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性到了無處不太極

 

心性到了無處不太極

 

太極網

 

     太極拳是由我國古代的導引術發展而來的一種強身健體的鍛煉手段。太極拳要求肢體活動(調身)、呼吸鍛煉(調息)和意念鍛煉(調心)三者密切配合。「調身」,即太極拳的形體動作;「調息」,即做太極拳時的呼吸運動;「調心」,即做太極拳時的精神狀態。三者的密切配合,使得太極拳與其他健身方法相比有著獨特的健身作用。各位40歲的中年朋友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選擇太極拳做為自己的健身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1.太極拳的健身作用
 (1) 太極拳運動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勢及凝神靜氣等四個基本要素,可以很好地調節和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和反應能力。
 (2)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改善全身的營養狀況。
 (3)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
 (4)增加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性,提高關節的靈活性。
 (5)促進消化功能,防治便秘。
 (6)促進機體的物質代謝,延緩機體的老化進程。
 由於太極拳的以上健身作用,所以它是增強體質,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骨質疏鬆症、消化功能紊亂、退行性骨關節病、焦慮、失眠等中年朋友們常見病的良好健身方法。
 2.太極拳流派及特點
 太極拳發展至今,已形成許多流派,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各有特色。這些特色,主要體現在動作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方面。而基本的動作要領大體相近,目前主要的流派有:
(1)楊式太極拳動作均勻和緩,舒展大方。(2)陳式太極拳動作剛柔並濟,快慢相兼。(3)吳式太極拳動作柔和緊湊。(4)武式太極拳動作靈活,步伐輕捷。(5)孫式太極拳動作小巧緊湊,步活身靈。(6)簡化太極拳是為方便廣大群眾學習,從楊式太極拳改編而來的。
 各種流派太極拳的運動量也不一樣。楊式太極拳共有88式,動作幅度大,運動量較大,屬於中小強度運動;陳式太極拳動作幅度也大,而且有許多快速動作,運動量較楊式太極拳更大,可達到中等以上運動強度;武式太極拳儘管動作幅度小,但有108式,運動量也較大;吳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運動量較小。簡化太極拳雖簡單易學,但運動量太小,健身作用不夠明顯。所以,體質較好者可選陳式太極拳,體質較弱者可選學吳式太極拳或孫式太極拳。記憶力較差、協調能力低者可先從簡化太極拳練起。不論選練何種太極拳,待練到全身發熱、微微出汗、輕鬆舒適,即可收拳。
 3.練太極拳應注意的問題
 太極拳的姿勢特點是重心較低,屈膝動作較多,膝關節負擔相對較重,因此,膝關節較易受損傷。為防止膝關節的運動性損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適宜的場地。太極拳的種類很多,技術上有不同的特點。應選擇平整、鬆軟的草地或泥地,盡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練拳,以免突然發勁、震腳而引起膝部損傷。
 (2)做好準備活動。練拳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並注意克服急躁情緒。練拳前可先進行幾分鐘原地慢跑,活動一下肢體,再做幾節按摩操,然後開始練拳。這些針對性的準備活動,有助於機體各器官和系統較快地進入運動狀態,避免運動性損傷的發生。練拳前最好能喝一點豆漿、麥乳精之類的飲料,或吃幾片餅乾,但千萬不要吃飽。
 (3)循序漸進。如果鍛煉者技術水平較低或身體素質較差,又一味地練難度較大的動作,或姿勢過低,就容易致傷。因此,練拳時可以先進行分段、分式練習,待耐力增強、動作熟練後,再逐步過渡到成套練習,這對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
 (4)防止負擔過重。練拳時運動量不宜過大或過於集中。要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選擇一定的架勢,做到量力而行。如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勢」等動作時,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識上想到了,同樣可以得到鍛煉效果。
 (5)加強自我監督。常用的簡單方法是單足半蹲試驗,鍛煉者在每次練拳結束後做1次,如蹲下時膝部出現疼痛,便要引起重視,應根據疼痛的程度,適當減少運動量,放高練拳的姿勢,或暫停鍛煉。
 (6)加強股四頭肌鍛煉。通常採用馬步樁,站樁者兩腳分開同肩寬,足尖與膝朝前,下蹲時膝關節保持在130度左右,兩手握拳於腰際,軀幹挺直,重心稍後,頸部放鬆,頭正直,肩放鬆,保持姿勢的時間根據本人的耐力而定。
與太極拳結緣
 太極拳,以無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實人生也是如此。
     我父親因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入獄,家中我是老大,下面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母親一個人的薪水很難支撐這個殘破的家,儘管家中所有值錢的物件基本上進了委託行(今天叫典當行),生活上仍然是舉步為艱;1975年我14歲,輟學在家想找份臨時工,但因為歲數太小,臨時工作也不是很好找,最後還是在父親朋友徐文章叔叔的幫助下,到位於農業大學內的國防科工委建築工地找到了一份小工的差事,徐叔叔為迴避和我父親的關係(不是因為怕被牽連,而是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我改姓我母親的姓,自此,工地上出現了一個瘦小的我,大家管我叫周子。
     1977年底,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家中,家中的生活也隨之逐漸好了起來,我也恢復了學籍,然而我的身體卻垮了下來,經常生病,因為這個原因以及我家與孫劍雲老師(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孫祿堂之女)的世交淵源,使我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十多個寒來暑往,練習太極拳成了我不間斷的功課。
太極拳能技擊嗎
 曾經有朋友問我,太極拳能技擊嗎?我答曰: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的一支奇葩,太極功夫是技擊的上乘功夫,可以技擊,但我卻不能。這個朋友迷惑了,又問我,你練了那麼多年,難道就沒有功夫嗎?這個問題我實在不好回答,功夫肯定是有的,因為我花費了時間,時間就是功夫,但不是技擊功夫,就技擊功夫而言,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詮釋:師祖孫祿堂是武林泰斗,功夫臻於化境,當年在上海虹口力挫日本大正天皇欽派武士道大力士板垣及俄國大力士,使用的就是太極拳的上乘功夫。大家只知道這些結果,卻不知道孫祿堂公又是如何練習的,孫劍雲老師曾說:其父在練功上沒有時間概念,站著練、坐著練、走著練、甚至連睡覺也在練,其一生的時間全部用在了練拳上,我們做得到嗎?太極揉手是習練太極拳技擊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也是懂勁、聽勁的必經之路,他們可以天天揉,可以半天時間盤架子,半天時間去揉手,晚上則禪坐養心、養氣,這些我們又怎能做到。再有就是「明」師指導,說到指導,什麼叫指導,其實就是挨打,在挨打中將你平時練習的招式拆開,逐漸化小、最終化於無形,藏於心中,所謂「大道無形」,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哪有這麼多時間,說話說「窮文富武」,寓意再明了不過了,更何況真正的「明師」往往不追啄名利,大隱於市了。
 也有人問我,太極拳的招式是不是很有用,是不是練習的時候慢,用的時候就快了。這個問題問得很幼稚,但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太極拳的人來說,卻不足為怪。
 任何招式都有用,關鍵要看你的熟練程度,是不是很自然,是不是很純熟,是不是靠千錘百鍊而超然形成的條件反射,如是,才能夠自然出招,才能夠隨心應手。前面說過,太極拳的上乘功夫是化於無形、藏於心中,當然絕對的無形是沒有的,但你的動作很小,很快,自然也就能夠克敵制勝,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
 至於太極拳式,則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具體練習方法,每招每式都是經過數百年驗證,能夠得到最佳效果的鍛煉方法,太極拳架要求身體協調、動作舒展,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導引吐納,完成調息的鍛煉過程,即之就是練「心」了,前兩層意思即身體協調,呼吸均勻且能配合動作,這些比較容易做到,但練「心」則恐要窮其一生,因每人對太極拳的感悟是不一樣的。
太極拳的養生作用
 太極拳對養生的作用和重要性我想大家並不陌生,一不靠醫藥,二不用健身器具,三不用太大的場地,所謂「拳打卧牛之地」,還不污染環境;通過「外練筋骨皮以舒筋活血,內練一口氣以固本培元」。
     太極拳順應自然,全身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人體內經絡通暢透達。在太極拳運動中,通過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三百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檸擠和壓磨作用,比保健按摩的效果還要好;保健按摩是被動的接受一種「人能自然療法」,而太極拳的保健作用則是通過意識上的活動配合調息,來支配肢體運動,起到內外雙修的功效。尤為重要的是,長期鍛煉太極拳,可使人心態平和,真正做到養生之首務—養心,《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任何被動療法如按摩、推拿、針刺等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如何理解太極拳
 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極拳的理論基礎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之中。
 中國養生文化來源於實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吐納等鍛煉方法為一體,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彙集儒、道、佛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使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
 中國養生文化強調的是順其自然,協調陰陽;在其影響下,太極拳則要求剛柔相濟,立身中正。中國養生文化在理法上以養神、虛靜為主,主張中和,節制並以修德、修身相結合;太極拳則以調息、養氣、虛靜為理法,並始終強調以武修身,崇尚武德。
 所以說,太極拳不僅僅是技擊功夫,而是具有很高養生功能的功夫,更是如何為人之道的功夫。前面講過,既然中國養生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由某種意義上看,太極拳也就從另一個特定的層面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特徵和本質。所以我練習太極拳,求的是心靜,感受的是生活,體悟的是人生。
 太極拳的理法是養生的法寶。
 太極拳的螺旋曲線運動就是人生歷程。
 按:先師孫劍雲生前曾說:「習練太極拳就是在描繪你的人生軌跡,心不正,則拳式自然不正,方法掌握的再好,也是悖逆的」。如今想起,似有領悟一些.....
