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勸修第九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集

法宣法師白話譯

        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釋迦牟尼佛所垂慈開示的念佛法門,統攝法界的一切根機而無例外者也,念佛法門實在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證得的大人之境界。天台宗的四明知禮大師,判定其與《華嚴經》、《法華經》皆屬於同一教部,味屬於圓頓教的醍醐味,即是禪宗所謂的單傳真指之道。永明大師在四料簡當中說:『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實在即是向上的一路。

  奈何如今之人,因為平日忙於名利上的圖謀追求,由於不能順遂其心志,於是便臉上假作顏色長聲嘆息而自我悔悟云:『噫!我平生的一切都作罷放棄了,參禪非是我等所能企望,不如也且念一些阿彌陀佛,以修得來世的好果報,如果能不折損賠本就心滿意足了。』於是反而懈怠懶惰其身,從來未曾深深自我反省。倘使或者忽然遇到一些些得意的心志興趣,便又自己讓無量的惡行作為,依舊在一時之間現前,而完全沒有辦法防禦阻擋。念佛用如此的態度,何有什麼利益呢?

  如今詳細探究其見解,彼人認為參禪雖然是很高妙,可是修行卻很困難,就如同建造一萬間的大廈。念佛雖然比較粗劣,可是卻比較容易修行,就如同作一間小小的草窟茅屋。其見地是這樣的偏差。就譬如在飢餓之世得以遇到國王的百味珍膳飲食,卻將其認作是野草野菜之食;將如意摩尼珠王,視為是死魚的眼目,如此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嗎!卻不知道禪宗與念佛這兩個法門,發起修行的方式雖然有所差異,而最後究竟到家這一件事,其義理卻是相同的。應當了知其之所以發起修行有差異者,譬如禪宗參禪隨手拈來即是,不必著於佛求。然而若是自己不能具有正確的知見,又不能遇到正知正見的人,縱使能夠堅持而不退轉,大多因邪見而轉入魔道之中,這就是因為沒有佛力慈悲攝受而救護之故也。

  若是念佛修行的方式,則於一切皆不執取,惟有憶念彼阿彌陀佛。雖沒有甚深之正解,以及師長善友的啟蒙開發,但是只要能夠直接相信有阿彌陀佛之真身及其極樂凈土,只要能下定志向發願求生便即得往生。縱使暫時滯著於偏執的方便或小乘小心,也終究會還歸於大乘正法,因為其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願力的救護攝受之故。如是名為參禪與念佛發起修行的方式有差異,並非是其法門的地位有深淺不同之差異也。

  是故可知參禪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參禪。參禪如果不念佛,則不得往生凈土;念佛如果不參禪,則不能得到觀照之智慧。念佛與參禪,豈有二種不同的旨趣呢?若是知道此種道理,則應當趁著彼功名富貴俱足而得意之時,一刀將其猛力割斷,然後隨即勇猛發起廣大之心,努力修行此念佛法門。而於世間所有的妻子、珍寶、財貨,自己的頭目髓腦,乃至於最寶貴之色身性命,不再自我吝嗇珍惜,決定志向求生西方。 

  豈可一直等待到了懊悔困頓、失勢的時節、一切都不如意不得已之際,才將此最上的殊勝法門,而只是當作是草屋茅舍、死魚眼珠、或是低俗的小道來視之。以一句且隨意之心而想要修行念佛法門,這實在是令人傷心、令人可惜之至也。若是能夠因為此懊悔困頓之因緣,從今日起一時將名利放下,生起往生凈土乃是大乘寶所之見解,努力下定絕不退轉之心,就譬如隨順風力的順流之舟船,更加上櫓棹木槳推波之力,豈有不能很快就有目標結果,這是何其幸運之至啊!

