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居:北大簡《雨書》解析 | 中國先秦史

 

 

北大簡《雨書》解析

子居

 

中國先秦史網站 2016年1月8日

 

北大簡《雨書》一篇,收於《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1]中,編撰人陳蘇鎮先生於《北大漢簡中的〈雨書〉》[2]一文曾有相關介紹與討論,其中提到「《雨》篇是用二十八宿紀日的,每月自朔日起,依二十八宿順序排列,每日一宿。朔日無論有雨無雨,皆記其日及宿。他日有雨則記,無雨不記。……學界普遍承認,《日書》用二十八宿紀日應無問題,因而稱之為"二十八宿紀(記、配)日法』。《雨》篇則為這一看法提供了更為完整、確鑿的證據。關於二十八宿紀日法,學界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紀日法是周而復始、從不間斷的……也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紀日法只能在日序紀日法的基礎上使用,由於月份有大小之別,或為30天,或為29天,二十八宿紀日法無法與日序紀日法換算,《日書》等文獻只得將各月的朔日分別固定於某一宿上。《雨》篇為探討這一問題也提供了新的信息。」此點確實非常關鍵,準確地說,包括《雨書》在內的《日書》性文獻所用二十八宿紀日法,並非一定是從不間斷的,因為二十八宿循環十三次只有三百六十四日,所以二十八宿紀日法與回歸年必然有1.2422日的日差,因此在不考慮閏日的情況下,若二十八宿中每個星宿皆只對應一日,每年最後必然有一日是不屬於二十八宿中任何一宿。換言之,若要排滿回歸年的365天,則最後的危宿就要對應兩日。這一點,與南宋以來的二十八宿連續注歷不同。關於二十八宿紀日法的研究,劉樂賢先生《睡虎地秦簡〈日書〉二十八宿紀日法補證》[3]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可參看。

陳蘇鎮先生於《北大漢簡中的〈雨書〉》中言「二十八宿紀日是否周而復始、從不間斷?以往未見直接證據。《日書乙種·天閻》篇有"二月東壁廿八日』、"七月七星廿八日』、"八月軫廿八日』字樣,未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及其星宿的記載。《日書乙種》還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一些特定日期的行事吉凶。這些日期是:"正月,營室……東臂(壁)……(二月)奎…… 婁……三月,胃……卯(昴)…… 四月,畢……此(觜)巂……參……五月,東井……輿鬼……六月,酉(柳)……七星……七月,張……翼……軫……八月,角……亢……九月,氐……方(房)……十月,心……尾……箕……(十一月)斗……牽牛……十二月,婺女……虛……【危】』。這裡二十八宿依次排列,自正月至十二月,每月只記兩或三宿。有學者解釋說:一月兩宿者指當月朔日和三十日,一月三宿者指當月朔日和三十、三十一日。我們還可提出另一種解釋,即這些星宿都是每月月初和月末可能重複出現的,具體說來,四、七、十、十二月出現的是月初朔、二、三日和月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之宿,其餘各月出現的是月初朔、二日和月末二十九、三十日之宿。這樣一來,這段文字所說的便是一年中所有月末月初四五日間的行事吉凶。這段文字為何只記錄這些特定日期而不及其他?目前尚不清楚。但從形式上看,二十八宿紀日法的確像是周而復始、從不間斷的。關於這一點,《雨》篇提供了新的證據:"五月,東井,小雨。【3190】……二旬九日,東井,雨。【2251】八月朔,角,大雨。【3905】……二旬九日,角,風且雨。【5115】』這條材料告訴我們,五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皆為"東井』,八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皆為"角』,其他各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當亦相同。然則二十八宿紀日系周而復始,可以肯定無疑了。」與陳蘇鎮先生所舉的例子類似,《禮記·月令》、馬王堆帛書《五星占》、《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開元占經》卷二十三引《春秋緯》和《甘氏星經》等都不難見到這樣二十八宿與十二月或十二歲、十二次對應的內容,筆者在《北大簡〈荊決〉解析》[4]中已分析了其中部分內容相互間的差異,這裡值得指出的則是,十二次中各個次所包含的星宿差別,決定了二十八宿紀日法中哪個月是三十一日,即十二次中包含兩個星宿的即對應於三十日的節氣月,十二次中包含三個星宿的即對應於三十一日的節氣月。由此不難知道,《日書》的十二次劃分與《史記》等書皆有區別。

早在1946年,錢寶琮先生已於《論二十八宿之來歷》中論及:「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為觀察月之行度而建立,殆無疑義。《呂氏春秋·圓道》篇雲"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圓道也』,可為明證。月行於天約二十七日又三分日之一而周,約計日旅一星,經二十七日余而復抵原星,故取二十八為宿舍之數。《春秋》經,魯庄公三年冬"公次於滑』,《左傳》云:"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孔穎達疏云:"舍者,軍行一日而舍息也。』月平均每日約行一星之程,故稱二十八星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過二宿或三宿則稱一次也。」所說甚是,《太白陰經·火攻具》即言:「假如正月雨水,一日夜半,月在營室八度;至後二日夜半,行十三度少強,即至東壁五度;至後三日夜半,行十三度少強,即至奎九度。順行二十八宿,每日夜行十三度少強,二十八日一周天,其晦、朔二日月不見,他皆仿此。」因此取恆星月的近似周期二十八宿來紀日,在天文觀測不夠便捷、精密的先秦時期,短期內不失為一種較為方便易行的推步法,而推步法中較簡便易於掌握的內容,又經常會轉為人們認識天人關係的理論依據,並人為擴大使用範圍,進一步轉化為《日書》類的擇日依據,從而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指導性因素,估計這就是《日書》類文獻中經常可以見到二十八宿紀日法的緣故。

古人以月躔占風雨的觀念,起源甚早,在《尚書·洪範》中即有「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孔傳:「箕星好風,畢星好雨。」《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孫子兵法·火攻》:「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可見以月躔占風雨的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非常流行,《雨書》以雨佔為主,風占內容甚少,因此《孫子兵法》所說內容在《雨書》中看不出有多少相對應的部分,而「畢星好雨」在《雨書》中則確實有相當的反映。

關於簡序調整,據各簡行文及簡背劃痕,簡11內容應屬正月,位置在簡3之前,與簡2之間尚缺失一簡,簡10與簡12當相鄰。

 

雨書(寬式釋補)

 

·正月朔營室,雨。不雨,春肅。三日奎,雨。不雨,電乃重作,春乃多寒,夏有雹。七日畢,小雨。九日參,小雨。十日東井,雨。不雨,倍僪見,國有舌妖。旬三日七星,小雨。旬七日角,雨。不雨,至七日乃風,春有雪。……不雨,乃風,蟄蟲冬行,□至……

·二月朔奎,雨。不雨,七月雨霜。五日畢,雨。不雨,乃肅,至五月有雹。六日觜巂,小雨。八日東井,雨。不雨,國有令。旬一日七星,大風。旬四日軫,雨。旬五日,雨。不雨,蟄蟲靜,羊牛遲,民有飢事。旬七日氐,雹,蟄蟲發聲盡出,風雨。不雨,麻不為。旬九日心,大風。二旬二日斗,雨。不雨,至奎乃風,雨土,唯疾恙、天妖並行。二旬六日危,小雨。………