動靜相和總相宜-我的上下貫通健康法
 太極拳有很多流派,比較著名的流派為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和孫氏五大流派及國家體委編排的國標。無論哪門哪派,開始練習時都有一個起式,很多人以為起式是太極拳的第一個招式,其實不然。太極者,無極而生,於虛靜中求心中一動,這一動,才是太極。接下來才是起式。
 我將太極拳的其式定名為「升降沉浮」。
 我的解釋和理解為:無極好比母親腹中的未出生的胎兒,太極就是即將分娩的胎兒,當胎兒第一聲啼哭時則是起式,開始了他(她)一生中的「升降沉浮」。
 「升」與「浮」是有區別的,「升」是有意識的,是主動的;「浮」是無意識,被動的。
 「沉」與「降」亦然。
 這是一對辯證的矛盾,「有意」與「無意」;「主動」與「被動」。
 這也是「道」,何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以說這是三個式子,第一個式子是無極(靜),第二個式子是太極(動),第三個式子是起式。將這三個式子連貫起來經常練習,就是「動靜結合」,你可以將其理解為「勞逸結合」;壓力過大,緊張了,就要鬆弛一下,這就是太極拳中的「張弛」;其實工作也是這樣,坐的時間久了,就會影響人體經絡中的某個節點氣血瘀阻,此時就應該站立起來讓氣血上下貫通,而上下貫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相對心靜的情況下,在形體上做上下、浮沉運動,也就是太極拳中的起式,在意識上使身體內的的氣機產生升降,則氣血自然會上下貫通,減少疾病隱患。
 這三個式子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習,時時都可以練習;在家中看電視時可以練習,工作之餘,在辦公室也可以練習;不佔地方,不用器械,不污染環境;沒時間的情況下,你可以做3-5分鐘,有時間則可以選擇做10-20分鐘;站著可以練習,坐著也可以練習,總之要順其自然,貴在堅持。
起式的練習方法
 大家不要以為學習太極拳高不可攀,「太極」無時不在我們身邊,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理解它了。在這裡我們主要關注健康,所以就從健康的角度看問題和學習。
     我所談的三式練習方法非常簡單,所謂三式,其實就是一個動作,前邊談到過,我是將無極、太極和起式統稱為三個式子。這三個式子從健康角度出發,練習的目的是為了疏通身體內的經絡,是為了健身,更高層次的意義是為了養生,因此沒有必要去扎馬步,這樣就簡單多了。練習時只是站立,腿微屈即可,呼吸自然,兩腳與肩基本同寬,兩手自然下垂,不必拘緊,想閉眼就閉一會兒,不閉眼睛也行,全憑自然,全身放鬆。
     注意:放鬆是意識、精神放鬆,其實就是大腦放鬆。意識、精神放鬆了,肌肉及骨骼自然就全部會放鬆下來。練習時儘可能隨意,只要不鬆懈或蔫軟過頭了就可以。自然站立時可想是在沖淋浴,自上而下沖刷,洗凈一身塵埃,也可與朋友邊聊天邊練習,只是時時提醒你此時是在練習就可以了,別全顧了聊,純屬隨意而為。
     起式的練習,兩手手心向上,以手領臂徐徐向上抬升,至與肩平;繼之兩手臂向下緩緩落下,至兩腿外側,此為太極拳起式,如此反覆。注意:兩手臂上升時,人好比騰然而起的感覺,落下時,又好比腳下生根,全身重量沉於腳下。此式在保健作用方面可「升清降濁」,長期堅持,可達到將你體內乾淨物質保留住,而髒東西排出體外,使經絡貫通,上下通暢。
     我對這三個式子的理解首先是在它的動作上,先說無極:這一式要求自然放鬆站立,兩腿微屈,呼吸自然,在意識上講究虛靜,好像是個停滯的鐘擺。兩腿微屈有助於身體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則頭部會很自然的產生一個向上的張力,同時,前後左右均會很自然產生一個向外的撐力(術語叫膨勁),這就是立身中正。太極與無極在外形上無異,但太極是動,無極是靜,所以可以說太極是個走動的鐘擺,它們的區別就在於此。起式是個動靜結合的動作,要點是練習時要做到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意思,且整個動作要連貫、均勻和柔緩,認真體會動與靜之間的轉換。
     這三個動作側重點在於督脈和任脈的練習,因此針對防治任督二脈相關疾患具一定保健功效,同時因為在意識活動中,由上下牽拉的意識行為帶動了肌肉、骨骼的伸縮,從而對脊柱相關疾患的預防及康復,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曾經提到過,太極拳從另一個特定的層面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特徵和本質,因此習練太極拳還可以領略更多的內涵。比如說太極拳始終要求的「立身中正」,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偏不倚」;我們做人自然提倡正大光明,但在行事時則不要有過激行為,而應該不卑不亢;生活中的升降沉浮我相信很好理解,今天你也許很得意,明天就不是你了,又何必張狂;動靜之間的轉換不可忽視,掌握了動靜之間的轉換機巧,在拳形上可以展現飄逸,在動作上表現為靈活,在面對複雜事態上則可以沉著應對,表現為機智又不失禮數。孔聖人倡導中庸,道家強調無為,佛主四大皆空,這些都是太極拳中的理法精髓,因為太極拳來源於生活實踐,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生活中的太極女性
 交流是一種藝術,搞好人際關係,表達感激之情是一種極為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這種簡單方法就是太極理法。
     掌握太極理法對於女性尤為重要,因女性與男性在生理上的差異化,女性疾病的隱患其直接原因就是情緒波動、變化所致。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重視那些對豐富我們的生活有所幫助的人們。感情不僅僅是對那些幫助過我們的陌生人,對於自己的親人、丈夫,更應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表達自己的感激。女人常常由於羞怯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但過於含蓄往往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使得自己和他人都因此而不愉快。所以,女人要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要懂得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家裡,很多你所認為無關大局的小事情其實都應該表達感激。例如,當丈夫幫助你洗碗或做其他家務時,你是否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呢?這的確無可厚非,但倘若你能用語言和愛昵的行為對他表達感情,會讓他感到滿足和欣喜。又比如,倘若丈夫送給你一件禮物,你也不要只是默默地接受然後放在一邊,無論你是否喜歡,你都應該很肯定地告訴他:「你這麼做我很高興。」女人不應該把他人的付出視作是「理所當然」,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你也應該對他的愛和付出表達你的感激之情,這樣夫妻之間的相處就會輕鬆得多。
     對待孩子們也一樣,如果你經常感謝和表揚他,他也許更願意打掃房間或清除垃圾。這比你用怒斥和武力來要求他做家務效果會好得多,而且這種簡單的方法會大大減少家庭成員間的衝突。
     表達感激也適用於處理與同事間的關係。即使某個同事僅僅給了你一點點幫助與照顧,也不要忘記感謝他們。倘若你是一個領導者,當下屬完成工作任務時,對他們表示感謝,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
     對於女人來說,人際間的衝突無疑會讓女人感覺失落、難受甚至是憤怒,所以減少人際衝突對於維護女人的心理平衡,促進女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減少人際衝突其實並不難,它取決於你的態度和行動,有時候僅僅只需要一句簡單的感激。
     你的適時、適度的感激能有效地幫助你建立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同時,也能夠增強你的自尊,獲得心靈上的快樂。越是懂得讚賞和支持他人,越是懂得表達你的感激之情,你也就越能感受到這種快樂,身心也就越健康,你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太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太極拳是中和之道,其實生活中只要你細心體會,它就在我們身邊。
呼吸太極
 呼吸我們天生就會。
 有些初學者當聽說太極拳架最短的也要幾十個式子,多的甚至上百個式子,這腦袋翁的就炸了,你饒了我吧,我不學了。勉強學習的人,練習又不得法,大多往往半途而退。和我學拳的人除個別人外,多數都在堅持,為什麼呢?簡單!因為我告訴他們說:太極拳太好練了,就兩個式子,起式和收式,況且你們都會。我問他們,你們會呼吸嗎?會呼吸你們就會。不管別人怎麼認為,愛誰誰,我就是這樣認為,也是這樣教的。
 無論是何種式子的太極拳種,也不論是多少個式子,二十四式也好,八十八式也好,其特點和共性就是開合,而開合不就是起式和收式嗎,難道不對嗎!
 開合人人都會,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口鼻有呼吸,皮毛有開合(中醫講肺主皮毛),當皮膚遇到寒冷時,毛孔會自然閉上,反之毛孔會張開排出汗液,這是毛孔的呼吸。呼吸的過程按現代醫學講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所以我說開合人生下來就會。不過這是先天自然之氣開合,太極拳的開合是後天之意氣形神合一的開合,太極拳的呼吸還有丹田呼吸。
 演練太極拳的過程,是意氣神形合一的過程,是將先天之開合與後天之開合合一的過程,如此才是一個完整的太極圖。但要了解開合,就不能不懂陰陽,因此在這裡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陰陽的概念。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這是前賢對陰陽的闡述。有些朋友也許不太理解,好,換個角度說也許就明白了。什麼是陰陽?毛主席對陰陽的應用可謂絕妙,那就是名著《矛盾論》中的「矛盾」兩個字。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有男則有女,男為陽而女為陰;有天則有地,天為陽而地為陰;有動就有靜,則動為陽而靜為陰。有外就有內,則外為陽而內為陰;以此類舉,萬物皆是。
 就人體而言: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同樣以此類推。太極拳也是一樣啊,一動一靜,一呼一吸,一剛一柔、一蓄一發不就是一開一合嗎。
 我將太極拳的開合歸納為幾個式子,分別為上開合、下開合、前開合和後開合,且動作比較簡單,只要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則太極拳的要領就算是掌握了。當然,等這些熟練掌握之後,還要增加組合練習,如上開下合,下開上和,這是形體上的開合,也就是調神,接下來會有意與氣和,氣與力和等,此在下面的章節中講逐漸論述。(下一節,開合的具體練習方法)
太極鬆緊健康法-開合
 開合的練習方法在形式上更簡單。初始姿勢與無極式和太極式無異,兩腳站立與肩同寬,膝蓋微屈,全身放鬆,目視前方。即之將兩手臂緩緩升起,手心相對,舉與肩平,然後左右手分別向外拉伸,意想兩手似有皮筋束縛,動作要慢,緩緩而開,意念致無窮大,遠到天邊觸手可及時,再做相合的動作;相合時兩手手心相對,緩緩合於胸前,此時兩手距離基本相接,意想兩手之間有彈簧之阻力,意念致無限小,小到極點,如此反覆;一開一合時間以5秒左右為適宜,每次練習以10-20分鐘不等,因時而定。此為上開合。下開合練習方法、動作要領與上開合一樣,只是兩手臂抬的位置與腹部相平,低於上開合的位置。
 開合動作的練習很容易,就像小孩拉皮筋一樣,但更深一層的意境,則會因每個人的感觸不同而有差異。練習此式時,除上面所說的動作要領和基本意念外,本人體會練習時你的意境一定要深遠,動作要像流水一樣,綿綿不斷,形可停頓,但意不可斷,此為關鍵。上、下開合主要練習形體上的協調,也就是調身,接下來就是調息了。調息的練習方法之一就是太極拳中的「鼓盪」,所謂「氣易鼓盪」。鼓盪主要體現在前開合和後開上,前開合是丹田開合,後開合則是命門開合,這些我會在後面章節中詳細介紹。
 開合動作的練習對人體的保健功效是顯而易見的。開合其實就是陰陽開合,陰陽二氣盈虛消長、互相調劑,對心腎、心肺功能的調節具顯著效果。更因「逆腹式呼吸法」產生的丹田前後鼓盪,從而使橫膈膜上下收縮擠壓而發生內部按摩,使腸胃蠕動,所以對於消化系統功能的保健也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尤其對於便秘效果更佳。俗語講:「一開一合,升清降濁」,練習此式,相當於上火的人服用了「牛黃清心丸」,血壓高的人,服用了「降壓藥」。
 何謂太極,太極其實就是「天人整體觀」,一動無有不動,開合、進退中追求的是整體的和諧和平衡。
 月有陰晴圓缺,此自然之常變;人有悲歡離合,此常人之情感。在人生的浮沉榮辱和生活里的悲歡離合得失之中,我感悟到了太極所帶給我的樂趣和文化底蘊。
 太極者,無極而生,變化之符號者也;人生萬象,社會百態,歷史之軌跡者也。太極至真至純,以簡示繁,亘古不變。有人說:「太極文化,是一種新銳思想,是新世紀的認識論,是調劑心神的內功心法」此話說對了一半,其實「太極文化」早已植根於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可悲的是我們雖然生活在太極中,而我們將要把它的真諦遺忘了。
反其道而行-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方法是一種能夠增強人體氣機順暢、調節人體功能、平衡人體陰陽的一種呼吸練習方法,也是太極拳中的呼吸方法之一,最早出現在傳統的導引術中,如五禽戲等。平時我們的呼吸特徵是:吸氣時腹部凸出,呼氣時腹部凹進。而逆腹式呼吸方法則相反,體現在外形上的要求為:吸氣時腹部凹進,而呼氣時腹部突出;意識方面則要求在意識支配下完成這一過程。剛開始練習時感覺會很不習慣,也有很多人急欲求成,忘卻了它的形成規律和要點。逆腹式呼吸方法的正確練習應該是在意識支配下,加以外形的配合,逐漸使意識與動作相合,(內外相和)達於協調,形成於自然之中。這一形成過程的時間因人而異,但不會很久,一般以30天為宜。
 掌握了逆腹式呼吸方法,等於你對太極拳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一層,以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太極拳運動中,舉手投足之間,會感受到意識支配下的動作協調,身心也會得到莫大的滿足。此時再練習太極拳動作時,騰然向上的動作,你會感覺到高遠;目視環野則會感受到平遠;動靜中會感受到妙趣橫生,內心則會感覺到深遠,這就是太極拳內外雙修的真諦。
 按:生活中的正反兩個方面,思考中的逆向思維方式等其實在太極拳的理法中都可以找到....