  有人問曰:若是如此,則禪宗的語錄有云:有人問如何是佛,有禪師答曰乾屎橛,有答曰麻三斤。語錄中又云:我當時若見到(釋迦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棒便把他打死給狗子吃,以期一個天下太平也。乃至說魔來也殺,佛來也殺。那麼你且說說看修行念佛三昧之人,尊崇恭敬愛戀仰慕於阿彌陀佛,其敬畏愛戀的渴望仰慕之心,以及禪宗到家之旨趣,如何能夠相同呢?

  答曰:念佛之人,本來就執持佛號,憶念彼西方極樂世界報身的阿彌陀佛也。此阿彌陀佛的報身,有無量的相好光明,並有無量的化佛菩薩及聲聞眾,其廣大的願力及不可思議之功德,沒有辦法完全說明,此乃是阿彌陀佛之身。此外阿彌陀佛所依之國土境界,有諸多的寶池寶地、行樹、寶幢、羅網、欄楯、樓台、風鈴、幢旛、蓮華、流水等一切的莊嚴,此為阿彌陀佛之國土。然而彼佛以報身為國土,以國土為報身,報身與國土無有障礙,自心與外境圓融相通,或在彼世界或在此國土,皆能有同一的受用,乃至五蘊、六入、十八界、十二處等一切諸法,皆能直至無上菩提。

  若是論及能殺之禪師與所殺之釋迦太子此事的義理,從真實立義來說,於一切時,一切處,無障無礙,非束縛亦非解脫,縱橫來去逆行順行,此皆即是阿彌陀佛清凈的色身。何以故?自心即是外境,外境即是自心。報身即是國土,國土即是報身。眾生即是諸佛,諸佛即是眾生。此土即是彼國,彼國即是此土,以及青黃赤白之色法,眼耳鼻舌之身根,如是的一切諸法或是自心或是報身,亦同樣一一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尚不間隔於淫怒痴即是清凈梵行,塵勞之類即是學法之伴侶,何以特別只有「乾屎橛」、「麻三斤」而不是佛法呢?

  此等染凈等一切法既然即是佛,何須於清凈之大地上特別示現佛陀降生之事,無事挖肉來做瘡疤,生起度化眾生之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死給狗子吃,卻能夠省去許多裝模作樣的事。譬如示現六年苦行,降伏天魔,演說經法。於無生無滅的平等法之中,唱生唱滅,賣弄千端的雜亂頭緒,攪動太平的世界,惱亂一切的眾生,使平坦的大地上因誤會佛法禪法而死人無數。如果當年早日將其打殺豈不是天下太平!咦,到這裡切忌錯會其意,不得隨意妄動著,妄動了則吃我手上的痛棒有你的一分。若認為我此說即是曹溪六祖門下大家聚頭胡亂地推敲執取所觸著底,那麼你尚且還未夢見在,我早已經是打折了你的驢腰了。

  問者曰:恐怕不容許你作如此諸般之計較。

  答曰:也不離開此諸般之計較。此外你也不要認為此番計較是有心的,或者此計較是無心的,我幾時曾經計較了!

  問者曰:只就這句話而言早已是計較了!

  答曰:我剛才說什麼了?

  問話的人不會而無言。過了一段時間,又問曰:若說一切法即是佛,則糞箕、掃帚等皆可以回答彼人所問的,何必特別以極下劣的「乾屎橛」而作回答呢?

  答曰:既然一切法皆是佛,則門窗、戶扉、門檻等眼前一切境界皆可以為問題,何必取最殊勝的佛而為題目來問呢?是故可知請問之人心地尚未純粹,因此太過執取尊高者。而回答之人為了破除其執著,反而取其最下劣的。若是能夠知道屎塊不是低劣,則佛也不是尊優,豈可以說彼言語有所不同,而虛妄地認為參禪與念佛是相異不同的修行呢?

  問曰:此念佛法門若是像這樣奇特,那麼便與達磨祖師真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天台宗的觀心觀佛之談,根本完全沒有差異。可以說是不出一念之間,即顯現了三千性相之妙法,而空假中三觀宛然清晰。不離於一切萬法,而究竟了一乘的真如法門,而以一心而頓時了悟。且教我等鈍根後學之人,如何發心修行,才能夠相應呢?