·三月朔胃。三日畢,雨。不雨,是謂加光,日月死,民旅行。四日觜巂,小雨。七日輿鬼,雨。不雨,國擘。旬二日軫,……

·四月朔畢,雨,以奮……不雨,乃風。旬一日角,雨。不雨,民疾,有令。旬四日房,大雨。旬五日心,小雨。旬七日箕,小雨。旬八日斗,雨。不雨,有大喪。二旬一日虛,小雨。二旬五日奎,雨,是謂大康,唯歲之祥,歲乃逆暑。不暑,冬雨水。二旬七日胃,大雨。

·五月朔東井,小雨。七日軫,雨。八日角,雨。旬一日房,大雨。旬五日斗,雨。不雨,七日有雹。旬七日婺女,大雨。二旬營室,雨。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歲乃大熟。二旬六日畢,雨,暑。二旬七日觜巂,雨。二旬九日東井,雨。

·六月朔柳,雨。五日軫,風。六日角,雨大澍,暑大至,水氣大來,水乃壯,歲潦。旬一日尾,大雨。旬三日斗,雨,涼風作。七日衰,草木心,民毋疾。風,草木有殃。旬五日婺女,雨。二旬奎,雨,以逆大暑,河乃溢,不溢,山崩地動。二旬……

·七月朔張。四日角,雨,溽暑,七日至。暑不至,是謂兄未,春有雪,澤水涸,有急令。旬箕,小雨。旬一日斗,小雨。旬二日牽牛,厲風雨,辟暑。暑不辟,冬乃雨水。旬四日虛,小雨。旬八日奎,淫雨作,以奮葭莠。飛雕子,不飛,民乃……

·八月朔角,大雨。三日氐,雨。八日斗,小雨,以逆征鳥。鳥不到,乃失時。旬五日奎,雨,寒乃始作,風。旬九日畢,雨不雨,冬雹。二旬七日翼,風。二旬九日角,風且雨。

·九月朔氐,雨,以出芒華,下霜。四日尾,雨。六日斗,雨。不雨,莫殺,民有行。九日虛,小雨。旬二日東壁,大雨。旬三日奎,寒小壯,不至,蟄蟲冬行。旬七日畢,小雨。二旬六日軫,大雨。

·十月朔心,四日斗,雨。不雨,乃不寒。七日虛,雨雪。旬一日奎,雨,山有見雪。旬三日胃,風雨皆作。雨不至,……虎狼。旬八日東井,雨。二旬五日角,雨。

·十一月朔斗,雨。八日奎,寒乃壯。旬胃,小雨。旬二日畢,小雨。二旬六日心,大雨雪……

·十二月朔婺女。二日虛,雨雪。九日昴,小雨雪。旬三日東井,雨。二旬七日斗,風雨皆作。

 

·軫、角得辰、巳,東壁、奎得戌、亥,為子母,子母相得,為大陰,為雨,生蟲。十月多雪,四月雨;十一月多雪,五月多雨;十二月多雪,六月多雨。雪少,其月旱。……

 

·子以雨,二日不晴,乃四日而晴;丑以雨,二日不晴,乃四日而晴;寅以雨,一日晴;卯以雨,三日不晴,乃五日,五日不晴,乃旬晴;辰以雨,一日不晴,乃三日而晴;巳以雨,一日而晴;午以雨,一日晴;未以雨,一日晴,不晴,三日晴;申以雨,三日晴,不晴,乃旬晴;酉以雨,一日晴。戌以雨,四日不晴,乃八日而晴。亥以雨,二日不晴,乃五日晴。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伺戊子、後戊午,雨,兵起。

日入時,有雲如群羊,雨巳至。日出,東方有雲,且赤黃,三日必雨。

 

候風雨:子風辰雨,丑風寅雨,寅風巳雨,卯風午雨,辰風戌雨,巳風午雨,午風即雨,未風酉雨,申風子雨,酉風亥雨,戌風寅雨,亥風卯雨。

……

子盡以此雨則巳雨。子日雨,毋雨,十二日雨。

 

候: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戊己雨,庚辛霽,不乃甲乙為溓。庚辛雨,壬癸霽,不乃丙丁為溓。壬癸雨,戊己霽。

 

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

 

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時少,卯霽。卯,平旦雨,多,食時少,巳霽,見日。辰,雨,毋早暮,皆少,巳霽。巳,雨,毋早暮,多,而夕霽。午,雨,毋早暮,多,遮日。未,雨,毋早暮,多,戌霽。申,雨,毋早暮,少,遮日也。酉,雨,毋早暮,多,戌霽。戌,雨,毋早暮,多,遮日。亥,雨,毋早暮,多……

 

·雷

春始雷東北,東北方歲為上,將惡之。春始雷西前,西前方歲為下,中郎惡之。春始雷東前,東前方歲中中,將軍惡之。春始雷西北,西北方歲中中,□□惡之。□□□□□□□□雷□北,□□□□,雷東前,□□□□;雷□北,陳食必毀;雷西前,或為或不為。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方,黑種吉。雷中央,黃種吉。

 

【釋文解析】

·正月朔營室,雨。不雨,

(春)肅。三日奎,雨。不雨,電,乃種(重)作,春乃多寒,夏有覆(雹)。七日畢,小雨。九日參,小雨。十日東井,雨。不雨,倍矞見,國有舌夭。旬三日七星,小雨。旬七日角,雨。不雨,至七日乃風,春有

(雪)。……不雨,乃風,蟄蟲冬行,□至……

整理者註:「"肅』,縮也。《禮記·月令》:"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鄭玄註:"肅謂枝葉縮慄。』」[5]《雨書》的朔日,只是借用朔望月的月首為朔來指稱每月初一日,因為二十八宿紀日法是用的節月(節氣月),因此每月初一日與天象中的日月合朔無關。《黃帝龍首經》即言:「正月一日宿在室,二日在壁,三日在奎,四日在婁,以次逆行,空月盡日,月宿在壁,二月一日月宿在奎,至月盡日,月宿在婁,三月一日宿在胃,四月一日在畢,五月一日在井,六月一日在柳,七月一日在張,八月一日在角,九月一日在氐,十月一日在心,十一月一日在斗,十二月一日在女。」

《淮南子·天文訓》稱「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所用為顓頊歷,因此可知,《雨書》同樣最初是以顓頊歷的曆元為始。

《雨書》中重視斗日不雨,並且對「不雨」等不應時情況的重視程度由今存部分而言,在《雨書》中是依斗、奎、角、畢、井次遞減弱的。其中,斗為北方七宿之首,屬水;奎為西方七宿之首,屬金;角為東方七宿之首,屬木;井為南方七宿之首,屬火。故不難知道,除一直被視為雨征的畢宿外,其餘四宿在《雨書》中是按五行觀念依據和水的關係遠近判定其重要性的。西、北屬陰,東、南為陽。北方斗宿本即屬水,因此最為重要;西方奎宿為金生水,故重要性次之;東方角宿為水生木,因此重要性遞減;南方井宿為水克火,故在四宿中重要性最低。

與整理者所舉《月令》內容相似,《管子·幼官》有「春行冬政,肅。」《文子·下德》有「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立春為春季之始,估計《雨書》的作者以此推論立春不雨則春季少雨,春季少雨自然會導致草木皆肅,所以說「不雨,春肅」。

整理者註:「"覆』字,本篇凡五見,皆與當"雨』而"不雨』有關,似可訓為"敗』。《左傳》閔公元年冬"覆昏亂』,杜預註:"覆,敗也。』」[6]筆者則以為,「覆」當讀為「雹」。《開元占經》卷一百一引《考異郵》曰:「陰陽專精,凝合生雹。雹之言,合也。」董仲舒曰:「雹者,陰氣脅陽也。」京房曰:「凡雹過,大人君惡聞其過也,抑賢不與共位,小人取利,布幣私施,所愛人專施不普,當雨不雨,天反下雹。」

