲風靡京城校園

不但進了課堂還進了考試

「打地鼠」「奔跑吧兄弟」「誰是卧底」「洞穴大作戰」……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丰台實驗小學舉辦的一次體育遊戲嘉年華活動中,40餘項孩子們投票選出的最喜愛遊戲讓他們一次玩個夠,其中更有孩子們原創設計的十大遊戲。

孩子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跳皮筋,有的編花籃;有的喜歡「大魚網小魚」,有的青睞「老鷹捉小雞」;扔沙包、木頭人、跳房子……這是學校把遊戲引入課間操後的結果。

「學生從沒時間玩、沒空間玩,到現在健康地玩、隨時隨處信手拈來地玩。原來令人厭煩的課間操成為孩子們身心最放鬆的時刻。」校長祁紅表示,學校的遊戲大課間形散神不散,孩子們在遊戲課程中收穫滿滿。

蹴球、毽球、陀螺等傳統遊戲是北京市回民學校的民族體育項目。每到大課間、綜合實踐課、選修課時間,孩子們都興奮地參加感興趣的老遊戲。不僅如此,學校還將老遊戲寫進了教材,編寫了校本體育課程的學生讀本,以學校開展的珍珠球、凌球、夾包等民族體育項目為主,圖文並茂地介紹各個項目的動作圖解、比賽規則及項目起源等,孩子們人手一本,鑽研起老遊戲也更起勁了。

在昌平區城關小學,遊戲類課程也備受學生喜愛,其中綠色遊戲課程和益智遊戲課程在全校開展,覆蓋率達100%,包括班級特色遊戲、數學思維遊戲、特色興趣社團活動等。

在這裡,不僅人人愛遊戲,而且「年級有特色,班班有專長」。比如,三年級孩子個個會織花線,六年級孩子愛上魔方、疊杯;二年級孩子擅長玩魔尺……又比如,六(1)班的空竹特色、六(3)班的長繩特色等。據學校介紹,最初推出綠色遊戲的目的更多是益體,讓學生體質增強,身心快樂。如今,更多的是益智的遊戲課程,讓遊戲好玩又益智、益情。

考試不用紙和筆,竟然只是闖關玩遊戲?沒錯,如今,遊戲不僅走進了學生們的課堂,也逐漸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考試中。以遊戲、展示為代表的「樂考」也成為北京中小學生的新常態。

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北京市櫻花園實驗學校小學部低年級學生就用情境闖關的活動代替期末測試。像玩遊戲一樣,學生需要歷經儲能站、換能站、蓄能站、釋能站四關考核。其中,第四關釋能站是表演關,以「挑戰春晚」為情景,一段段舞蹈、一首首詩歌、一篇篇課本劇……一、二年級的孩子們模擬春晚進行表演。一位家長說:「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們覺得考試就像闖關遊戲一樣好玩,這讓孩子們從心裡愛上學習,並幫助他們儘快度過幼升小的適應過程。」

專家就訪

Experts visit

---遊戲里藏著綜合素養

是孩子學習的天然方式

為什麼要提倡孩子玩遊戲?

石景山區實驗二小副校長范方對自己所設計的一堂遊戲課所做的一段思考和總結或許回答了這個問題。

「遊戲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天然方式,也是小孩子和成年人溝通的手段。通過玩遊戲可以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指導孩子學習知識、學習社會交往技能……」

從2011年開始,范方一直致力於開發小學低年級遊戲的相關課程,她所設計並執教的一堂品德學科課程《做遊戲守規則》曾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在范方的課堂上,她把教室變成了遊樂場,孩子們可以很隨性地做遊戲。看似亂鬨哄的課堂卻產生了神奇的教育魔力,孩子們從遊戲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規則……

范方分享了她課上的一個小細節:「在一場沙包擲準的遊戲中,有兩個孩子發生了衝突,因為其中一個孩子認為另外一個孩子沒有守規則,沒有站到規定的線內。」范方巧妙地讓班裡的孩子自行解決這個衝突,結果孩子們的表現讓她喜出望外。「有的孩子說某某不對的,沒有遵守規則就沒有機會了;有的孩子說可以再給某某一次機會,因為他之前對規則不清楚……看起來,孩子們通過遊戲對規則有了很清晰的認識,這是單純的說教無法比擬的。」

陸曦是一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他認為,對兒童來說,通過遊戲去體驗自己的經歷和情緒是最自然、最有自愈效果的過程,這也是在孩子們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孩子們可以通過遊戲獲得身體上的接觸,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遊戲還能幫助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獲得一些社會技能。當孩子做遊戲的時候,他們表達的是自己的個性,而支撐他們行為的是那些有可能在日後融入他們個性的內在能量。」

有教育專家將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生理髮展方面,遊戲提供孩子更多運動的機會,促進孩子肢體運動的發展、有益於孩子身體的健康。

在情緒發展方面,遊戲活動能不僅帶給孩子快樂、愉悅的情緒,也有益於發展孩子樂觀進取的個性。

在心智發展方面,遊戲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的積累,益於孩子想像力、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

在社會行為發展方面:遊戲給孩子更多機會和小夥伴接觸,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和他人相處、協作、互助、團結、仁愛等。

家長課堂

Parent class

---家長要找回心中的「小孩」

進入孩子的遊戲世界

就在遊戲風靡京城小學和幼兒園的同時,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嘗試將遊戲的概念更多地引入家庭。