  答曰:只要能夠肯專精修行,何必憂慮不會成就。譬如在空曠的山谷之間,只要有發出聲音則皆有迴向之應答。發出的聲音大則有大的鳴向,聲音微細則有微細的迴向,隨著彼發出的聲音,無不立刻正確地回應。正如同極樂國土以上中下三輩九品的蓮華,攝受於求生凈土之眾生,也是隨著其根機的利鈍淺深,以偏邪正直、遲緩快速之不同而導引之,相應而生於何等品位,無有遺漏之根機。就如同山谷回應之聲,不論其高音低音而同時作迴向。若是能夠努力勤加精進,必定功不唐捐往生凈土。更何況時間並無所謂的先後,何有嫌棄於鈍根之人。

  以如是的義理之故,則可了知一切的法門即是一法門,一個法門即是一切的法門,豈只是參禪與念佛不二,全舉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施行教化之道,也不出於念佛這一個法門啊!況且此念佛法門其量廣大之故,攝受一切的根機而無剩餘,哪有分別愚痴和智慧之根機呢?奉勸後世的賢者,於此念佛法門,莫要生起邪異之見解。

  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這兩個國土者,即是諸佛折伏與攝受二個法門也。修行之人聽聞如上所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境界,則能如彼經典所說之意旨,了知此娑婆國土實在是痛苦不堪,而彼西方國土實在是究竟安樂。雖然聽聞觀慧法門,凈土與穢土乃是圓融微妙,而直接明見此二土亦儼然清晰而存在,皆是真實而存在之境界。非如一般的淺信之人,認為彼極樂國土心中觀想即有,心中不觀想即無,猶如光影幻化之像,虛妄而不真實,以及處處皆是西方極樂之虛妄見解。而能夠深深了知彼極樂國土,亦如同此娑婆國土是確實存有、真實的存在而無謬誤。若是人們能夠具有此智慧,則不為世間一切心存邪異見解及偏差知見的惡知識之所改變迴轉。

  那麼便可在正確觀察此二種國土的痛苦安樂與清凈污穢之時,於其差別之境界生起二種心念,以為修行之方便。如果沒有此二種心,則不能夠往生彼國。何謂這二種心呢?一者是厭離心,二者是欣樂心。由於對此娑婆世界生起厭離心之故,則能隨順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折伏之門。由於對彼極樂世界生起欣樂之心的緣故,則能夠隨順於阿彌陀佛所顯示的攝受之門。以此二種方便法門,精進努力而修行,念佛三昧必定可以成就。

  何謂折伏之門呢?因為聽聞如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之殊勝微妙,則應當如理觀察此娑婆世界皆是痛苦,無有一時一處是快樂的。三惡道當中的地獄道,日日夜夜之間猛火燒燃。餓鬼道與畜生道,也是痛苦而不堪令人忍受。阿修羅整日忿怒而爭戰,人道的住處又有何安定之所。六根六塵與生老病死等八苦互相煎熬,因果輪迴夾雜著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的上升和墮落。四時有冬寒夏暑之苦,環境是泥沙土石之粗塵,不舍晝夜時光推遷,生滅無常剎那不曾止住。

  此外所受的色身惡臭污穢,男女有不同的形體,所需要的衣服飲食,求取非常艱難而所得卻是極為粗惡。壽命不能長時永久,眾般的痛苦相繼生起。縱使有人生於天宮之中,果報受盡還是歸於極苦之處。並且不能夠知道人生中的快樂即是痛苦,親屬其實正是怨賊,反而虛妄顛倒而攀緣不止,不求出離生死之路。從業苦更加招致業緣,展轉相續而不休息,如是的種種苦惱,無法完全地陳述,是故應當厭惡遠離。

