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西方政治「變形記」之三:美國政治遭遇「網路變數」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美國政治遭遇「網路變數」

新華社記者楊定都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入主白宮,但與去年美國總統選舉等有關的各類謠言仍在蔓延。1月11日,有網路謠言稱推特公司將在48小時內關閉特朗普的推特賬號,理由是這一賬號發布仇恨和種族主義言論。而推特一直是特朗普發布言論、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這則假消息一度在網上刷屏,不滿特朗普的網民紛紛為推特公司「點贊」。儘管消息很快被闢謠,但這起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路對美國政治生態的影響。回顧特朗普當選這一「黑天鵝」事件,或許應當重新審視黑客、水軍、「郵件門」等網路元素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網路政治分水嶺

近年來,網路在美國政治中的作用日趨明顯,但總體被視作政治的從屬工具。然而,2016年大選中,社交媒體對美國政治生態影響之深,或使這次大選成為社交媒體影響美國政治生態的分水嶺。

研究美國問題和網路政治的復旦大學學者汪曉風認為,不論是選前預測希拉里必勝,還是選後找理由論證反全球化浪潮、民粹主義等因素導致特朗普獲勝的必然性,許多專家學者和主流媒體沿用的都是前互聯網時代的傳統邏輯和方法,「網路政治的決定性影響」被忽視或嚴重低估。

據美國情報機構的報告,俄方「入侵併泄露了」民主黨內部郵件,安排「水軍」在社交媒體上散播不利希拉里的謠言。不過無論真相如何,希拉里在大選期間始終沒能擺脫「郵件門」的陰影。

汪曉風認為,希拉里應對「郵件門」的被動方式,暴露了美國傳統政治精英對網路時代的不適應,「他們試圖控制信息、操控議題,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熱點議題往往突然爆發,出人意料;掩蓋信息更是變得不可能,也不必要」。

本次大選中,網路政治還在議題塑造、輿論引導、資金籌措、競選組織等多個環節發揮了重要支撐平台和博弈工具的作用,對選情影響重大。

網路政治影響力的爆發,背後是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深度普及。在美國,僅推特就有1億用戶,社交媒體成為美國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特朗普憑藉擁有上千萬粉絲的推特平台,甚至開啟了「推特治國」「推特外交」的先例。

傳統政治受衝擊

回顧這次大選,《紐約時報》認為,西方政治已進入所謂「後真相時代」,罪魁禍首是民粹主義運動與社交媒體的結合。「個人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圍繞自己的觀點或偏見決定如何消費媒體,而民粹主義領袖也樂於鼓勵他們這樣做。」

汪曉風認為,數字時代至少對西方政治的輿論環境、議題設置和官員選拔三個方面造成衝擊。首先是傳播失序,謠言四起。美國大選中,奧巴馬不是美國人、民主黨涉嫌販賣兒童等荒誕不經的謠言肆意蔓延。這些純屬捏造的謊言,經過具有情感吸引力的敘事包裝,通過網路平台不斷放大傳播效果,影響了很大一部分選民的選擇。

其次,議題設置情緒化。希拉里從政數十年,算得上治國理政的行家裡手,談起各種經濟政治問題頭頭是道,但卻無法製造熱點話題。相比之下,特朗普提出在美墨邊境修牆這一簡單粗暴的「雷人」提議,引發廣泛爭議和關注,更觸及選民內心對移民問題和所謂「政治正確」的不滿。可以說,網路政治的情緒化產物,一定程度上搶奪了「正統」政策議題的關注度。

三是傳統精英的話語權被削弱。網路放大了選民對政府和政客的不滿,反而令沒有從政經驗的局外人受到青睞。而傳統政治精英儘管富有理性,但因不適應網路政治、把握不住網民的情緒,他們的訴求也因此被許多選民屏蔽。

數字時代的民意「暴走」,對國際政治、外交生態也帶來深刻影響,這從特朗普漠視國際政治常識的言行,以及西方社會反全球化思潮的興起都可看出端倪。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你為什麼台灣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不承認「九二共識」是正確的
為什麼香港在被殖民期間沒有太多反抗,回歸了自己人當家了,卻怨聲載道?是我們民族劣根性嗎?
從清西陵看風水的政治意義
普京牽狗會晤安倍是否符合外交禮節?
美國掌握 DNS 根伺服器,為什麼不封殺一些網站?

TAG:美國 | 政治 | 美國政治 | 西方 | 數字 | 時代 | 西方政治 | 變形記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