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前世今生
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那一段「夫妻雙雙把家還」,大概是不懂戲的人都會哼上兩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黃梅戲的前世今生。
黃梅戲之所以叫黃梅戲,是由於這一劇種起源於「黃梅縣」。黃梅縣,有「黃梅戲之鄉」的美稱,隸屬湖北,毗鄰安徽。這一地區舊時地勢低於江岸,又位於長江下游一帶,因而多水災。頻繁的水災,促進了該地區人口向外的遷徙,這就為黃梅戲流傳於鄂贛皖地區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大多把安徽安慶看作黃梅戲之鄉,這主要是因為黃梅戲雖然不是在安徽起源的,但卻是在安徽成長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天仙配》搬上舞台,該唱段大受歡迎,黃梅戲也因此成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關於黃梅戲的起源時間,大致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是在十八世紀後期。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抗日戰爭後黃梅戲吸收京劇中的一些表演藝術,逐漸變得精緻化,也逐漸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黃梅戲也漸漸開始邁向精緻、成熟的階段。這使得原本只是採茶調的黃梅戲有一定的力量能夠發展成為現如今國民普及度算是上乘的民間劇種之一。這就是現今黃梅戲的前生。
說完了黃梅戲的前世後,我們來聊一聊黃梅戲的今生。195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後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推車趕會》、《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三搜國舅府》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神話劇《牛郎織女》和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店春早》已攝製成影片。就上文所講,黃梅戲的大發展是在推出《天仙配》、《女駙馬》等戲曲之後。在這段期間,黃梅戲中湧現出了眾多如《打豬草》、《牛郎織女》等優秀的唱段和如嚴鳳英、王少舫等傑出的黃梅戲人才。尤其是《天仙配》的上映,更是為黃梅戲走上國際開闢了道路,被西方奉為「中國的鄉村音樂」。在一段時期內,香港的電影圈還推出了所謂的「黃梅調電影」,即以傳統戲曲舞台表演為基礎,揉和當代電影拍攝技巧、表演方式,同時整合時代曲式的唱腔和民族舞蹈化的身段動作的電影創作方式,代表作品有《江山美人》、《三笑》等。
現如今,黃梅戲也在進行各種新的形式的改革,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唱段,如《雷雨》、《徽州往事》等。在這個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黃梅戲還與電聲、交響以及流行音樂合作,創作出一些新的形式的舞台表演,2016年還推出了首部3D全息黃梅戲舞台劇《牛郎織女》。
儘管這樣,但黃梅戲漸漸衰弱依舊是不爭的事實。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記憶中的黃梅戲一二事
身為江蘇人,我其實是更偏向於黃梅戲而不是崑曲。這主要是因為我爺爺、我爸爸都是忠實的黃梅戲迷。
我一直都很喜歡睡懶覺,每到周末不睡到日上三竿就不罷休。通常情況下,我家人是不管我的,但每每半夢半醒之間,就會聽到一段一段的黃梅戲曲,這種感覺很煩,以至於我在一段時間裡對黃梅戲是存在偏見的。小時候聽黃梅戲聽得多,不知不覺就會唱了,身邊的同學也都知道我會唱黃梅戲。有一年,班級里開了個小的遊樂性質的班會,班主任也在場,我被同學起鬨著唱了一段《女駙馬》,我至今仍然記得班主任當時的眼神,帶著一些不屑的眼神,還有一句「為什麼要唱這個」。當時很無措,現在想來依舊是有些不甘,不明白就一段黃梅戲怎麼就遭到了質疑,我不清楚是黃梅戲出了問題還是我自己出了問題,但總歸是出了些問題,不是我太過老套就是黃梅戲不合時宜。
上大學後,沒有爸爸一天到晚的放黃梅戲,和黃梅戲接觸得也就相對來說少了很多,但有些旋律是印在骨子裡的,積攢的久了就會在某個適當或不適當的點在腦海中來一次火山大爆發。就像此刻,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腦海中不斷地回蕩著《女駙馬》的唱詞,不斷浮現這某個日上三竿的早晨,我把頭縮進被窩裡,試圖躲避這段旋律的畫面,也是在此刻,我正戴著耳機聽著嚴鳳英唱的《女駙馬》。
時間和距離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會讓我突然間就對一向喜歡不起來的東西產生深刻的感情。
關於戲曲
寫給不看戲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