  何謂攝受的法門?修行人聽說娑婆世界實在是痛苦如是,則便於彼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廣大的欣悅喜樂。了知彼極樂國土,珍寶為地七寶為池,並且沒有三惡道,清凈莊嚴微妙殊勝,超過於十方的世界。並且沒有冬寒夏暑、日月晝夜的流轉推遷,無有生老病死等的痛苦結業,純粹是男眾身而無有女身,並且是由蓮華化生而無生產胎獄之苦。衣服飲食皆能自然而充足,並且能夠令人成就法喜。個個皆是壽命無量,身相光明無有窮盡。一旦聽聞阿彌陀佛的法音則應念便能了知歸趣,只要目睹阿彌陀佛的相好而剎那便能悟道。如是的種種殊勝,其舒適快樂無量無邊,因此得名為極樂世界,是故應當欣喜樂求。

  若能於此折伏及攝受二個法門,一心精進不斷修習,日夜想念而不休止。隨順於釋迦牟尼佛之教化,於此娑婆國土的音聲色法等諸境界,作地獄之想,作苦海之想,作火宅想。於諸種種享樂的寶物,作痛苦器具之想。種種的飲食衣服,當作如同膿血和鐵皮刑具之想。於諸般的親朋眷屬,作夜叉羅剎啖人之惡鬼想。何況六道輪迴生死而不停住,長劫以來奔波跋涉,實在是可令人厭離。

  而於諸善知識或經卷當中,聽聞彼阿彌陀佛之願力,以及極樂國土的清凈莊嚴。於心心念念之中,稱合於彼念佛法門之義理旨趣,生安全安隱之想,生珍寶處所之想,生即是本來家業之想,生即是解脫之處想。對於阿彌陀佛及諸菩薩僧眾,作如同慈父之想,如慈母之想,生起接引往生之想,生起渡口橋樑之想。於恐怖驚畏緊急危難之中,稱其名號即能感應,功德絕不喪失唐捐,生起其剎那便至、快速前來救護之想,應念即可出離苦難之想。如是的功德無量無邊,實在是可以欣喜樂求。

  若是於此折伏的法門不能修行,厭離之心不夠深切,則娑婆世界的業系之苦則不能超脫。若是於彼攝受之門不能修行,欣喜樂求則不懇切,則極樂世界的殊勝境界便難以到達。是以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往生於凈土,成就念佛三昧,應當同時齊修此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是為發心修行的最初一步也。

  若不修習此二種法門,雖然能夠了知觀照智慧之意旨,但只能成為虛浮之知解,縱使想要求生彼國,以其不能欣喜和厭離之故,便無因緣得以成就。若是能夠修習此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以其不能認識觀照智慧之意旨,雖然可以往生彼國,但是因為只有從事事相之憶想,其品位並非在上輩之位。若是能夠熾然欣求極樂和厭離娑婆,並且圓修觀照智慧,則既可以往生凈土,而且是上品之位也。學佛之人,豈可以說此凈土法門之說是固執著相,而輕易放棄呢?

  有人問曰:何不將諸緣放下,一念萬年。使自心與理體契會,外境與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於佛道,何必要欣求厭離與取捨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說諸緣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為放下,卻與佛道反而更加遠離,類似於斷見外道。是故鵝湖禪師云:『修行人不要只是忘記形體和死去自心,這一個難醫的病是最深的。』又云:『如果還是默默任意而如同愚痴,便可了知你尚未悟解如何作修行之工夫。』此外諸佛的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減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羅蜜當中,因為精進波羅蜜的緣故,方得成就圓滿之道。況且所謂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間生滅的業緣而已,豈是放下精進修行、體會佛道之心呢?古人所謂的枯坐在無事盔甲裡頭的,正是在說此輩之人。

  若說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進一心修行,豈能得到心性契會、與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與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夠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熾然欣求厭離和取凈舍穢,即是不欣厭不取捨。修行即是無修,念佛即是無念,則名之為沒有有為功用之修行,亦名之為無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難以迅速證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為修行之故而離於斷見,修而無修之故則離於常見。斷見常見既然能夠遠離,則便能夠相異於你所問的,而直接往生於西方安樂世界。然後以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二位大士為同修,每日與阿彌陀佛相對,到彼有何佛法而不可請問,有何修行而不可學習,有何疑問而不可消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呢?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既然無有退轉之事,則此欣求和厭離,豈不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廣大因行嗎?

