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寒戰》救不了香港電影

《寒戰》大獲全勝之夜,我聽起來,卻像寒蟬悲鳴之時。這寒蟬,便是香港電影,不復當年的純港片,只能用歌曲串燒回味的黃金時代。

即便朋友們爭論,「香港電影已死」是香港人自己喊出來的,因為身體里的金錢嗅覺,催促他們趕緊北上,但香港電影的衰弱卻是不爭事實。當周星馳靠內地票房堆出12億,沒有人會想回去那個香港。或有彭浩翔這種喜歡自我標榜的傢伙,同樣被黃秋生和吳鎮宇噴得滿地找牙。

《寒戰》的得與失

我對《寒戰》的登頂並無異議,橫掃獎項也很正常。換成網友來投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投出來的最佳影片結果,必然也是《寒戰》。因為在最佳影片的選項裡面,看來看去都沒得選。況且,《寒戰》已經包裝得那麼好看了,可以美其名曰:警匪時裝大片。所以,金像獎貌似電影從業者的專業獎項,但換成專家、影評人或者普通觀眾,投出來的結果,其實一樣。放在金像獎,《寒戰》背後還有十年如一日的救市口號,從《無間道》到《葉問》,莫不如此。但誰都知道,真正的市場在內地,不在香港。

可惜,除了票房的成功和包裝的華麗,《寒戰》在其他地方乏善可陳。劇本故事是個大漏勺不說,它對合拍片和警匪片根本沒有起到促進作用,至多,它可以被引為安樂的又一成功商業案例——就像眼下的《北京遇上西雅圖》。

如果對比《毒戰》,我們或許能看出兩部電影的差異所在,一個是苦口良藥,一個是熊掌大餐。或許有人說,那是因為銀河映像從未真正的商業,然而,以目前《毒戰》的成績,誰敢說,杜琪峰的警匪片就不可以商業?面對看不見的大手,《寒戰》表面上原地踏步,留在了香港——實際還倒退許多,以求自保。相反,《毒戰》不僅一掃合拍片的難言之隱,更可以讓華語導演醍醐灌頂,打破鐵幕。

《寒戰》拿的獎越多,那愈發說明,競爭對手是爛泥扶不上牆。即便它的成績比《無間道》還火,但誰都知道,《無間道》沒有完成的任務,它是更加抗不過來。香港電影早已過了旱澇保收的年代,如今,收成只有看天意。否則,假設《一代宗師》趕上2012年的末班車,那麼,《寒戰》恐怕要倒吸一口冷氣。

騎牆的彭浩翔

《寒戰》以外,今晚被提及最多的是彭浩翔,雖然他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個人獎項。彭浩翔是幸運的,出道於香港電影的沒落時代,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低俗喜劇》的票房成功以及今年初爆發的電影評論大作戰,它讓彭浩翔愈發膨脹,同時也被扯走了最後一塊遮羞布。

鬼才相信,《低俗喜劇》傳達了香港的核心價值。

彭浩翔和杜汶澤說的那麼義正言辭,真把觀眾當驢子了。一部粗製濫造的三流喜劇,偏偏要跟精神價值之類的掛鉤,足可見香港電影已經廢到何等程度。彭浩翔的合拍片之路充滿了騎牆算計,退回本土,居然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了香港代言人。那麼多的香港觀眾去維護《低俗喜劇》,就像維護一部至高無上的電影經典,這種荒謬感,遠遠超過很多人對《寒戰》的無腦解讀。

當然,楊千嬅、鄭中基和陳靜都要感謝彭浩翔,更要感謝碰上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年份,喜劇都演成了大戲。

最後,如果彭浩翔稱得上有小聰明,那麼,大的不說,單在香港電影史或者金像獎的歷史,杜琪峰和韋家輝就是真的擁有大智慧了。

尋找新的評獎體系

今晚金像之夜,昨天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大會,這麼近的時間安排,很難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當華語片的蛋糕落在了內地,當香港導演盡數合拍,台灣電影引進內地,偌大的內地,居然沒有一個像樣的評獎體系,上至官方,中到電影從業者,下至影評人,每一環都是缺失的。與此同時,金像獎無片可選的狀況愈發嚴重,金馬獎倒打一耙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時候,製作出一部電影十幾億票房的內地市場,彷彿置身在一片驚世的泡沫當中。

我們不免疑問:什麼是一部好電影?多數人會說,票房好就是硬道理,所有人都被強迫灌輸了這樣一個事實,就像一群餓死鬼,搶著從天而降的麵包。但誰都知道,如果真是這樣,奧斯卡和三大節都可以歇菜了。

金像獎模仿學院和奧斯卡的路數,終歸是此一時彼一時,氣數將盡。回看導演協會的頒獎,同樣局限不小,有待觀察。內地評獎體系的缺失,也關乎評價體系的缺失。當電影的好壞遠不如電影的票房重要,或許,這樣的環境是誕生不了一個正常的電影獎項。


推薦閱讀:

香港迪斯尼樂園最新遊玩攻略
內地人隔閘相望 香港不甘做「購物公園」
香港邊境專題(上)西九龍站
九龍戀人
2015年6月18日香港政改沒通過,意味著什麼?

TAG:電影 | 香港 | 香港電影 | 金像獎 | 寒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