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一方讀了多少育兒書,陪伴了孩子多少時間,而是爸爸媽媽創造的有愛的氛圍。
淪陷在父親教育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了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在1054個家庭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中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2008年,中日韓美四國的研究者發現: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親也已經遠離了孩子。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六傾訴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網友後,其他三國的高中生也僅將父親視為第五傾訴對象。
從上面的調查可見,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難免會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因此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母的世界。長此以往,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融入社會。
這樣的局面該怎麼改善呢?
1.重新把婚姻關係放在家庭關係的首位
你最應該親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把孩子請出你和伴侶的愛床或放在你們的旁邊;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有些話、有些感受只有在單獨相處時才會說出來、才能感受到。
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也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時期。
這不是自私,也不用擔心這樣會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會多出很多愛給孩子。
2.尊重丈夫的育兒理念和方式
女性因為天然的優勢,很早就進入母親的角色,也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有時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對丈夫育兒方式的不認可,覺得不科學、會傷害孩子。在這種焦慮的驅動下,往往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
被批評的父親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及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逐漸地會有種感覺: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好,都要被你說,那我就不做了。
父親的育兒方式只是表達方式跟母親的不一樣,都包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我們制止時,其實也切斷了父子之間愛的流動。
夫妻之間育兒方式的不同,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點是分享,而不是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3.女性需要發展自我,而不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庭主婦。
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沒有其他的愛好和快樂來源,價值感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失衡。
推薦閱讀:
※家庭食育指南:菜市場的啟示
※如何提高親子陪伴質量
※小孩被同齡小孩打,家長是否應該教育孩子打回去?
※如何利用大自然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3個遊戲讓孩子乖乖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