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新政失敗真相:只因不願脫亞入歐

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外太平湖畔醇王府,為醇賢親王奕譞次子。由於其兄早殤,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後以醇親王長子身份入宮為帝,其時年僅4歲,成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九位皇帝。

    光緒同治皇帝死後沒有兒子,慈禧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親自指定醇親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親生子,年僅4歲的載湉繼承皇位。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佔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強調博採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摺奏事」特權。

    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

    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迴音,急不擇路,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

    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光緒皇帝的維新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明顯不同在於,明治維新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革命,是高杉晉作、坂本龍馬等「狂飆突進」的武士與尊王倒幕藩主合流,以「開港倒幕」、「強蕃割據」為戰略,合力打敗幕府勢力的武裝鬥爭過程,而戊戌變法的主力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們空有大言,手中沒有可以倚仗的一兵一卒,而作為傀儡皇帝的光緒始終對慈禧等守舊派含情脈脈,毫無革命的動機,當勢成騎虎要倚重袁世凱的時候,偏偏被袁所賣,全局崩潰。

    沒有與專制王統決裂的壯志,沒有福澤諭吉式「脫亞入歐」投入西方現代文明懷抱的決心,只有一番「西學為用」、抱殘守缺的苟苟且且,於是譚嗣同之死,康有為、梁啟超東渡,光緒於瀛台鬱鬱而終的悲慘結局,也只換來了晚清的魚爛河缺,民初的分崩離析。與一躍成東亞最強國的日本差之甚遠。


推薦閱讀:

邊泡腳邊艾灸真的可以嗎?真相讓人詫異!
大明被滅的真相 崇禎有一個缺點很致命
營川墜龍事件,類似這種事件是真的還是假的?
媒體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如何評價最強大腦第四季黑幕傳聞?

TAG:真相 | 失敗 | 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