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精萃短文(70)——低姿態是一種智慧

    經典精萃短文(70)   編輯製作:林夕夢

關起門來審視人生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概念。不管是想像中的門,還是現實中的門,因為每天的生活都與門有關。門外誘惑在等待;陷阱在等待。在門內憧憬著人生,在門外遊戲著人生;在門內思考著如何做人,在門外琢磨著怎樣整人。出門在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閉門在家,修身養性,樂在其中。真的,關了手機,開了音樂;拔了電話,拿了書本,或品茗,或賞花,或沉浸在瘋狂的重金屬音樂中,那是對人生的一種釋放。不像出門在外,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勾心鬥角的事,謀著損人利己的招,算著鑽營權勢的術,那是對生命的浪費。可是,人在江湖,誘惑無情地吞噬著靈魂,那種感受真比宮刑還痛苦。出門之前,掂量掂量。關起門來,回憶是一種總結。總結,就會找到人格與尊嚴的關係,於是掙脫壓抑,重拾信心,生活的快樂從此俯拾皆是。知足和珍惜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存本能,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人生修養。有了這種本能和修養,才能適應各種環境。可是,出門在外,這一切都會在觥籌交錯中消失殆盡。門外的人一個個戴著面具,掩飾心中那損人利己,算計別人伎倆,好似一瞬間就會冷不防地釋放一顆煙霧彈,這就是人啊!一個人的痛苦,一個人的處境,別人永遠無法替代。呵呵,只有關起門來,人才是真實的人。不想出門,關起門來審視人生,這是一種享受。低姿態是一種智慧你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看過那被尊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嗎?秦兵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復。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惟一一尊未經人工修復的。仔細觀察,就連衣紋、髮絲都還清晰可見。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兵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在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初涉世的年輕人,往往個性張揚,率意而為,不會委曲求全,結果可能是處處碰壁。而涉世漸深後,就知道輕重,分清了主次,學會了內斂,少出風頭,不爭閑氣,專心做事。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穫。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穫,並把它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富蘭克林從這一準則中受益終生,後來,他功勛卓越,成為一代偉人。他在他的一次談話中說:「這一啟發幫了我的大忙。」外之意即是:做人不可無骨氣,但做事不可能總是仰著高貴的頭。試想,那些登上人生頂峰的成功者們,不論是乘機出訪還是站在舞台上發表演說,總是微微低著頭向腳下的人群揮手。原因很簡單——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的普通人,只能高高地抬頭仰視高處的成功者。因為他們站在低處,腳下什麼也沒有。當今社會,變幻莫測,錯綜複雜。因此在漫長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學會低頭。但學會低頭並不是妄自菲薄與自卑,學會低頭意味的是謙虛、謹慎。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試著去學會低頭,學會認輸。其實這並不難。只須知道,當自己摸到一張爛牌時,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氣不好的時候,對自己手上的一把爛牌說,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會勝利;學會低頭,就是在陷入泥潭時,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潭。只有笨蛋才會在狼狽不堪的時候,對自己的鞋子說,我們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學會低頭,就是上錯了公交汽車時,及時下車,另外坐一輛車子。雷墨曾經說過:「低頭是需要勇氣的」。的確,否則又怎會有明知是輸依然執迷不悟的賭徒呢?回顧歷史,因缺乏這種勇氣而一怒之下殺死了進諫之人歷代君王比比皆是。看看身邊,因為缺乏這種勇氣而釀成大錯的世人舉不勝舉。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到底,結果輸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態,學會低頭,這恐怕應該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吧。確實,像跪射俑一樣,保持生命的低姿態,能避開無謂的紛爭、意外的傷害,更好地保全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老子說,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柔軟勝過堅強,無為勝過有為。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常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就是這個理。俗話說柔可以克剛,在某些特殊時候,一味的剛會被碰得粉身碎骨。低姿態進入你見過打太極拳嗎?無論是陳氏還是楊氏,無論是「四十八式」還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輕靈沉穩,勢斷意連,講究的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天人合一。你一定欣賞過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經常聽流行歌曲。你是否發現,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幾乎每一首歌曲的過門都是舒緩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會帶來歌曲的跌宕起伏、蕩氣迴腸。