《史記·天官書》:「奎曰封豕,為溝瀆。」《五行大義》卷三:「豕,水畜。」《開元占經》卷六十二引《甘氏》曰:「奎星動,有溝瀆之事。」又引《荊州占》曰:「奎中星明者,水大出。」因此奎宿主水,在《雨書》中屬於特別重視是否不雨的星宿。「電,乃種作」當讀為「電乃重作」。在先秦兩漢時人的觀念中,雷電當始發於二月,如《逸周書·時訓》:「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初春不雨,為陰陽不和之象[7],所以有「電乃重作,春乃多寒,夏則雹。」《開元占經》卷一百二引《莊子》曰:「陰氣伏於黃泉,陽氣上通於天,陰陽交爭,故為電。」又引京房曰:「電生火,有所擊,極陰生陽之象。」

整理者註:「"倍矞』,馬王堆帛書《日月風雨雲氣占》甲、乙篇皆作"倍譎』,《呂氏春秋·明理》作"倍僪』,高誘註:"倍僪……日旁之危氣也。在兩旁反出為倍,在上反出為僪。』」[8]該詞又作「背譎」、「背穴」,如《淮南子·覽冥訓》:「君臣乖心,則背譎見於天。」《漢書·天文志》:「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虛實闊狹,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歷斗食,彗孛飛流,日月薄食,暈適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風襖,怪雲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雨書》重視畢宿日雨或不雨,這一觀念淵源可追溯到《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只是在《詩經》中尚屬觀察實際天象,而《雨書》中已只是以二十八宿記日了。《史記·天官書》:「東井,為水事。」《索隱》引《元命包》云:「東井八星,主水衡也。」《開元占經》卷六十三引《黃帝占》曰:「東井,天府法令也,天讒也。……東井主水……井中六星,主水衡,其星明,大水橫流。」又引《孝經章句》曰:「東井為天渠。」所以井宿日雨或不雨,在《雨書》中是次於畢宿日被重視的。

整理者註:「"舌夭』,其意不明,既是"不雨』的結果,當與陽氣過盛有關。《漢書·五行志》:"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厥咎僭,厥罰恆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口舌之癇。』"詩妖』指"怨謗之氣發於歌謡』。"口舌之癇』指人"多病口喉效』。"舌夭』或與之有關。」[9]筆者以為,《雨書》中似是以春夏秋「不雨」為陰氣盛,冬季「不雨」才是陽氣盛。舌夭,當即口舌之妖,《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兌為口舌,口舌之妖,動於靈石。」東井為天讒,前文言「倍矞見」,為君臣、上下離心相背之象,因此是「國有舌夭」。

正月十六日節氣為雨水,角宿日為雨水後一日,從角宿日起數七日至箕宿日,箕星好風,因此有「至七日乃風」。《雨書》中,角宿日是僅次於斗宿日和奎宿日被重視的日期,因此該日「雨」或「不雨」,同樣經常會被著重提及。按《雨書》作者的觀念,入春當雨,因此不雨的日期在該月中越靠後,則陰氣越盛,春寒越嚴重,由朔日時不雨的「春肅」,至三日時不雨的「春多寒」,至十七日時不雨的「至七日乃風,春有雪」,不難看出越往後出現不雨則預示者春季會越冷。

在正月內容的最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三枚簡。」[10]整理者認為簡2與簡3之間缺三枚簡,而按筆者前文所言,簡11當調整至簡3之前,簡2與簡11之間應該僅缺一枚簡。

 

·二月朔奎,雨。不雨,七月雨霜。五日畢,雨。不雨,乃肅,至五月有覆(雹)。六日訾(觜)巂,小雨。八日東井,雨。不雨,國有令。旬一日七星,大風。旬四日軫,雨。旬五日,雨。不雨,蟄蟲青(靜),羊牛遲,民有幾(飢)事。旬七日氐,覆(雹),蟄蟲發聲盡出,風雨。不雨,麻不為。旬九日心,大風。二旬二日斗,雨。不雨,至奎乃風,雨土。唯疾恙、天夭竝(並)行。二旬六日危,小………

二月一日為奎宿日,此日不雨預示著「七月雨霜」,霜降當在九月,因此「七月雨霜」即為秋早寒。

《開元占經》卷六十三引《黃帝占》曰:「東井,天府法令也。」故「八日東井……不雨」為「國有令」。

「旬五日」句下,整理者註:「"五曰』下脫"角』字。」[11]《開元占經》卷六十引《春秋緯》曰:「角二星,天關也,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因此如前文所言,《雨書》對於角宿日雨或不雨也非常重視。《開元占經》卷六十引《黃帝占》曰:「視兩角星明,王道大治;其星微小不明,王道失政,輔臣不言。」因此角宿日不雨,為失時政之象。

  整理者註:「"青』,讀為"驚』。青,清母耕部,驚,見母耕部,音近可通。《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蟄蟲始振。』孔穎達疏:"謂之驚蟄者,蟄蟲驚而走出。』」[12]筆者則以為,「青」當讀為「靜」,二月初一日為驚蟄,《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咸動,啟戶始出。」因此十五日不雨,即為驚蟄失時,蟄蟲當出不出,即「蟄蟲靜」。《觀象玩占》卷四十二:「二月……十七、十八日,當雨不雨,蟲冬不蟄。」所說與此類似。

  整理者註:「"羊牛遲』,《銀雀山漢墓竹簡(貳)》《五令》篇有"馬牛遲』、"羊□遲』字樣。"遲』通"夷』。《匡謬正俗》卷八:"遲,即夷也。古者遲、夷通用。』"夷』又為"痍』之假借,訓為傷。《易·明夷》鄭玄註:"夷,傷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部》:"凡注家雲『夷,傷也』者,謂夷即痍之假借也。』」[13]這裡的牛羊傷當也是指的受春寒影響。《開元占經》卷六十引石氏曰:「角,一名天田。」角宿日不雨則有田獲不足之徵,因此「民有飢事」,同樣是受春寒影響。《禮記·月令》:「仲春之月……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可以參看。

整理者註:「"麻不為』,《易緯通卦驗》:"小寒……未當至而至,多病身熱,來年麻不為。』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厲彗,有小兵,黍麻為。』為,有長成、成熟之意。《史記·天官書》"戎菽為』,《集解》引孟康曰:"為,成也。』《淮南子·本經》"君臣不和,五穀不為』,高誘註:"不為,不成也。』」[14]先秦兩漢時期,百姓普遍衣麻,《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春寒則會而導致種植大麻失時,《氾勝之書》:「種枲:春凍解,耕治其土。春草生,布糞田,復耕,平摩之。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晚則皮不堅。寧失於早,不失於晚。獲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夏至後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可見春寒必然會導致影響,而不雨,則是春寒的氣候特徵。「旬七日氐」即春分的次日,至二月中,春寒的影響明顯要重於一月。前面「民有飢事」已是民無食,這裡「麻不為」則更是民無衣了。