凝神定志—震腳
 震腳顧名思義就是用腳砸(擊)向地面,並發出撞擊之聲。電影《少林寺》中拍攝有少林武僧練習震腳的場景,很威武,也很刺激,每每想學。但在後來太極拳的練習中,我始終認為不要這樣練習。
 首先,使勁或刻意震腳容易傷腳後跟,後跟產生的振動波很容易會傳輸到後腦,因而長期震腳對大腦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其次,對腳後跟、膝蓋半月板更會因長期震腳而損傷,有朋友會問:但為什麼太極拳中又會有震腳的練習呢?我以為,太極拳的震腳在形勢上是震腳,而在實際練習中還是將腳用適當力度落於地面即可,而重要的是腳落地這一動作過程是用意識去落、去沉、去降、去震,這才是震腳的真正含義。
 太極拳經講:「意到、氣到、力到」。震腳的健康作用也是使全身氣血下沉,有利於血液循環。如站立過久所產生的疲勞,可將兩腳跟上提,腳尖站地,而後腳後跟往下微微落放,可稍微輕震,注意配合意識下沉,身體下沉,如此反覆,會收到恢復疲勞的功效。
 此式練習極為簡單,即可單一練習,將來也可以與其它拳式銜接組合練習。其技擊作用可使你氣定神閑,沉著應對,不會產生慌亂。
 若遇到突發事或煩心事使你產生心悸、氣促等癥狀時,也可採取此法;失眠者在臨睡覺前可練習十分鐘,它可是良好的純天然的「舒樂安定」。
 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心平則氣和,事事如焉。「天地之大,萬物雖眾」,但道理是一樣的。
 練習方法
 震腳在陳氏太極拳架中叫金剛搗硾。前承起式,身微下蹲,同時兩手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緩緩抬起,至與肩平,目視兩手,身體微左轉(圖一);然後兩手翻轉,手心向外(圖二),此時身體右轉,重心逐漸移於右腿,左腳提起,腳尖點地(圖三;轉身的同時,兩手手掌心向外,雖身體右轉向右後方履開,掌心朝右後方,身體定住,心氣下沉,成定式(圖四);嗣後,以左腳腳跟內側緊貼地面向左前方45度角緩緩剷出,重心在右腿(圖五);隨後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再移向右腿,同時兩臂在胸前一併按順時針方向畫一個圓圈,手心向外,復歸圖五;中心逐漸移向左腿,同時左手手心向下向左下方畫一個半圓置於胸前手心向下停住,右手手心向下即而向上,向左下方也畫一個半圓與左手交叉於胸前,此時左手手心向下,右腿同時向左前方邁一大步至身體正前方,腳尖點地(圖六);右掌變拳向上,右腳提起,同時左手手心向上置於腹部,形成分力(圖七);最後右拳落於左掌之中,同時身體下沉,右腳隨身體下沉、右拳落於左掌一起落於地上震腳(圖八)
 解答一:
 有些朋友來信說震腳這個式子不好學。這裡我可以把它分拆開,等單一式子練好了,將來在銜接上。
 單一練習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練習時,面向正前方,左腳基本呈45度,右腳向前邁出半步,距離相距一腳長度即可,兩手交叉於胸前,左掌置於右臂肘彎處,手心向下,右臂置於左臂下,手心向上,如動畫圖
 解答二:
 右手抬起,手心向上,似乎有根繩子拴於右腳,右腳隨之抬起,抬腳高度不要過膝,停住,此時右掌變掌為拳,嗣後右腳在意識支配下落地,同時右拳落於左掌掌心。如此反覆練習,體會在意識支配下的右腳落地與右拳落於左掌中的一致性。如動畫圖
傳統與時尚—懶扎衣
 懶扎衣這一招式在諸多太極拳種中都有,民間普遍的解釋是當要應敵時,因明、清兩代國人多穿長衫,所以每遇情況,必先將長衫向身後一撩,形成一手撩衫,一手應敵之勢,著名國學大師錢穆曾以此式嚇退搗亂上課的地痞,傳為美談;此式又好像京劇中武生在銅鑼鼓聲中的上台亮相時最後那一剎那間的停頓;有的拳種中叫攬雀尾,寓意手攬雀尾的意思;我感覺兩種可能都有,前者注重了姿態,而後者則偏重於勁道;我曾先後學習孫氏和陳氏太極,這裡就陳氏太極在這一招式所包含的技擊特徵略說一二。 
 該拳式由四個動作組成,分別為「托拳轉動」、「分掌纏繞」、「合臂鏟腳」和「扎馬立掌」組成。「托拳轉動」是解脫法。當自己雙手腕被對方兩手抓住時,則運用太極拳屈伸走弧的特點,下引上棚,手腕旋轉解脫。「分掌纏繞」是當對方雙手向我胸口擊來,我兩手右上左下分開對方雙手,迎門靠擊對方。「合臂鏟腳」、「馬步立掌」,是當對方左拳順步向我打來,我運用「遠了用手,近了用肘,貼身用肩」的技擊法則,用右臂由里向外棚攔其臂,左手抓其左手腕,上步近身,右腳管、封、套住對方左腳,順勢用肩靠其胸,肘頂其脅,手撲其面將對方擊出。
 當然,前面章節已經講過,若做不到瞭然於胸,花工夫、下大力氣練習,任何招式都是徒然的。因此學習者不要刻意追求它的技擊作用,還是應以健康為主。
 懶扎衣練習方法
 懶扎衣練習方法也可以將拳式分拆,如下所述:馬步站立,式子略低一些,也可高一些,總之隨意、感覺舒服合適就可以。左手叉腰,身體略向右轉,右手向右前方約45度角伸出,注意手臂不要伸直,要保持一個彎曲,手心向右外側,如動畫圖。然後將右臂以順時針方向,手心儘可能向外,以掌指肚支撐畫圓至起點,如此反覆。
 上述是簡單的單一練習,下面則是整個拳式。
 上接金剛搗錐,身微右轉,即而左專,同時兩手在腹前隨身體之旋轉環繞一小圈(圖一);身繼續左傳,兩手同時隨身體旋轉順時針環繞至胸前交叉(圖二)。
 按:此式注意「欲左先右」的要點。這個不難理解,你若想向前跳一大步,必先向後退一小步,有時候退也是為了進。
 然後左右手同時按順時針方向分別環繞一個圓圈並交叉於胸前,左臂置於右臂之上,同時右腳提起,腳尖著地,重心在左腿,與兩手臂交叉同時向右前方腳跟剷出(圖三)
 按:注意上合(兩手臂交叉)與下開(右腳剷出)須一致。
 身微左轉,即而右轉,左手放於腹前,手心向上,右手沿順時針方向畫一大圓圈,展開置於右前方,目視右手掌,手心向右外側,全身放鬆,精神內斂,心氣松于丹田(圖四)。
 懶扎衣的保健作用
 懶扎衣這一拳式的練習,主要練習的是陰陽開合及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妙趣,如兩手臂交叉於胸前的同時,兩腿則左六右四呈馬步外開之意,此為下開上合;反之,當兩手臂分別在胸前畫圓弧運動時,則是上開下合。太極拳追求的是輕靈而不是濁重,而這種開合之間的轉換實際上是意識的轉換,練習者若能做到輕靈轉換,則百脈皆通。《黃帝內經》說:「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實際上指的就是氣血經脈的通暢與瘀阻。
 懶扎衣另一個特點是身體四肢運動曲線方向是做順時針的圓弧螺旋運動,按人體經絡左升右降的規律,此式可貫通人體四肢經脈,對微循環系統有很強的疏通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練習這個式子時許多人會感覺到右手和右腳腳心會有發熱的現象。長期鍛煉此式,可是一劑很不錯的活血化淤良藥。
 按:懶扎衣這一招式本人對它的認識也許比較粗淺,但任何技擊招式應該是來源於一種本能,而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肢體語言,涵蓋了哲學、心理學及中華養生學等範疇。
 其實生活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都會使用,懶扎衣這一拳式在很多社交場合併不少見,如與人打招呼,尤其是與陌生人握手寒暄時那一刻,其形態也是一手伸出,一手在後;握手時的力度也會根據男女之分、生疏遠近有所差別;皮膚之間的觸覺會傳遞給你用多大力度合適的信息,心裡還會揣摩著對方的心思。
 高手出手過招之時,也往往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後,體育項目中的摔跤、柔道、擊劍等現代競技也不例外,只不過現代社會文明多了,將原始本能的撕扯,化作友善的握手和一種規則的競技。
 迎來送往中的「請進」、「請坐」以及高檔酒店內服務生在熱情服務時的形體語言「一手背後,一手做請讓狀」等等,全是懶扎衣的招式;先賢在創造太極拳的時候,也沒有忘記我們是「禮儀之邦」,崇尚「以理服人」,這種民族文化的影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有些人將它淡忘了。
淺析太極拳中的氣感
 太極拳以意行氣是練習太極拳的不二法寶。它的意識行氣路線,其基本規律是在動靜間完成一個自然過程,是自然規律。一般而言,氣由丹田生而歸於丹田;動時自丹田出,靜時復歸丹田。對此大家可先不必拘泥,一切順其自然為好,孫劍雲和田秀臣老師生前都曾經說:「不要強扭、水滿自溢」。這個比喻很樸素,說得是丹田好比一個杯子,四肢好比是水管,杯子里的水滿了,自然就會流注到水管中去。他生前常常告誡學生,養浩然之氣,貴在堅持,今日想起,此話不虛也。
 有些人會問:什麼是氣?對此我的建議是切莫刻意追求,至於什麼是氣?宇宙有宇宙之氣;天空中有空氣;空氣中有氧氣;山川有靈秀之氣;人體內有陰陽之氣,有衛護皮毛的衛外之氣,有宗氣,有營氣等;血液在脈管內流動靠的是氣化的推動,就是我們小便時靠的也是氣化作用。《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氣化則能出焉   」,描述的就是膀胱功能。我的理解是太極拳所說之氣應該是浩然之氣,也就是「心氣」,「心氣」就是太極之氣。「有心則有氣,無心則無氣」。心為精神意識,《黃帝內經內經》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的記載。古人認為心為一身之主使,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心」就是意識,氣也不要管他是什麼氣,只要做到是在意識支配下,以意行氣就可以了。
