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末朝廷安內與攘外的兩難抉擇

最近在看復旦大學樊樹志先生的《明史講稿》,對其中的《安內與攘外的兩難選擇》一節感觸尤深,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明軍實力並不羸弱

      同樣是漢家的王朝,與北宋不同,明軍的實力並不羸弱。這與明的兵制有很大關係,北宋一朝,注重的是內重外輕,主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在禁軍,而禁軍長久不戰,早已廢弛。明實行的是世代為兵的衛所制度,也沒有北宋那樣荒唐的將兵制度,各個將領的兵權很大,所領的軍隊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在平叛的過程當中也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明末的三支主力部隊,駐守北邊的關寧軍,左良玉的四川、湖廣兵,洪承疇的陝西兵,都堪稱強軍。

      不論在與農民軍還是與後金軍隊的作戰中,明軍不是沒有打過大勝仗,對後金的幾場大戰,大家都比較熟知了,在此不再贅述,左良玉、洪承疇都曾多次大敗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屢屢把李自成、張獻忠逼入絕境。而在明亡之後,明軍的主力部隊除洪承疇的陝西軍在松山大戰中無端葬送之外,都一息尚存,關寧軍成為了為八旗軍打頭陣的主力,左良玉擁兵自重,與南明小朝廷自相殘殺,都是不折不扣的歷史悲劇。

二,安內的戰略方針:剿?撫?

      崇禎初年,陝西民變,恰逢八旗軍大舉入關的「己巳之變」,陝西三邊駐軍奉命勤王,陝西空虛,陝西總督楊鶴無兵可調,除了招撫,別無他法,給明亡於農民軍埋下了第一個火種。待洪承疇出任三邊總督之後,力主圍剿農民軍,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崇禎六年,十幾萬農民軍面對明軍的重重包圍,偷渡黃河,進入河南,給明軍的圍剿帶來了新的困難。對此,朝廷安排盧象升為中原五省總理,配合洪承疇圍剿農民軍,正在盧象升和洪承疇合力圍剿之時,崇禎九年,八旗軍再次入關,盧象升被調往山西大同。這一調動,充分反映了皇帝在「攘外」與「安內之間」的搖擺心理,對於農民軍是剿是撫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規劃。

三,「攘外必先安內」的實踐

      針對崇禎對「攘外」和「安內」的搖擺不定,此時有一名重要的人物出現,崇禎十年,兵部右侍郎楊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並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策略。針對農民軍特別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大範圍機動的戰術,這種類似於侵華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戰術的策略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在實行了這種戰略之後,五省總督與五省總理配合地方巡撫圍剿農民軍,獲得了很大的成效,崇禎十年十二月,張獻忠兵敗,接受招撫,崇禎十一年六月,李自成全軍覆沒,僅剩18人逃亡商洛山中。此時,「安內」方針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時,崇禎皇帝的態度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提出「剿兵難撤,敵國生心」,而楊嗣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要求與清議和,但卻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皇帝也並不表態,議和不了了之。崇禎十一年九月,清軍再次入關,朝廷調洪承疇陝西精銳部隊包圍北京,崇禎十二年三月,清軍退走,而朝廷仍然命令洪承疇駐守薊遼邊境,陝西巡撫孫傳庭力主將陝西精銳調回中原,反而被皇帝逮捕入獄。陝西軍主力駐守邊關,導致了中原的兵力空虛,明軍在中原的防禦體系徹底崩潰。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次起兵,並採用大範圍機動的戰法,由於洪承疇的陝西軍主力仍在北方,依靠左良玉一支主力,無法集中優勢兵力與張獻忠進行決戰,只能尾隨,疲於奔命,而李自成更是橫掃了河南,「攘外必先安內」宣告失敗。

四,松山大戰及其前前後後

      崇禎十三年,朱由檢決心「滅寇雪恥」,把北邊所有的精銳部隊統統調往錦州,這種孤注一擲的行為,是有很大冒險性的。八旗軍圍困錦州,錦州是一座堅城,被圍困五個月之後,守城的祖大壽仍然號稱能支持半年之久,八旗軍要想攻克錦州,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是不可能的。因此,八旗軍的著眼點就在於「圍城打援」。在這種情勢之下,怕的就是援軍的冒進。而崇禎皇帝的「滅寇雪恥」之心,又使得明軍援軍不得不急急出戰,最終全軍盡墨。

      在北邊主力喪失之後,明朝廷唯一的選擇只有議和,而在議和的消息意外泄露之後,面對輿論的紛紛攘攘,朱由檢卻對議和態度發生了動搖,最終議和失敗。此時,李自成的兵馬步步逼近,北京岌岌可危,此時不論南遷還是勤王,明朝廷還有一線希望。論南遷,當時左良玉仍手握十萬重兵盤踞長江中游,而長江下游又有江北四鎮主力扼守,跑到南京,據守長江天險還是有勝算的,卻被大臣們極力反對;駐守東北前線的關寧鐵騎,戰力尚存,調關寧軍入關勤王,至少也能抵擋李自成一段時間,內閣卻遲遲猶豫不決,關寧軍直到李自成進佔北京的兩天之前,才進入山海關,已經於事無補。明朝廷在攘外與安內之間搖擺,最終喪失了最後苟延殘喘的機會。

五,「攘外」與「安內」的兩難抉擇

     由此看來,明崇禎年間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攘外」與「安內」之間的抉擇。明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卻在究竟打誰這個問題上來回搖擺,主力部隊也被調來調去,來回奔命,最後幾乎沒有怎麼打就喪失殆盡。鑒於滿洲軍力的強悍,如果一直貫徹「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對滿洲議和,集中主力消滅農民軍,再掉過頭來對清採取防禦,並非不能掙得一個遼宋那樣的百年和平。待到局面不可收拾之時,如果調關寧軍入關,阻擋李自成,明廷南遷,依託長江中下游的明軍主力,起碼也是一個南北朝的局面。有一句話說的好,沒有戰略是最壞的戰略,明朝廷的這種搖擺,恰恰是其覆滅的直接原因。
推薦閱讀:

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抉擇凈土:極樂世界
愛的抉擇真諦
梁振英施政報告幾大要點: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
男女須知的婚姻抉擇真諦

TAG:明末 | 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