整理者註:「"天夭』指祅(妖)星。馬王堆帛書《五星占》:"太白先其時出,為月食;後其時出,為天夭及槥(彗)星。』《史記·天官書》:"太白……出蚤為月食,晚為天夭及彗星。』《漢書·天文志》略同,唯"天夭』作"天祅』。師古注引晉灼曰:"祅星,彗孛之屬也。』」[15]「疾恙」,整理者則讀為「禨祥」,估計整理者因為以「天夭」為妖星,因此認為前面的「疾恙」當讀為「禨祥」,筆者則以為,「疾恙」即疾病。「至奎乃風」則是由北方七宿之首進至西方七宿之首。《開元占經》卷三引《墨子》曰:「商紂不德,十日雨土於毫。天雨土,君失封。」又引《易飛候》曰:「天雨土,是大凶,民人負子東西莫居其鄉。」故「雨土」為失政之象。《開元占經》卷六十一引甘氏曰:「將有天下之事,占於南斗也。」又引郗萌曰:「南斗星明,五穀大熟,其臣得勢而親近,治道和平,風雨順時;斗星不明,五穀不收,移徙位直其臣逐,風雨不節天下病。」因此斗宿日不雨,有「疾恙、天夭並行」。

在二月內容的最後,整理者註:「此處應缺一枚簡。」[16]筆者以為,「小」字後當可補「雨」字。

 

【·三】月朔胃。三日畢,雨。不雨,是胃(謂)加光,日月死,民旅行。四日訾(觜)巂,小雨。七日輿鬼,雨。不雨,國薜(擘)。旬二日軫,……

整理者註:「"日月死』,指某種天象。《靈台秘苑》卷七"日凶變』條曰:"日出三竿,亭口無光,日月病。』又曰:"日未入,亭無光,日月死。』具體含義不詳。」[17]《靈台秘苑》卷七:「日變異狀:日出三竿,亭口無光,日月病;又曰,黃色無光占,侯王病。日未入亭無光,日月死;朔日色紫,為喪,為侯王死。」將前後文相比較不難看出,「日月」是與「侯王」相對的,因此,筆者認為「日月」當是指國君和其妻,《開元占經》卷六十二引郗萌曰:「畢星動搖,有讒臣。畢一星亡,為喪,一曰為兵。畢中星出,國內亂,一曰國無主。」其中的「為喪」和「國無主」或即可與《雨書》此處的「日月死」對應。

整理者註:「"旅』下一字殘存右半,作"亍』,應為"行』字。」[18]結合前文的「日月死」,則「民旅行」似是指民眾流離失所。

整理者註:「"薜』,讀如"檗』,義為破裂。《周禮·考工·瓶人》:"凡陶瓶之事,髻墾薜暴不入市。』鄭玄註:"薜,破裂也。』」[19]據《方言箋疏》卷六:「《眾經音義》卷九引《廣雅》:"擘,分也,音補革反。』《玉篇》同。高誘注《淮南·要略訓》云:"擘,分也。』《內則》云:"塗皆干,擘之。』《考工記》:"旊人,髻墾薛暴。』鄭註:"薛,破裂也。』《喪大記》:"絞一幅為三不辟。』《正義》云:"古字假借,讀闢為擘。」故「國薜」即「國擘」,為邦國分裂之意。不難看出,由一月時「不雨」到二月「不雨」再到三月「不雨」,其嚴重程度是逐級遞增的,「不雨」自「春肅」至「國薜」,當皆旨在凸顯春雨的重要性。

在三月內容之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及內容推測,此處應缺兩至三枚簡。」[20]而由簡6所記自「三月朔胃」已至「旬二日軫」判斷,當以只缺兩枚簡的可能性為大。

 

·四月朔畢,雨,以奮……不雨,乃風。旬一日角,雨。不雨,民疾,有令。旬四日房,大雨。旬五日心,小雨。旬七日箕,小雨。旬八日斗,雨。不雨,有大喪。二旬一日虛,小雨。二旬五日奎,雨,是胃(謂)大康,唯歲之恙(祥),歲乃達〈逆〉暑。不暑,冬雨水。二旬七日胃,大雨。

「以奮」後,整理者註:「此簡下殘,末尾一字殘存上半部,參第一二簡"以奮草木』、第一六簡"以奮葭莠』之文,應為"奮』字。」[21]四月十一日角宿日,不雨則夏寒,民困,國有刑令。《開元占經》卷六十引《黃帝占》曰:「視兩角星明,王道大治;其星微小不明,王道失政,輔臣不言。……角星明而潤澤,朝臣有次第;兩角微小而不明,天下有兵,德令不行。」可參看。十八日斗宿日不雨「有大喪」,當即國喪,《周禮·天官·宰夫》:「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治之。」鄭註:「大喪,王、後、世子之喪也。」《開元占經》卷六十一引《聖洽符》曰:「南斗者,天子之廟,主紀天子壽命之期。」又引甘氏曰:「南斗,天子壽命之期也。」二十五日奎宿日「逆暑」,與《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的「又五日,小暑至」正合。《雨書》中奎宿日雨,皆為應時吉象。此處的「二旬五日奎,雨,是謂大康,唯歲之恙祥」和下文的「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歲乃大熟」皆可證。若夏當暑不暑,則冬當寒不寒,因此四月奎宿日不雨,則有「不暑,冬雨水」。

明代萬民英《星學大成》卷三十:「正月朔起室,二月奎,三月胃,四月觜,五月鬼,六月星,七月翼,八月亢,九月房,十月尾,十一月斗,十二月虛。」自四月起,除「十一月斗」外,星宿日皆後錯一日,與《雨書》不同,或是別有所本。

 

·五月〖朔〗東井,小雨。七日軫,雨。八日角,雨。旬一日房,大雨。旬五日斗,雨。不雨,七日有覆(雹)。旬七日婺女,大雨。二旬營室,雨。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歲乃大孰(熟)。二旬六日畢,雨,暑。二旬七日訾(觜)巂,雨。二旬九日東井,雨。

整理者註:「"月』下脫"朔』字。」[22]五月初一為芒種,「旬五日斗」為夏至前一日,《禮記·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谷。」《管子·幼官》:「夏……行冬政,落,重則雨雹。」與「不雨,七日有雹」相應。五月二十二日奎宿日,養長草木,草木條幹茁壯成節,是植物生長狀態良好的表現,因此說「歲乃大熟」。五月記雨多達十一個星宿日,為十二個月中最多的,這與夏至前後多雨是相應的,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季節就是始於這個時候。

 

·六月〖朔〗柳,雨。五日軫,風。六日角,雨大澍,暑大至,大〈天〉氣大來,水乃壯,歲潦。旬一日尾,大雨。旬三日斗,雨,輬風作,七日衰,草木心,民毋疾。風,草木有央(殃)。旬五日婺女,雨。二旬奎,雨,以逆大暑,河乃洫(溢),不洫(溢),山傰(崩)地動。二……

整理者註:「"月』下脫"朔』字。」[23]這個情況與上月同,六月初一為小暑,六月十六日為大暑。《尚書大傳》卷四:「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鄭玄註:「暴雨也。」六月六日為角宿日,「雨大澍」是陽氣大盛,且日近大暑,所以有「暑大至」。

  整理者註:「"大氣』,"大』疑為"天』之訛。《禮記·月令》孟春:"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24]筆者則以為,古代言「天氣」,往往是說上、下,或是升、降,似未見稱往、來之例,因此這裡的「大氣」或當是「水氣」之誤。《素問·至真要大論》:「清氣大來,燥之勝也。……熱氣大來,火之勝也。……寒氣大來,水之勝也。……濕氣大來,土之勝也。……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可以類觀。