 我練習太極拳近30年,可以說就沒有求過氣,完全是為了健身,有時候氣感就來了,就這麼簡單。還有朋友問我,我練習逆腹式呼吸法後,感覺腹部發熱,這是氣嗎?我的理解是這樣,供大家參考。
 逆腹式呼吸法就是鼓盪之法,練習中腹部會隨著一呼一吸跌宕起伏,從而橫隔膜會在一呼一吸中受到擠壓而上下蠕動,在蠕動中完成了人體內部的按摩活動。摩擦會起電,會發熱,道理再簡單不過,至於是不是氣,會因個人理解不同而異。我在在練習中腹部、手腳或身上某個部位發熱、發脹、發麻是常有的事,但沒有一次是刻意的;熱就熱吧,不熱也不強求,相反,有時候想叫它熱的時候,反而不靈了,應了道家那句話「無為而無不為」。
為人處事須謹慎,六封四閉顯神通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一生活中淺顯的道理,在古老的太極拳中得以充分體現,尤以「六封四閉」這個拳式更加明顯。在陳氏太極拳中,「六封四閉」,顧名思義是六成封四成閉的意思,封是封制對方的進擊招法,使之無隙進攻;閉是關閉自己的門戶,作到防守嚴謹。六封四閉就是既要保全自己,又要嚴防對方,便於進攻。當然這種要求,不只限於這一個式子。在各種招法中,都始終含有上述兩層意義和作用。孫氏太極拳中將這一名稱叫「如封似閉」,意為「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之意;所以孫氏太極拳又稱開合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因其步法多來源於「八卦掌」和「形意拳」中的扣步和跟步,靈活多變,故也稱之為「活步太極」;但無論是陳氏太極拳還是孫氏太極拳,在這一拳式的練習方法上卻都是跟步,即前腿在向前邁進一步時,隨即後腿跟進半步,同時兩手掌均是掌心向外同時推擠按出,且在呼吸上都要求徐徐呼出一口綿緩深長之氣。
 這一拳式在技擊上具很實用的價值,動作簡單,乾淨利索,一氣呵成。當對方來襲但並未出手之時,心意含懶扎衣狀,也可似有非有其形,當對方以右手向胸口或頭部襲來時,身向左閃開,並以左手掌順時針按住對方右手,右手防護下腹,同時左手繼續順時針翻轉向下踩按,此時右腳邁一大步進入對方兩腿之間,使其失去重心,同時,後腳跟進,既而左掌與右掌擊向對方胸口。注意:此式重點為後腳跟進與兩掌推出須保持一致。練習時一退一進,退時好比將弓弦拉滿,進時好似弓箭放出之意。
 相傳太極拳起源於古代的「弓」法,因此有「一身備五弓」之說,人體本身可看作是一個大弓,那麼弓弦的正中點就是腹部,即我們常說的「丹田」,古人認為人的臍下三分的小腹部就是丹田,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而丹田之氣我理解是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能量。中醫稱之為氣海。
 練習六封四閉特彆強調呼吸的配合,在單式反覆練習中,步法上是一進一退之間的輕靈轉換,呼吸上對應的是進「為呼,退為吸的配合」;意識關注兩掌的前後伸縮與步法上的進退相隨,因此可協調四肢,增大肺擴量,對呼吸系統疾病預防和康復具良好的作用。
用你的「心」拉長你的身體
 用你的心去拉長你的身體,太極拳就是這樣的運動。  
 太極拳運動要求在運動中始終保持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和沉肩墜肘;松腰圓檔和開垮屈膝;神聚氣斂和身手放長。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在肢體表現上是全身放長;含胸拔背的物理作用是將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放長手臂;松腰圓檔和開垮屈膝是使腿部能夠圓活旋轉並使腿部放長。這是太極拳的基本特點之一。
 身體放長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它可以增加彈性,這就如同將一根皮筋拉開後,他的彈力大小取決於你拉開的尺度的大小,拉開的尺度越大,則彈力越大。經常坐辦公室的人有時候會伸伸懶腰,這是因為一個姿勢待久了,造成氣血暫時瘀阻所致;恰恰伸懶腰可以將肢體放長,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物理療法,體內氣血也會因肢體放長而流暢起來,所以你會感覺到可以暫緩疲倦和勞頓,使神志清爽起來。
 伸懶腰或藉助器械(如牽引),可以使身體有一定的拉長,但這是物理結構的伸長,當拋開外力或外因時,肢體也會很快恢復原狀,這是肢體本身所固有的彈性,常規鍛煉下,物理結構下的體育鍛煉方法雖然也會起到增強細胞的新陳代謝,微血管網通暢等,但它卻得不到在意識支配下的神聚氣斂的效果,這就是我們中華養生學之精華所在。
 太極拳中的肢體放長與我們伸懶腰不同,它是經長期鍛煉挖掘出的我們人類的一種意識潛能,因為太極拳不是一種簡單的肢體運動,所以太極拳所說的肢體放長不僅表現在物理療法上,更重要的則是它的一種精神上所體現出來整體觀,也就是中醫學中所說的「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道理。
 太極拳講究以意行氣,血液在人體內流動靠的是氣的推動,所以以意行氣可加大血液流速,加之太極拳圓圈弧線所形成的特有的螺旋旋轉運動,不但能夠使肢體得到有效放長,更能促使血液在人體內的順暢無阻,因而可有效消除因氣滯及血行受阻導致的病症,也等於我們服用了活血化淤之葯。
 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因太極拳的節節貫通,肢體和肌肉增加了彈性,所以也就擴大了血管的橫截面,加之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心氣下沉,因此可輔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是天然的降壓藥物,同時還可以防止血管硬化。
包容"肝火"
 六封四閉的另一個保健作用為,由於操練六封四閉單式時要求身法一進一退,加大了中下盤的鍛煉力度,且在鍛煉中要求退為輕靈(升),即重心在左腳,右腳虛點;進時手、腳意念均下沉(降),所以對於人體中間部位肝膽脾胃及腿部的升降功能鍛煉,在意識支配下的作用更加明顯,而人體中間部位升降功能失常的直接原因則是肝膽脾胃失和所引起,亦即是肝膽脾胃之間的矛盾。拔刀而起,挺身而斗,往往是肝火太盛了的緣故。肝火過旺則會導致脾運失司,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性屬木,脾性屬土,則木克土。這與現今社會肝胃不和,濕阻中焦不化患者增加也相符合。六封四閉一式的鍛煉極為簡單,在家裡或外面都可以,也就是一進一退大小的地方就夠用了,練習時間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而定,每次5分鐘可以,10分鐘也可以,但貴在堅持,它可是調和肝膽脾胃的一劑良藥。但要注意後腳跟進、呼氣於兩手前推下按須保持一致。
 按:生活中我們若能夠做到進退自如自然是完美的,但有時候不能前行的時候,退一步也並不是壞事。
 發生在戰國時期「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他們二人一個是賢相,一個是猛將,因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和將相團結,才使它國不敢小覷。但若不是藺相如顧全大局,對廉頗的退避三舍,就不會有廉頗的負荊請罪了,也就不會將相和,趙國也就不會得到平安。正如藺相如對他的門人所說的那樣,我不是怕廉頗,而是顧大局。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更是盡人皆知。我們並不崇尚鑽跨這種方式,但其忍耐精神確是值得深思。如果韓信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不會有日後的「韓信點兵」,更談不上輔佐劉邦擊敗項羽而成為開國功臣。
行為太極觀
 行為太極觀,其實就是「天人整體觀」,是順乎自然、合乎常理的;一動無有不動,開合、剛柔、進退中追求的是整體的和諧與平衡;剛柔之間的巧妙轉換恰恰是體現我們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
 以柔克剛,是國人為人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剛,是國人處事的堅定信念。
 柔中寓剛,剛中寓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中正和諧是將剛柔的變化關係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具體表現,是我們處事的正宗法寶,這一理想化的為人處世方式,在我們小小的太極圖符號中表現得最為得體和形象。