記者注意到,最近隨著六一兒童節的臨近,很多學校都會把家長請進校園,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遊戲。王京蘭是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小學的校長,最近,她忙著籌備學校里的六一親子遊戲大會。在王京蘭看來,「孩子需要大人在有些時候一起遊戲,這才能實現遊戲的全部意義。而家長也要嘗試著加入孩子的世界,與孩子一起遊戲,甚至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王京蘭的觀點正好與此前風靡的一本親子教育類書——《遊戲力:會玩兒的父母大智慧》不謀而合。《遊戲力》這本書的原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我國遊戲力專家李岩老師歷時一年之久才把它翻譯成中文。在這本書中,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遊戲,是孩子的語言。作為父母,用他的語言,才能最有效地讓孩子知道:我們聽懂了他的心聲,我們讚賞他的努力,我們相信他能合作。

李岩把這種基於遊戲的親子溝通方式稱作「遊戲力」。「遊戲力,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的一種狀態、一種態度,它是用孩子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用遊戲的方式來化解和孩子之間的日常衝突,讓孩子主動自律與合作……從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親密。」

作為一名親子溝通與兒童心理早期成長的研究者,李岩還嘗試創辦了遊戲力工作室。她經常面向家長做一些有關遊戲力的講座,她會深入淺出地為家長分析「遊戲力」背後的教育意義。

比如,李岩在最近的一場講座上分享了一位家長讀者的案例,這位家長讀者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有一次兒子在搭積木時,他搭了很久,既有停車場,又有宮殿。當時的我在做飯,他進行一段時間後總是要我看一看,原來遇到類似情況,如果我只是哼哼哈哈的話,兒子會說我心不在焉。這次的我採用了遊戲力中的方法,用很認真的口氣說:「宮殿的餐廳在什麼地方?一會我的菜可要端進去了。兒子聽了很興奮,玩得也更起勁兒了。」這位家長說:正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互動,似乎讓我和兒子直接變得更親密了。

金玉是金寶貝北京麗都中心的運營總監,她也是「遊戲力」的積極倡導者。「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讓你心中的『小孩』與你的孩子對話,就會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

鏈接:孩子不同,適合的遊戲也有所不同

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也都是不同的。通常來說,大多數孩子都會喜歡遊戲,但同時由於每個孩子的天性和階段性成長特點不同,所以在「適合性」「針對性」上,選擇的遊戲也有所不同。

      1.從個性角度看

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會更喜歡「動」起來的遊戲,例如跳舞、老鷹捉小雞、踢球等。而一個安靜內向些的孩子,可能會更喜歡塗鴉畫畫。當你讓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去加入一群孩子的踢球遊戲的時候,Ta可能會猶豫很久。反過來也一樣,讓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去塗鴉畫畫的時候,Ta可能沒有耐心,很快就走神或者乾脆溜掉了。當然,活潑好動的孩子也可以安靜下來,安靜內向的孩子也可能動起來,這需要慢慢引導孩子去適應。

2.從天分的角度看

每個孩子的天分不同,有的天生有節奏感,聽見音樂就會動起來,有的天生語言能力比較好,有的天生運動細胞比較發達,有的對顏色很敏感,偏好某種顏色和搭配……

從孩子比較有天分或者優勢的地方開始,孩子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態。比如,父母希望培養好動孩子的專註力,可以從一些運動類的遊戲開始,讓孩子在動的過程中盡興並且專心,在父母和孩子磨合到一定程度,再引導孩子往Ta不是很有天分的方面去發展,例如,做拼圖或者手工,這對孩子在幼年時期的「補短」,便於未來的平衡發展非常重要。

3.從身體發育程度看

有的孩子身體發育得比較平衡,有的孩子可能出現一些欠缺,例如2歲多了還走路踉踉蹌蹌容易摔倒,3歲了語言表達還不是很流利,怕黑,膽小,害怕別人摸……這些都是不同方面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這時候的遊戲選擇,應該更具有針對性,才能有效幫助孩子補短。針對輕度失調的情況,孩子在家做一些針對性的遊戲訓練,堅持一段時間即可。

4.從心理狀態看

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的表情多數時候是陽光燦爛的,不過往往也發現,很多孩子經常哭鬧,容易出現負面情緒,並且不是很好哄。當孩子頻繁出現負面情緒而且不容易恢復正常情緒狀態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玩一些釋放負面情緒的遊戲,將會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發展非常有幫助。

5.從家庭環境的影響看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首先是家長的愛好,例如,愛打球的爸爸,可能帶出一個愛玩球的孩子,愛讀書的媽媽可能養出一個愛閱讀的寶寶。從這個角度看,「以身作則」的影響非常大。

6.從周圍環境的影響看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和外界的接觸範圍擴大,Ta所在的幼兒園、父母的社交圈等,都可能對Ta的興趣發生影響,或者觸發Ta對新事物的興趣。

從對孩子積極健康教育的角度來說,父母宜多帶孩子和不同優點和興趣的孩子相處,孩子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興趣或者愛好。


文章來源 | 現代教育報、新校長傳媒


推薦閱讀:

我的世界手機版與電腦版相比如何?
可愛≠弱小,遊戲里就連一隻雞也可以把你打趴
光頭強守衛小木屋遊戲無敵版怎麼玩?
俠盜飛車5和俠盜飛車4有什麼不同?
電腦版《我的世界》盒子如何聯機?

TAG:孩子 | 兒童 | 大學 | 遊戲 | 學問 | 兒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