整理者註:「"潦』,同"澇』。《玉篇·水部》:"潦,亦作澇。』《廣韻·號韻》:"澇,淹也,或作潦。』」[25]《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水潦盛昌,神農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荀偃、士匄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五月庚寅,荀偃、士匄帥卒攻逼陽,親受矢石。甲午,滅之。」可見古人以六月水潦為常。

整理者註:「"輬』,同"涼』。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輬,"《史記》只作涼』。《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26]此處當對應《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證以《呂氏春秋·季夏紀》:「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蚈。」《淮南子·時則訓》:「涼風始至,蟋蟀居奧,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蚈。」是《月令》的「溫風」當為「涼風」。《史記·律書》:「涼風居西南維,……六月也,律中林鐘。」同樣以涼風始於六月。六月十三日斗宿日後七日為奎宿日,因此「七日衰」就是指以斗宿為始的北方七宿所值日。

整理者註:「"草木心』,"心』疑讀"浸』。心,心母侵部,浸,精母侵部,音近可通。《淮南子·原道訓》:"潤於草木,浸於金石。』《文選·張衡東京賦》:"澤浸昆蟲。』薛綜註:"浸,潤也。』」[27]筆者則以為,「心」當讀為「蔘」,《鶡冠子·道端》:「白蔘明起,氣榮相宰。」陸佃解:「蔘,垂貌也。」

在六月內容之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28]筆者則以為,以簡背劃痕和六月簡文判斷,此處當是只缺一枚簡,且現在簡文最後的「二」字後當可補「旬」字。

六月十六日虛宿日為大暑,因此六月二十日奎宿日的雨可以認為是「以逆大暑」,《逸周書·時訓》:「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雨書》作者以六月河溢為常,與《國語》觀念相近。《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河溢則不塞,不塞則不竭,反之則有「不溢,山崩地動」。

 

·七月朔張。四日角,雨,辱(溽)暑,七日至。暑不至,是〓兄未,春有

(雪),澤水固(涸),有急令。旬箕,小雨。旬一日斗,小雨。旬二日牽牛,厲風雨,辟暑。暑不辟,冬乃雨水。旬六〈四〉日虛,小雨。旬八日奎,淫雨作,以奮葭莠。非雕子,不非,民乃……

「是〓」,整理者讀為「是是」,注言:「"是是』,前者為代詞,後者為判斷動詞。這種用法又見於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詰》篇及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等。」[29]所說不確,勞曉森先生《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札記》指出:「"是〓』整理者讀為"是是』。 按楊錫全先生通過對簡帛文獻中相同或類似文句的比較研究,指出"是〓』即"是謂』之省寫。 此處的"是〓』亦當讀為"是謂』。」[30]七月節氣為立秋、處暑。溽即濕,《說文·水部》:「溽,濕,暑也。從水辱聲。」《文選·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李善注引《廣雅》:「溽,濕也。」《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溽蒸。」王冰註:「溽,濕也。」七月四日角宿日,仍在三伏之內,一般為末伏,因此當有持續的暑熱和降雨。角宿日後數七日為北方七宿之首的斗宿日,故「七日至」即是指東方七宿所值的七日。這幾天如果暑氣不至,則預示著寒氣盛,因此可以推測「春有雪」。《逸周書·時訓》:「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可見「水始涸」本當在八月,若陰勝陽,則有早寒,故七月就出現「澤水涸」。陰為刑,所以是「有急令」。

《醫心方》引《堪輿經》[31]曰:「正月朔一日營室,二月朔一日奎,三月朔一日胃,四月朔一日畢,五月朔一日井,六月朔一日柳,七月朔一日翼,八月朔一日角,九月朔一日氐,十月朔一日心,十一月朔一日斗,十二月朔一日女。」[32]以七月朔日為翼,與《雨書》不同。

整理者註:「"辟』,訓為"除』。《小爾雅·廣言》:"辟,除也。』」[33]七月十二日牛宿日,這個時間點與出伏的時間大致接近,因此為「辟暑」。若「暑不辟」則是陽氣過盛,溫度過高,所以可推測冬不寒,不寒不足以形成雪,故有「冬乃雨水」。

  整理者註:「依二十八宿順序,七月旬四日為虛,旬六日為營室,此處"六』當為"四』之誤。」[34]虛宿日於春季未見記雨,夏記小雨一,秋記小雨二,冬記雨雪二,而且一次不雨之徵也沒有記錄。若假設春季三月的虛宿日也記有小雨,那麼這就會體現出一種相當整齊的規律,似乎表明虛宿日也是有特定代表意義的。

整理者註:「"非』,通飛,"雕』,同鵰。"雕子』,即雛鷹。」[35]所說不確。雕為鳥綱隼形目鷹科雕屬的總稱,鷹為鳥綱隼形目鷹科鷹屬的總稱。古代雖然分類沒有現在動物學那麼嚴格,但大體上二者是能夠區別的,這一點由二者往往並稱但從不互注即可以判斷。《山海經·南次二經》:「鹿吳之山……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郭璞註:「雕,似鷹而大尾長翅。」宋代蔡卞《毛詩名物解》卷八:「鵰,狀似鷹而大,黑色,俗呼皂鵰,一名鷻。」可見古代普遍認為雕比鷹大。因此,無論是按古代稱謂還是現代動物學分類,說「雕子」就是「雛鷹」都是不準確的。七月十八日奎宿日,《大戴禮記·夏小正》:「七月,秀雚葦……時有霖雨。」與這裡的「淫雨作,以奮葭莠。」正相吻合。

  在七月內容之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36]筆者則以為,此處僅缺一枚簡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八月朔角,大雨。三日氐,雨。八日斗,小雨,以逆正鳥。鳥不到,乃失時。旬五日奎,雨,寒乃始作,風。旬九日畢,雨。不雨,冬覆(雹)。二旬七日翼,風。二旬九日角,風且雨。

整理者註:「"正』,鳥名。《儀禮·大射》鄭玄註:"齊魯之間名題肩為正。正、鵠,皆鳥之捷黠者。』」[37] ee先生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小識》帖一樓指出:「"正鳥』應讀為"征鳥』,即征行之鳥,今所謂候鳥。」[38]所說是,《呂氏春秋·季冬紀》:「征鳥厲疾。」高誘註:「征,猶飛也。」陳奇猷《校釋》:「高以征鳥為飛鳥,鄭注《月令》謂"征鳥,題肩也。齊人謂之擊征,或名曰鷹,仲春化為鳩。』,疑皆未得。征當讀"出征』之徵,征鳥即指雁言。」鄭玄以征鳥為鷹,但鷹屬多數皆為留鳥,基本不存在「以逆征鳥,鳥不到,乃失時」的情況,因此征鳥當理解為候鳥。《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八月的節氣即白露、秋分,可見征鳥確是指以鴻雁為代表的候鳥。

八月十五日奎宿日,即秋分前一日,因為已迫近秋分,所以是「寒乃始作」。八月十九日畢宿日,不雨則為寒氣盛,因此預計冬季會更冷,雪凝為雹,故有「冬雹」。

 

·九月〖朔氐〗,雨,以出芒華,下霜。四日尾,雨。六日斗,雨。不雨,莫殺,民有行。九日虛,小雨。旬二日東辟(壁),大雨。旬三日奎,寒小壯。不至,蟄蟲()冬行。旬七日畢,小雨。二旬六日軫,大雨。

整理者註:「此簡下殘,拼接後知應缺"朔氐』二字。」[39]九月節氣為寒露、霜降,《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有「下霜」。芒,即芒草,禾本科芒屬植物,這裡所說的當是紫芒,據《中國植物志》:「紫芒……花果期8-10月,產于吉林、河北、山東、陝西、江西等省。」[40]與《雨書》相合。