 觀太極陰陽圖,在一個圓圈中有一個白色的魚和黑色的魚,白色的魚代表陽,黑色的魚代表陰;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它們互相糾結、混融婉轉在一起,恰為一個圓形而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周而復始、始而復周;極為奇妙且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陽魚頭中有陰魚眼,陰魚頭中有陽魚眼,象徵著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辯證和統一思想;它們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制衡,相互激發,相互轉化又相互滋生;
 曾幾何時,我們曾經對這一處世方式進行過猛烈的批判,然而直至今天,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包含了寰宇中的至理,同時也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最高標準。
 柔能克剛、以柔克剛的故事和實踐在現實中有很多。東漢的光武帝劉秀稱得上是一位佼佼者。當劉秀陷於政治漩渦而與其一同起兵的哥哥被殺後,劉秀在極大悲憤中卻始終能夠保持以退守保護自己,不露聲色,在具體形式上則是將軍功歸功於將軍們,自己反而將憤怒隱藏,表現出極大的柔性,從而逢凶化吉,最終登上皇帝寶座。劉秀當上皇帝後,對元勛們並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靠殺戮功臣來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懷仁策略,從而使人心穩定,國泰民安。這不能不歸功於其一貫奉行的柔道。
風起雲湧之太極單鞭勢
 軟,有時候同樣是利器,所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柔能克剛,在太極拳中得到充分的驗證,其中單鞭一式既是以掌代鞭的柔法。
 單鞭的技擊方法源於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的第一、四等技勢中。現今的太極拳各家及通臂拳中都有此勢,只不過隨著年代的推移,其技擊技巧也已經逐漸退化,取而代之的是現在流行於大街小巷的藝術體操,自然與以前的單鞭有了明顯的差別。各家太極拳單鞭的練習方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公園中左右手的簡單化狐已完全成為了一種肢體體操。
 單鞭一詞,據武術書籍記載,最早出現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但實際情況似乎卻要早很多,而要認真考察其真正的出現年代,已是不可能的事了。因為要考究此詞的出現,必先要考察單鞭作為兵器的出現年代。武器單鞭的出現年代,應該就是這一名稱詞語出現的最為確切的年代。
 元明時期是單鞭一詞出現在戲曲中最多的年代,在諸多的詩詞戲曲小說中,皆不乏單鞭一詞。其中尉遲恭單鞭奪槊的故事情節早已通過戲曲文化傳遍大江南北而家喻戶曉。如《說唐》中「這單雄信那裡是尉遲恭的對手?戰不上三合,就在單雄信一槊打來時,被尉遲恭一把接往,回手一鞭打來,單雄信把槊一放,空手逃走。單鞭的用法一說也許是由此而來。明朝施耐庵的《水滸傳》有伏路小校,前來報說:有個鬍鬚將軍,立馬單鞭,要見元帥。這個將軍就是呼延灼,其兵器也是單鞭。
 在太極拳單鞭一式的練習方法上,各家有各家的不同,也各有所長。但其最後定勢基本大同小異。雖然現代社會崇尚文明,沒必要刻意追求單鞭的技擊作用,但輕描淡寫的照葫蘆畫瓢自然會大大弱化這一拳式的養生保健作用。
 我將單鞭的練習分為兩部分,動畫圖中是可以反覆練習的動作,其要點是手臂在作圓圈運動時,注意力道方向是由右腳經右腿再經後背傳至左肩至左臂直至左手;練習時動作要協調,要圓;身體協調了,可以求腹部也在畫一個小圓圈,與手臂所畫大圓圈相一致。
我的陰陽平衡法——"太極"定步雲手勢——撥雲見日
 太極定步雙雲手,可選擇一卧牛之地,定步凝神而時時練習之。
 雲手,也稱運手,在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太極拳勢中,其風格表現是多樣化的。雲手為太極拳的「母式」,各家也不列外。無論各家如何變化其演練特徵,但在雲手上則基本相一致,可見其在太極拳技術體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關於這一名稱的由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認為,「雲手」的式名是象形文化的產物。中國山水畫傳統畫派習慣以螺旋狀表示雲之隨風而動的寫意畫境,而此式兩手交插隨意而動有似畫雲筆法,故取此名。另外,古典舞蹈中的經典動作里非常飄逸的「雲手」組合,或許是它啟發了拳術中劃圈動勢名稱的命名;我個人對雲手的理解為:因其兩手交互輪迴,一先一後、一左一右,卻恰似勾畫出一個完整的陰陽太極圖。
 《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把一路二三組雲手稱為「上、中、下」,演練的步法和手法也稍有變化。新架、老架二路炮捶中也多處出現「單雲手」。陳式太極雲手步法多以插步為基本要求,孫氏及其他拳式太極拳多以並步靠攏為準;陳、孫兩派練習時手心多是向外,其它各式多手心向里;但無論何式太極,其在神意上的要求及在定步單雙手練習方法上則是一致的;本人領會練習時手心向外則更易於氣血灌注指稍,也易於手臂的放長,在肢體舒展性方面要好一些。
 就其練習方法而言:雲手雖然是簡單的畫圈,但要做到周身一家,如行雲流水般表現出其內在的神意,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言傳身教的確難以明了。以前曾經說過,我們主要追求太極拳的養生作用,因此不必刻意追求其它,明白太極拳的神意作用後,按動畫圖中所表現的定步雙雲模仿練習,每日堅持20分鐘,定會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通常情況下,單獨練習雲手,是先從單雲手開始的。因為雙雲手無非是雙手的交替配合,單雲手練習熟練了,自然就能舉一反三,通曉雙雲手的動作和要領。學者也可以剛開始就練習雙雲手,畢竟這個動作在形式上還是比較簡單的。
 按:太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莫過於它的文武雙修特徵,其雲手所表現的飄逸也多體現在其內在的神意上。文事武功,對神意的要求都是擺在第一位的。演練者的神意就是立身中正、不丟不頂、不偏不倚的太極拳神意。這到很像我們傳統上的書法;所以,太極拳的演練,是用神意統領周身,循規矩旋轉運化,如此就會出現「周身無處不太極」的理想狀態。
太極"雲手勢"之
攻防略述
 雲手所包含的攻防含義說法不一,本人領會雲手的劃圈過程,就是攻防一體過程。其上下的開合運轉,就是最佳的攻防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由腿部和腰部共同產生的螺旋勁反映在手臂所划出圓圈中的每一個點,都具有技擊的作用。如:當對方雙手擠按我右肘處和腕部時,我則松沉右肩肘,同時右掌順時針由上而下向外側劃弧線,如同撥開門帘一樣化開對方來勢,並使之落空,既而可順勢將其擊出。當然,若想達到太極拳的攻防運化自若,在明白拳理的情形下,非朝夕之能事。但既然學習了太極拳,雖然是為了養生和健身,然了解一些攻防特點,對於正確掌握太極拳的練習方法,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雲手勢之
疏通經絡
 太極拳講究的是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而絕對的心靜我體會往往求之而不得。所以在動中去求相對的的靜及在靜中求動,反而在練習中容易做到,並且易於掌握,從而達到人體陰陽平衡的目的而祛病延年。
 雲手一式所體現的明顯特點是虛實間的轉換,在人體重心忽左忽右的轉換過程中,將四肢的虛實統一於整個人體的上下虛實之中,在動態過程中形成上下相隨、一虛一實的靈活轉換,因此對於意識的調動和鍛煉頗為明顯,可達到加強腦組織功能的作用,功能增強了,則會緩解腦組織功能老化,這可是勝過腦白金的嘍。
 另外,雲手一式對腰脊的要求很高,四肢的橫向運動須以腰脊為中心,形成球狀的車輪作用,因此可刺激腰脊部肌肉及加強周圍氣血流暢等作用,長期堅持鍛煉,具很好的預防保健作用,可防止腰脊勞損,更因該動作練習比較和緩,不會對腰部造成損傷,因此還是適合老年人的一種鍛煉方法。
 雲手的另一個要求還有,由於太極拳力道是起於足、行於腿、主宰於腰。因此左右雲手還可在人體背部形成一個交叉,這對於疏通十二經脈尤其是足太陽膀胱和手陽明大腸經可是免費的針灸療法。
「太極」中的「轂」法體現
 最近有朋友來信談到如何能夠在太極拳中體會到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也有人問腰為主宰是什麼意思,練習太極拳必須以腰為主宰嗎;還有問是不是這樣做了才能夠達到健身效果;同時也有朋友問我人生無處不太極到底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以及我在實踐中的體會,藉此一席之地,闡述自己的一些淺見,以為共同探討!