  勸修第九

  所謂的清凈與污穢乃是同出於心,眾生與諸佛乃是同一理體,一切諸法也是本來平等,何必要假借勸導而修行。但是奈何眾生迷失於心、而自己造作種種境界,清凈和污穢於是有所分別,對待對立之相於是成就,束縛和解脫便有大大的差異。因此而受愚痴生死纏縛多生多劫,不能覺悟不能了知。是故必須勸導娑婆世界沉淪於苦海的眾生,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也。

  修行之人既然聽聞如上所說的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則必定深深了知污穢世界之痛苦,和清凈世界之快樂的這兩種國土,乃是真實而不虛謬。於是便應當要發心修行而求生極樂世界。就如同彼農夫為了得到利益而自我趨策,即使阻止之也不可得也。然而彼農民,只是淺近短暫為了一年的飢餓寒冷所苦,尚且甘心日日夜夜從不休息,晨朝憂愁夜暮辛苦,如是經年經載,而不自我厭倦。

  何況彼修習念佛三昧之行者,若是能夠一念精勤,便可超越歷劫以來娑婆世界之痛苦,何止是一年的饑寒痛苦而已。高登於九品蓮華極樂世界之安樂,何止是一年的短暫溫飽而已呢。以彼農夫之痛苦比較於此凈土之安樂,其優劣高下自然可以了知,此尤其是不必等待人勸導也。

  此外前面所顯示於人的折伏和攝受二個法門,其意旨已經非常明了。就譬如說,此是金銀寶玉,此是砂泥土石,雖然是只有三尺高的小孩子,也必定會丟棄石頭而求金玉,這是不用勸導而其自然會執取的。這實在是因為他知道金玉和砂石的貴賤不同也,修行之人也是如此。既然明白認識此娑婆國土是痛苦的,彼極樂國土是安樂的。此世界是生死輪迴之沉溺,彼世界是自在消遙而解脫,亦必定捨棄此污穢的國土,而求生於彼清凈的世界。自然能念念不停住,心心不休息,如同要自救自己頭髮之燃燒,一聽到彼西方凈土之教化便能精進修行,何必等待他人更來勸導。

  痛苦和安樂的這兩個世界,乃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只要真實相信而不疑惑,如法修行則自然得以往生。如今之人見到屎尿,則必定捂著鼻子閉氣而深鎖著眉頭,嫌惡其臭氣污穢,心中便想要儘速離去。若是見到錦衣羅綺,則必定舒展容顏綻放笑臉,貪愛其瑩白潔凈,便欲儘速得到其物。彼暫時的美好和臭惡之幻化境界,尚且不能有一短暫時間之忍受,而憎恨和貪愛便熾然生起。更何況是無量長劫以來的究竟安樂和極度痛苦之處,而卻不儘速想要生起欣求和厭離之心。這可以說是愚痴之甚,迷惑之深也。

  此外在這個娑婆世界之中,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下生,而菩薩賢聖等悉皆隱藏潛伏。一切的眾生奔波跋涉於生死苦海當中,猶如失去父親的孩兒。若不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大願王為依歸,則要以誰為救護呢?又況且此世界之中,六道的眾生間雜交錯,人道和天道之果報雖然比較優越,但是果報受盡之後則依然墮落。

  如今且以人道直豎向上修行而論之。彼神仙之類,尚未離於廣闊的山河大地,其境界尚且不容易到達,更何況是彼天道之人呢?彼得生於天道者,以上中下三品善業之因,生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天,自下劣而至上優者。各個經歷了多劫的修行,都不能如願而了脫生死,成就很小而失敗卻很廣大,就如同大海和一滴水之差異。於其中間或者遇到邪惡魔黨,永遠退失了善根,哪裡敢說要得出三界,而期望於羅漢等四果四向之聲聞地位,更何況是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菩薩階位,而超越於此三界生死呢?