九月六日斗宿日,「不雨,莫殺」,整理者者讀「莫殺」為「暮殺」,誤。殺,指霜殺草木。《文選·顏延年〈祭屈原文〉》:「溫風怠時,飛霜急節。」李善註:「溫風長物,飛霜殺物也。」 《集韻·漾韻》:「霜,霣霜殺物也。」九月當降霜殺草木,不雨則不時,因此有「莫殺」,《春秋·僖三十三年》:「隕霜不殺草,李梅實。」杜註:「無傳。書時失也。周十一月,今九月,霜當微而重,重而不能殺草,所以為災。」即是其例。

九月十三日奎宿日,在節氣霜降之前三日,因此有「寒小壯」,《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蟄蟲咸俯在內。」若寒氣不至,則是陽氣過盛,蟲不冬蟄,所以會有「蟄蟲冬行」。《禮記·月令》:「(仲秋之月)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孟冬之月)行夏令,則國多暴風,方冬不寒,蟄蟲復出。」與《雨書》在月份上略有差別,但意思是大致一樣的。

 

·十月心,四日斗,雨。不雨,乃不寒。七日虛,雨

(雪)。旬一日奎,雨,山有見

(雪)。旬三日胃,風雨皆作。雨不至,……虎狼。旬七〈八〉日東井,雨。二旬五日角,雨。

  整理者註:「"月』下脫"朔』字。」[41]十月節氣為立冬、小雪。十月四日斗宿日,入冬當寒,不雨則不時,因此有「不雨,乃不寒」。十月七日虛宿日「雨雪」,說明此時氣溫偶爾會降至零度以下。由之後又數次雨可見,該月平均氣溫仍然是在零度以上的。

  整理者註:「"見』,讀作"?』。《爾雅·釋天》郭璞註:"?,水雪雜下者。』」[42]筆者以為,「見」不必讀為「?」,「山有見雪」本就可通,《大戴禮記·夏小正》:「囿有見韭……時有見稊……囿有見杏。」即是其句例,「山有見雪」當是指山上會見到不消融的雪。

  整理者註:「"七』,當作"八』。依二十八宿順序,十月旬七日為"參』,旬八日為"東井』。」[43]該簡上端殘,約缺十五個字左右,依《雨書》之例,所缺部分似是「□□□□。旬五日畢,雨。不雨,□□□□」。

 

·十一月〖朔〗斗,雨。八日奎,寒乃壯。旬胃,小雨。旬二日畢,小雨。二旬六日心,大雨

(雪)

整理者註:「"月』下脫"朔』字。」[44]十一月初一斗宿日,節氣為大雪,此時還能經常下雨,說明《雨書》作者所處地區此時低空氣溫尚能經常在零度以上,而且濕度仍然比較大。十月十六鬼宿日為冬至,十月二十六日心宿日「大雨雪」,說明大約相當於陽曆一月一日時該地區低空氣溫才降至零度以下,這樣大致上就可以排除黃河以北、秦嶺以西、長江以南、江淮下游的大部分區域。故《雨書》作者所處地區大致在中原偏南地區。《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雖然描述內容與《雨書》接近,但明顯氣候更為寒冷。

 

·十二月朔婺女。二日虛,雨

(雪)。九日卯(昴),小雨

(雪)。旬三日東井,雨。二旬七日斗,風雨皆作。

  十二月初一女宿日,節氣為小寒,十二月十六星宿日,節氣為大寒。自上月二十六日心宿日至本月九日昴宿日依次由「大雨雪」、「雨雪」、「小雨雪」逐步減弱,說明《雨書》作者所處地區以陽曆一月一日左右為最寒冷的時段,此後即逐步回暖,氣溫經常處於零度以下的時間段大約為十五天到二十天左右。至陽曆一月二十日左右,該地的低空氣溫就回升到了零度以上。《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則合於節氣小寒、大寒,仍在結冰期之內。這一情況意味著,若以《月令》和二十四節氣為基準,那麼《雨書》作者所處地區要較之更為溫暖濕潤。因此,《雨書》作者大概是生活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生活區域大約是以南陽為中心,以西安、鄭州、襄樊、信陽為大致邊界的這一區域範圍之內。

 

·軫、角得辰巳,東辟(壁)、奎得戌亥,為子母,子母相得為大陰,為雨,生蟲。十月多

(雪),四月雨。十一月多

(雪),五月多雨。十二月多

(雪),六月多雨。

(雪)少,其月旱。……

整理者註:「"四月雨』,據下文文例當作"四月多雨』。」[45]高一致先生在《北大漢簡〈雨書〉初讀》中言:「簡25"軫、角得辰巳』、"東辟(壁)、奎得戌亥』,軫為二十八宿之東方七宿之一,角為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之一。軫、角各自對應的地支為巳、辰。東壁亦作壁,為二十八宿之北方七宿之一,奎為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之一。壁、奎各自對應的地支為亥、戌。簡文"辰巳』或應斷讀開,後"戌亥』同。」[46]所說是,《玉照定真經》:「戌亥為天門,為天醫;辰巳為地戶,為地醫。」《赤松子章歷》卷四:「戌亥絕陽之鄉為天羅,辰巳絕陰之地為地網。」《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戊巳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王冰注引《遁甲》:「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天門在戍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角屬辰,軫屬巳。」當都是據式盤為說,角得辰、軫得巳、奎得戌、壁得亥,為「子母相得」。《史記·律書》:「十母,十二子,鐘律調自上古。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而度也。」是以天干為母,地支為子。《雨書》中則似是以天干為父,地支為母,二十八宿為子,因此有「軫、角得辰巳,東壁、奎得戌亥,為子母」之說。

「其月旱」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三枚簡。」[47]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季,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若該年濕度大,自然冬季多雪、夏季多雨,若該年濕度小,自然冬季少雪、夏季旱。

 

·子以雨,二日不星,乃四日而星。丑以雨,二日不星,乃四日而星。寅以雨,一日星。卯以雨,三日不星,乃五日,五日不星,乃旬星。辰以雨,一日不星,乃三日而星。巳以雨,一日而星。午以雨,一日星。……〖酉以〗雨,一日星。戌以雨,四日不星,乃八日而星。亥以雨,二日不星,乃五日星。

整理者註:「本篇之"星』,皆讀為"晴』。《春秋繁露·止雨》:"未至三日,天暒亦止。』盧文弨校語曰:"暒,與晴同。舊本作星。』」[48]《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於桑田。」《經典釋文》卷五:「星,《韓詩》云:"星,晴也。』」清代胡承珙《毛詩後箋》卷四:「姚姬傳曰:"古晴字本作甠,甠亦作星,若星辰字自作曐。……世久以星字當曐辰之曐,此詩偶存古字耳。甫晴而駕,足以為勤矣,若見星而行,乃罪人與奔喪者之事。』……漢初已多用"晴』,少用"星』,故《韓詩》以今字明古字,謂"星』即"晴』字,非訓"星』為"晴』。《韓非子·說林下》曰:"荊伐陳,吳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星。』此亦古"晴』字之僅存者。」[49]所引《韓非子·說林下》文,《說苑·指武》作:「楚莊王伐陳,吳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可證所說「星」即「晴」字甚確。