 大家知道,漢語中有這樣一個字「轂」,我想大家都明白這個字的含義,我們中學課本里讀屈原楚辭《國殤》中「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中就有這個「轂」字。
 轂,同軲轆。本義指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
 人體中的轂,則是腰脊。而太極拳運動其實就是轂的運轉,也可以理解為是車輪旋轉。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練習中就能夠領會太極拳運動對於腰為主宰的要求,就會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果,發揮出太極拳鍛煉的作用,進而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節節貫通、一動無有不動及內外相合的妙趣。
 這些要求在太極拳譜中說的再明白不過。
 拳譜中說:
一、「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二、「周身節節貫穿,毋使絲毫間斷」,三、「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沒有缺陷」,四、「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
 從上面的四點中以及結合對車輪,也就是「轂」的含義理解,就不難懂的太極拳以腰為核心的要義,若要達到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則必須以腰為中心。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表現在太極拳理法也是這個道理;在宇宙自然運行規律中,地球不是圍著太陽轉嗎,月亮也在環繞地球轉,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有它的自轉。
 從鍛煉效果角度而言,節節貫通在肢體上的表現是對人體關節的鍛煉及他們之間的配合,阻止或延緩關節功能退化和老化現象;在人體內部,節節貫通指的是百脈,人體經絡通暢了,則自然會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達到益壽延年的保健作用。然而要實現上述兩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關節上的節節貫通,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腰為核心,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使周身九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貫通。這裡所說的依次,是秩序上的先後問題。
 所謂九個主要運動關節,指的是我們身體上的「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這九個運動關節隨暢了,做到逐節貫通了,肢體之間的動作自然就會協調;然後再去求人體內的經絡通暢(所謂百脈通暢),進而使內外節拍相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外相和,如此,在形式表現上,可以體現和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
 另一個需要說明的是,這裡面還存在一個「脊」的概念。所謂脊,就是脊椎。腰是人體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在內為丹田,外為帶脈),而脊椎是人體上下彎曲的根本,因此以腰為中心,其實應該是以腰脊為中心,從而在腰脊帶動下運動中,達到上下貫通和諧、左右平衡之目的。
 太極拳之所以可以健身,除去它在意識上的作用外,其要求通過外部九個主要運動關節的舒展,擴大人體骨骼活動的幅度,繼而在意識作用下,疏通人體經絡,加速氣血在人體脈絡中的流動,引起人體內髒的按摩作用,而起到預防疾病發生,防止衰老的保健功效。
 按:上令下行是行政工作中的具體執行表現,公司領導團隊的戰略決策可以理解為是太極拳中的意識思維,也就是令由心發;行政部門是傳達、監督和執行這一戰略決策的中樞,也就是我們人體中的「腰脊」;傳達和監督工作做好了,所屬各業務部門還需要相互配合,這就是節節貫通;戰略得以完美實現則體現了企業文化,在太極中就是渾然一體和周身一家。
"太極"十三勢與陰陽八卦
 太極拳,又稱太極十三勢,也就是十三種練習方法,這十三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硼、捋、擠、按、踩、挒、肘、烤、進、退、顧、盼、定八種勁別和五種步法。從太極陰陽之理來看,太極十三勢就是八卦加五行,也稱八門五步或八法五行。八門是八種手法,五步則代表五種步法;八卦代表方位,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對應人體五臟則為肝、心、脾、肺、腎。
 五種步法和八種手法是對立統一的變化關係和矛盾運動。八卦出自《周易》一書、原是沖凶卜筮之書,傳說是周文王所作。據《易傳·繫辭》解釋說:八卦作者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八卦」。《易經》關於陰陽的觀念,是從觀察天象地理變化和辯識人禽獸的不同中概括出來的。八卦代表八種物質,作為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們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離為火、巽為風、兌為澤、坎為水、艮為山。這八種物質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易傳》說:「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隱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悅)也。」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恆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這些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而並非虛無縹緲:是有表有象,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而不是精神,是自然之理。這是較早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太極拳也正是從古代唯物主義哲學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理論來於於傳統文化,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與太極拳天人合一指導思想同出一轍。從中醫理論講:八卦五行各有其對應在人體的部位和穴位。其對應關係與太極拳中的八種勁法相對應,它們依次為:硼屬坎,方向正北,五行中屬水,對應人體五臟為腎,竅位在會陰。捋屬離,方向正南,五行中屬火,對應人體五臟為心,竅位在祖竅。擠屬震,方向正東,五行中屬木,對應人體五臟為肝,竅位在夾脊。按屬兌,方向正西,五行中屬金,對應人體五臟為肺,竅位在膻中。采屬乾,方向西北方,五行中屬金,對應五臟為肺、腎,竅位在性宮和肺俞挒屬坤,方向西南方,五行中屬土,對應五臟為脾,竅位在神闕,屬脾經。肘屬艮,方向東北方,五行中屬土,對應五臟屬脾,竅位在肩井,屬胃經。靠屬巽,方向東南方,五行中屬木,對應五臟為肝,竅位在玉枕,屬膽經。
 上述則是八卦所對應的人體竅位該說;進、退、顧、盼、定則代表五行;在太極拳中的表現則對應五種步法。因為太極拳強調的是意識運動,以意識帶動肢體,所以在練習中要求內外的協調和統一關係。如:進是以氣催動全身向前。退則是以氣催動向後。顧是左顧。盼是右盼。定是中定,所謂氣定神閑之意。在意念上,前進時,意想會陰以氣推動前行,此練習方法對腎功能調理具明顯好處;退則一樣,意想祖竅引導外氣推動身體向後,此練習方法對心脈功能具保健作用;左顧右盼全在靈活,取自仿生學;定則氣沉丹田,回歸太極之勢。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所描述的心、肝、脾、肺、腎與現代醫學解剖學的臟器不是同一個概念,中醫學所談的五臟指的是五髒的系統功能,而並非五個臟器而已。
 練習太極拳的妙趣不僅僅在於功夫的練習,在長期的太極拳鍛煉中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而太極之理深奧博大,非幾句話所能言明,況本人也僅僅是略知皮毛,竟花去二十餘年時間,恐窮其一生也難以真正明白太極之至理,但其對於身體的養生功效非一般體育運動可與比肩,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且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會得以完美體現。
 明白了上述太極十三勢與八卦五行、經絡穴位的關係,就可以按照太極拳所規定的套路練習了,剛剛開始練習時可將拳架分拆,一招一式慢慢體驗,此為單式練習;或可將幾個式子組合起來練習,此為組合練習;組合練習的方法為四正手和四偶手,這在雙人推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套路練習則要求每一式均包含太極十三勢所要求的特點,而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此非朝夕間之能事。因此,對於單純求養生功效的人來說,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按照太極拳的動作要求,學習十幾個式子,時時練習,定會健康長壽,也一定會從中獲益匪淺。
掩手肱捶的練習方法
 見圖
"太極"中的平衡觀
 有些人往往會為了獲得短期平衡而失去了長遠的平衡發展。
 一個正常人,在平時鍛煉「身體」的時候,一定會想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身體達到健身的效果,而不會考慮其它因素。但如果你是一名職業運動員,你的目的是去競賽,要獲得名次,所以想法也許就截然不同了。此時你可能會想到吃些藥物或補品,甚者或採取服用或注射一些激素、興奮劑之類的方法來發揮潛能、超越自我。但事實是激素的依賴作用,使得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產生影響,缺少一點身體就會明顯感覺支撐不住。
 平衡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平衡。太極追求的是從事物的整體聯繫出發,自事務的內部矛盾著手,以尋求事務之間的和諧,從而促進事物的均衡發展。
 在太極練習方法中,有這樣一個練習形式。如同太極樁站立一樣,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基本同寬,全身放鬆,其他要點與太極樁相同。幻想你置身於一間很大的空房間里,你周身上下左右全是乒乓球,置身於內的你此時身體的的某個部位只要稍微一動,乒乓球會隨之而漏,繼之其他的乒乓球會迅即補位到先前乒乓球的位置,這就是求相對和諧與平衡。
 由此我們不難聯想到這樣一句話,「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白領職員,你所處的位置對於這個公司的管理或產品環節上很重要,你突然的辭去工作或跳槽雖然會造成這個公司在某一環節上的短暫平衡,但公司管理措施中的人才儲備等應急方法會馬上發揮作用,替補上這個位置,並不會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另一方面,公司的長遠發展和生存就是絕對的嗎,顯然也不是。任何企業都會因為戰略決策失誤或其它諸多原因導致萎縮或破產,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相關企業的市場份額會相應增大,但並不會因為一兩個企業的消亡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這又是一個行業內的相對平衡。
 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也不例外。歐美經濟發達國家有其完善的市場運作模式和特殊行業的管制,我國在改革開放中並存的雙軌制,一方面是以市場調節供需關係,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國家的權力進行干預從而使得我國經濟蓬勃發展。這些都是相對的統一體,所求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平衡發展。雖然管制會帶來腐敗,但完全的放開同樣會帶來很多問題,如出口企業間為爭創外匯相互壓價,其短期行為是獲得了外匯創收,其實失去的是國家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此時若沒有國家權力干預,制定行業標準和限價,則是萬萬不行的。針對房地產行業來說,國家採取的制定行業標準並及時採取措施以遏制某些地區房價超正常的飆升,而這些措施,是任何一個組織無法做到的。
 我國是傳統文化大國,其文化特徵強調整體觀念,它深邃耀眼的智慧和地位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實用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在西方現代管理體系中,我們不難找到儒家的「禮儀」、兵家的「謀略」和道家的「道術」等等這些理念。西方管理藝術只是東方管理藝術中的一小部分。只不過這些年來我們也許盲目接受外來文化太多,過多地接受外來垃圾,而忽視自己文化的存在,雖時時生活在「太極」中,然而卻忘記了它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舍本求末,所謂「日用而不知而已」。
太極中的迂迴戰術
「倒卷肱」
 倒卷肱人人都會,我相信每個人都做過,只不過沒有注意罷了。
 生活中我們也一定倒著走過,仔細觀察一下人體在倒著走時,你是足尖先著地還是足跟先著地。
 倒卷肱一式是太極拳中唯一一個以後退為主的練習的拳式。因兩腳交叉向後退步,兩手配合旋轉,故名倒卷肱。有的太極拳種中將其命名為倒碾肱,還有稱之為倒攆猴,如楊式太極拳和孫氏太極拳。但陳鑫著書名為「倒卷紅」,解為如紅鐵出爐,人不敢近。又說:古人曾名為珍珠倒捲簾,似有象形意義。本人覺得「到碾肱」似乎不妥,「肱」乃肱二頭肌,又如何可碾,但無論怎樣,各家在這一式子的練習上都是以退步為其共性,對此並無異議。
 就此式的攻防戰術而言,各家各承家技,說法不一。其攻防含義本人理解頗像「誘敵深入」之策和「迂迴戰術」;因為就其後退的軌跡而言,此式呈S型狀,並不是直線退,而是螺旋著向後退,雖然從外形上看是退,但因其螺旋力的作用,在退的過程中蘊含著進攻的謀略。在具體方法上,則體現出一手化對方來勁,另一隻手則是進攻;表現在身法上,則是以腰脊的旋轉,半個圓帶動手腳的化和退,半個圓則帶動另一隻手的進攻。因此可以說該式表面形式看上去是退,實則蘊含著進,可說是一進一退的代表作。
 此式練習其實很簡單,分為定步練習和活步練習,定步練習在家中即可,活步則需要地反覆大一些,如圖所示:
 要領:練習此式的關鍵在於腰脊的左右旋轉,以腰脊為軸帶動肢體的螺旋旋轉運動。
 此式步向後退行,而眼看前手,兩手更迭旋轉,所以叫做倒卷肱。
 我認為凡後退的足,不管是哪一家太極拳,都是用足尖劃地緩緩而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不管你身後是水還是坑,足尖自然比腳跟要領敏得多。即便是在漆黑的房間里試探前行,也一定是用腳尖向前試探。
 中醫治療和保健中的「迂迴戰術」,可謂「用藥如用兵」。
 臨床開方用藥,就像領兵打仗一樣,既要了解敵情,又要了解自己的特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醫遣方用藥如同制定戰術和派兵一樣,講究配伍,兩葯合用可以提高療效或增強藥性。這樣的配伍叫相須、相使。如知母、黃柏,它們是一則配藥,知母入胃腎,滋陰而清熱;黃柏苦燥,降火而除濕;二葯一潤一燥,共奏滋陰降火燥濕之功。
 一次,我隨我父親抄方,來了一位疑難病人。患者為男士,40多歲,自述半年前發現血壓不正常,雙足浮腫,經北大醫院診斷為腎小球腎炎、腎功能不全、血壓200/100mmHg,患者來找我父其初診時自述腰部酸痛,觀其面部浮腫很厲害,四肢畏寒。化驗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比較高。我父親認為:此屬水氣病,治療當滲濕利竅滋陰潛陽,一周後患者複診,腰已不痛,浮腫減輕很多,又兩周後患者面色明顯好轉,血壓已穩定,大便通暢,小便正常,嗣後父親給他換了方,以資鞏固療效。
 由此可見,診斷和用藥配合得當,則效如蜉鼓。這就是中醫診斷和用藥的配合且療效顯著的實例。而不是一聽說是腎炎,就去遍翻書籍和現代研究,查找哪味中藥具消炎作用,而直接消炎對抗,中醫有中醫的特點,脫離了這個特點,就不是中醫了。在太極中,則可以理解為倒是診斷方法,退一步使之落空,其缺陷就會顯現出來,繼而手的進攻就是有針對性的用藥了。
