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兵器集粹[32P]

本文來自:綠城社區 http://www.52nv.com中國古兵器集粹

引用:

當我們遠離古戰場刀光劍影、血火交並的嘶殺吶喊,塵封幾千年的斧鉞勾叉、刀槍劍戟把我們的思緒拉回了久違了的戰火瀰漫的歲月。古代兵器見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見證了社會歷史的變遷。

  我們這裡講的中國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從史前時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歷史階段裡邊,中國古代國家軍隊使用的各種兵器和總的裝備情況。

  一般來講,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里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我們稱這個時期的兵器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人們懂得了金屬的冶煉後,這時候軍隊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時期,火藥開始用於兵器。中國是火藥的故鄉,中國的軍隊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在北宋的《武經總要》裡邊講了三種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火藥法。當時用火藥做成了用拋石機發射的炮彈,當然拋石機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現可能在東周晚期。

  南宋時候出現了竹筒火器,陳規的《守城錄》裡面講到,開始用竹筒,裡邊放上火藥能夠往外噴火,或者能燒傷敵人。還有就是把長矛下邊安上一個葯筒,也可以噴火,當時也叫火槍。就是說開始出現管形的火器,這是出現最早的火器。

火藥傳到西方以後,由於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和資本主義萌芽聯繫在一起,它有一個極大的發展。所以當時荷蘭、西班牙這些商船到了中國,帶來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槍炮過來,明軍才看到自己的落後,所以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就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槍炮的製作技術。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練新兵,袁世凱練新兵等等,開始引進新的西方的槍械以後,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就結束了。

我今天給大家講一下中國古代兵器的情況,我們這裡講的中國古代兵器就是指的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從史前時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這樣一個長的歷史階段裡邊,中國的國家的軍隊,使用的各種兵器和裝備的總的情況。

  一般來講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來說呢,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這個階段軍隊里使用的兵器呢我們就一般稱它為冷兵器,對著火器來講的,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時期,就是古代兵器裡邊,就出現了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期。那麼在中國古代,這個分界線,這個分水嶺在什麼時期呢?就是在北宋時期,那麼在火器發明以前,中國古代呢,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就是史前時期,那個時期呢,從考古學來講,就叫石器時代,因為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用石頭做的,所以我們就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那麼接著開始發現了青銅的冶鑄,就是人們懂得冶煉金屬了,這個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那麼這個時代,在歷史上也有人稱做是青銅時代,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時期的兵器稱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以後出現了進一步對金屬的認識,就開始了懂得金屬的冶煉,冶鐵和鍊鋼,這個時候軍隊使用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鋼鐵時期的兵器,就是鐵器時代的兵器。

那麼在冷兵器階段,基本上就這三個階段,可以說分成這麼三個階段。如果說過去的,按照社會發展史來說,也就是說石器時代的兵器,基本上是在原始社會的時候,那個時候戰爭也可以說是種原始的戰爭。也就是說它們原來是作為生產工具用的,那麼到了氏族之間發生激烈的矛盾,需要武力來解決的時候,這些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就被用來殺人,這個時候開始就出現了兵器的萌芽。那麼最早的,在狩獵工具裡邊,人們發現最早的一個最古老的狩獵工具就是弓箭。那麼在中國通過考古發現,我們現在發現的弓箭,可能出現最早的時期,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現在屏幕上放出來了一個石頭的箭頭,就是在箭上邊綁上一個箭頭,這個古代就叫鏃,就是金字邊一個民族的族字,叫鏃,這個是在山西的峙峪發現的,它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大概最遲也是距現在兩萬五千年以前生產的這樣一個狩獵工具。但是,發現了箭鏃還不能夠說明這些箭鏃真正能用來殺人,那麼在考古學上,我們發現的真正就是說古代的用石頭做的箭鏃,或者用骨頭磨的箭鏃真正用來傷人的材料,已經是更晚一些時候的材料。那就是說在江蘇一個遺址裡邊,新石器時代的大墩子遺址裡邊,發現了一個墓葬,裡邊有一個死者,就是發現了人骨了,被一枚骨頭做的箭頭射中了,到他死那個箭頭還插在腿骨,說明這個人,看來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中箭不久就死了,這一個材料說明在當時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弓箭確實用來傷人的,也就是說它真正從生產的狩獵的工具轉化成兵器了。