  「酉以」之前,整理者註:「此處缺兩枚簡,內容是"未』、"申』兩條。北京大學藏秦簡《日書》有"未雨,一日星,不星,三日而星』之文。北大漢簡《日書》有"申雨,三日星,不星,乃十日星』之文。這兩條文字可補此處之缺。」[50]整理者分別引用北大秦簡《日書》和北大漢簡《日書》,似乎說明二者各有殘缺,恰能互補。兩種《日書》中地支與「雨」字之間都不像《雨書》這樣有「以」字,當說明兩種《日書》很可能都比《雨書》的成文時間要早。考慮到北大漢簡《日書》中也有可以與《荊決》對應的《日·荊》文字,似乎說明北大漢簡《日書》是《荊決》、《雨書》等篇的主要來源之一,現在的《荊決》、《雨書》等篇是從《日書》等材料中抄錄出來並經過不同版本的校對和抄錄者增改的。

  整理者註:「北大秦簡《日書》有"酉雨,一日而星』之文。據此,

"以』上缺字應為"酉』。」[51]所謂「一日晴」,即當日晴。「酉以雨,一日而晴」就是說酉日下雨,當天就會晴。

此段之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52]由於該段內容從子至亥已經很完整,所以可知缺失的兩枚簡內容當是上部為兩句獨立的內容,下部為整理者於「候」節注文所言「"戊己雨……』和"庚辛雨……』」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司(伺)戊子,後戊午,雨,兵起。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當是指癸亥的雨若延續到甲子日未停,則會連下六日的雨。「司」當讀「伺」,這裡應該是說癸亥、甲子連下六日雨後,若戊子日或戊午日再有雨,則會有兵起之災。

 

日入時,有雲如群羊,雨環(巳)至。

「環」,當讀為「巳」,武家璧先生《葛陵楚簡曆日「癸嬛」應為「癸巳」解》[53]一文已指出葛陵楚簡中紀日內容癸、丁、乙後的嬛、睘、還等字當讀為「巳」,《雨書》中的「巳」書為「環」,則當說明至少後半部分分上下兩欄抄寫的內容中,很可能多有源自楚地的占雨內容。

 

日出,東方有雲,且赤黃,三日必雨。

元代李克家《戎事類占》卷一:「游氣黃白,三日必雨,不則防兵火災。」所說與此類似,現在民間諺語猶有「日出紅雲丹,盼雨不過三(天)」[54]「雲彩烤火,三日不多(三天內有雨)」[55]。

 

候風雨子風辰雨,丑風寅雨,〖寅風〗巳雨,卯風午雨,辰風戌雨,巳風午雨,午風即雨,未風酉雨,申風子雨,酉風亥雨,戌風寅雨,亥風卯雨。……

子盡以此雨則環(巳)雨。子日雨,毋雨,十二日雨。

整理者註:「"巳雨』上脫"寅風』二字。」[56]高一致先生在《再讀北大漢簡〈雨書〉小札》中言:「《開元占經》所載《東方朔占》或可與簡31至簡33貳欄簡文互參。《東方朔占》云:"子日東風卯日雨,丑日東風辰日雨,寅日東風巳日雨,卯日東風午日雨,辰日東風未日雨,巳日東風申日雨,午日東風即日雨,未日東風申日雨,申日東風子日雨,酉日東風丑日雨,戌日東風寅日雨,亥日東風辰日雨。』上引《東方朔占》除所言為「東風」外,與簡31至簡33貳欄簡文都是以十二支日風佔十二支日雨。同時,《東方朔占》中「寅日東風巳日雨」、「卯日東風午日雨」、「午日東風即日雨」、「申日東風子日雨」、「戌日東風寅日雨」能分別與簡31至簡33貳欄「【寅風】巳雨」、「卯風午雨」、「午風即 雨」、「申風子雨」、「戌風寅雨」對應。雖然二者占風雨的規律不同,但似可據此推知簡31至簡33貳欄中十二支是紀日的。」[57]所說是,相對而言,《雨書》的風雨對應關係很難看出是基於什麼規律,但《東方朔占》雨日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明顯是按十二支順序排列的。

  「亥風卯雨」後,整理者註:「據上欄內容,此處缺兩枚簡。」[58]因為缺失了兩枚簡,所以下文中整理者定為小節題目的「候」字也完全可能是接於前兩枚簡簡文而非小節題目。

 

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壬癸雨,戊己……

  「壬癸為溓」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應缺兩枚簡。據上下文,其內容應是"戊己雨……』和"庚辛雨……』。」[59]「壬癸雨」下似可以補足為「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戊己雨,庚辛霽,不乃甲乙為溓。庚辛雨,壬癸霽,不乃丙丁為溓。壬癸雨,戊己霽。」溓,當訓絕、盡。《逸周書·武稱》:「爵位不謙,田宅不虧。」清代俞樾《群經平議》卷七:「樾謹按,謙之言絶也。《考工記·輪人》:"外不廉而內不挫。』鄭注曰:"廉,絶也。』《說文·火部》作"燫』,曰:"火煣車網絶也。』引《周禮》曰:"煣牙外不燫。』葢燫其本字,其義為火煣車網絶,引申之則凡絶者皆謂之燫。今《周禮》作"廉』乃其叚字,此文作"謙』亦其叚字也。"爵位不謙』,言有爵位者不絶其爵位也。《說文·水部》:"溓,一曰中絶小水也。』是從"兼』得聲之字每有絶義,《孟子》稱"周公兼夷狄』,兼亦絶也,說詳《孟子》。」《荀子·解蔽》:「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楊倞註:「兼,猶盡也。」

 

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卯〗平旦雨,多,食時少,環(巳)霽,見日。辰雨,毋蚤(早)莫(暮),皆少,巳霽。巳雨,毋蚤(早)莫(暮),多,而夕霽。……申雨,毋蚤(早)莫(暮),少,石(遮)日也。酉雨,毋蚤(早)莫(暮),多,戌霽。……亥雨,毋蚤(早)莫(暮),多。

「寅霽」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據上下文,所缺應是"丑』日的內容。」 [60]高一致先生在《北大漢簡〈雨書〉初讀》中言:「簡38"甲子』之"子』下有重文符,整理者將"甲子』單獨析出,似視其作自書標題。這種處理似可商。結合簡文看,"甲子』作為六甲之首並不能統轄後面相應十二支的內容。同時,若簡文"甲子』指"甲子』日,那麼後面"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中"子』、"寅』、"卯』則應是紀時的。"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與之後"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等占驗雨多少以及何時霽的原理不同,它們應當是書寫在一枚簡上的兩項內容。我們覺得"甲子』不應提出來,作為標題, 而應該視作簡文一部分。"甲子』作為六甲之首,其意義前面已有引述,古人將甲子日單獨作為一則來占驗晴雨,似乎也有可能。因此,簡38"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可與後面十二支內容分離開。」[61]所說是。《開元占經》卷九十二引《東方朔占》曰:「子日雨,立止,不止,寅日止;丑日雨,寅日止,不止,至卯止;寅日雨,即止,不止,卯止;卯日,即止,不止,巳止;辰日雨,巳止;巳日雨,未止,不止,申止;午日雨,立止,不止,至十日陰;未日雨,申止,不止,戌止;申日雨,夕止,見日,不見日,久陰;酉日雨,立止,不止,久陰;戌日雨,立止,不止,久陰;亥日雨,立止,不止,大陰。」與《雨書》這部分內容正可對應。「子雞鳴雨……寅霽」對應於「子日雨……寅日止」,據此可補足丑、寅部分為「丑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時少,卯霽。」