 中醫的指導思想來源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以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首先是考慮人體的整體關係,然後從外部表現找出病症的內部矛盾,從而通過中醫中藥,促使矛盾化解,使人體的陰陽平衡;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會考慮臟腑間的生克關係(即臟腑間的聯繫),而不是簡單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黃帝內經》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就是這個道理。再如發燒,中醫治療發燒所採取的治療措施是辯證審因,更關注的是發燒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採取直接與「燒」對抗,將原因找到了,開門打狗。什麼叫開門打狗呢,是將病邪驅趕出體內,體內病邪沒有了,又何患之憂;對抗療法則不然,病毒雖然殺死了,可狗還在體內,更何況正氣、邪氣統統殺。這好比強盜劫持了人質,我忘掉了我的任務是解救人質,所以將人質與強盜統統殺死。
 日常生活保健也是如此,中醫注重人體自身的自然的物質生成規律,什麼是自然的生成規律呢?拿壯陽葯來說:壯陽葯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可謂大焉。為什麼?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我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某某人因某種原因失去了很多血,尤其是因生活所困靠賣血為生的人,他始終認為吃一些補品,體內所缺的血液很快會得到補充,此話沒有錯,想補回你失去的血液很簡單,問題是當你體內缺少這些血液時,造血機能為此超負荷工作的損耗又靠什麼能夠補回來呢?壯陽葯也是這個道理,不一定好的葯就適合你,因為你不需要這些,在此前提下,你一旦使用了它,就會造成你身體功能的失衡,陽氣過了,性慾自然會強,這好比炒菜後放油一樣,表面上看油是多了,實際卻是自欺欺人,得不償失;最好的辦法是滋陰,什麼是滋陰,水滿自溢就是滋陰。因此,有時候不是體內缺什麼我們就直接補什麼,而是要科學辯證的分析,找到真正適合你的東西和方法。
太極入門說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毋庸置疑。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有養生健身的作用,但大多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健身的一種運動方式,與時尚根本靠不上邊,正是因為這樣的誤解,以致我們民族最優秀的養生健身方法「太極拳」近乎成為了一種肢體體操,全然失去了其所蘊涵的豐富哲理,更談不上在其指導下的養生和健康保健作用了。當然,活動一下肢體總比不活動好,抱著這種觀點的人也並不少見,還有些人覺得太極拳式子太多,很難學習,因此往往半途而廢。其實不然,我以為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授的老師也沒有因勢利導所致。
 筆者自幼隨父學習中醫,並有幸得到孫劍雲、田秀臣兩位太極大師指導,寒暑不輟,得時習之,全在自然。數十年間,結合中醫陰陽五行和經絡學說,擇選出十八個拳式,分解練習,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簡化了太極拳的動作以便於學習掌握,其次為強調每一式的保健預防功效,同時將這十八個式子中的每一個單式的學習方法、練習方法以及養生預防疾病的作用一一對應,儘可能詳盡說明,加以自身的體會和感悟以為拋磚引玉。學者即可單練一個式子,也可將幾個式子連貫起來一起練,隨心而已。
 學習太極拳之前,首先要簡單了解一下太極一詞的意義及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這對於掌握太極拳的正確練習方法和理解太極拳的精要大有裨益。
 一、關於太極一詞
 太極一詞,不是太極拳所固有的,太極拳是根據太極陰陽之理創造的,所以名之為太極拳。古人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分陰陽二氣,表示陰陽的對立和統一。先賢們將陰陽看作是宇宙中的兩大對立面,兩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本,陰陽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而太極拳正是以這樣的哲學觀點來概括、總結和指導運動的。它要求人體的意識機能按照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進行運動,陰陽便是這項運動的靈魂所在,並由此引伸出動靜、虛實、剛柔、升降、開合等等。
 二、關於陰陽的概念
 陰陽的概念比較簡單。陰陽的原始意義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伸出很多,如:天為陽,地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等。
 同樣,陰陽的概念引入中醫領域為中醫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醫學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應關係上如:男為陽,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等等;或是將對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為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於陰,當然這些只是簡單的基本概念。
 三、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來源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概念,它將物質高度概括為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運動形態,同時指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如: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如下所示: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五行學說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四、人體經絡概念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我們可以把我們人體比喻為是一棵大樹,那麼經脈好比是這棵樹的主幹,絡脈則是這棵樹的分枝。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太極拳運動就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臟腑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和目的。
經絡芻言
 經絡是什麼,有研究說是神經,也有研究說是肌肉組織,還有很多--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對經絡的解釋是「內景隧道」。
 大自然對經絡的解釋是「萬物同歸」。
 經絡存在嗎?經絡是客觀存在的,但現代科學尚無法做出實質性結論。
 經絡的研究,在醫學界、科學界甚至文化界曾引起普遍關注,甚至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客觀證實了他的存在,卻又無法做出實質性結論的玄機,我到以為這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客觀存在。況經絡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大發明,並非現代科學所發現,所以要驗證他到底是什麼,用現代科學技術恐為不妥,因為這畢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問題,我們這裡暫且不去做學術上的探討,僅就經絡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共同探討一二。
 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經絡通暢了,就不會生病,生命力就會旺盛,也就會健康;反之就要生病了;歐陽修在其《秋聲賦》中寫道:「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唯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行」,中的感慨顯然為情感抒懷,然而人受自己的情感和外界干擾,是會生病的,這也符合中醫學所闡述的病因和病機。要保持經絡通暢,首先就要了解經絡,只有了解了,才能夠避免經絡堵塞;所以大家要做的就是了解經絡的基本概念和找到保持經絡通暢的辦法;而醫生要做的是將堵塞的經絡打通。
 經絡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客觀存在。
 太極拳也可以理解為是經絡拳,太極拳運動就是調動我們人體內的潛能,調節「陰陽」在體內的平衡,貫通我們人體中的經絡,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也有人將太極拳理解為是一種氣功拳,頗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氣」這個概念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所遵循的「元氣論」的本源,是認識精神物質世界的根本所在,注意,這裡我強調的是精神。
 我在練習時,手腳、胳膊發麻,似乎像小螞蟻在身上爬的現象早已經司空見慣,我謹記著先師孫劍雲說過的話,那是「氣」,不要管他,也不要強為,他是在循經自然流淌,這就是水滿自溢的道理。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氣場」。對於「氣場」,我沒有專門研究過,但有時候(主要在晚上)當我靜下心來,按照太極所要求的要點,或靜或動全神貫注於虛實、伸縮動作的時侯,總會有幾隻貓圍著你轉,或默默地注視著你,偶爾也會向你叫出幾聲,尾巴則不斷的搖擺,很有意思,似乎在向你傳遞些什麼;最明顯不過的是,一個人練功和幾個人圍繞在一起練功氣感則會明顯不同;尤其是我們老北京四合院,彷彿四周的房圍也將氣給圍住了,感覺就是不一樣;而在夜晚的海邊,當你面向深邃的大海練功時,則又是另外一番感受;所以我對經絡的理解是非物質的,因此經絡應該是一種「信息」或「能量」的通道。
 在太極拳功法上,有這樣一個術語叫「眼觀鼻、鼻觀心、心入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使你儘快入靜;我沒有那樣的天賦,因此不可能如功法中所示的看到自己的臟腑,但在這樣要求自己時往往會想到李時珍提出的「內景隧道」的觀點,今天看來,應該是一種靈魂上的透視,從而對此感悟頗多;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在現實生活中,若能時常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對於升華自己的精神情感,應該是一劑良方益葯。
 對於經絡的最初認識,遠沒有上述的那樣複雜,這些只是自己的一點體會而已;小時候剛剛接觸中醫知識時,父親告訴我經絡就是樹;經是經脈,絡是絡脈,這好比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經緯線,由此我對經絡算是有了模糊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知識的不斷豐富,我對經絡的認知也逐漸加深,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往往可通過與經絡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上,回過頭來加深和感知對經絡的認識與理解。比如說中藥中的藕、荷梗和荷葉,荷葉的功效有開宣肺氣的作用;荷梗呢,有通氣的功效;而藕呢,則具沉降的作用;把它們聯繫起來,我們可悟出點什麼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很多現象中理解經絡的概念,如大到空中的航線和城市中縱橫交錯的道路,小到蜘蛛網,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有形的,無形的。但我以為經絡是伴隨著生命而存在的,這一點須格外注意。
 現代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是物質存在,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認識來源於先秦諸子為基礎的「元氣論」。以藥物來說,現代科學關注的的是藥物的有效成分;但我們則側重於天然植物的「性、色、味及其所對應的歸經,關注自然賦予它的升降沉浮,這就是對應關聯;萬千物種與我們人類同在一個地球上,我們共同呼吸著同樣的氣,萬物雖眾,其理則一,因此經絡不僅僅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
"太極"的魅力
 數十年來,太極拳能夠如此地吸引我,不僅僅是它帶給了我強健的體魄,也不僅是它四兩撥千斤的奇妙技擊技巧(儘管我確曾一度追求太極拳的攻防技擊效果),最吸引我、令我痴迷於太極而又能做到心境平和的,是它博大精深的哲學觀。
 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的孫劍雲是我的第一個老師,她是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的小女。祖父與孫祿堂為世交,我的大伯孔祥琛即拜於其門下,而後我又在父親的介紹下得以有幸遇到孫老師。在傳統習俗中,被老師收為門徒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正是由於世交淵源的關係,我未經任何考驗考核就成了磕頭弟子,後來才得知當時讓師兄弟們都羨慕不已。孫老師很忙,有時候找不到她,因此也常由大師兄劉樹春指導我,自此我跟大師兄建立了三十多年的既師、既友、亦兄弟的關係。我剛開始練拳,是從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入手。所謂五行拳,是以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與拳式中的劈、崩、鑽、炮、橫,人體五髒的肺、肝、腎、心、脾相對應。每個式子單練。五個式子純熟了,才可以學習五行連環拳。在隨後的數年裡,我又逐漸學習了形意拳中以模仿動物動作編排的十二形,也學完了孫氏太極拳的套路,並在一招一式的練習中逐漸對太極拳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許是我自幼學習中醫的緣故,對太極的理解總能與中醫理論結合起來,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證和感悟,始知「醫易同源」。
 太極拳要求在練習中全身放鬆,這種松沉的感受與某些食肉捕獵動物身上表現出的自然松沉有些類似,例如老虎、獵豹等,其全身協動的態勢皆是很自然的一種松沉。松沉就是氣往下沉,現實生活中就是沉住氣,就像兩個年齡、身高、體重、力氣、智謀一樣的人,沉住氣的一定會打敗氣息浮躁的;在自然界,那些被吃掉的鹿牛之類,往往肌肉發達而肢體僵硬,整體態勢體重氣浮。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明顯感覺到全身四周有阻力,像在水裡站立一樣,尤其是手的阻力頗似用手划水。其實在生活中也隨處可體會到「氣」的現象,例如,當你突然遇到一件很生氣的事情時,你會感覺到什麼?全身發顫、手腳冰涼、嘴唇哆嗦說不出話,或怒火中燒、挺身而斗,這些都是「氣」的作用。情緒急速變化,導致體內的陰陽二氣暫時失去平衡,陰氣偏重,氣血凝滯;拔刀而斗者則往往是肝火旺盛,導致體內陰陽二氣中的陽氣偏盛。太極要求我們做到立身中正,其實就是使體內的陰陽二氣始終處於一種不偏不倚、平衡和諧的狀態,這樣就能保持身體的健康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引申到家庭,是父母、子女、夫妻間的和諧;再引入社會、國家,則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太極觀。我們總是希望事物運動的變化發展能夠獲得圓滿的結果。圓滿,才能相對地完美。太極拳要求氣勢圓滿、無棱無角,且在動靜、虛實、剛柔、蓄髮、開合轉換之間始終存在著陰陽兩個對立面的協調和統一,以符合這一根本規律。拳雖小技,實為大道矣!
