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儒學:漢武帝的工具

漢武帝即位之後,之所以會發展到漢王朝最強盛的時代,是因為他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許多的「第一」。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當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深入研究會發現,漢武帝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學術思想上的領導者。這主要表現在他將儒學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讓儒家思想主宰政治、經濟和社 會。在這種情況下,漢帝國的政治越來越強盛,經濟越來越活躍,社會越來越穩定。但這些只是漢武帝施展政治才能,運用思想意識的具體表現,而他這樣做的動 機,更值得我們深思。

  早在漢景帝初年,朝廷就發生過一場關於劉氏江山合法性的爭辯。一派以儒家門生轅固為代表,一派是黃老學說的弟 子。黃老學說的弟子堅持認為,商湯、周武得到天下的手段不正當、不光彩,並非天子所歸,而屬篡逆。轅固則非常謹慎地認為,夏桀與商紂荒淫無道,天下人心都 歸商湯、周武,商湯、周武憑天下人心歸順而戰勝了夏桀、商紂,這不是天命所歸又是什麼?但生老學說代表步步緊逼,站出來反駁:帽子再破,也應該戴在頭上; 鞋子再新,也應該穿在腳上。這就是所謂的上下之分。夏桀、商紂雖然是無道昏君,但卻是君上;商湯、周武再怎麼賢明,也只是臣下;天子有過錯,臣下應當去力 諫匡正,豈可將其推翻殺害?

  雙方這樣辯論下去,讓漢景帝的神經提得緊緊的。依據當時的情況,大漢王朝正處於竇太后一手遮天的時代,屬 黃老思想佔據上風。但看到黃老思想不為大漢朝辯護時,漢景帝心中已很不滿意,但大環境如此,漢景帝自己也愛莫能助。當儒家與黃老思想辯駁到僵持階段時,漢 景帝心中再次產生了動搖。其主要出發點是:如果黃老思想能勝利,那他就會繼續堅持大漢王朝開國以來的一切政治主張,繼續取悅竇太后;如果儒家思想能勝利, 那朝廷無疑會爆發一次政治地震,並深深影響國家和民間的一切行為。如果儒家思想真的勝利了,那漢景帝將承擔改變政局和治國理念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其壓力是 無法想像的。

  因此,漢景帝內心處於極度的矛盾狀態。就當時來說,儒家思想是先進的,漢景帝認為符合漢朝的建國思想,但黃老學說根深蒂 固,而且有竇太后全力支持。因此,改變以為著犧牲,意味著被皇族抵制,意味著為權臣彈劾。但儒家思想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不喜權威。跟黃老思想比起 來,儒家思想顯得平庸,不能成為帝王將相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背景。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藐視一切權威和極端的思想。它能給民間代來極大的好處,同時, 也會為朝廷貴族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儒生們看到黃老弟子終日在皇權的庇蔭下生活,地位崇高,風光無限,心中很是嫉恨。因此,儒生不得 不尋找突破口,將自身的治國思想與當時聯繫,並上升到王權法律地位的高度,竭力為漢帝國辯護。但由於黃老思想在漢王朝根深蒂固,儒生一時無法撼動它。漢景 帝看到這一點,心中越來越不穩定,最終得不出結論。他站在綺蘭殿上,仰望天空,不禁一聲長嘆,然後摸了摸額頭,心聲自語道:「好了,我不想想了,讓我的皇 子皇孫來處理它吧!」

  漢景帝似乎看到了他的兒子劉徹是位有作為的君王,隨意處處教育他,希望他能將劉氏江山發揚光大。漢景帝自己認 為,劉徹不但身材魁梧,而且聰慧過人,屬文武全才,能力一流,一定能成為一個萬民擁戴的好皇帝。很小時,漢武帝就接觸朝政。熏陶之下,他漸漸有了天子風 范。漢景帝將他未完成的政治課題交給了劉徹。而劉徹的確未讓漢景帝失望。登基之後,他便對國家思想進行了調整。之後,從國家合法性入手,漢武帝確定了儒學 的地位。這並不是漢武帝的政治理想,而是漢武帝的政治統治方式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將漢朝的糜爛的生活風氣整頓過來,並將官場清理乾淨,讓自己有更大的 作為,實現劉氏江山的遠大抱負。

  漢朝發展到漢武帝時,官場已顯示得非常腐敗。很多官員都是憑藉人情關係走上去,根本不需要自身努力。 社會上往往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個家族在官場上有一位出人頭地的官員,那他所有的親人都能收穫政治前途,根本不需要什麼努力,而且家族之間存在明顯的傾斗, 社會關係異常發雜,而且無法正常運轉。

  為了改變漢王朝的官員仕途發展方式,並轉換到正常的、良性的運轉軌道上來,漢武帝亟需儒家政治 以及治民思想來統治整個漢朝。發展到漢武帝時代,已經歷五代帝王,其時出現了眾多「官二代」、「官三代」。他們整天遊手好閒,不問世事,卻生活得比任何人 都好。而那些寒窗苦讀,終日勞頓的人,卻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正是看到這一點,漢武帝才結合自身利益,將儒學尊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一部分人,那就是有 必然成才能力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們渴望獲得政治成就,但由於國家沒有合理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使得這些知識分子無法實現正規的政治生涯,終日遊走在王公 貴族的門廷之下,懷才不遇,但卻裹足不前,很難為社會代來巨大貢獻。由於缺乏體制上的穩定性,新人才往往思想放任,對朝廷缺乏忠誠度,對百姓持鄙視態度。 因此,他們成才之後不但不為國家做貢獻,反而成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害蟲。

  為了實現政治上的穩定和自身利益的需要,漢武帝沒有 理由不接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力。早前,漢武帝就答應儒生,在長安城內修建明堂。明堂為周天子當年接見諸侯之地。很明顯,這是為了順應自高祖皇帝以來諸侯地位 不斷上升而做出的有效措施。但它卻是儒生提出的,因此漢朝廷不得不接受儒生地位的上升和影響。明堂施展的禮數為周禮,而黃老弟子施展的是道家殷禮。明堂的 建立,讓儒家有機會在政治和社會兩方面影響國家,殷禮漸漸感到壓力。在此情況之下,道家殷禮面前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儒學思想背後是無形漢武帝精神的支 持,而道家黃老思想則是以有形的國母和國舅等人支持。

  在竇太后及其家族面前,漢武帝顯得力不從心。為了能獲得皇權的權威,漢武帝亟需 一種全新的政治思想來施展自己的抱負。自小,漢武帝就接觸儒學,得出眾多心得。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漸漸醞生出需要儒學思想為基礎的治國理念。他一直認 為,大漢江山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讓皇帝的權威樹立起來,然後才能將國家的地位提升到新層次。無論怎麼樣,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多意識形態的社會,但真正成為 主流,並被漢武帝承認的,只有儒家思想。 
推薦閱讀:

生活中你用過哪些鮮為人知而非常實用的小工具?
Chrome Tips #4:在任意頁面運行預定義腳本
進階玩法,那些牛逼的圖表是怎麼來的?
寫作,協作?二者缺一不可,讓你的創作更美好

TAG:工具 | 儒學 |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