我們知道在石器時代,有一個工具,就是當時生產工具裡邊特別常見的,就是石斧,在有些石器時代遺址的墓葬里,比如說大汶口,男人的墓裡邊就放石斧,女人的墓裡邊就有其他,比如骨針,紡輪這些,這樣的社會分工。所以在當時,男人的生產工具,這個石斧是最重要的,而這個呢,也就是最早變成在格鬥中出現的兵器,就是斧。石斧的樣子,因為它是適於生產的,它的刃部比較厚,但是作為傷人就比較不太適應了,於是把石斧就做了很多的加工,把刃磨得很薄,而且選擇特別堅硬的石料,而且呢把刃磨得很寬,有時候把兩邊的刃尖就翹起來,這樣呢就是後來說的鉞,斧鉞,鉞就是斧子的刃開始開闊了。

那麼我們看這個就是當時已經用玉做的一個鉞,這個時候兩邊的刃呢,已經翹起來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呢是在良渚文化裡邊發現的一個玉鉞,在這個鉞上邊上角有一個神人的像,可以看到,是一個帶著冠的神人,底下騎一個獸,那個獸的兩個大眼睛,有人認為它就是個老虎,那麼在它的下角還有個神鳥的像,這樣的玉鉞,就是當時出現在身份很高的人墓葬裡邊的,那麼就說明它既是當時已經形成的專門的兵器,也是身份的象徵。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戰爭出現。那麼兵器才正式地脫離開原始狀態,也就進入了它的發展期,也就是從材質來講,這個時候青銅已經開始出現了。那麼當時社會上最高的生產工藝,當時就是青銅冶煉。所以呢,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把當時社會生產最尖端的這些工藝用來製作兵器,在青銅時代,我從中國歷史上,就是夏商周這個時期吧,國君最主要的兩件事情,在《左傳》裡面記錄的,總結得很簡練的幾句話,就是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祭祀和作戰,戎作戰。

現在我展示出來的就是一個在二里頭發現的銅戈,在中國青銅時代,軍隊裝備的最標準的兵器,就是和現在的制式兵器步槍和自動步槍的一樣的兵器就是戈,當時是每一個戰士都要裝備的,由於這個兵器呢是最普通的軍隊里必備的兵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們文字裡邊凡是和戰爭有關的字都缺不了「戈」字,那麼戈呢它是一個使用起來呢,是勾殺的。就是說,它垂直地裝上把,它的整個形狀就跟現在的鐮刀有點像,因為這種兵器它的特點是勾殺,所以這個兵器形狀的改進,就是從夏到商,一直到周,這麼漫長的青銅時代,這個兵器就不斷地改進,但是恰恰就這種兵器就是中國古代的典型的兵器,而且一直延續到整個青銅時代。

那麼在商代軍隊主要的作戰方式是車戰,所以當時的兵器從它的設計和製造都是為適應車戰需要的,那麼當時戰車上的方式它就是中間一個人是御車的,專門為駕車,右邊這個人,也叫「車右」是拿長把的兵器準備和對方的車做交手仗,左邊這個戰士也叫「車左」,他主要是拿弓箭的,負責射箭的。當時作戰的時候,如果遠了是射箭,遠射用弓箭來射對方,當兩個車到一塊兒的時候,它不能頭對頭,頭對頭兩邊馬攪在一塊兒,車仰馬翻,誰也打不著誰。所以這兩個車對面駛來的時候,一定要用你的車的右邊去找對方車的右邊,因為兩個拿長兵器的人都站在右邊,叫車右,就是說你錯車轂的時候,就是你拿你的右邊錯它的右邊,然後倆人拿長把兵器的人就來一下,這叫一個回合,呼一下,誰也沒有打著誰呼就開了,跑走了。而且戰爭跟禮節有關係,你看到對方國君了,要從車上跳下來,要把頭盔摘掉,免胄,把頭盔摘掉。然後再戴上帽子跳上車跟他打,在邲之戰裡邊,晉人到楚人那兒去挑戰,挑戰完了之後,他駕車回去了,回去人家追,他射箭的車左,射的就只剩一隻箭了,一看人家還在追,怎麼辦呢?看見前邊跑來一個麋鹿,一箭射在麋鹿的龜上,就是背上了,然後回過車去,車右下了車,拿著這個麋鹿過去獻給對方的主將,說是現在打仗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禮,那麼把這個送給你,可以給你的手下去吃,對方的主將一看,說,哈,他「其左善射」,他左邊這個善射,把他們的人射死好多,其右有辭,他這個車右會說話,好,你走吧。他回車走了,把他放走了。這是打仗。