你觀摩過中國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嗎?當宣紙鋪好,構思瞭然於胸。幾乎沒有幾個畫家會先潑重墨。他們大都先施底色,由淺入深,深淺結合。中國畫講究的是氣韻生動,是韻味,是內涵,是層次。同時他們還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寬」、「留白留餘韻」。以上這些似乎都說明一個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態進入,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打好基礎,蓄足勢頭,把事做好。做人也同理。勾踐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當年風光,全無卧薪嘗膽、當牛做馬的低姿態,是不會滅夫差、平吳國、成霸業的。三國的劉備若無「三顧茅廬」的求賢之舉和平時禮賢下士的謙恭姿態,是不會成鼎足大業的。人的一生要經歷千門萬坎,千曲百折,所面臨的事情不見得件件稱心如意.不會件件量身定做。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調整我們的姿態、心態,否則就可能碰壁。學會低姿態,該低時就低,絕非懦弱和畏縮,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處世不可缺少的修養和風度。亞里士多德說:「高標準的目標和低姿態的言行的和諧統一是造就厚重而輝煌人生的必備條件。」看來低姿態當為生存之態,當為人生常態。唯有「低」才會看得真切,看得生動具體,才可能領悟事物的真諦。低姿態進入並恰當地保持才可能實現所期望的高的結果。感悟人生三天人生到底有多少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我看人的一生無一例外地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經營好這三天,就經營好了一生。昨天的日子很長,說不清有多少天,但不管有多少天,也不管是受到挫折,還是取得輝煌,都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代表將來。比如昨天貧困潦倒的人將來可能會變成富翁;昨天錦衣華食的人將來可能淪為乞人;昨天打工的人將來可能會變成老闆。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上沒有永遠的勝利,也沒有永遠的失敗,勝利和失敗在合適的條件下是能夠轉化的。因此,我們不必為昨天的挫折而萎靡不振,也不必為昨天的輝煌而狂妄自大。只有把過去的挫折和輝煌都作為今天的墊腳石,才能攀登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日子很短。而且正在自己的腳下以秒計算地縮短。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處,接力棒交得好,便會走向輝煌的明天;接力出問題,便會前功盡棄。因此,面對今天,我們不要總是懷念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只有從零開始,腳踏實地,全身心地經營好今天,才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完成,絕不能推到明天。如果總是面對今天望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的明日便是人生的盡頭了,結果不但今天沒有經營好,明天也悄悄地溜走了。明天的日子還有多長?誰也說不清。明天是輝煌,還是落敗?誰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們顯示機遇,又向我們發出挑戰。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絕不平坦,到處布滿荊棘。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好月圓的明天只接納奮鬥不息者。因此,我們只有善於汲取昨天的經驗和教訓,利用今天做好新跨越的準備,鬥志昂揚地去挑戰明天,才能為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車    剎車剎的一生,是阻礙車輛前進的一生。它為了阻礙車輛前進而生,最後因為損耗而不能正常發揮阻礙車輛前進的使命,才光榮退休。車輪喜歡車剎,儘管車剎老跟它過不去。駕駛員呢?每次上路總要先試車剎,看看它是否忠於職守。下坡,車剎要靈;上坡車剎也要靈。遇紅燈,要用車剎;遇綠燈,也離不開車剎。車剎就是為了減速,為了停止;而沒有車剎,也就不能高速,談不上前進。車剎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前進。車剎的一生,其實是前進的一生。 阻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前進。(摘自《中外文摘》)瀕臨絕境有句老話:上帝為你關了這扇門,必定會為你再開一扇窗。在一場船難中,唯一的生存者隨著潮水,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他天天祈禱老天保佑他早日離開此處,回到家鄉。他還每天注視著海上有沒有可搭救他的人,但眼前除了汪洋一片,什麼也沒有。後來,他決定用那些隨他漂到小島的木頭造一間簡陋的木屋,先在這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小屋艱難地搭成了。可是,有一天,當他外出捕捉魚蝦物回到小屋時,突然發現小屋竟然已陷在熊熊烈火之中,大火引起的濃煙不斷向天上躥。他所有賴以維生的東西,都在這一瞬間通通化為烏有。悲憤的他,氣憤地對天吶喊著:「神啊!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眼淚止不住地流下。第二天一早,他被一艘正*近小島的船隻的鳴笛聲吵醒。他得救了!到了船上,他問那些船員說:「你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裡?」「因為我們看到了你的信號,那股濃煙。」他們回答。人陷於困境時,很容易會沮喪。不過,我們真的不該失去信心。下次,當你唯一的小木屋著火時,不要絕望,記住這個故事,把那當成好運來臨前的一股煙霧,一個信號。

林夕夢
推薦閱讀:

夏日裡做最經典的魚香茄子
最新2011神棍們搗鼓出經典光棍節簡訊-你敢發嗎(留一條送給自己吧)
佛教經典語錄大全6
文盲都能看懂命學經典《滴天髓》
夫孝,天之經也……儒家經典引入審判,效果如何?

TAG:經典 | 智慧 | 短文 | 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