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名句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這兩句大意是:邊塞上的一個老頭丟了一匹馬,怎麼知道這不是好事呢?《淮南子·人間訓》說:邊塞上有一個人丟了一匹馬,人們都來安慰他。他的父親說:怎麼會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果然帶了一匹胡地的駿馬回來了。陸遊《長安道》說「塞翁失馬猶為福」,即本於此。這兩句話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處,含有在一定條件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之意。可用以說明條件轉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說明禍、福之間的辯證關係。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慾平,嗜欲害之。 —— 淮南子名言語錄

見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涔(wèi味):通「穢」,骯髒。嗜欲:嗜好和慾望。這幾句大意是:日月想要明亮.浮雲遮蔽了它們;河水想要清徹,沙石弄髒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慾望損害了它,性情平淡安靜,不與人爭鬥,有益於養生;但人又有嗜好和慾望,總想有所獲得,就勢必起爭強好勝之心;爭強好勝之心起,則情緒激烈,平淡安靜也就被打破。人的嗜欲妨害養成平淡的性情,就像浮雲總是遮蔽日月,沙石總是弄髒河水一樣。這幾句以日月與浮雲,河水與沙石的比喻,有力地闡明了嗜欲是破壞人平淡之情的大敵,這幾句可用於說明人性要平淡,嗜好貪婪之心要控制;而語句中連比的方法也可學習。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見劉安《淮南子·說山洲》。致:招引。樹木:植樹。這兩句大意是:要想招引游魚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飛鳥就得先種樹。這兩句啟迪人們:想要辦成一件事,必須先創造條件;你去創造條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無所獲。文句以淺顯的事例說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義,在寫作方法上也可資借鑒。

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即使很強大也定會滅亡。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會受到挫折而失敗。

逐鹿者不顧兔。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逐:追趕。顧:回頭看。本句大意是:追趕鹿的人,顧不上看兔子。此句是說,狩獵者在追逐大獵物時,往往顧不上獵捕小獵物。從積極方面理解.這樣作目標專一,窮追猛打,定可達到目的,不至於犯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從消極方面理解,這樣作缺乏統盤考慮,不能做到統籌兼顧,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 淮南子好句摘抄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妄:胡亂,隨便。淫:惑亂。這幾句大意是:眼睛隨便亂看就會使你惑亂,耳朵隨意亂聽就會使你迷惑,嘴巴隨意胡說就會給你帶來亂子。這幾句藉以鑒今,不無現實意義。諸如亂看淫穢書刊,黃色錄相,會使人誤入岐途,亂聽謠言穢語,奇談怪論,舍使人思想混亂;不負責任的胡言亂浯,不符原則的自由言論,都會引出亂子來。~幾句中的三「妄」,當以「三戒」視之。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真知而止體。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莫服:沒有人佩帶。莫乘:沒有人乘坐。這幾句大意是:蘭花生長在幽靜偏僻的山谷中,並不因沒有人採擷佩帶而不吐出迷人的芳香;舟船在大江大海中,並不因沒有人乘坐而停止了飄浮;君子做正義的事,並不因沒有人知道而罷休。這幾句說明事物各有其本性,不因用與不用而改變;有節操的人即使在不被人知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高尚品德。可用以作為修身的格言。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漢·劉安《淮南子·纓稱訓》。這兩句大意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與一切邪惡的人和事無染.就能自行抵制各種邪惡的侵蝕。~說明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一個人站得正,走得直,特立不倚,臨財不苛.廉潔自守,心地純正,一切邪惡的人不敢相犯則眾邪自息。俗語說「邪不壓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這個意思。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本句大意是:君子不認為細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捨棄它。《淮南子》上這段話是:「~.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意思是說:君子不認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捨棄它,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為大的好事,不認為小的壞事沒啥大妨害而去做,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是大的壞事。所以,羽毛雖輕,積累多了可以把船壓沉,物體雖輕,數量多了可壓斷車軸,因此君子在壞事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禁止。這段話中包含著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理,事物發生變化的時候,最初都不很顯眼,逐慚地積少成多,由微入巨,變化就顯露出來,人事物理,莫不如此。因此.為人處世.於小處也不可隨便,小善當行,小不善當禁,決不可因「小」而掉以輕心。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 —— 淮南子名言語錄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這兩句大意是:慈祥的父親愛撫兒子.並非是希望兒子將來報答自己。在原文中,~意思是慈父愛子出於本性,就像火能自熱.冰能自寒;又如船失了火.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不是為了幫助別人.也不是為求報答一樣。現在可以理解為:父親愛護教育孩子是應盡的社會義務和人生責任,並不是圖報恩。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上:皇上。材:術材。殘:毀壞。干谷:車干山谷里的水。這幾句大意是:皇上想要豐材,臣下就毀壞樹木,溢伐森林;皇上想吃鮮魚,臣下就車干山谷,涸澤捕撈。幾句話就寫出了貪君諛臣禍國殃民的行徑,很有警戒意義。