所以和當時的社會制度,當時的戰爭方式,當時的禮制聯繫在一起,所以當時的這些兵器都是和這個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像戈這樣的兵器,雖然它不合理,但是始終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想看中國古代的兵器,它和中國古代的文化、戰爭各方面,都聯繫在一起,它不僅僅是一個兵器的問題。

  防護的裝具呢,就是甲胄,當時雖然青銅兵器都是青銅生產的,但是這個時期的甲胄主要是皮的,所以我們考古發掘出來的銅甲,銅的甲也有些材料,主要就是皮的,特別是在南方的楚墓里,大量出的最好的皮甲就是在曾侯乙墓里出的,那麼皮甲呢,當時呢就是說,是採用「合甲」的方式,就是把皮子做成片,然後幾片皮子合在一起,比較牢靠,然後穿起來,這樣的甲呢,青銅的兵器是完全可以阻擋住的。那麼還有大的盾牌,當時的盾牌呢,是木頭的,有的外面蒙上皮,上面有銅的飾件,主要的部位有銅的飾件可以擋住。此外,還裝備有一些小的刀,那就是最後實在是車仰馬翻以後,兩個人抱在一塊兒,才能使用的衛體的兵器吧。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狀況。

  那麼到了西周時候,就出現了這種整鑄的戟。它是把一個矛頭和一個戈用把給它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從戰國以後,一直到秦到漢初的戟,是這個樣子的。那麼這種兵器出現以後,因為它具有戈和矛兩種兵器的用處,所以逐漸地它就在軍隊的裝備裡邊,基本上取代了戈和矛,就變成了戰國時期軍隊裡邊,每個軍人都要裝備的制式兵器,就是戟。所以大家看古代的史書裡邊,這時候,有時候稱士兵就叫「執戢」。從東周時期,另外一種兵器就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劍。當然劍最早出現的形態比較短,在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的時候,發現的還都是青銅的,比較短的劍。現在放的劍是一個早期的短劍形態,是在三門峽的虢國墓里,西周墓里出的,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是一把鐵劍,劍的莖,就是劍的把是銅的,把外邊還裹上了玉。最早出現在兵器上的鐵刃,是利用天然的隕鐵,就是從天上掉下的隕鐵,把這個隕鐵做成兵器的刃,在商代已經有了,那麼真正是人工冶煉的鋼鐵做成兵器,現在我們放的這一件可能是一個最早的例子,這是西周時候的。

中國的弓,當你不使用的時候把弓弦放開,弓就翻過來了,就翻成一個圓圈形,西方的弓不是這樣的。這就是當時使用的箭,箭頭呢安著銅鏃,下邊是箭桿,後邊有羽毛,後來就把這兩翼式的箭鏃變成了三棱的箭鏃了,那射的勁就更強了。那麼青銅器兵器的使用,一直到後來,到了秦代我們從秦俑坑裡發現了兵器,還主要是青銅,那麼這個是在秦俑坑裡發現的一個鈹,看著樣子像是短劍,實際上它安上長把以後,就是長刃的一個矛,叫鈹,就是金字邊一個「皮」,這個從戰國到漢代,到西漢時期最常使用的一個闊刃的矛。那麼戰車的使用,秦俑坑裡可以看到,一號坑裡主要還是以戰車為主的編隊。這個銅車的車箱的前邊呢,擱著有弩,有一個弩,還有箭囊,還有盾牌,這就是當時的戰車的一個比較形象的材料。那麼說到弩呢,由弓發展的一種遠射兵器,大量使用強弩是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有人認為戰車的衰落跟弩的使用有關係的,因為弓是靠人的臂力張開的,所以它有一定強度。所以射程它就靠人的臂力射出來的,就是不能射得過遠。弩呢就不是了,弩是把弓張在木頭做的弩臂上,可以延時發射,就是你把箭放好了,瞄準好了,等到敵人出現了才扣扳機。弓就不成,因為人拉開了弓等著,沒那個勁,無論如何他也堅持不了的。所以弩的使用常常改變戰爭的面貌,雖然就是簡單地把它安了弓臂,木頭的弩臂,可以改變戰爭面貌,所以大家知道的故事就是龐涓和孫臏鬥智,最後龐涓死追,追到了馬陵道,孫臏當時已經準備好了埋伏,就是靠弩,他是把弩兵埋伏好了,都張好弩等著,等到龐涓到那兒,一看,樹上有字點著火看看吧,孫臏告訴部隊,你們一看見火光就射弩,所以他一點火,馬上萬弩齊發,一下子就把他,整個給全軍覆沒,所以弩在戰國晚期大量裝備軍隊以後,使戰場的面目就改觀了。