 太極拳看似只是一種健身運動,但其實質卻是在用一種肢體協動性來印合對宇宙自然的探索與理解,對人生百態的哲學詮釋。正因如此,在學習、掌握太極拳要領的過程中自然就要接觸和學習自然現象和規律。學習太極拳實際上是為你提供了一個認識與欣賞世界的機會,並將始終伴隨、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最終融入和塑成其個性。這就是太極的魅力所在。
太極拳基本要領
與「保健」作用
 一、關於太極拳的松沉
 太極拳中的「松沉」要求始終貫徹、體現在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中,但如何做到松沉,本人體會首先應該是意識上的松沉。也只有在意識上(精神)放鬆了,肢體才能夠放鬆。
 二、肢體放鬆不等於癱軟
 有些人誤認為放鬆就是軟,其實不然。太極拳的松與喝醉酒的癱軟截然不同,癱軟之力的方向只有一個下垂的方向,全無了精神,而太極拳中的松沉除具有向下的垂直力外,頭部還有與之自然形成的向上的張力,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講的「虛領頂勁」。大家可以嘗試做這樣一個驗證,隨便搬一件較重的東西時,頭頂有什麼樣的感覺;這個感覺一定是向上的力,此時你腳下的力是不是正好與之相反,形成一個垂直的豎形。我們鍛煉的目標就是沒有重負時也可以感覺到這種張力。
 三、身體前後左右如傘狀的二張力
 在掌握了上述要點後,練習中試想你身體以胸腹部為中心的前後下方、左右下方也和上下的力一樣,各有一個張力,自上而下看應該是一個帶箭頭的「*」字,平視如同傘狀。這就如同意識在縱向松落的同時,伴隨著橫向的滑落。力度的大小就好像一個水泡一樣,水泡內是空氣,表層則是你的身體肌膚,太極拳所要求的張力就是水泡的張力。這就是太極拳所說的「硼」勁和「松沉」。
 四、關於腋下的虛空
 太極拳要求腋下不能夾緊,要虛空。練習的最好辦法是想像腋下夾著兩個小氣球,夾緊了氣球會破裂,太鬆了小氣球就飛了。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氣球全憑你的意識,而不是真的用力去夾,反顯呆板僵直,只要心中有球就可以了。
 五、關於默拳
 所謂默拳就是用心去練而無形式動作,就好比練習書法看貼一樣,默貼而不寫。將這個拳式如何練習在你心裡反覆去想是如何完成的;默拳時,可以自然站著,也可以坐著,全憑記憶。
 六、保健作用
 上下張力形成了,對於保障任督二脈氣血暢通大有好處,氣通則血行,因此可消除大腦供血不足、頸項酸痛、玉枕不通等癥狀;左右張力可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對於緩解肩周炎癥狀、改善手指部微循環大有裨益;而前後張力與太極拳中的「氣宜鼓盪」相配合,對於呼吸系統的鍛煉,可以說是肌體的內部按摩。
 七、立身中正
 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如何能夠做到「立身中正」,其實不難。在練習中,可將自己的身體想像是一口大鐘,自頭頂百會穴垂直貫通而下至會陰穴好比是大鐘的中軸線(重擺),有了這個概念,無論你是在行拳中還是練習推手,其重心始終如重擺,如此便能做到「立身中正」了。
 上述練習方法,無論是在行拳走架中還是站立太極樁或無極樁時,應該時時注意具有上述意識,時間久了肢體會自然形成這種張力,不要強為,以免僵滯。本人以前乘坐公共汽車時,從來不坐,而是隨著車的左右搖擺感覺這種張力並隨時調整身體的平衡,效果很好;或與朋友晚上院中閑聊時也是始終站著,並似有似無地想著這些要點。
解讀太極拳的鬆散空通
 因為中醫學的「天人合一」整體觀,所以我將中醫學理解為是生命科學。
 因為太極拳的「鬆散空通」和諧觀,所以我將太極拳理解為是生命哲學。
 鬆散與空通是習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鬆散是習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更是為將來求達空通的基礎。
 鬆散是基礎,空通是目的;通是散的延伸,松是空的基礎。
 松,在肢體上是肌肉、關節和骨骼的放鬆;在精神上其實是一種意境的放鬆;在生活和工作中則可以理解是一種樂觀態度。松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沒有精神和意識上放鬆,其肌肉、骨骼及其人體百脈也不可能松下來,達不到肢體拉長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做到日後空通的整體要求。
 散在練習太極拳中的要求是力與氣的延伸,我們練習太極拳,不僅僅是聚集能量,還要做到收發自如。「發」實際上就是太極拳中所要求的「散」;「發」與「散」在技擊上的作用是將力與氣即太極拳中的「勁」施用在對方身上;在現實生活中,人類之間在情緒波動上的相互影響,超越了人類在疾病之間的傳染途徑,所以,無論是物質之間、病毒之間乃至精神上都存在著信息交互通道,我們將這種通道叫做「感應」。
 空在人體上的反應中是虛,在太極拳的技擊方面是引進落空,使對手失去重心;在兵家謀略上體現在「避實就虛」;生活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處世技巧或圓滑;更高的境界則是理解與包容,所謂「虛懷若谷」和「博大胸懷」的意思。
 通在人體中指的是氣、血以及經絡百脈的暢通,在太極拳中是力的貫通隧道,而力的貫通應該是在精神意識指導下的氣與力的延伸,正如《拳經》所言:「以意行氣」;《黃帝內經》說:「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其中所指也是氣,所以人體內氣血、經絡通暢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方法;引申到家庭是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隧暢,於自然界則應該是人與外界的信息聯絡和交換,也就是天人合一,這就是太極整體觀的意義體現。
 松、散、空、通雖然是太極拳練習的要點和追求的目標,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應的則是生命哲學和生命科學。
太極採氣功法
 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即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太極採氣功法正是基於這一觀念指導下的一種練習方法。通過人體內外(天與人)之間的氣息交換,達到調節人體與外界的適應關係,進而感悟「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
  
 內外交換功法
 所謂太極內外交換功法是一種精神意識練習方法。它要求練功者意識上用毛孔呼吸。這裡不可拘泥,全憑自然即可。
 毛孔呼吸法就是採用全身毛孔呼吸的方法。吸氣時意念全身毛孔張開,吸進天地自然清靈之氣,呼時意想全身濁氣、廢氣、病氣排出。此練習方法隨時隨地可以練,可站、可坐,睡覺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練到一定程度,全身會產生升浮感,輕鬆愜意,適合精神壓力過大、失眠者,尤對失眠者是一劑靈丹妙藥。
  
 太極五臟採氣功法
 五臟採氣功法是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東、南、中、西、北與人體五臟之間的對應關係,通過自然之五行與人體五臟之間的氣息交換,加強臟器機能順達、內外合一的目的。
 采東方之氣法,練功者取站姿,放鬆入靜,呼吸自然,兩手臂自然下垂,與太極樁要點相同,同時意念東方之氣由遠而近從自己的上體右側進入形體,直至肝部。
 采南方之氣法,站姿同上,南方之氣由胸前進入直至心胸。
 采西方之氣法,站姿同上,西方之氣由整個胸部進入肺部。
 采北方之氣法,站姿同上,北方之氣由腹部進入直至兩腎。
 采中央之氣法,站姿同上,全身放鬆入靜,呼吸自然,意念中央上下之氣分別由下而上、讓吸入的外氣沖遍全身筋骨百穴,五臟六腑。
 太極五臟採氣功法對於加強臟腑功能具很好的保健作用,也可根據個人情況,如經常吸煙者可多練習采西方之氣,以此類推。
 說明:上述每一式練習方法,其練習時間因人而異,可長可短,短可練習5-10分鐘;長可練習30分鐘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練習收功時,須將兩手自上而下緩緩落於腹前,意想天地自然之氣和周邊散落之氣回歸丹田,如此至少三遍,此謂收功,如動畫圖。
精神之要
 說到精神,多數人全能理解,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說這樣的話:「這人怎麼蔫了,打起精神來」,「怎麼沒精神」了,「昨天沒睡好,今天精神欠佳」等等諸如此類。然而什麼是精神,確切的解釋又是什麼呢?
 練習太極拳有三層意思,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這是說明修練太極拳功夫的三層目標。我以為,前二者的結合就是精神。即使是不練習太極拳的人,其精化氣、氣化神的生化過程,在我們體內也是自然可以生成的。只不過慢一些而已。而習練太極拳者,因為練習者更加重視固本培元,

推薦閱讀:

太極一圓的【太極推手】
太極拳
談談太極拳腳和膝的作用
太極拳推手引化勁論
【陳雄聊太極拳 40】練功習拳的實用語錄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