待西施、毛嬙而為配,則終身不家矣。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西施、毛嬙(qiáng牆):均為古代美人。配:配偶。家:成家。這兩句大意是:一定要等待著選擇西施、毛嬙那樣的美女作自己的配偶,那麼就終身不能成家了。人人都希望找容貌美麗的姑娘作自己的妻子,但限於主客觀條件,能找到如西施、毛嬙那樣美麗的妻子的機遇又是很小很小的,如果非此不娶,自然就終身不能成家了。所以,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持現實的態度,在主客觀條件許可的範圍內選擇最佳的配偶。娶妻如此,任賢選才亦是如此。《淮南子·齊俗訓》云:「夫待騕袤、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並用之。」任賢而一時又選不到「古之英俊」那樣的人才,就從自己所有的人士中擇而用之,同樣可以自足。這兩句可用以說明娶妻要持現實的態度,也可以此作比,說明任用人才也要持現實的態度。

患生於多欲,害生於弗備。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患:災禍。欲:慾望。弗:不。備:事先防備。這兩句大意是:禍患產生於欲求太多,災害產生於沒有防備。貪婪會讓人失去理智,忘乎所以,從而產生禍患;不預先防備意外的事變,也會造成災害。這兩句可用以告誡人們不可貪婪,不可無備。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 —— 淮南子好句摘抄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這兩句大意是:災禍與福分出自一家,利益與危害互為鄰居。禍災與福氣,利益與危害,往往是相倚並存,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在幸福與利益到來時,往往已潛伏著災禍和危害,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賈誼《鵩鳥賦》云:「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又有說「禍福相隨」,「利害相連」的,都是這個意思。這兩句合乎辯證法,引人警惕。可用於論述禍福利害並存和相互轉化的關係,也可用於告誡人們當幸福與利益到來時不可得意忘形,要預防災鍋和危害;當災禍和危害加身時也不必過於悲觀,要積極努力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轉化。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乞:求。燧(suì歲):燧石,古代取火器,通稱火石。寄汲:指借別人的井打水。這兩句大意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鑿井。~二句說明求人不如求己。這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反映出作者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需要越來越多的分工和交換,一切靠自己去作是不現實的。若從自力更生,不依仗別人的角度去取喻,此二句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毋貽盲者鏡,毋予躄者履。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毋(wú吳):不要。貽(yí疑):贈送。壁(bì幣):瘸腿。這兩句大意是:不要送給盲人鏡子,不要送給瘸子鞋子。《淮南子·說林訓》「……非其用也。」送人東西,本是惠人之事,但要實用,如所送之物恰是接受者不能使用的東西,不僅毫無意義,有時反而使對方難堪。這兩句可用以說明送人物品要因人而異,務使對方有用;也可用以喻指辦事要有務實的精神,要講究實效。

或謄人而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乃反以成之。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或:有時。適:恰好。毀:詆毀。這幾句大意是:有時讚美一個人,卻恰好使之身敗名裂;有時詆毀一個人,卻反而成全了他。表揚稱譽必須適度,否則不僅有諂媚之嫌,甚至有捧殺的可能;批評指責也應恰如其分,否則有打擊報復之嫌。若過分讚譽一個人,有時反會使他名聲受損,越捧越臭,為世人所不齒;若肆意詆毀一個人,有時反會使之名聲大振,越批越香,提高其知名度。老子認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道理。可以此說明表揚、批評應實事求是,也可提示人們正確對待毀譽。