「多,食……」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簡應在此處,所缺字應為"卯』。」[62]前文已言,「環」當讀為「巳」,這裡卯日雨的「環(巳)霽」與辰日雨的「巳霽」正可對應,《東方朔占》中也正是「卯日,即止,不止,巳止;辰日雨,巳止。」

  「而夕霽」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有缺簡。據上下文,應缺兩枚簡,其內容是"午雨……』和"未雨……』。」[63]午雨和未雨部分按照《東方朔占》的內容或可補為「午雨,毋早暮,多,遮日。未雨,毋早暮,多,戌霽。」

「戌霽」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據上下文,其上欄內容是"戌雨……』。」[64]據《東方朔占》,戌雨部分似可以補為「戌雨,毋早暮,多,遮日。」

 

·雷

春始雷東北,東北方歲為上,將惡之。春始雷西前,西前方歲為下,中良惡之。春始雷東前,東前方歲中中,將軍……

……北,陳食必毀,雷西前,或為或不為。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

「將軍……」後,整理者註:「此處應缺一枚簡,內容是"春始雷西北……』。」[65]高一致先生《再讀北大漢簡〈雨書〉小札》中言:「簡41貳"西前』、簡42貳"東前』以及簡44貳"前方』中"前』皆表示南方。將簡43至簡44貳"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中五行所代表方位、顏色相對應,也可推知"前方』即南方。針對簡44貳未盡文意,整理者指出"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其下欄應有「方,黑種吉」等文字』,是有道理的。其後或還有類似"雷邦中(或"地中』),黃種吉』的內容。簡43貳"始雷東方』中"始雷』應當也是指"春始雷』。這裡通過春日始雷的方位來佔五色作物種子的吉凶,"吉』或謂適合當年種植、收成好之類。《開元占經》引京房曰:"春始雷東方,東方五穀盡熟,人民蕃殖……雷始南方,歲小旱……始雷西方,五穀不熟,有暴骨其野,馬牛大病……雷始北方,海水出,百川皆流濫,五穀不成。』可與簡文相參。」[66]除「其後或還有類似"雷邦中(或"地中』),黃種吉』的內容」的推測恐不能成立外,所說皆是。「中良惡之」的「中」字,整理者原屬上讀,讀為「西前方歲為下中」。筆者則以為當屬下讀,「中良」即「中郎」。

周家台秦簡《日書》有:「置居金,上公、兵死、陽主歲,歲在中。置居火,築囚、行、炊主歲,歲為下。〔置居水〕,……主歲。……置居土,田社、木並主歲。……置居木,里社、冢主歲,歲為上。」[67]是以祭祀對象判斷年成好壞。《史記·天官書》:「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則是以正月早晨風的來向判斷當年美惡。古代或又以熒惑所守占歲之美惡,如《開元占經》卷三十一引《孝經緯》曰:「熒惑守箕,多土功事,小旱,雨澤霜露不時,歲為中。」《開元占經》卷三十三引《孝經章句》曰:「熒惑守昴,天下多獄,其政煩,雨澤不時,歲為中。」《開元占經》卷三十三引《孝經章句》曰:「熒惑舍奎,有兵起,其民有自賣於縣邑者,歲為下。」《開元占經》卷三十三引《孝經章句》曰:「熒惑守參,兵大殺千里之行,淮主亦驚,牛馬多死,雨澤不時,歲為下。」《開元占經》卷三十四引《孝經章句》曰:「熒惑守張,政不平,民多訴訟,黃葭貴,雨澤不時,谷水不通,歲為下。」

「北,陳食必毀」前,整理者註:「此處應缺一枚簡,內容是"雷東前……』、"雷東北……』、"雷西北……』等,簡末應為"雷東』或"雷西』二字,下接第四三簡下欄內容。」[68]這裡所缺的兩簡或可補為「春始雷西〓北〓方歲為中,□□惡之。□□□□□□□□雷□北,□□□□,雷東前,□□□□;雷□」

「雷北……」後,整理者註:「據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其下欄應有"方,黑種吉』等文字。」[69]《爾雅翼》卷一:「粱,今之粟類。古不以粟為谷之名,但米之有孚殼者皆稱粟。今人以谷之最細而圓者為粟,則梁是其類。《內則》曰:"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稰、穛。』說者曰:"下言白黍,則上是黃黍;下言黃粱,則上是白粱。』今粱有三種:青粱,殼穂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米也,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亦早熟而收少,作餳清白勝余米。黃粱,穂大毛長,殼米俱麤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味逾於諸粱,人號為竹根黃。白粱,穂亦大,毛多而長,殼麤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其香美為黃粱之亞。古天子之飯所以有白粱、黃粱者,明取黃、白二種耳。」《本草綱目》卷二十三:「黍即稷之粘者,稷與黍,一類二種也。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可證高一致先生「五色作物種子」說甚確。

 

2016年8月7日補記:

邴尚白先生在2007年1月博士論文《葛陵楚簡研究》第97-98頁已指出「嬛」當讀「巳」:「"嬛』字於葛陵簡中數見,其詞例除簡零77、154前一字殘斷外,簡甲三8、18亦爲"癸嬛』,另外還有"乙嬛』(簡零170;簡零257〕及"丁嬛』〔簡乙四63、147;簡乙四105;簡零294、482、 乙四129)。簡文又有"乙睘』(簡零214)、"丁睘』(簡乙四102;簡零717)和"乙還』(簡甲三32;簡甲三342—2),"睘』、"還』、"嬛』應指相同的地支。"睘』等字皆與偶數天干相配,可知其應屬偶數地支。……"還』字一讀咅的聲紐相同。"巳』、"亥』都是之部字,"辰』等字則是元部 或耕部,文獻中很難找到之部與元部或耕部相通的例證,但《詩經》中有之、魚二部合韻的現象,王力先生說:"段玉裁說:『此古合韻也。』金文中也有魚之合 韻。』〈大招〉則有魚、元合韻。之部與元部在楚方言(或平輿君封地所在的方言)裡,可能是比較近的。由"王徒於鄩郢之歲』的曆日及相關諸字的上古咅兩方面來看,簡甲三204的"癸嬛』當改讀爲"癸巳』,"辰』等字在簡文中應是"巳』的借字。」

補記於此。



[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48~8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 《文物》2011年第6期。

[3] 《簡帛數術文獻探論》第70~84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4] 中國先秦史網站: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5/12/28/309,2015年12月28日。

[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7] 《開元占經》卷九十二:「雨者,陰陽和而天地氣交之所為也。太清之世,十日一雨,雨不破塊。」

[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二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二月注〔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四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五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0] 復旦兩古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25,2015年11月12日。

[31] 原文作《湛余經》,當即《堪輿經》。

[32] 《醫心方》第539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6月。

[3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八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8] 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88,2015年11月17日。

[3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九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0] 《中國植物志》第10卷第2分冊第9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3月。

[4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一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二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6]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0,2015年11月24日。

[4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二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9] 《毛詩後箋》第257-258頁,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5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3] 《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54] 《民諺拾粹》第238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55]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 華北卷》第51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年5月。

[5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風雨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7]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4,2015年12月11日。

[5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風雨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1]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0,2015年11月24日。

[6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6]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4,2015年12月11日。

[67] 《關沮秦漢墓簡牘》第12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6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推薦閱讀:

[轉載]解析奇門遁甲原理及基本概念
梅花易數解析二
《金鎖玉關》解析
客廳紅木傢具擺放風水解析
用奇門五行解析近期獎號

TAG:中國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