那麼現在我基本上介紹了青銅時代兵器和戰爭,也就是配合著車戰來使用的各種兵器,兵器基本上成了鋼鐵冶煉。剛才已經講到了,在西周時候已經出現了人工冶煉的鋼鐵,但是大量使用鋼鐵的兵器,比較多的使用,用在兵器上,就是到了戰國晚期,那麼一直從戰國晚期到了漢代,到了秦到了漢,一直到東漢時期,那麼鋼鐵的兵器才取代了青銅兵器,作為中國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質。當時軍隊主要裝備是戟,就是鐵戟。但是戟這種兵器,在鋼鐵兵器裡邊,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就基本上不見了,就消失了,就被淘汰了。為什麼?就因為這種兵器它的橫支也主要是勾的和戳的,但是鋼鐵的鎧甲越來越製作得好、精良,就需要穿透這個鎧甲,就需要一種力量,那麼這樣的戟就不太好使了。同時呢,到了南北朝時候,不但人穿鎧甲,馬也穿鎧甲,是重裝騎兵,所以戟對付重裝騎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鍛造起來困難,還得做出一個旁支來,最後呢就都改成了長的馬槊,就是丈八長矛,馬矛了,長刃的馬矛,這樣穿透力強,所以逐漸地戟就消失了。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後,軍隊裡邊就不見戟,看不到。所以古代的兵器常常是隨著時代,隨著材質的變化不斷地消失,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把在火器出現以前,中國古代軍隊裡邊使用的冷兵器做了一個比較概要的介紹。

那麼到了北宋時期,火藥開始用於兵器。那麼大家都知道,中國是火藥的故鄉,所以,在中國的軍隊裡邊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那麼在北宋的《武經總要》裡邊講了三種配方,就是蒺藜火球,霹靂火球,還有就是火炮火藥法,主要就是當時用火藥做成了砲彈當時用拋石機發射,當然拋石機最早的使用,就是砲的出現可能在東周晚期就開始了。大家知道,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就使用霹靂砲,霹靂砲就是這種砲,這種砲是用大的石頭彈,用槓桿作用把它扔出去,這邊呢有一個皮兜,把石彈放上去,然後幾十個人合力把它拉起來,靠槓桿作用把它摔出去,石彈就一個拋物線的形狀就打到敵人那邊去了,主要用做攻城,或者是守城時打擊集合起來的對方的軍隊,因為這個砲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它是打拋物線的,所以像陳規的《守城錄》他講,可以採取隱蔽射擊,就是守城的不一定把砲放在城牆上,可以放在城牆裡邊,在城牆上面站一個人觀察,然後呢,看到敵人在哪邊,然後通知這個砲,它就可以隔著城牆打出去,因為打的拋物線,打到敵人。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象棋裡邊的炮還是這種打法,它一定要隔一個子打一個,就是反映這個砲的樣子。而宋代的象棋上圖形,砲就是一個拋石機,這個咱們已經發現了。那麼最早的火藥兵器就是靠這玩藝兒,這種拋石機把火藥彈扔出去。

那麼大概到了南宋的時候,開始出現了竹筒火器,陳規的《守城錄》裡面講到,開始用竹筒,裡邊放上火藥能夠往外噴火,或者能燒傷敵人。開始出現了這種火槍。還有就是把長矛下邊安上一個葯筒,也可以噴火,當時也叫火槍。就是說開始出現管形的火器,這是出現最早的火器。那麼後來呢,據記載呢,已經出現了用巨竹做的這種火筒,然後放進火藥,可以出大聲,然後就把裡邊裝的東西給射出去,但是到現在我們也沒發現這種火器。因為考古發現發現不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最早的射擊火器是什麼樣子的。那麼真正地用金屬做的管狀的射擊火器,就是槍炮的前身,是到了元代才出現的,這個是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一個元代至順三年的一個火銃,火銃就是中國最早的金屬管形的射擊火器,金屬的管形射擊火器,那麼它的後邊呢,是有一個可以安把的銎,安著一個木把的,前邊呢有一個葯室,上面一個洞可以放葯捻,從口先把火藥塞進去,塞到葯室裡邊,然後裝上藥捻,然後前邊放上石頭等等這些東西,點了捻就可以把它射出來了,這是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就叫火銃。特別到了元末明初,在明代的軍隊裡邊,朱元璋軍隊裡頭在大量生產使用。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這種青銅火銃,很多都是洪武年間的銘文,所以那個時候這種火藥兵器,在明代的軍隊裡邊已經是普遍裝備的一種兵器,所以在朱元璋統一全國,這樣的戰爭裡邊,火銃也起了很大作用,當時在世界上這是最先進的。口大的、大口徑的火銃就是後來的炮的前身。這個小口徑的呢,那就是後來槍的前身。這是最原始的槍和炮。