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 淮南子名言語錄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高隆:使他抬高身價。這幾句大意是:美好事物之所在,就是受到玷污辱沒,世人也不能使它低賤;醜惡事物之所在,就是有人鼓噪吹捧,使之抬高身價,世人也不能使它貴重。美惡是客觀存在,既不為個人的誇飾或謗貶所變化,也不為輿論流盲所左右。凡是美的,即使是蒙受了污泥濁水,也掩蓋不了其純真美善的本質,就像俗語所說「烏鴉的翅膀擋不住太陽的光輝」一樣,終將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同樣,凡是惡的,即使是拚命地抬高其身價,冠以美麗的花環,加以顯赫的地位,也不能掩蓋其醜惡的本質,最終會受到唾棄,這幾句說明善惡乃是客觀存在,想以毀譽的手段壓制扼殺或粉飾美化,都是無濟於事的。

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諱:忌諱之事和尊長之名。這兩句大意是:進入別國要隨從別國的風俗習慣,進入別人家中要主動迴避人家的家諱。入鄉隨俗,入家避諱,這不僅是對別國主權、風尚、習俗的尊重,也是謙遜、文明的標誌。此二句與《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同義,都是說明每到一個新地方,要注意體察,看這個地方有什麼禁忌和風俗習慣,做到入鄉隨俗,對別人尊重,對當地的風俗尊重。

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樂:音樂。化:教化。這幾句大意是:聽一聽音樂,便可知其民俗風尚;知其民俗風尚,就知道其教化的情況。這幾句指出音樂、風俗與政治、國運的關係。《禮記·樂記》認為「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劉安繼承了這一觀點,認為音樂反映了人民內心的喜怒哀樂,反映了人們的理想、追求,通過音樂可以觀測到時人的風尚、習慣,從中可以知道教化的程度及努力的方向。可以這幾句分析音樂與風俗、政治教化的關係。

善游著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溺(nì膩):溺水,被水淹死。墮:墮馬。好(hào號):喜好,長處。這幾句大意是:善游泳的人會被水淹死,善騎馬的人會墮馬而死,各因為他們的愛好和長處反而自招禍難。善泳與善騎是長處,是好的一面,但正因其長於此,經常與水、與馬打交道,稍微不留意,就會喪失生命,走向反面。這就是好事變成了壞事,問題在於大意。可用於勸人力戒驕傲,凡事小心,切不可自恃所長,馬虎大意,釀成禍端。也可用於說明事物轉化的道理。

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弗能兼也。 —— 淮南子好句摘抄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這幾句大意是:太陽不知道黑夜的情況,月亮不了解白晝的景象,太陽與月亮都有光亮可以照明,卻不能兼知黑夜與白晝的情景。~說明這樣一個哲理:事物由於存在的條件、所處的地位等局限,都各有其片面性,即使如日月之明,也有不能兼察之處。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這兩句大意是:積水成淵,魚才會聚攏;樹茂林密,鳥才會集棲。成事須先務本,不具備成事的基礎和條件,就很難把事辦成功。這兩句可用以比喻要羅致人才,就須先創造人才樂於薈萃的環境、條件。

槁竹有火,弗鑽不然;土中有水,弗掘無泉。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槁竹:乾枯的竹子。弗:不。然:燃。這兩句大意是:乾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鑽它就不會燃燒;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開發就流不出泉水來。~幾句含有這樣的哲理:事物的變化離不開一定的條件。槁竹燃燒離不開鑽火(條件),土中出水離不開挖掘(條件)。事業的成功,成就的取得,離不了付出勞動(條件)。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那將永遠品嘗不到「成功之果」的甜蜜。即使具備成功的可能性,不付出勞動也不可能變成現實,成功決不會從天而降。

吞舟之魚盪而失水,則制於螻蟻,離其居也。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吞舟之魚:大魚。盪:擺動。制:制服。居:適合於居住的處所。這幾句大意是:擺動的大魚,一旦失去了水,就會被螻蟻所制服,這是因為它離開了適於自己居住的處所所致。事物的生存,憑藉於一定的條件。一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條件,該事物就失掉了優勢而瀕臨於死亡。《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呂氏春秋·慎勢》。「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意思與~相同,都比喻英雄失勢就會受小人所欺。

