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的「智者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的告誡

103響禮炮、王家御馬車、議會畫廊演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倫敦之行從一開始就極為高調。伴隨著英國女王遞上一本莎翁詩集,從《人民日報》到《環球時報》的北京官媒就福至心靈的大談起「習近平演講引用《暴風雨》台詞」來,面對中國領導人在英國議會利用培根論說文中「智者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的告誡,反倒集體失語。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聳肩的事情。


習近平已經在議會的講話中告誡了倫敦不要見風使舵

   環顧歐美媒體,不得不說他們對於習近平入鄉隨俗的講話有更透徹的理解:在引用講話時,培根的名字被擱在了莎士比亞的前面。這固然是因為英文字母的序列,同時也和習近平在發言中的警告有關。這句看似客氣的引文在原文里是用來解釋一句《聖經》箴言的,即「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這句話形象的描摹了倫敦諸公見風使舵卻不做實事的現狀。

   必須承認,中國人對西方禮教的繁文縟節很少見識,不少說中文的觀察家看到倫敦的奉迎有些驚詫。其實,對於王政復辟了三百多年的聯合王國來說,倫敦別的沒有,講講排場的本事總還有幾分。可一次國事訪問,一張紅地毯和一次熱情招待,就能意味著最精明和擅長玩平衡木高難動作、外交手腕相當高明的英國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做出選擇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一切誠如習近平所言,只是「序幕」。此後如何還得看中英兩國(尤其是英國)的智者們是不是在「等待機會」。對無利不起早的大不列顛來說,習近平一行剛剛在倫敦享受了國賓待遇,英國媒體就在談論中國人想從英國賺取什麼利益。曾經質疑「一帶一路」的牛津大學教授馬格努斯就寄稿《金融時報》,大談「中國想從英國得到什麼」。  

   在馬氏看來,當「英國一直設法吸引中國資本為各類項目融資,從鐵路建設、住宅房地產到核電站」時,北京也在希望利用英國來釋放過剩產能,讓「人民幣打敗美元」,甚至還要利用起「英國作為美國主要盟友的身份」。

    一時間,當來自中國的資本讓癱瘓的英國工業地帶有望復甦時,倫敦的要人和觀察家們什麼事都還沒做,就擔心自己恐怕遭到了算計。更一本正經的表示「美國佔北約軍事支出的比例已經達到75%,英國的國防政策基於這個聯盟」,由此暗示「討好北京」應點到為止。

   的確,以倫敦的行為來說,英國正在把國家的幾乎所有方面都對習近平敞開: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西敏寺。甚至是包括核電站在內的關鍵基礎設施。對此,英國的傳統盟友(比如美國)就很不快,認為「往好了說,這種行為有些古怪,往壞了說,這種行為是懦弱和危險的」。

   但是,既然北京方面注意到了英國在戰略上轉向亞洲的意願並對此表示認同,還準備注資,那麼在真材實料的資本面前,「盟友」的差評能值幾分錢?更何況此前英國在亞投行的問題上惹惱美國時,英國與美國之間的商業和安全紐帶還沒有「立即受到損害」呢!

   說到底,這正是英國比美國高明之處。美國只會把自己需要的強加於人,英國卻清楚如何給別人需要的最大化。既然中國人最愛面子,英國就可以投其所好,用面子換來里子。用周旋於中美之間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至於中英之間是否真的如宣傳所言呢?一位倫敦政要接受採訪時的發言很可以描摹英國那種心有不甘的感情,此人在設想未來一周習近平在倫敦和曼徹斯特接受款待的情形時就稱「我們只能捏著鼻子(做這些事情)了」。

   很明顯,英國的態度與習近平講話里「中英兩國攜手,恰逢其時」的大目標差距還很大。正如一位美國觀察家所言,恐怕還是因為英國非常渴望獲得中國的投資,這才讓中國有了可乘之機。當英國有可能把中國政策當成一種「旨在吸引短期投資的、純粹重商主義的、無原則的自私決定」時,習近平含蓄的當頭棒喝就有些必要了。

   但遺憾的是,習近平的意圖終究沒能被更多人所查知,仍舊沉浸在「黃金時代」喜悅中的中國官媒還在興奮的大談其「中英友誼里程碑」來。的確,當下是慶賀「外交豐收」、「滿載而歸」的時候,但在面對中英之間的正事時,恐怕過度的樂觀也不是什麼好事。

推薦閱讀:

老鐵,2018年我要做這3件事,快來看這篇文章……
十二星座會創造什麼奇蹟
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創造意外!
《活著》▏教你創造故事精彩的情節和角色

TAG:等待 | 智者 | 創造 | 待機 | 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