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的內衣
古代女人的內衣
古人所說的「衣裳」,上半身(外面)為「衣」,下半身(外面)為「裳」。古代女人上半身外面穿了「衣」,裡面是沒有內衣、胸罩的,只有一個肚兜(或叫抹胸)。下半身「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橫裹一塊遮羞布,無襠無底,裡面啥也沒有。
先秦兩漢時期,內衣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褻衣」可以簡單理解為「貼身內衣」。當時較常用的女性內衣有帕腹和抱腹。一般在腹部簡單地橫裹一塊布帕的,稱作「帕腹」,無襠無底;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的,稱作「抱腹」。這兩種和「褻衣」應該沒有多少區別。
古代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晦迴避的,是不能示人於外的,哪敢像現在這麼招搖,可以大批量地內衣外穿?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春秋時期,荒淫無道的陳靈公與大臣一起分享當時的超級女人夏姬,並且時常在朝堂上與臣子公孫寧、儀行父兩位「同情兄」拿著夏姬的「褻衣」取樂,這種行為被認為是非常淫蕩無恥的。他們玩味的夏姬的內衣,所指的大概就是「帕腹」或者「抱腹」吧。...稍晚,還有一種被稱為「心衣」的內衣,它是在抱腹之上加以「鉤肩」及「襠」,是對「抱腹」的改良。它是可以掛在肩上的,長可及「襠」——但並不意味著已經有「襠」了,只是說長可到襠部,完全可以遮掩襠部了,這是一種進步,可以說是「抱腹」的升級版。而這種「心衣」,甚至已經基本接近後世的連衣裙了——當然它是無袖的,更不能穿在外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朝,有了一種稱為「兩當」的內衣。「兩當」最早是由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內衣「裲襠」傳入中原的,後被漢族女性所接受,發展成為所謂的「兩當」。「兩當」通常為兩層,夾層可襯棉,既可擋胸又可擋背,貼身保暖。
唐代女性以胖為美,遂發明出無帶的內衣,稱為「袔子」。「袔子」是一種無肩帶、側開合內衣形式。唐女喜歡穿半露胸的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在胸下系一闊帶,外披透明薄紗,內衣若隱若現。看來,內衣外穿其實可以追溯到唐代。
自宋代開始,社會文明進步,女子有了束胸的習慣。宋代「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可以看作是胸罩或乳罩的雛形。
古代廣泛流傳的春宮畫,顯示出女子們即使在性愛活動時,仍然常常會著一種胸衣,即所謂「抹胸」。即用寬布條或繡花的綢片,上抵腋下,下至肚臍,用一根繞過乳房的絹帶繫緊,絹帶下不過胸。也有的抹胸式樣稍有變化,前面緊扣。
抹胸的顏色,多半是妖媚的桃紅、水紅或蔥綠色。《紅樓夢》第65回:「這尤三姐鬆鬆挽著頭髮,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
清代女人的內衣稱為「肚兜」,一般是菱形狀,只有前片,後背袒露,上有帶子,穿時套在頸間,其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材質以棉料、絲綢居多,系束的帶子既有細繩、絲絹,也用金、銀、銅鏈等。
而到了近代,即民國初年,女性開始注重身體的曲線美,於是便產生了形制較窄的「小馬甲」。「小馬甲」一般以對襟上的扣子開合,很明顯吸收了西方內衣束胸的特點.「小馬甲」後來便逐步演變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胸罩」。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褲,到了漢代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后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其實便是後世的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因此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這種沒有襠的貼身褲子,也就類似於今天小兒所穿的開襠褲了。
為防備色狼,防止被強暴,還可以用帶子把兩邊系起來。也就是說,中國漫長的歷史即使發展到很晚時期,女人(包括男人)們即使穿了外褲,裡面也是沒穿內褲的。若是天氣冷了,或有錢人家,頂多多穿一兩件外褲嘛!有些不過女人是在外褲外套件裙子(或短僅齊膝——丫環或普通人家女人,或長止足踝——大
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是不穿內褲的。
而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種沒有襠的貼身褲子——「窮褲」,距離現在的內褲只是一步之遙了。既然兩邊可以用帶子系起來,那下面的襠部,當然也可以用帶子系起來,或者縫上嘛。縫上之後,你猜是什麼?內褲啊!所以說技術上不成問題。
但話說回來,內褲的產生確實很晚,具體時間大概是唐宋以後了。原因上面已經說過,古人覺得有襠的話,行動不太方便。
另有一種說法,後來的女人在月經期會多穿一條短一些(或剪短、改短)的舊褲子在內,以避免弄髒外褲,出門見人尷尬。慢慢地男人們也覺得這樣不錯啊,於是紛紛效仿,便逐漸演變成今人穿的內褲、短褲了。
但到今天,社會上有些自以為時尚、大膽的年輕男女,又不戴胸罩、不穿內褲了,或內衣外穿、或內褲外穿,這並不是時代的倒退,而是另一種個性和情感的表達。
推薦閱讀:
※古代八十六句情詩譯文及賞析
※沒有高科技的古代,刑偵案破解離譜到什麼程度?
※怎麼在古代的屠城中成功的活下來?
※古代人用的時辰
※古代客套話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