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 —— 淮南子名言語錄

漢·劉安《淮南子·俶真訓》。置:安放。檻(jiàn鑒):關獸類的籠子。豚(tún臀):豬。肆:發揮。這幾句大意是:把猿猴關在籠子里,它就會像豬一樣,並不是它沒有靈巧攀登、輕捷跳躍的本領,而是沒有發揮它的這種本領的條件。搞工作幹事業離不開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倘若安置不當,沒有適宜的環境條件,即使有非凡的本領,傑出的才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能量釋放不出來,只能混同於一般庸人,碌碌而無為了。比喻才能無處發揮,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可援引此條。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開,不如一戶之明。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牖(yǒu有):窗。戶:門。這幾句大意是:很多星星的光芒,不如一個月亮的光亮;把十個窗戶打開,不如開一個門明亮。事物的質以一定的量為自己的存在條件,眾星不如一月之光,十窗不及一戶之明,可見量的差別並不能彌補質的不同,起決定作用的是事物的質。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太山:即泰山。背(bèi倍):背對。弗:不。秋毫:鳥獸於秋天生出的新的細毛。末:梢,尖端。這幾句大意是: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對著它就看不見;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細審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像泰山一樣高大的事物,如果不去主動接觸、觀察,也就發現不了它;但如果仔細地觀察、了解世界,那麼,即使像秋毫之末一樣細微的事物也會清楚地認識它。可見人的認識也具有相對性。

目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眥。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眥(zì自):眼角。這兩句大意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東西,但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事物的作用都是有一定範圍、一定限度的。就眼睛來說,它的功能也不是全備的,可以看得很遠卻不能看到近處的眼角;就一個人來說,他容易觀察別人而卻不易認識自己。

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 淮南子好句摘抄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細書:細細書寫。甚霧:大霧,濃霧。尋常:古時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倍尋為「常」。這幾句大意是:明月的光亮,可以使人看得見遠處的東西,卻不能在月光下細細書寫;大霧的日子,可以細細地書寫,卻望不見一丈開外的東西。這幾句說明世間各種事物各有其長短、利弊,人們應當揚長避短,興利除弊。

白玉不雕,美珠不文。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文:同「紋」,指飾以紋彩。這兩句大意是:潔白的美玉不需要再加以雕琢,美麗的明珠不需要再飾以紋彩。白玉、美珠,麗質天生,即使不雕、不文,已足以令人賞心悅目了。何必再施以斧鑿,徒增匠氣!這幾句與「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相近,類似的還有「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孔子家語·好生》)等,可供論述具有天然美質的東西,無須再加人工雕飾;也可供說明好詩好文,只要具有優美的情思就夠了,不必要過於講究辭藻的華麗。

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這兩句大意是:內心悲哀時,即使唱敢歌聲也不會歡快;內心快樂時,即使哭泣哭聲也不會悲哀。唱歌、哭泣,都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而內心情感是來不得半點勉強的。所以雖然古來就有「長歌可以當哭」的說法,但用「長歌」來發泄內心的悲哀,那歌聲必然不會歡快同樣,內心並不悲哀,困為某種緣故又不得不作出哭的樣子,那哭聲也必然不會凄涼,而只是徒然乾嚎而已。這兩句可供說明人們很難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也可僅引上句以表現音樂和情感的關係。

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壁: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陰:光陰。本句大意是:古來的聖哲之人不珍視直徑尺把的璧玉,卻珍重每一寸光陰。中國文化有「宗經」、「徵聖」的傳統,事事總要引經據典,援引聖人的教導,以聖人的行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璧」是整個封建時代都極為珍視的國之瑰寶。此句以聖人輕視尺壁卻重視寸陰的對比垂訓後人,說明時間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教導人們要珍惜光陰,用意極為深刻。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高。 —— 淮南子名言語錄

漢·劉安《淮南子·椒真訓》。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調:能聽。太山:泰山。這幾句大意是:當人的注意力集中注視某一細小的東西時,即使霹靂閃電,也會充耳不聞;當人的聽覺集中在音樂欣賞之中時,即使像泰山這樣高大的東西,也會視而不見。此條以兩個生動的實例,傳神地表現出當人進入專心致志境界時的客觀狀況。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當人的某一部分神經高度興奮時,另外一部分神經則受到抑制。如果此時人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聽覺神經高度興奮,視覺神經則受到抑制,故能聞而不見。但是,本條並不立足於科學地說明這種現象,而是教導人治學或做事時要進入類似的境界,要專心致志,樂此不疲,這樣才能夠有所成就。