但是這些火藥兵器和火器的使用呢,還取代不了冷兵器,所以一直到明清,軍隊主要的兵器還是刀、矛,比如戚繼光的《練兵實紀》裡邊講,主要還是這些東西,腰刀、長矛這些東西,附以火器。

  火藥傳到西方以後,由於和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和資本主義萌芽聯繫在一起,它有一個極大的發展。所以當時荷蘭、西班牙這些商船到了中國帶來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槍炮過來,明軍才看到自己的落後,所以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那麼就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槍炮的製作技術。那麼當時明和清兵的作戰裡邊,在東北作戰裡邊,就開始使用「紅夷炮」,當時紅夷炮還起了很大作用。後來清兵吳三桂開進山海關,清兵進關之後取得了明朝的紅夷炮以後,裝備軍隊,但是呢,因為當時漢人說少數民族是「夷」,所以清人看到這個炮名他不太滿意,這個「紅夷」不好,「夷」就是罵他自己了,所以就改叫「紅衣炮」,就是紅衣服的「衣」。而且這個炮,因為這種炮在戰爭裡邊起了很大作用,就封它為「大將軍」。所以「紅衣大將軍炮」,就是這種炮。所以在清初的時候,火器營裝備已經很好了。鴉片戰爭前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來了,那麼我們中國的軍隊還裝備的是紅衣大炮,那和當時英法軍隊裝備的這些新式的槍炮就完全沒法抵抗了,武器的裝備完全落後於人家,戰爭的勝負當然就很明顯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中國古代兵器歷史發展進程就結束了。那麼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練新兵,袁世凱練新兵等等,開始引進新的西方的槍械以後,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就結束了。那麼我基本上,簡單地就把中國古代的兵器介紹了,就是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那麼最後它的結束就在清朝末年。那麼我們的中國軍隊改變了之後,那麼這些古代的、使用過的兵器,就隨著它歷史發展的不同,就不斷地被新的品種取代,到最後就完滿地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那麼隨著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後來呢,當時軍隊的裝備的那些古代兵器呢,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了。所以到了現在,很多人只是從電影戲劇裡邊,對古代兵器有了一些認識。實際上這種被遺忘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兵器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被淘汰,不斷地更新,所以舊東西自然就被人遺忘了,那麼我的講演就結束了。

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製作中國古典武俠RPG要用到的哦~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又稱直兵。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唐代已經不把劍作為實戰兵器了。從宋代一直到清代,軍隊中劍也只是用做裝飾或領導地位的象徵,但不同的是,諸如武俠小說里頻繁提到的一樣劍在民間的使用很廣泛,尤其應該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劍,「掛符斬妖」劍等,道教的劍都有很明顯的特徵。

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於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身光亮,無鏽蝕,刃薄鋒利。鑄造工藝達到相當高水平。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的別名叫「肩二」。

   《清異錄》:「蜀王建軍中隱語,槍曰『肩二。」槍亦稱為『一丈威』,《事物異志》:「隋煬帝易槍名為一丈威。」槍的歷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傷盜曰槍。」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桿,裝上銳長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相傳諸葛亮制木柄槍長達兩丈(約6. 7米),竹槍長達兩丈五尺(約8.3米)。《長槍法選.長槍說》:「器名槍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用於車戰,騎戰的槍明顯長,用於步戰的槍明顯短,用於守城御寨的明顯長,用於進攻的槍明顯就短。長槍可達八米之餘,短槍可為一點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鐵槍,桿長七八尺(2.3-2.6米),重約二十多公斤(摘自《齊東野語》)。《手臂錄》記載:「沙軍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嚴木槍長九尺七寸」。後世習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槍」「七尺花槍」「六尺雙槍」為標準。

