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分享之四十四///

《文鈔》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這把學佛的次第也順便講出來了,類似於《佛藏經》:「佛子,不先學小乘,而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要先學聖賢之道,這是我們常說的儒道之學,再學佛法。

這是人之常情,我們世間學問也是如此,我們誰都是先學小學,再學中學,再學大學,都是按照順序,循序漸進的。沒有直接學大學的人,學的再怎麼快,只有跳級,有插班生,沒有先學研究院的。

今天我們學佛法就遇到這樣一個躐等的問題,躐liè超越等級,不按次序。上來我們就學大乘法,沒有小乘法的學習基礎,這是今天佛教之內的奇怪現象。說奇怪也不奇怪,歷史原因造成了今天的怪現象。唐初我們佛教有十個宗,其中包括兩個小乘,這在後來被祖師大德放棄了,用儒道代替。可是近代儒道也被我們放棄了,才有今天只有大乘法的局面。

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遵循祖師大德的教導,恢復儒道,作為大乘法的基礎。故有今天補習三個根的普及教育。

說是三個根,就含著很深的寓意,根,即是主要的基礎課程,仍然不敢廣泛地學習;根,有生髮的寓意,所以從根補習,就是抓住要點學習的道理。儒釋道的基礎是孝道,孝道是儒釋道的根,這個根不恢復,一切的補習都不能有生髮作用。

《孝經》為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從孝生長出來。一切教化也是這個樣子,都從這個根生長出來。佛法也是如此,君不見「凈業三福」第一福上來就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一福是人天道的福報。也就是說,人天道德福的根本就是孝道。

佛菩薩、聖賢都有能力抓住根本,教化眾生,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

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玷diàn過失、污點。名教就是儒教。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這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話,乖舛就是違背的意思,倫常乖舛就是違背倫常,這種人必定是很快會消亡。這個《朱子家訓》的作者叫朱柏廬,明末清初的人,不是我們常講的那個理學家,朱熹,那是宋代的人。

這句話從事上講,教導我們不能違背倫常,應該敦倫盡分,這個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古人講究五倫的關係,所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係可以說是概括了人與人之間全部的關係。而且這五種關係,是人生必須面對的,它是一個客觀存在,是自然之道,不是人為創造。譬如說人一出生他就有父子這一倫,父子,父母跟兒女的關係;君臣,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就像動物它也有父子、有君臣,你看動物裡面,這一群動物它都有個領頭的,那就是君,跟在後面的是臣;夫婦,兄弟,朋友。所以這五倫關係它是自古至今存在著,所以稱為倫常,常是長久,古人有這五種關係,現在人還是這五種關係。

倫常上若有顛倒,不能盡本分,是儒教的罪人,怎麼能學佛法呢?這類的話我們聽多了,可不能麻木不仁,要知道馬上落實,起碼要把本分做到,在什麼位置要做什麼事。做父親的對孩子要有愛心,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事業,要幫助孩子在倫常道德上進步。孩子要盡孝道的本分,對父母要知道順,順其心,順其教,順其意志,又能把父母引導向佛法,都在我們平時修學有明顯的進步,來感化老人。

當我們有能力感化老人的時候,我們的孝道也就差不多盡到本分了。盡孝要比比王希海,盡慈要比比田秀英。那真是舍己利人,利益自己的親人,還不是家庭之外的人。要能做到凡是人,皆須愛,才有可能承擔佛法的教化。

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佛教是出世法,一點也沒有離開世間法,你不是生活在真空裡面,我們一天也離不開生活,五倫五常不做到,仍然是顛倒人際關係,人之間往來一塌糊塗,給老法師丟面子。

佛法也不過是世間法中覺悟而已,真覺悟了,生活就是佛法。老法師常講,會學佛的人,小貓叫小狗跳,都是華嚴境界,不會佛法的人,正讀著華嚴經,還是世間法。

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這本書里有解釋,這是一本印光法師極力稱讚的書,值得一讀。

推薦閱讀:

弟子規講解
教兒教女先教己--落實《弟子規》從我做起
【弟子規]】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弟子規》
弟子規---出則悌

TAG:分享 | 弟子規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