疾雷不及掩耳。

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本句大意是:迅疾響起的雷聲使人來不及捂住耳朵。此句比喻來勢迅猛,使人猝不及防,常用于軍事上的快速行動、突然襲擊使對方措手不及而獲取勝利,說明軍事學上兵貴神速的道理。兵貴神速是一條重要的軍事原則,因而~這句形象化的比喻常為兵家所引用。屢屢出現在古代軍事家的論述中。如《六韜·軍勢》「~,迅電不及瞑目。」《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旦擊之,所謂~。」《晉書·石勒載記》:「直衝未柸帳,敵必震惶,計不及設,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曹操和韓遂,馬超作戰,假意答應和韓、馬割地議和,麻痹對方,然後用奇兵出擊,制勝對方。曹操形容這次戰役用兵之神速時就用了~這句話。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舉事:指起兵。自為:為自己。去:離開。這幾句大意是:為眾人的利益而起兵,眾人就會幫助他;為個人利益而起兵,眾人就會離開他。這幾句本是針對軍事而發,也可泛指興辦各種事情,含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舉事以為人者必得眾凡贊助.舉事以謀私者必致眾叛親離,今人仍可引以為戒。

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薪:柴。鬻(yu玉):賣。這兩句大意是:不在樹林中賣柴,不在河、湖上賣。林中柴多,湖上魚多,人盡可以伐薪、捕魚,不需要買柴、買魚。故於林中賣柴、於湖上鬻魚,既不易售出,又難得好價錢。這兩句以貼切的比喻,說明了一條商品經營的原則。可供引用說明在商品經營中,要時刻密切注意供求關係。

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御。 —— 淮南子好句摘抄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升堂:指進屋。御:用。過兩句大意是:遇到下雨天,就不穿皮襖;進入屋內,就不甩蓑衣。《淮南子·齊俗訓》:「今之裘與蓑孰急?~,此代為常者也。」皮衣與蓑衣,就其價值來說,或有貴賤之分,但就其實用來說,則各有所用,不宜有所厚薄,貴此而賤彼。物如此,人亦然。人的智薄或有高下之分,然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用人時應該揚長避短,使之各得其所,不能貴此而賤彼。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常:常規,國定的規律、法則。本:根本。這兩句大意是:治理國家有一定的法則,就是以對人民百姓有利為根本,國家有諸多政誇措施,也有諸多規章制度,所有這些都應以利民為出發點。可用於論述治國施政如何抓住根本。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齊:一致贊成。這兩句大意是:執政者如果公正無私,發一句話萬民都會一致贊成,萬眾一心,團結奮鬥。在封建社會,執政者是很難做到「公正無私」的,但在社會主義時代,這一點卻應該能夠做到。這兩句古訓,在現實政治中仍可借鑒。

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翻船的時候,才能出誰是真正會游泳的人;馬狂奔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車好把式.看人的關鍵往往是在危險急難的關頭,平時是每不出每個人潛在的差別的。又有一層意思,真正有本事的人,在平時或許並不能夠看出什麼與眾不同,但是在風雲變幻情況危急的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

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 淮南子名言語錄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見悲。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只看人下一步棋,不足以判斷他的智慧;只聽人彈根弦不足以知道他的悲傷。

行同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 淮南子好句摘抄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 吳王好劍客,民身多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齊桓嗜異味,易牙蒸其子。 天下之物莫凶於鳩毒,然而良醫囊而藏之,有所用也。 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舉;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 —— 淮南子名言語錄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 省事之本,在於節慾。 仁義者,治之本也。 巧治不能鑄木,巧工不能斫金。 —— 淮南子好句摘抄末不可以強於本,指不可以大於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三心二意,得不到任何一個人的信任;如果他一心一意,始終如一,那麼他會得到很多人的信任。

良醫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 —— 淮南子名言語錄利害之道,禍福無門,不可求而得也。 寬而栗,嚴而溫。

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栗(lì):害怕得發抖。寬中要有嚴,嚴中有寬,寬嚴相濟。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積愛成福,積怨則禍。 —— 淮南子好句摘抄驊騮良馬,一日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華騮綠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 福由己發,禍由己生。 —— 淮南子名言語錄福莫大於無禍,利莫美於不喪。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 多欲虧義,多憂害智。 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 —— 淮南子好句摘抄不自強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 不貪最先,不恐獨後。 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 淮南子名言語錄

西漢·劉安《淮南子》很多河流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但它們最後同樣流入了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 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彙集到一個地方。

推薦閱讀:

在豆腐的發源地淮南,價值千元的豆腐是怎樣的味道?
為什麼淮南物價這麼低,而且服務也這麼好?
蚌埠方言和淮南方言的異同?有什麼各自不同的好玩的字眼?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TAG:名言 | 名句 | 淮南 |