   槍的種類很多。宋代有雙鉤槍,單鉤槍,錐槍,抓槍,環子槍,素木槍,拐槍等。清代有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槍以宋,明兩代最為盛行,創造了樣式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運用於步兵和騎兵。

中國古代用於直刺,扎挑格鬥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採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吳王夫差矛

   中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銅矛。於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僅存矛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矛刃鋒利。其鑄造工藝之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

斧(鉞)

中國古代用於劈砍的格鬥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徵,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斧的用法有:挑,攔,架,格,砍,抹,刺等。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種捕獵之用。

商婦好大銅鉞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女將,曾率軍征伐夷、羌、土等方國,戰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4件青銅鉞。其中一件大鉞長39.5厘米,刃寬37.5厘米,重達9千克。鉞上飾雙虎撲噬人頭紋,還有「婦好」二字銘文。該鉞並非實戰兵器,而是婦好統帥權威的象徵物。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戟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於戰車上使用,最為盛行的時期是西漢魏晉。《三國志.吳志》:「呂布手使方天畫戟......。」晉以後,戟逐漸的淘汰出戰爭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為儀仗器物。  

   戟按式樣和大小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釋名.釋兵》:「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與柄長一丈六尺。」《周禮.考工記》:「戟,廣有半寸,內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用鋒之法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中國古代刀的出現,原於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主要以石刀為主,另有骨刀。在甘肅東鄉馬家窯發現了距今5000年現存最早的青銅刀。商代銅刀開始漸多,一般刀身較小,有直柄刀,獸首刀,長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沒太大變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數民族地區獸首刀極為流行,有大量實物出土,青銅冶鑄技術及製造工藝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西漢時期刀有了長足發展,最有代表性的為環首刀(也稱環柄刀),一般為鋼鐵製造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窄呈圓環狀,刀形細長。兩漢時代刀的長度多為一米左右。環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時期。漢代另外還有阮家刀。據說阮師作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侯,取剛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齊時期發展了晉代創造的用生鐵與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鐵刀。此刀鋼質柔韌堅硬,經久耐用,可以「斬甲過三十紮」。隋唐時期軍隊中大量使用橫刀和陌刀,並配有雙附耳的刀鞘。橫刀也稱佩刀,短柄。陌刀也稱拍刀,為長柄兩刃刀,長約三米,主要流行於盛唐。北宋開始出現,以後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較寬,刀頭上翹,刀柄有護手。另外在宋《武經總要》中還介紹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種刀型。火器的出現使刀在戰爭中的威力也逐漸減弱,因此宋以後用於實戰的刀,開始日趨減少。明清時期腰刀已不作為有效的進攻武器,除騎兵部分使用外,還被用作防身和權力等級的象徵。

登州戚氏」軍刀

   中國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使用的一把軍刀。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刀上部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說明這把軍刀是萬曆十年(1582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鑄造的。

匕首

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後期已絕跡。

   中國古代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待機發射的遠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製成,包括牙、牛、懸刀三部分。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 另外,漢駑在用於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於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中國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戰車  

  中國古代用於戰鬥的馬車。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 其種類很多,有輕車、衝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  

  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  

鎧甲

   中國古代軍隊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製造,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鎧甲,可以用效地防禦青銅和鐵制兵器的攻擊。  

火銃

中國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由前膛、葯室和尾[上「鞏」下「金」]組成。使用時點燃由葯室引出的藥線,引燃葯室內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人。火銃是中國元古代第一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以銅和鐵鑄造,至遲出現於元代(約公元14世紀初),後普遍用于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三眼銃、五排銃、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佛朗機

中國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5至9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藥備用,戰鬥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佛朗機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鳥銃

中國明朝後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人。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由魯密(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傳入中國,明廷遂仿製。最初仿製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千克。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推薦閱讀:

破除不良「小圈子」 ■劉書劍 中國軍網
中國幫韓國定的青瓦颱風水寶地,為何現在成了至煞之地?有料!
財經24小時:中國擬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 央行稱將儘快公開資管新規
特朗普突然變了!但他正暗暗磨刀,中國要小心了…
世界上最大毒品消費國是哪個國家?

TAG:中國 | 古兵器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