  若是能夠修行此念佛法門,求生於西方凈土,雖然是仍然在凡夫之地,不出於一生之間,便可橫超截度於三界五道之生死。直接超出三界九有,蒙受阿彌陀佛的接引,頓時往生於極樂安養。於彼上品蓮台托受形質,花開之後即能見佛,聽聞佛法而悟解佛道。不離於當下一念,即可昂首闊步於十方世界,供養一切的諸佛三寶,普遍教化一切眾生。

  等到彌勒世尊降生於此世界之時,再來到此地,和彌勒世尊一同弘揚慈悲之法。所有經歷無量劫以來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怨仇和親情等境緣,皆能示以佛法之道品,並且告訴他們昔日的因緣,悉皆令其證得果位。如是則其修行願力,豈不是非常廣大嗎?到那時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三障等一切結業,更再也不能牽累於我。如是無量廣大的功德,若是一念失去修行,便要屬於來世之生死,如此豈應當再自我懈怠遲緩呢?

  何況此世界又是俗事千端,生起的諸緣有萬般牽擾,如同枷鎖如同鉤索,連環牽扯而不斷。妄心則念念而不停止,色身則剎那剎那生滅而無休息,驅役我生死輪迴上下升沈,障礙我們的本性光明,經歷無數劫以來乃至今日,從來未曾暫時休息。此娑婆世界生滅無常遷變流轉,不可以長久停留。縱使是壽命百年,也如同不超過一彈指之頃,今日明日難保其永遠長存。忽然之間於眼光落地死亡之時,不知不覺間剎那便到了來生。隨著其所造的業因,受形體於別類的眾生,或是披毛戴角的畜生,或是著地飛空的禽鳥。今日的種種見解全部都忘記了,恍恍忽忽在三途六道之間已經飄零了多生多劫,而卻不知道要自我歸向於何處,如此可以說是大大的痛苦啊。

  縱使是將來彌勒世尊出現於世間,而我卻不知道投生於何處,尚且不曾聽聞父母三寶之名字,何況是經典教理的圓頓之談?雖然承受了異類之身,但是保護愛惜之心也是很深重。因此而從業果中再導致業因,從冥冥的黑暗之中再入於黑暗,畏懼死亡貪愛生命,不異於今日之時。

  若不是從目前當下這一念之間,仿效彼先知先覺之大丈夫,猛力發起廣大之心,立下決定的志向。發奮揚起舉鼎拔山之力,以一刀兩截而截斷,跳出塵勞煩惱之稠林,使過去未來的兩頭撒開,將現今一切境界的中間放下。怎麼能夠使念佛的行業昭明顯著,修行的光明震動人天。使一切眾生群有蒙受恩澤,得到十方諸佛之護念,而開啟總持之法門。即使不用等待娑婆世界的果報已滿,便得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也。

  若是更要等待居住的處所安穩便利,衣服飲食豐富饒美,並且有充足的香華嚴飾,事事都能稱心如意。尚且還要思前算後,卜度尋覓良時良景,報盡所有恩怨之債,圓成所有一切善事,然後才要發心修行。那麼假使到了虛空界都窮盡之時,也沒有如此美好清閑之日。這就是所謂的晴天乾燥之時不肯前去,一直要等待到了下雨淋頭。古人云:『即今能夠休去便要休去,別再想要尋覓了時卻沒有一個了時。』就是在說這個事吧!


推薦閱讀:

逐句白話譯解《陽宅指南》之1
大智度論 白話譯(70)
《雪心賦》(附:白話意譯)
如何受持五戒?——白話《優婆塞戒經·五戒品第二十二》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五)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